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药师佛传授:身体有病先治心,记住这“七字养生诀”胜过千金药方
时间:2025-08-22 浏览:16次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有言:
"若有病苦缠身者,当发菩提心,一心称念药师佛名号,病苦自然消除。"
然世人皆以为此乃虚妄之说,不知身病起于心病,心病不除,纵有灵丹妙药亦难根治。
若心神安泰,纵无药石,亦可不药而愈,此理何在?
药师佛,又称药师琉璃光如来,东方净琉璃世界之教主也。
其于因地修菩萨行时,曾发十二大愿,誓要救度一切有情众生之病苦。
相传药师佛不仅能治愈身体疾病,更能根除心灵创伤,乃是医病救苦之无上明师。
在佛教典籍中,药师佛曾传下无数治病救人的妙法,
其中最为珍贵者,便是一套仅有七字的养生口诀。
此"七字养生诀"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佛法医理的至高智慧。
相传得此口诀者,不仅能够自愈百病,更能普度众生,成为人间的活菩萨。
然而这七个字究竟为何?
为何药师佛说此诀胜过千金药方?
这"身体有病先治心"的深意,又隐藏着怎样的生命奥秘?
唐开元二十年夏,长安城中疫病流行,太医院束手无策。
就在此时,一个奇怪的消息传遍了整个京城:
五台山显通寺有一位神僧,仅凭念佛就能治愈各种疑难杂症,
连太医都治不好的病人到了他那里,往往不药而愈。
消息传到太医院,众太医无不嗤之以鼻。
"胡说八道!"太医令薛思敬拍案而起,
"世间哪有不用药就能治病的道理?这些和尚就会妖言惑众!"
"薛大人说得对。"副太医令王焘附和道,
"我行医三十年,从未见过如此荒唐之事。这分明是那些江湖骗子在哗众取宠。"
然而就在当天下午,一件事彻底震惊了太医院。
宫中的德妃娘娘突然得了怪病,整日哭泣不止,茶饭不思,已经三天三夜没有合眼。
太医院的名医轮番上阵,开了无数药方,都毫无效果。
"薛太医,德妃娘娘这是什么病?为何诸位名医都束手无策?"皇上龙颜大怒。
薛思敬战战兢兢地回答:
"启禀陛下,臣等诊断德妃娘娘脉象平和,并无实质病症,但...但就是不见好转。"
"废物!一群废物!"皇上怒喝道,"若是治不好德妃,你们全都给朕滚回家种田去!"
就在太医院众人一筹莫展的时候,德妃身边的贴身宫女小翠忽然跪下禀报:"陛下,奴婢听说五台山有位圣僧很灵验,要不...要不请他来试试?"
"胡闹!"薛思敬立即反对,"娘娘金枝玉叶,岂能让那些江湖术士胡来?"
但皇上此时已经病急乱投医:"传旨,速请五台山圣僧进宫!"
两天后,一个相貌平凡的中年僧人来到了皇宫。他就是显通寺的智广法师。
"大胆秃驴!"薛思敬见智广法师年纪轻轻,更是不屑,
"你懂什么医术?娘娘的病岂是你能治的?"
智广法师合掌施礼:"阿弥陀佛,贫僧不懂医术。"
"什么?你不懂医术还敢来宫中诊病?"王焘也怒了,"这不是戏弄陛下吗?"
"贫僧虽不懂医术,但懂佛法。"智广法师平静地说道,"佛经有云:身病易治,心病难医。德妃娘娘的病,在心不在身。"
"一派胡言!"薛思敬冷笑道,"什么心病身病,分明是你在故弄玄虚!"
皇上听得有些意思,摆手让众太医退下:"你说德妃得的是心病?那你倒说说,她心里有什么病?"
智广法师看了看哭泣不止的德妃,轻声说道:"娘娘可是想念家中亲人了?"
德妃一听,哭得更厉害了:"师父...师父您怎么知道?我娘...我娘病重,我却不能回去探望,心如刀割啊!"
原来德妃的母亲病重,但按宫规,妃嫔不得随意出宫。德妃日夜担忧,积郁成疾。
皇上恍然大悟:"朕明白了!德妃,朕准你回家探母,顺便在家中调养几日。"
"谢陛下隆恩!"德妃破涕为笑,当即精神好了大半。
薛思敬等人目瞪口呆,没想到困扰他们多日的疑难病症,就这样被一个和尚三言两语解决了。
"师父真是活菩萨!"德妃向智广法师叩头致谢,"您不用药就治好了我的病!"
