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粮道田 > 明心见性

(转载)舍利弗问世尊:修行中止观与禅定是同一回事还是不同阶段?

时间:2025-09-08    浏览:9次

止观与禅定,舍利弗问世尊:修行中止观与禅定是同一回事还是不同阶段?似一而二,似二而一。于佛法修证之路上,此二者如日月交辉,似水火既济。

《大智度论》云:"止为禅定,观为智慧。"然止观与禅定之间,究竟是同一方法的不同称谓,抑或是修行路上的不同阶段?正如多闻第一的舍利弗所困惑,今以此问直诘世尊,愿得究竟开示,以明晰修行之道。

晨曦微露,金色的阳光洒在鹿野苑的树梢上,一片祥和宁静。这是佛陀成道后不久,与众弟子在此安居的日子。清晨的露珠还挂在草叶上,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气息。


舍利弗早已起身,静坐于一棵菩提树下。他是佛陀的上首弟子,智慧第一,然而今日他的眉头却紧锁着,似乎有什么心结未解。多日来,他在修行中遇到了一个疑问,虽然翻阅经卷,思索再三,却始终未能理清。


"止观与禅定,究竟是同一回事,还是修行中的不同阶段?"这个问题如同一块石头,压在舍利弗的心上。


在佛法中,止,意为止息一切妄念;观,则是透视事物本质的智慧。而禅定,是心专注于一处的境界。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看似简单,却又复杂微妙,让即使是智慧如舍利弗者也感到困惑。


天色渐亮,舍利弗从冥想中睁开眼睛,决定向世尊请教这个困扰他许久的问题。他整理好衣袍,朝着佛陀所在的精舍走去。


精舍内,佛陀正安详地坐着,面容祥和,光明普照。看到舍利弗进来,佛陀微微一笑,仿佛已知他心中所想。


舍利弗恭敬地行礼后,直接开门见山地问道:「世尊,弟子近日修行时有一疑惑,不知可否请教?」


佛陀慈祥地点点头:「舍利弗,有何疑问,但说无妨。」


舍利弗深吸一口气,将心中的困惑道出:「世尊,修行中止观与禅定是同一回事还是不同阶段?弟子翻阅经卷,思索再三,却无法理清其中关系。」


佛陀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对舍利弗的求知精神感到欣慰。他没有立即回答,而是说道:「此问题涉及修行要义,非三言两语可说清。不如你随我到园中走走,边行边谈。」


舍利弗恭敬地跟随佛陀走出精舍,来到鹿野苑的园中。清晨的阳光温柔地洒在两人身上,微风轻拂,树叶沙沙作响,仿佛也在倾听即将展开的智慧对话。


佛陀指着不远处一条小溪,问道:「舍利弗,你看那溪水,既流动不息,又能倒映天空与两岸景色,你以为这是为何?」


舍利弗望着溪水,思索片刻后答道:「世尊,溪水之所以能清晰倒映万物,是因其本身虽流动,却保持着相对的平静与清澈。若是浑浊或波涛汹涌,则无法如实映照。」


佛陀点头微笑:「善哉!这正是止观与禅定关系的一个比喻。止如水之平静,观如水之映照,而禅定则是水的本性——既能静止又能流动,既能包容又能反映。」


舍利弗若有所悟,却又不完全明了,继续请教:「世尊,弟子理解止是为了让心平静下来,观是为了洞察真相,那禅定又处于何种位置?是止观的基础,还是止观的结果?」


佛陀和舍利弗来到一片开阔地,阳光完全洒在身上,温暖而不炙热。佛陀停下脚步,转身面对舍利弗:


「舍利弗,你的问题触及修行的核心。我且问你,当你在禅修时,你是如何进入定境的?」


舍利弗回答:「弟子通常先专注于一处,如呼吸或某一对象,令心不散乱,待心渐渐平静后,再观察身心现象的生灭变化。」


佛陀颔首:「这正是止观双运的过程。止,梵语奢摩他,是让心安住的方法;观,梵语毗婆舍那,是以安住的心去观察真相。而禅定,则是这一过程的某种状态或成果。」


佛陀弯腰拾起一片落叶,细细观察后继续说道:「就如这片叶子,你先需要将它拿在手中不动(止),然后才能仔细观察它的纹理、颜色和质地(观)。而当你既能稳定持有又能清晰观察时,那种状态就如同禅定。」


