十重戒之第六 说四众过戒(转载)
时间:2025-03-21 浏览:12次
第六 说四众过戒
若佛子,口自说出家、在家菩萨、比丘、比丘尼罪过,教人说罪过,罪过因、罪过缘、罪过法、罪过业①。而菩萨闻外道、恶人,及二乘恶人②,说佛法中非法非律③,常生慈心,教化是恶人辈,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萨反更自说佛法中罪过者④,是菩萨波罗夷罪。
注释:
①罪过因:即阿赖耶识中贪、嗔、痴三毒染心习气而生起的一念心。正是内心的恶口习气为因,见到外面种种是非之人或事,因缘聚合,则会说是非之事,并会生起嗔心,从而种下种种罪业。罪过缘:指促成恶口的种种外缘,如处于是是非非之事中,与是非多的人交往,经常面对不平之事,或不平,或正义,或傲慢,总是不免让自己口说是非。罪过法:即种种说别人过失的方法,如直说,如暗示,如打骂等。罪过业:言语出口,无论有无人听,无论听者是否明白,即成罪业。
②二乘恶人:此处指小乘人中的恶人。乘,即运载之意,指运载众生度生死海。佛教将佛陀所说之教法分为大、小二乘。佛为声闻、缘觉所说之法称为"小乘",佛为菩萨所说成佛之法称为"大乘"。小乘注重自利自度,大乘强调自度度他。在佛教历史发展过程中,大乘虽然是在小乘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而许多小乘中的人认为大乘非佛说,甚至有人不断攻击大乘佛法,所以说二乘中的恶人。当代佛教,已经逐步淡化大小乘的区别,通常以南传佛教、北传佛教、藏传佛教以示区分,相互之间基本上能相互尊重。即使有高低之见,也以权教、实教言之。
③佛法中非法非律:指说大乘佛法非佛陀亲自所说,不是真正佛法;大乘戒律非佛陀亲自所制。
④菩萨:此处指在家菩萨、出家菩萨。
译文:佛弟子,不可自己口说出家菩萨、在家菩萨、比丘、比丘尼的罪过,亦不可指使他人说彼罪过。由本有恶口习气而生一念说人过失之心、引发说人过失的种种外缘、种种说人过失的方法、种种说人过失的行为,都得断除远离。大乘菩萨听见外道、恶人、小乘中的恶人,说大乘佛法非佛法,说大乘戒律非佛制,尚能时常生起慈悲心,教化此等外道、恶人、小乘人,使其舍邪归正,生起大乘善信之心。如果不是这样,菩萨反而自说佛法中种种罪过,是则犯菩萨波罗夷罪。
解读:说人过失,可以算是众生根深蒂固的习气。缘于俱生以来的我慢之心,缘于内心深处强烈的嗔恨之心及不平之气,缘于价值感缺失而导致的争强好胜心,也会缘于曾受创伤的自然反应,一见对方不合己意,一见对方胜过自己,一遇对方冲击自己,自发生起恶心恶口,说人过失,抬高自己,释放自己心中怨气。其结果是更种恶业,更招苦报。佛教中常说,"若说人不好,自己苦未了"。说人过失时,对方的是非对错只是外缘,关键还是自己心中的怨苦要释放。但是,以说人过失的方式释放,种子起现行,现行又生种子,更进一步种下苦因。如此不断说,不断种,生命越来越受束缚,也越痛苦。真正佛法修持者。应该想到,"一念是非心,自己苦已起",当下警觉,当念即空,或念佛,或念咒,务必使其不起,消恶口习气。如此则自然体会到心净则土净之理,内心见一切人皆是佛,一切事皆无不善。识人做事虽有对有错、有善有恶、有赞有骂,然内心则无一物可挂,善恶平等,对错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