"阿弥陀佛,这不是贫僧的功劳。"智广法师说道,"是娘娘自己的慈悲心感动了佛菩萨。只要心病去除,身病自然痊愈。"
皇上龙颜大悦,当即赏赐智广法师黄金百两。但智广法师分文不取,只请求皇上能够体恤民情,减轻百姓负担。
离开皇宫后,薛思敬追上了智广法师:"大师,在下刚才多有得罪,还请见谅。只是有一事不明,还请大师指教。"
"薛太医请讲。"
"大师刚才说'身病易治,心病难医',这话如何理解?"薛思敬虚心请教,"我行医多年,总觉得身病难治,心病虚无缥缈,如何说心病更难医呢?"
智广法师笑道:"薛太医,你可曾注意过,同样的病症,有的人很快就好了,有的人却久治不愈?"
"确实如此,但这可能是体质不同。"
"体质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心境。"智广法师解释道,"心情愉快的人,气血通畅,自愈能力强;心情郁闷的人,气血阻滞,再好的药也难见效。"
薛思敬若有所思:"大师的意思是,治病要先治心?"
"正是如此。身体的疾病往往源于内心的不平静。如果能让患者心境平和,很多病症会不药而愈。"
正说话间,街上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声。原来是一个年轻男子突然倒在地上,口吐白沫,四肢抽搐。
"让开让开!我是太医院的太医!"薛思敬挤过人群,立即为病人诊脉。
"奇怪,脉象虽乱,但并无大碍。这是什么病?"薛思敬皱眉不解。
围观的人群中有人说道:"这小伙子叫李二狗,前几天他新婚妻子突然暴病身亡,他受了刺激,就经常这样发病。"
"原来如此。"薛思敬恍然大悟,但随即又犯愁了,"这种病我也没法治啊。"
智广法师走到李二狗身边,轻抚他的额头,轻声念诵:"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奇迹再次出现了。随着佛号声,李二狗的抽搐逐渐停止,脸色也恢复了正常。
"我...我这是怎么了?"李二狗虚弱地睁开眼睛。
"施主,你妻子已经往生极乐,你不必过分悲伤。"智广法师慈悲地说道,"她在天之灵,最希望看到的是你好好活着。"
李二狗听了,号啕大哭,但这次的眼泪不是绝望,而是释然。
薛思敬看得目瞪口呆:"大师,您这是什么神通?"
"这不是神通,而是佛法的慈悲。"智广法师说道,
"这位施主之所以发病,是因为心中有太多痛苦和执著。只要化解了心结,病自然就好了。"
从这天开始,薛思敬成了智广法师的忠实弟子。
他发现,结合佛法的慈悲心和医术,确实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大师,您能教我这种治病的方法吗?"薛思敬恳切地请求道。
"薛太医,你有济世救人的慈悲心,我当然愿意传授。"智广法师说道,
"不过,这种方法的核心不在技巧,而在于理解'身心不二'的道理。"
"身心不二?"
"对。身体和心灵是一体的,心理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生理机能。所以治病要身心并治,甚至要以治心为主。"
薛思敬点头称是,但心中还有疑问:"大师,那具体应该如何治心呢?"
智广法师微微一笑:"这就涉及到佛法的深层智慧了。药师佛曾经传下一套治心的无上法门,但这个秘法..."
正说到关键处,忽然从远处传来急促的马蹄声。一个信使飞马而来,大声喊道:"太医令何在?宫中太子殿下突发重病,皇上急召太医入宫!"
薛思敬一听,顾不得继续请教,匆忙告辞而去。
智广法师看着他的背影,若有所思地摇了摇头。
第二天,智广法师准备返回五台山时,薛思敬又急匆匆地赶来了。
"大师,求您救救太子!"薛思敬一见面就跪下了,"太子的病我们实在治不好,您昨天说的那个药师佛的秘法,能不能..."
"太子是什么病症?"智广法师询问道。
"太子从小体弱多病,这次又是高热不退,昏迷不醒。我们用了所有的退热药都不管用。"薛思敬焦急地说道,"更奇怪的是,太子在昏迷中一直在说胡话,好像很害怕什么东西。"
智广法师沉思片刻:"你说的那个药师佛秘法,确实存在。但这个法门极其珍贵,不是轻易能传授的。"
"大师,只要能救太子,您有什么要求尽管提!"
"我不要什么报酬。"智广法师说道,"只是这个法门涉及人体最根本的奥秘,传授起来需要很长时间,而且..."
他看了看薛思敬:"你真的相信佛法能治病吗?"
"经过昨天的事,我已经完全相信了!"薛思敬诚恳地说道,"大师,您就传授给我吧,我发誓一定用来救人,绝不用作他途!"
