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 三虚空修法(转载)
时间:2025-03-28 浏览:34次
界和觉是无上大圆满教法的两个基本内容,藏文分别是Ying(དབྱིངས་)和Rigpa(རིག་པ་)。界的意思是远离分别没有造作的空间,觉的意思是对这个基界的“明了”(知和证)。
在“三虚空”的修法中,外的界是无云晴空,没有任何云雾或尘埃。这个外虚空只是真实内界的譬喻,用来作为认识内界的所缘境。内的界是心的自性,自体本空。密的界也称为“基界”,是对佛性的明了。密界就是真实的无二本觉。
我们使用无云的外界作为譬喻,因为那里无有任何所缘,让心无法执著或执取到任何对境。和四大元素不同,它没有任何产生的基(无生)。蓝色清明的虚空是用来修行的理想环境,因为它是广大、开放的,不会滋生任何念头。当然,如果大海或者湖泊的表面也如此平和宁静的话,就可以用来进行修持,所以一片大的水域也适合修持无所缘。
虚空应当是清明无染的,避免心对于其中的事物产生执著。空中有云的话会有所不同,但也并非真的差别很大,因为这些都只不过是譬喻而已。界本来就是开放和无碍的,无论虚空还是湖泊都不过是譬喻而已,当你(借助它们)认识了实相的时候,它们各自的形态也就并不那么重要了。
重宣此义,外界就是清明的虚空,内虚空就是自心本来清净的本体,密界就是对此明了的无二本觉。于界中修持的时候,不要沉溺于念头,而要安住于觉性。
界意味着“不生、不住、不灭”。心也可以称为界,因为心体自空,不会耽著生、住和灭。它无所从来,无所停住,亦无所去,这就是内界。
一切对境都是胜义的界,也就是基界。当然,通常诸法并非以这样的方式显现(显现为胜义的基界)。因此,四大元素地、水、火、风,就无法作为譬喻(来帮助修法),只有空大可以让人很容易产生空的觉受。当然,四大元素也是本空的,如果你采用同样的方法观察地、水、火、风从何而来,就会发现它们都是无所从来。要观察得非常微细,地大从哪里来?水大从哪里来?风大和火大从哪里产生?此刻,四大元素是待在一个胜义的地方吗?努力在观察的当下去寻找,四大元素又消失到哪里?我们能说:“它们消失到了某个地方”吗?它们实际上也超越了生、住和灭。这些说的就是外界,也就是对境的基界。如果我们发现一切由四大元素和合而成的外境并未生于何处、住于何处、灭向何处,一切法都是如此,这就是“发现外境的基界”。
同样,观察自心时,要看(look into)那个思考者从何所生?住于何处?灭向何方?经过一段时间,我们就会发现内界也全然超越了生、住和灭。故而,既然外界超越生、住和灭,内界也是如此,那么我们又怎么能真正地区分内外呢?实际上种种差异都只不过是名言而已。
任何外境对我们来说都是色、声、香、味和触的组合。要这样观察才能看穿它们:“它们从何所生?住于何处?灭向何方?”我们真正这样去观察时,就会发现它们其实并没有所谓的生、住和灭。在粗大的层面有地、火、水和风四大元素,而在更微细的层面,通过观察就会发现,所有所知的色、声、香、味和触本来就超越生、住和灭,这就是“毕竟空”,诸法皆是本基界。这就是“界”的意思,梵文是Dhātu。
界、智、基界和空性本来都是无二无别的,因为我们的体性(基的状态,本体和自性的无二)就是明空双运,也称作界觉无别。其中明性的方面就是“本觉”。
这个明空双运的体性周遍一切众生,所有众生于每个刹那的任意一念都不离此明空双运。虽然一切众生都拥有这个界觉无别的自性,却茫然不知,故而无法产生任何帮助。众生不但没有融会这个自明的觉性,反而陷入二取分别的妄念当中,在轮回里持久不停地流转。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未能明了自性所造成的。
界觉无别有时候也被称作原始怙主普贤王如来。有人认为基界是一无所有的空无,而心识则是与其迥然不同的事物。其实并非如此,基界和觉性本来就无二无别。如果基界是水,那么觉性就是水的湿性,谁能拆分水和湿性呢?如果基界是火,那么觉性就是火的热性,谁能拆分火和热性呢?故而基界总是伴随着本觉,觉性也总是伴随着基界。你无法拥有一个而舍弃另一个,认为二者不同的想法是误解。再强化一下,如果基界是糖,觉性就是甜味,二者永远不可分离。这个基界就是“明空双运”,同样,本觉也是“明空双运”。
这个对于远离戏论和造作的自性的明了就是“本觉”。佛陀是觉性周遍的空明,而众生则是无明遍覆的空明。从根本上看,我们不能说众生的心不是明空双运,但因为他们并未明了这个双运,于是空明的心就遍覆了无明。
通过两种方法可以认识见地:抉择和直观。抉择的意思是经由思维分析来树立见解。在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当中,生起次第就是抉择而圆满次第就是直观。通过坦然的休息,也就是全然的放松,周遍觉性的明空双运就会跃然(vividly)呈现。此处的“跃然”就是直接的意思,并不需要任何分别执著的造作。
