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六祖最后开示:无需四处参访,做到这三点,便能见性成佛(转载)
时间:2025-04-09 浏览:25次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在圆寂前的最后一次开示尤为珍贵。
这次开示被记载在《六祖坛经》中,堪称佛法精髓。面对众多前来问道的僧众,六祖没有谈玄说妙,而是直指人心、简明扼要地点出了修行的关键。
他说,不必像很多人那样四处寻找名师,不必到处朝圣,只要做到三点,就能明心见性。
这三点究竟是什么?为何六祖说做到这三点就能见性成佛?六祖这最后的开示,蕴含着怎样的智慧?
大历元年八月,六祖惠能已经预知自己即将圆寂。
这天,他召集门下弟子,告诉大家自己将在下个月离开人世。
弟子们听闻此言,无不悲痛欲绝。有的弟子泪流满面,有的弟子更是跪地痛哭。
六祖看到弟子们悲伤的模样,反而露出慈祥的笑容:"我早就跟你们说过,有生必有死,这是自然规律。我能把最重要的法要传授给你们,已经很欣慰。我一生参访过很多大德,最后在黄梅得到五祖弘忍的心印。这些年来,我把毕生所悟都教给了你们,已经没有任何遗憾。"
门下弟子法海问道:"师父圆寂后,衣钵该传给谁?"
六祖说:"我得法于黄梅,只论禅理,不传衣钵。你们有善根,自然会悟道。现在你们都已开悟,我要把最重要的见性成佛之法告诉你们。这些年来,我看到很多人走错了路,所以今天一定要把心要告诉你们。"
弟子们听到这里,都屏住呼吸,专注倾听。
整个大殿鸦雀无声,只有香炉中的香烟缓缓升起。
六祖接着说:"我观察许多人修行,总是喜欢到处寻访名师,希望能得到殊胜的法要。有的人不远千里去拜访禅师,有的人跋山涉水去朝圣。可是从释迦牟尼佛到历代祖师,哪个不是教导我们返观自性?真正的佛法就在自己心中,不在外求。"
弟子中有人问:"师父,既然佛法在自心,为何还要学习经教?"
六祖回答:"经教如同指月之指,是帮助我们见到自性的工具。但有人只执着于经教的文字,就像是认指为月,永远见不到月亮的真面目。就像有人整天读地图,却从未真正踏上旅程。"
"那该如何修行?"弟子们追问。
六祖说:"你们要知道,人人本具佛性,个个原本是佛。只因妄念遮蔽,才显得迷惑颠倒。过去有个故事,一位修行人整日焚香礼佛,求见如来真身。佛陀显现在他面前,他却视而不见。这说明什么?说明真正的佛就在自己心中,向外求索,永远找不到。"
六祖停顿片刻,目光扫视众弟子:"我看到很多人,不是到五台山朝圣,就是去天竺国寻师。殊不知,佛性如明月,本来常照。只因心中起念,如同乌云遮月,才显得暗淡无光。你们看那天上的月亮,云来遮掩,月亮并未消失;云去重现,月亮也未曾改变。"
"我年轻时在黄梅见到五祖,五祖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我当时虽然不识字,但一听就明白了。佛法的真谛,不在文字上,不在寺庙里,也不在名山古刹,就在我们这颗心里。"
六祖又说:"很多人以为修行很难,非要经过千辛万苦才能开悟。这种想法本身就是执着。佛性本自具足,不假外求。就像有人带着珍珠到处找珍珠,却不知道珍珠一直系在自己的衣角上。"
就在弟子们专注聆听之际,六祖的面容突然变得格外庄严。
殿内的气氛仿佛凝固了,连香炉中的香烟似乎都停止了流动。
六祖说:"诸位,我即将离开人世,现在就把最后的心要告诉你们。不用四处参访,只要做到这三点,就能见性成佛。这三点,是我一生修行的总结,也是诸佛菩萨的成道要诀。"说完这句话,六祖的眼中闪现出一道智慧的光芒,他缓缓道出了那关键的三点。在场的弟子们听完,如同被当头棒喝,瞬间明白了多年苦修的真谛......
六祖说的三点是:第一,时时观照自心,不被妄念所转;第二,常存清净心,不被外境所染;第三,念念返归自性,不向外驰求。
六祖进一步解释说,观照自心就是要认识到一切念头的生灭,不被念头所转。就像镜子能照见一切物象,而不被物象所染。你看到美好的景色,心生欢喜;看到丑陋的东西,心生厌恶。这些都是妄念。要学会观照这些念头的生灭,但不被它们所转。
清净心就是不被喜怒哀乐所动摇,不被是非人我所困扰。六祖说:"心如虚空,任运自在。"就像天空,任何云彩飘过,天空本身都不会被染污。我们的心也应该保持这样的清净。不为得失所困,不为荣辱所扰,这才是真正的清净心。
返归自性则是要明白,一切佛法都在自心,不必向外寻求。六祖特别强调:"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我们每个人本具佛性,只要返照回来,就能见到本来面目。就像人带着眼镜到处找眼镜,最后发现眼镜一直在自己鼻子上。
这三点看似简单,实则包含了禅宗的核心要义。第一点"观照自心"指的是般若智慧,能观照一切法空性;第二点"清净心"是禅定功夫,能住于清净本然;第三点"返归自性"是解脱门径,能见到本来面目。
六祖说:"这三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观照自心是因,清净心是缘,返归自性是果。因缘具足,自然见性成佛。"
他拿起身边的扇子说:"看这扇子,能起风是因,风吹动是缘,凉快是果。我们的修行也是如此,三点具足,自然成就。"
说完这些,六祖又嘱咐弟子们要以戒为师,以法为依。他说:"我虽然离开,但法身常住。你们若能依此修行,就如同我住世无异。"
六祖这最后的开示,把禅宗的精髓都浓缩其中。他告诉我们,修行不在形式,而在实质;不在外求,而在内证;不在繁复,而在简要。这三点修行法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这番开示后不久,六祖果然在八月初三日圆寂。他走得安详自在,显示了一代禅师的胸怀与境界。他的这最后开示,为后世留下了一盏明灯,指引着人们在修行道路上不会迷失方向。
六祖的这三点开示,不仅是修行的法门,更是生活的智慧。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常常被外界的种种现象所困扰,被内心的各种妄念所扰乱。如果能够时时观照自心,常存清净,念念返归自性,我们就能在日常生活中活出禅的境界,找到真正的安宁与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