智广法师点点头:"既然如此,我就将药师佛的无上秘法传授给你。
不过,在传授之前,我要先告诉你这个法门的来历和威力..."
智广法师深深地看着薛思敬:"薛太医,我即将传授给你的,乃是药师佛亲传的'七字养生诀'。此诀传承数千年,只在极少数高僧中秘密流传。"
"七字养生诀?"薛思敬屏息以待。
"这七个字蕴含着治疗一切心病的无上妙法,凡是掌握此诀的人,不仅能治愈疑难杂症,更能延年益寿。历史上得此诀真传者,无不成为一代神医。"
智广法师神色庄重:"这就是我说此诀'胜过千金药方'的原因。现在太子病危,我就破例传授给你。这七个字分别是..."
正说到关键处,远处传来急促的马蹄声,一个信使飞马而来:
"太医令何在?太子殿下病情恶化,皇上急召入宫!"
薛思敬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大师,太子等不得了!您快传授给我吧!"
智广法师点头道:"事不宜迟,我现在就将七字诀传授给你。"
他庄严地说道:"药师佛的七字养生诀就是:'静、松、空、慈、定、慧、舍'。"
"静、松、空、慈、定、慧、舍?"薛思敬默默重复着这七个字。
"对,这七个字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奥的医理和佛理。"智广法师快速解释道,"第一个字'静',指的是心静。一切疾病都源于心不静,心若能静,气血自然调和。"
"第二个字'松',指的是身松。身体紧张会阻碍气血运行,身若能松,经络自然通畅。"
"第三个字'空',指的是念空。杂念太多会扰乱心神,念若能空,元神自然安定。"
"第四个字'慈',指的是心慈。慈悲心能产生正能量,消除体内的负面情绪和毒素。"
"第五个字'定',指的是神定。精神涣散会消耗元气,神若能定,元气自然充实。"
"第六个字'慧',指的是智慧。智慧能让人看透疾病的本质,找到治疗的根本方法。"
"第七个字'舍',指的是放下。放下执著和烦恼,身心自然轻松健康。"
薛思敬认真记下每一个字的含义,急切地问道:"大师,具体应该如何运用这七字诀?"
"运用方法有三个层次。"智广法师说道,"第一层是自用,按照七字诀的要求修炼自己的身心。第二层是治人,用七字诀的原理为他人治病。第三层是度众,用七字诀的智慧普度众生。"
"现在太子病危,我先教你第二层的用法。"智广法师说道,"你进宫后,用右手按住太子的心口,左手按住他的头顶,然后在心中默念七字诀,同时将慈悲的念力传输给他。"
"记住,治病的关键不在手法,而在于你的心境。你要怀着无私的慈悲心,真心希望太子康复,这样七字诀才能发挥真正的效果。"
薛思敬点头记下,又问道:"大师,七字诀为何有如此神效?"
"因为这七个字对应人体的七个重要穴位和七种基本情绪。"智广法师详细解释道,"'静'对应百会穴,主管大脑;'松'对应天突穴,主管呼吸;'空'对应膻中穴,主管心肺;'慈'对应神阙穴,主管脾胃;'定'对应气海穴,主管肾脏;'慧'对应命门穴,主管督脉;'舍'对应涌泉穴,主管全身气血。"
"当你按照七字诀的要求修炼时,不仅能调节心理状态,还能直接激活这些穴位,从而调节全身的气血运行。"
薛思敬听得入神:"原来如此!难怪七字诀有如此神奇的效果。"
"现在你快去救太子吧。"智广法师催促道,"记住,治病先治心,太子的病根很可能在心理创伤上。"
薛思敬谢过智广法师,急忙赶往皇宫。
来到太子的寝宫,薛思敬发现太子确实病得很重。小小年纪的太子躺在床上,面色苍白,高热不退,时而呓语,时而惊叫,显然受到了很大的惊吓。
"太子这是怎么回事?"薛思敬询问身边的太监。
"回太医令,太子前几天在御花园玩耍时,不小心掉进了池塘,虽然很快被救起,但从那以后就一直高烧不退,还经常说胡话,好像很害怕水。"
薛思敬恍然大悟,原来太子是受了惊吓,产生了心理阴影。这正好印证了智广法师说的"身病起于心病"的道理。
按照智广法师传授的方法,薛思敬将右手按在太子的心口,左手按在他的头顶,然后在心中默念:"静、松、空、慈、定、慧、舍..."
