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如来藏与阿赖耶识有差别?看似相同实则迥异,佛陀道破迷悟关键
时间:2025-08-21 浏览:11次
在佛教浩瀚的法海中,如来藏与阿赖耶识这两个概念,犹如两座并立的高峰,让无数修行者望而生畏。
一个说是"本来清净的佛性",一个说是"含藏一切种子的识",两者究竟有何不同?
这个问题困扰了历代高僧大德。
《楞伽经》中记载,大慧菩萨曾当面请教世尊:"如来藏名藏识,世尊,二种有何差别?"这一问,道出了千古疑团。
许多人以为如来藏就是阿赖耶识的别名,殊不知这种理解恰恰颠倒了迷悟的关键。
佛陀当年的回答,仅仅一语,就让在场的菩萨们恍然大悟。
这句话到底说了什么?为何能让人瞬间明白两者的根本差别?
那是在灵鹫山的一个黄昏,夕阳西下,霞光万道。
佛陀正在为众弟子讲解甚深法义,座下聚集了文殊、普贤、观音等诸大菩萨,还有舍利弗、目犍连等声闻弟子。
这时,大慧菩萨从座而起,合掌向佛陀问道:"世尊,弟子近来研读经典,发现如来藏与阿赖耶识这两个名相,在经中时常出现。
有时说如来藏即是阿赖耶识,有时又说二者有别。
弟子愚钝,实在分辨不清。"
佛陀微微一笑,慈悲地看着大慧菩萨:善哉善哉!汝能问此甚深法义,当知此问能利益无量众生。
旁边的阿难尊者也凑上前来:"世尊,弟子也常听人说,如来藏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也是第八识,那两者岂不是一回事?"
佛陀摇了摇头:"阿难,你这样理解,就如同看到两个穿白衣的人,就说他们是同一个人。
表面相似,实则大有分别。"
这时,文殊菩萨插话道:"世尊所言甚是。
弟子曾在定中观察,发现如来藏清净本然,而阿赖耶识却含藏无量种子,有染有净。
这是否就是两者的差别?"
文殊,你已触及要点,但还未彻底明了。
佛陀说道,"让我打个比方。
如来藏就像是大海的本性,湿性,它从来不会改变,永远清净。
而阿赖耶识就像是大海的波浪,随风起伏,有时平静,有时汹涌。"
舍利弗听了,若有所思:"世尊的意思是,如来藏是体,阿赖耶识是用?"
可以这样理解,但还不够准确。
佛陀继续解释,"如来藏是众生本具的佛性,它从无始以来就存在,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而阿赖耶识则是因为无明妄动而产生的,它含藏着善恶业种,是生死轮回的根本。"
目犍连尊者问道:"那么世尊,如果说如来藏本来清净,为何众生还会有烦恼?"
佛陀指着远处的明月说:"你们看那轮明月,它的光明从未减少。
但当乌云遮蔽时,我们就看不到月光了。
如来藏就像那明月,烦恼就像乌云。
月亮本身并没有被污染,只是被遮蔽了。"
"那阿赖耶识呢?"大慧菩萨追问。
"阿赖耶识就像是一个仓库,"佛陀比喻道,"它储存着我们无始以来的所有经历、习气、种子。
善的种子会产生善果,恶的种子会产生恶果。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在六道中轮回。"
普贤菩萨这时也发问:"世尊,既然如来藏本来清净,阿赖耶识含藏杂染,那两者是什么关系呢?"
佛陀沉吟片刻,说道:"这个问题问得好。
打个比方,如来藏就像是纯金,阿赖耶识就像是含有杂质的金矿。
金矿中虽然有杂质,但纯金的本性始终存在。
当我们通过修行,去除杂质后,纯金就会显现。"
观音菩萨听了,合掌赞叹:"世尊譬喻精妙!那是否可以说,转阿赖耶识成大圆镜智,就是显现如来藏的过程?"
正是如此。
佛陀点头道,"但这里有一个关键,很多人都理解错了。"
众弟子都竖起耳朵,专心聆听。
佛陀继续说:"很多人以为修行就是要消灭阿赖耶识,这是错误的。
阿赖耶识本身并非恶法,它只是一个功能,就像镜子能照物一样。
问题在于镜子上沾满了灰尘,所以照出来的影像是扭曲的。"
"那要如何修行呢?"阿难急切地问。
"要明白一个道理,"佛陀说,"如来藏虽然本来清净,但如果不通过修行,它就永远被埋没。
就像地下的宝藏,如果不挖掘,永远也用不上。
而阿赖耶识虽然含藏杂染,但它也是我们修行的工具。
没有它,我们连修行的基础都没有。"
弥勒菩萨这时也加入讨论:"世尊,弟子在兜率天宫观察众生,发现很多人执着于阿赖耶识,以为那就是真我。
这是不是就是轮回的原因?"
确实如此。
佛陀回答,"众生不知如来藏的存在,却执着阿赖耶识为我。
就像把绳子当成蛇一样,产生种种恐惧和烦恼。"
说到这里,佛陀突然停了下来,目光深邃地望着远方。
众弟子都屏息等待,因为他们知道,世尊要说出最关键的那句话了。
大慧菩萨再次恭敬地问道:"世尊,那如来藏与阿赖耶识的根本差别究竟是什么?弟子还是不能完全明白。"
佛陀缓缓转过头来,脸上露出了意味深长的笑容:"大慧,你想知道两者最根本的差别吗?
其实只有一句话,这句话说破了,你就能明白为什么说它们'看似相同实则迥异'了。"
佛陀环视众弟子,一字一句地说道:"如来藏是'本来是佛',阿赖耶识是'可以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