舍利弗若有所思:「那么世尊的意思是,止观是方法,禅定是境界?」


佛陀摇摇头:「不全然如此。修行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止可以导向定,观可以导向慧,而定慧平等,才是真正的禅定。但这又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相互滋养、循环提升的过程。」


舍利弗陷入沉思。佛陀见状,领着他继续前行,来到一棵硕大的菩提树下。树荫婆娑,光影斑驳,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似乎在诉说着某种古老的智慧。


佛陀请舍利弗坐下,自己也在旁边安坐,然后说道:「舍利弗,我给你讲一个故事,或许能帮助你理解这个问题。」


舍利弗恭敬地双手合十,专注聆听。


佛陀开始讲述:「很久以前,有两位修行者,一位专修止,一位专修观。修止的人日夜不懈,终于达到了深度的禅定,能够一坐七天不动,心如止水。然而,当他从定中醒来,面对世间的种种现象,依然会生起贪嗔痴。而那位修观的人,洞察力非凡,能够看透世间万象的无常、苦、空,但他的心却常常不得安宁,妄念纷飞。」


佛陀顿了顿,问道:「你认为,这两人谁的修行更为圆满?」


舍利弗思索片刻,答道:「世尊,依弟子之见,两人的修行都有所偏颇。修止者有定无慧,修观者有慧无定,都未能达到定慧双修的境界。」


佛陀微笑点头:「正是如此。这就如同鸟之双翼,缺一不可。止而无观,如同黑暗中坐禅,虽心安却不见光明;观而无止,如同狂风中持灯,虽有光明却易被吹灭。唯有止观双运,如同晴空中的太阳,既明亮又稳定,才能照见世间实相。」


舍利弗恍然大悟:「世尊,弟子明白了。止观与禅定并非简单的同一或不同,而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关系。」


佛陀欣慰地看着舍利弗:「不错,但这只是表面的理解。要真正领悟其中奥妙,还需深入实修。」


舍利弗诚恳地请教:「世尊,弟子愿闻其详。在实修中,应如何正确处理止观与禅定的关系?」


佛陀沉思片刻,目光投向远方,仿佛在观照无尽的法界:「修行如农夫耕田,先需平整土地(止),再播种耕种(观),最终才能收获果实(禅定)。然而,这三者又不是截然分开的阶段,而是互相渗透、同时进行的。」


佛陀从地上拾起一把泥土,让它从指间缓缓流下:「就像这泥土,它既是单一的存在,又包含无数微粒。止观与禅定的关系也是如此,既可以说是同一回事的不同侧面,又可以说是修行中的不同阶段或层次。」


舍利弗静静听着,眼中闪烁着思索的光芒。


佛陀继续解释:「在实修中,初学者往往需要先修止,使心安定下来,这是因为散乱的心难以生起真正的智慧。当心渐渐平静后,再修观,观察诸法实相。随着修行深入,止观会逐渐融合,最终达到止即是观、观即是止的境界,这就是真正的禅定。」


「但需要注意的是,」佛陀语气转为严肃,「修行路上有许多陷阱。有人误以为只要能入定就是成就,却不知那只是修行的一个方面;也有人沉迷于思辨观察,却忽视了心的稳定,这都是偏颇之见。」


舍利弗思索片刻,问道:「世尊,弟子明白止观双修的重要性,但在实际修行中,是否应当有所侧重?比如根据不同的根器或阶段,有时更强调止,有时更强调观?」


佛陀赞许地点头:「善哉!舍利弗,你问得很好。修行确实应当随机施教,因人而异。心性躁动者,应当先强调修止;心性迟钝者,应当先强调修观。这就如同医生治病,需要根据病情开方,而非一味使用同一药方。」


佛陀站起身,示意舍利弗跟随他继续前行。两人沿着园中小径缓步而行,周围鸟语花香,一片祥和。


「舍利弗,」佛陀继续说道,「修行如同攀登高山,有的路径平缓曲折,有的陡峭直接,但目标都是山顶。止观与禅定的关系也是如此,无论你如何理解它们的关系,最终都是为了达到解脱的境界。」


舍利弗若有所思:「世尊,弟子常听闻小乘偏重禅定,大乘偏重般若观照,这种说法是否有理?」


佛陀微微一笑:「法无大小,只在根器和方便不同。所谓小乘偏重禅定,大乘偏重般若,这只是方便说法,非究竟义。究竟而言,无论大小乘,都需止观双运,定慧等持,只是侧重点和次第可能有所不同。」