同时,他怀着深深的慈悲心,真心希望太子能够康复。
奇迹很快出现了。随着薛思敬的默念,太子的呼吸逐渐平稳,脸色也开始红润起来。约过了一个时辰,太子竟然悠悠醒转。
"我...我这是在哪里?"太子虚弱地问道。
"太子!您醒了!"皇上激动得热泪盈眶,"快传御医!不,薛太医已经在这里了。"
薛思敬为太子把脉,发现他的脉象已经恢复正常,高热也完全退了。
"太子,您还记得掉进池塘的事吗?"薛思敬轻声问道。
太子一听到"池塘",立即紧张起来:"我...我不要去池塘,那里很可怕!"
"太子别怕,"薛思敬按照智广法师教的方法,温和地说道,"池塘里有很多美丽的荷花,还有可爱的金鱼。您掉进去是意外,现在已经安全了。"
"真的吗?"太子怯生生地问道。
"当然是真的。"薛思敬继续运用七字诀中"慈"的要诀,用慈悲心感化太子,"池塘是很美的地方,您以后可以在大人陪同下去看荷花,但要小心,不要靠得太近。"
在薛思敬的耐心开导下,太子的心理阴影逐渐消除,身体也完全康复了。
皇上大喜过望,重重赏赐了薛思敬。但薛思敬明白,这一切都是七字诀的功劳。
从那以后,薛思敬开始深入研究七字诀,将其运用到日常的医疗实践中。他发现,确实有很多疾病都与心理状态有关。
有一个商人患了严重的失眠症,薛思敬教他修炼"静"字诀,让心境平静下来。商人按照方法练习,很快就能安然入睡。
还有一个妇女患了产后抑郁症,整天愁眉苦脸。薛思敬教她修炼"慈"字诀,培养慈悲心。妇女对孩子的爱逐渐战胜了抑郁情绪,病情明显好转。
更神奇的是一个老人患了中风,半身不遂。薛思敬教他修炼"松"字诀,放松全身肌肉。老人坚持练习,竟然逐渐恢复了行动能力。
这些成功的案例让薛思敬深深地感受到了七字诀的威力。他开始将这个方法传授给其他太医,很快在整个太医院推广开来。
智广法师见薛思敬学有所成,又传授了他七字诀的第一层用法——自修。
"薛太医,七字诀的精髓在于自修。"智广法师说道,"你要每天按照七字诀的要求修炼自己,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其中的奥义。"
"具体怎么修炼?"薛思敬虚心请教。
"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一个时辰。"智广法师详细讲解,"先让身心静下来,然后放松全身肌肉,清空所有杂念,培养慈悲心,专注精神,开启智慧,最后放下一切执著。"
"这样修炼有什么好处?"
"长期修炼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开智慧,增福报。更重要的是,可以预防各种疾病,即使得了病也能快速康复。"
薛思敬按照智广法师的指导开始修炼七字诀。果然,他不仅身体变得更加健康,连医术也大有进步。以前束手无策的一些疑难杂症,现在都能轻松治愈。
最后,智广法师又传授了他七字诀的第三层用法——度众。
"度众生就是要将七字诀的智慧传播给更多人,让大家都能受益。"智广法师说道,"但传授时要根据不同人的根机,选择合适的方法。"
"对于知识分子,要从医理的角度解释七字诀;对于普通百姓,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于修行人,要从佛法的角度阐述。"
在智广法师的指导下,薛思敬开始在民间推广七字诀。他写了一本《七字养生诀》的小册子,详细介绍了七字诀的原理和修炼方法。
这本小册子一经问世,就在民间广泛流传。许多人按照书中的方法修炼,都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个书生说:"我以前经常头痛,自从修炼'静'字诀后,头痛再也没有犯过。"
一个农夫说:"我以前腰痛得厉害,修炼'松'字诀后,腰痛完全好了。"
一个妇女说:"我以前脾气很坏,经常和邻居吵架。修炼'慈'字诀后,我学会了宽容,邻里关系也和睦了。"
这些真实的案例进一步证明了七字诀的有效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身体有病先治心"的道理。
多年以后,薛思敬成为了太医院院判,他将七字诀作为太医院的必修课程,要求所有太医都要掌握。在他的推广下,七字诀逐渐成为了中医治病的重要方法。
而智广法师也因为传播七字诀的功德,被皇上册封为"护国法师",在五台山建立了专门的"药师院",继续传授七字诀给有缘人。
"身体有病先治心"这个理念,通过七字诀的传播,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发展。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健康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更是身心的和谐统一。
药师佛的七字养生诀——"静、松、空、慈、定、慧、舍",成为了千百年来无数人强身健体、治病救人的法宝。直到今天,这个古老的智慧仍然指导着现代人的健康生活,提醒我们:只有心灵健康了,身体才能真正健康;只有内心平静了,生命才能真正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