回到三虚空修法:首先,外的空界直接无碍地呈现在你面前;内界的空心就是自心的本体空性;密界无二觉性的空本觉,当下就是教法传统所说的“非三之四”(远离二取分别戏论的‘第四时’)。这(密界)就是上师直指的那个本觉。如果尚未领受过直指引导而且没有认出本觉的话,这个修法就会被混杂而成为“非三之二”界,成了两种界或虚空。此时,无论你认识与否,外界本空,而内心界也恒空,这是显而易见的。外界是由什么法和合而成的?内心又是由什么实有的法组成的?这种无实就是我们所说的“空”。如果尚未认识本觉而修持此法,就成了二种界而非三种界。一般人放松地目视虚空就是这个情形。
这个修法名为“融合三种界”,而不是两种界。只要你明了本觉,就可以融合外、内和密界,否则就只不过是思维和观念而已:“外面有个虚空…内心也是虚空…现在我需要一个空本觉,然后就能将三者融合了…”其实并非如此,这样修只不过是融合三种观念而已。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你无需假设要控制外界,也无需掌控内界,只需外、内和密界本觉全然顺其自然。它们并不需要你想办法去融合,因为本来就没有分开过。
你的双眼需要同虚空相连,所以不要向下看地面而是直接看上面的天空。自心的本体空是毫无疑问的,所以只需要让此空心安处于本觉,这就叫做“融合了三虚空”。此时就可以从执著中得以解脱,但是任何对三虚空主动的“融合”仍然都是“执著”,比如对外、内虚空的思维,对于如何融合二者从而制造一个本觉的思维等等。如果你将对于三种观念的思维当作本觉的状态,就会衍生出分别思维看起来比无二本觉更重要的谬见。
为什么我们需要修持三虚空呢?因为界本身就是全然无碍的,在任何方向上都既没有中间,也没有边缘。目视着空界有助于修行者体会到类似于周遍本觉的觉受。
外界超越生、住和灭,这类似于觉性的周遍和体空,如虚空般没有边际。所以要融汇这些方便和智慧,让已经认识了(本觉的)自心坦然地悬浮在的无作外界。方便就是空界,智慧就是经由上师指引认出的本觉。如是安置,你就无需再努力去融合界觉,因为它们本来从未分离过。
在胜义中,界和觉是双运的。将无执觉性置于无所缘界有助于增进见地,所以修行者确实有修持外虚空的必要。最好是在高山顶禅修,当你向外看的时候,会发现就算是下方也是虚空,那是有助于认识见地的广大、开放的景观。伟大的竹巴噶举上师洛瑞巴曾经在藏地四大湖之一的岛上居住了十三年,他说,借助湖面来修持无所缘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利益。
重宣此义,所感知的对境是空,能感知的心也是空,因此,界和觉是双运的。然而,现在我们却将界和觉分割为“能知”和“所知”二者,从而令双运不显。对境和心是否对我们而言是两个不同的事物?每个事物看起来都是割裂的,既有所知的对境,又有能知的心识。只要分别心还在,这种认识就不会消失,所以金刚乘佛法当中就包含了很多关于界觉无别的教法。
我们应该通过外、内虚空了解界的意义。四大元素都超越生、住和灭,心识也超越生、住和灭,这些都是无二双运的。但我们如何才能理解呢?以一个瓶子的内、外虚空为例,如果瓶子破了会怎样?在一句颂词“愿我证悟界觉双运义”当中包含了非常重要的方便法。
看起来坚固的东西是“色”法,一切色法都是现空双运,这就是“金刚身”的意思。一切声音也是空,这就是金刚语。当我们认出了本觉,就会发现它也远离生、住和灭,故而也是空。这就是著名的《法界宝藏论》所说的“见闻觉知无非界庄严,身语意三金刚之游舞”。简而言之就是,一切法,纵然如微尘许,毫无疑问都是三金刚的自性。
以我的念珠为例,放在桌子上时看起来是有形的色法,同样,地、水、火和风看起来都拥有形相,但是佛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算是看起来有形相,它们也并非实存,是空性的。事实上它们都可以被摧毁,一切法都能被摧毁,整个世界和四大元素都一样。一切法在某个时间里会保持某个形相一段时间,但最终都会坏灭,后面是一段空无。生、住、异和灭四个阶段是等长的。
就在当下,考虑到我们所见的对境都有形相,证明其体空的理由就是它们都可以被分解,“色即是空”的意思就是无论你当下感受到什么,无论看起来有什么样的形状,都是空色,色本来就是空。然后佛说“空即是色”的意思是虽然一切法皆空,但仍然显现为色法。对我们来说这有点不可接受,和我们的感受完全对立,也不容易理解。但是一切法就是空的,在胜义中,它们不会生、住和灭,超越了生、住和灭。
另一句话是“外境仅为影相非实有”。这句话很重要,必须牢记在心。一切所知的外境都“仅为影相”,故而并非实存。任何因缘和合而成的法胜义中都不存在,只是暂时的感受和影相。感受的影相并不会真地生起、安住和坏灭。同时,能知的心也超越了生、住和灭,且并非以实有的方式存在。所以并非心空而境实。如果这样,界和觉就无法双运。无论外、内,所知、能知,全都超越生、住和灭,所以修持界觉无别才有意义。
——乌金祖古仁波 "Rainbow Painting"
Eric Gu汉译于202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