两人来到一座小山丘上,俯瞰整个鹿野苑。远处的村庄炊烟袅袅,农夫在田间劳作,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佛陀指着远处说:「看那村庄与田地,表面上是分开的,实则相互依存。村民耕种田地,田地养育村民。止观与禅定的关系也是如此,看似可分,实则一体。」


舍利弗站在山丘上,眺望远方,心中的疑云似乎渐渐散去,但还有些微妙之处未能完全理解。


「世尊,」舍利弗再次请教,「经中常说'定生慧,慧生定',这与止观的关系又是如何?」


佛陀点头道:「善哉!这个问题问到了要害。定与止有关,慧与观有关。止能生定,定能助观;观能生慧,慧能深定。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而非简单的线性关系。」


佛陀弯腰拾起一枚石子,轻轻抛入不远处的池塘。石子激起一圈圈波纹,慢慢向外扩散,最后又归于平静。


「你看这水波,」佛陀说,「石子入水是一个动作(观),波纹扩散是一个过程(慧的展开),最后归于平静(止),而整个水体始终保持其液态本性(禅定)。这些看似不同的现象,实则都是水的不同状态与表现。」


舍利弗看着池塘,似有所悟:「世尊是说,止观与禅定本质上都是心的不同状态与作用?」


「正是如此,」佛陀肯定道,「心本清净,本自具足。止观与禅定都是为了回归这个本来面目。就像擦拭蒙尘的镜子,擦拭是方法(止观),镜子恢复光明是结果(禅定),而镜子的本质从未改变。」

舍利弗沉思良久,然后恭敬地问道:「世尊,弟子还有一个疑问。修行中有时会经历各种境界,如何判断这些是止境、观境还是禅定境界?」


佛陀慈祥地看着舍利弗:「善哉!这是很多修行者共同的疑惑。一般而言,心安住不动多属止境,智慧洞察多属观境,而二者平衡和谐则为禅定境界。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执着于这些分别,否则反而成为修行的障碍。」


「就像品尝美食,」佛陀打了个比方,「你可以分别尝出甜、酸、苦、辣各种味道,但真正美味的食物往往是多种味道的和谐统一。止观与禅定也是如此,在实修中往往是浑然一体,难以截然分开。」


舍利弗点头表示理解,但眉宇间仍有一丝疑惑:「世尊,如此说来,我们是否不必太在意止观与禅定的区别,只要如实修行即可?」


佛陀微笑道:「舍利弗,你已经接近了问题的核心。修行的目的不是为了分别名相,而是为了解脱烦恼,证悟真理。了解止观与禅定的关系,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修,而非执着于概念之争。」


佛陀和舍利弗走下山丘,来到一片平坦的草地上。阳光温暖地照在身上,微风拂过草尖,发出沙沙的声响。


「舍利弗,」佛陀停下脚步,语重心长地说,「修行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无论你如何理解止观与禅定的关系,最重要的是精进实修,不要陷入概念的迷宫而忘了修行的本质。」


舍利弗恭敬地低头:「世尊教诲,弟子铭记于心。」


佛陀看着舍利弗,眼中充满慈悲与智慧:「舍利弗,你是我的上首弟子,智慧第一。今天我们讨论的问题,表面上是关于止观与禅定的关系,实则涉及整个修行体系的核心。你能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你的修行已经到了深入思考的阶段。」


舍利弗谦虚地说:「世尊过奖了,弟子学识浅薄,只是依教奉行罢了。」


佛陀微笑着摇摇头:「不必自谦。修行本就是从疑问开始,通过思考和实践,最终达到无疑的境界。你今天的问题,不仅对你自己有益,对在座的所有修行者都有启发。」


舍利弗恭敬地双手合十,表示感谢。


佛陀看了看天色,说道:「时候不早了,我们该回精舍了。关于止观与禅定的讨论,今天就到这里。但记住,真正的理解不是来自语言和概念,而是来自内心的证悟。」


舍利弗点头表示理解,跟随佛陀向精舍走去。在回去的路上,他的心中仍在思考着今天的对话,试图将佛陀的教导融入自己的修行体系中。


精舍内,其他弟子已经准备好了午餐。佛陀与舍利弗回到座位上,与众弟子一同用餐。餐后,佛陀照例开示,而舍利弗则静静地坐在一旁,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


夜幕降临,舍利弗回到自己的禅房,准备夜间的修行。他盘腿而坐,调整呼吸,让心渐渐平静下来。今天与佛陀的对话在他脑海中回响,特别是那句「止观双运,如鸟之双翼」的比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舍利弗开始思考自己的修行历程。他回忆起自己最初的修行,如何从专注呼吸开始(止),然后逐渐观察身心现象的生灭变化(观),最终达到心不随外境转的状态(禅定)。这个过程似乎印证了佛陀所说的止观与禅定的关系。


但舍利弗又想到,在实际修行中,这三者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难以截然分开。有时候,在深度观察中会自然生起定力;有时候,在深定中会自然生起观照的智慧。这又似乎印证了佛陀所说的「止即是观、观即是止」的境界。


舍利弗的思绪越来越深入,对止观与禅定的理解也越来越清晰。他感到自己正在接近一个重要的突破点,一个可能改变他整个修行观念的领悟。


就在这时,一阵微风吹过,窗外的树叶沙沙作响,打断了舍利弗的思绪。他深吸一口气,让自己的心再次回到平静的状态,准备继续修行。


然而,那个关于止观与禅定关系的问题,却像一颗种子,已经在他心中生根发芽,等待着进一步的生长与开花。舍利弗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会从概念和思辨中得到,而是要通过实修实证,亲身体验。


他闭上眼睛,再次进入修行状态,决心通过自己的实践,验证佛陀的教导,寻找那个终极的答案。


夜深人静,舍利弗的禅修渐入佳境。忽然,一道灵光闪过心头,他似乎触及到了止观与禅定关系的核心奥秘。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一个更深层次的疑问涌现:若止观双运即是禅定,那么二者究竟是同一本质的不同表现,还是通向解脱的递进阶梯?


这个疑问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舍利弗心中的一扇门。他感到自己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前方是通向更高境界的道路,但道路的形态却不甚明了。


舍利弗睁开眼睛,夜已深沉,月光透过窗户洒在地上,形成一片银色的光斑。他决定,天亮后一定要再次向世尊请教,以解开这个新的疑惑。


天刚蒙蒙亮,舍利弗就起身离开禅房,向佛陀的居所走去。远处的山峦在晨曦中若隐若现,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气息。


来到佛陀的居所前,舍利弗看到世尊已经在门前的石阶上静坐,似乎早已等候多时。佛陀看到舍利弗走来,脸上露出了然的微笑。


「舍利弗,你来得正是时候。我知道你昨晚的修行中有新的发现,也有新的疑惑。」佛陀慈祥地说道。


舍利弗不禁暗自惊叹于佛陀的洞察力,恭敬地行礼后说道:「世尊明察秋毫,弟子确实在昨晚的修行中有所领悟,但同时也产生了新的疑问。」


佛陀示意舍利弗坐在身旁的石阶上,说道:「说说看,你的新疑惑是什么?」


舍利弗整理了一下思绪,然后开口道:「世尊,昨日您教导弟子,止观双运即是禅定。弟子在昨晚的修行中似乎有所体会,但随之而来的是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止观与禅定究竟是同一本质的不同表现,还是通向解脱的递进阶梯?」


佛陀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对舍利弗的思考深度感到欣慰。他看着远处渐渐升起的朝阳,缓缓说道:「舍利弗,这个问题触及了修行的本质。要回答它,我们需要从更根本的地方开始思考。」


佛陀转向舍利弗,问道:「你认为,修行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舍利弗毫不犹豫地回答:「世尊,修行的最终目的是解脱烦恼,证悟涅槃,脱离生死轮回。」


佛陀点头:「正是如此。那么,你认为烦恼的根源是什么?」


舍利弗思索片刻,答道:「根据世尊的教导,烦恼的根源是无明,是对世间真相的不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执着。」


「善哉!」佛陀赞许道,「既然如此,解脱的关键就在于破除无明,见到实相。而破除无明需要什么?」


「需要智慧,」舍利弗回答,「但智慧的生起又需要定力的支持。」


佛陀微笑着说:「你已经触及到了问题的核心。智慧需要定力,定力又促进智慧,两者相辅相成,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


佛陀站起身,示意舍利弗跟随他走到一棵大树下。晨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舍利弗,」佛陀指着树干说,「你看这棵树,它的根扎在地下(止),枝叶向上生长(观),而整棵树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禅定)。你能说根和枝叶是同一样东西吗?」


舍利弗思考后回答:「世尊,从形态上看,根和枝叶确实不同;但从本质上看,它们都是树的一部分,共同构成了这棵完整的树。」


佛陀赞许地点头:「正是如此。止观与禅定的关系也是如此。从修行方法上看,止和观是不同的;但从本质上看,它们都是心的不同状态,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修行体系。」


「至于你问的是同一本质的不同表现,还是递进阶梯,」佛陀继续说,「这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看。从本体论的角度看,它们是同一心性的不同表现;从修行路径的角度看,它们则是递进的阶梯。」


舍利弗若有所悟,但仍有疑惑:「世尊,这似乎是一个悖论。它们既是同一的,又是不同的?」


佛陀微笑道:「舍利弗,在世俗谛中,我们需要区分止观与禅定,以便指导修行;但在胜义谛中,这些区分都是方便说法,没有实体可得。就像我们说'这是一棵树',但实际上'树'只是我们给根、干、枝、叶、花、果的集合体起的一个名字,没有独立的'树'存在。」


舍利弗静静地消化着佛陀的话,忽然眼前一亮:「世尊,我似乎明白了。止观与禅定的关系,就像波与水的关系。波动是水的一种状态,水平静也是水的一种状态。从这个角度看,它们是同一本质的不同表现。但从修行的角度看,我们需要先让水平静(止),才能观察水中的影像(观),最终领悟水的本性(禅定)。」


佛陀欣慰地点头:「善哉!舍利弗,你的理解很深入。但还有一点需要补充:在实际修行中,止观与禅定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不是截然分开的阶段。有时候,观照会自然导向止息;有时候,止息会自然生起观照。这就像水波与水的关系,波在水中,水成波形,相即不离。」


舍利弗恍然大悟:「世尊,我明白了。止观与禅定的关系,不是非此即彼的问题,而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复杂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是同一心性的不同表现;从另一种意义上说,它们是修行路上的不同阶段或方面。关键在于不执着于概念,而是通过实修来体会其中的奥妙。」


佛陀满意地微笑:「舍利弗,你已经很好地理解了这个问题。但要真正领悟其中奥妙,还需要通过实修来验证。理论上的理解只是地图,实际的体验才是旅程。」


舍利弗恭敬地低头:「世尊教诲,弟子铭记于心。弟子会通过实修来验证这些理解。」


佛陀看着舍利弗,眼中充满了慈悲与期待:「舍利弗,你是我的上首弟子,智慧第一。你今天所问的问题,不仅对你自己的修行有益,对所有修行者都有启发。我相信,通过你的智慧和精进,你一定能够彻底解开这个疑惑,达到止观圆融、定慧等持的境界。」


舍利弗深受鼓舞,决心更加精进修行,以实践验证佛陀的教导。


两人离开树下,朝着精舍走去。阳光已经完全升起,照耀着整个鹿野苑。路上,他们遇到了其他正在晨练或打坐的修行者,大家看到佛陀和舍利弗,都恭敬地行礼。


回到精舍后,舍利弗向佛陀请求允许自己暂时离开僧团,前往一个安静的地方闭关修行,以便更深入地体验止观与禅定的关系。


佛陀欣然同意:「去吧,舍利弗。独处修行对深入体验很有帮助。但记住,无论在哪里,法的本质都是相同的。」


舍利弗向佛陀和众弟子告别后,带着简单的行囊,离开了鹿野苑,前往不远处的一座山洞。这个山洞位于一座小山的半腰,环境清幽,远离尘嚣,是修行的理想场所。


到达山洞后,舍利弗简单地整理了一下环境,铺好坐垫,准备开始他的闭关修行。他盘腿而坐,调整呼吸,让心渐渐平静下来。

舍利弗决定采用系统的方法来探索止观与禅定的关系。他先专注于修止,让心安住在呼吸上,不随外境转动。随着修行的深入,他的心越来越平静,妄念渐渐减少,最终达到了一种深度的宁静状态。


在这种状态中,舍利弗开始修观,观察自己的身心现象。他注意到,当心足够平静时,观察变得异常清晰,就像平静的湖面能清晰地反映月亮一样。这时,他意识到止是观的基础,而观又能促进止的深入。


随着修行的继续,舍利弗发现自己的止观正在自然融合。有时候,在深度观察中会自然生起定力;有时候,在深定中会自然生起观照的智慧。这种体验让他想起佛陀所说的「止即是观、观即是止」的境界。


一天又一天,舍利弗的修行越来越深入。他经历了各种禅定境界,从初禅到四禅,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体验和领悟。他注意到,在这些不同的禅定阶段中,止和观的关系也在微妙地变化。


在初禅中,止和观还相对分离,需要有意识地转换;到了二禅、三禅,止观开始自然融合;到了四禅,止观已经完全一体,难以分别。这个过程让舍利弗想起佛陀所说的「从方法到境界」的转变。


一天深夜,舍利弗正在山洞中静坐。月光透过洞口洒在他的身上,形成一片银色的光斑。就在这时,他忽然感到一阵心灵的震颤,仿佛有什么东西正在内心深处苏醒。


他的心渐渐安定下来,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明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他清晰地看到了止观与禅定的真实关系:它们既是修行的方法,又是修行的境界;既是递进的阶梯,又是同一本质的不同表现。关键在于不执着于概念,而是通过实修来体会其中的奥妙。


这一刻,舍利弗感到一种深深的解脱感,仿佛一个困扰他多时的心结终于解开了。他明白,真正的理解不是来自语言和概念,而是来自内心的证悟。


天亮后,舍利弗离开山洞,返回鹿野苑。一路上,他的心中充满了感恩和喜悦,感恩佛陀的教导,喜悦于自己的新领悟。


回到鹿野苑后,舍利弗立即去见佛陀,向他汇报自己的修行体验和领悟。


佛陀看到舍利弗回来,脸上露出了欣慰的微笑:「舍利弗,我看你面有喜色,想必修行有所成就?」


舍利弗恭敬地行礼后说道:「世尊,弟子在闭关期间,通过实修深入体会了止观与禅定的关系。弟子发现,它们既是修行的方法,又是修行的境界;既是递进的阶梯,又是同一本质的不同表现。关键在于不执着于概念,而是通过实修来体会其中的奥妙。」


佛陀赞许地点头:「善哉!舍利弗,你已经很好地理解了这个问题。但你能具体说说,在实修中是如何体会到这种关系的吗?」


舍利弗详细地描述了自己在不同禅定阶段中对止观关系的体验,以及最终的领悟。


听完舍利弗的叙述,佛陀满意地说:「舍利弗,你的体验和领悟非常深入。你已经不仅仅是理论上理解了止观与禅定的关系,而是通过实修体会到了其中的奥妙。这正是我希望看到的。」


佛陀站起身,邀请舍利弗和他一起散步。两人来到鹿野苑的一片开阔地,远处可以看到成群的鹿在悠闲地吃草。


「舍利弗,」佛陀说,「你的领悟已经很深入了。但我想再补充一点:止观与禅定的关系,不仅关乎修行方法,还关乎解脱的本质。」


舍利弗恭敬地问道:「世尊,请指教。」


佛陀看着远处的鹿群,缓缓说道:「解脱的本质是什么?是心的自在。而心的自在来自于对实相的如实知见。止是为了让心安定,观是为了见到实相,而禅定则是心安定并见到实相的状态。」


「从这个角度看,」佛陀继续说,「止观与禅定就像是通向同一目标的不同道路,或者说是同一道路的不同阶段。它们的最终指向是相同的,那就是心的解脱。」


舍利弗若有所思:「世尊的意思是,无论我们如何理解止观与禅定的关系,重要的是它们都指向同一个目标——心的解脱?」


「正是如此,」佛陀肯定道,「但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在实际修行中,不同的人可能会采用不同的路径。有的人可能先修止后修观,有的人可能先修观后修止,有的人可能止观双运。这取决于个人的根器和条件。」


佛陀顿了顿,又说:「就像不同的人可能从不同的方向登山,但最终都会到达同一个山顶。重要的不是你走的是哪条路,而是你是否到达了目的地。」


舍利弗恍然大悟:「世尊,我明白了。止观与禅定的关系,本质上是修行方法与修行目标的关系。它们既是过程,又是结果;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关键在于通过适合自己的方法,达到心的解脱这一最终目标。」


佛陀欣慰地微笑:「舍利弗,你已经很好地理解了这个问题。现在,你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向其他修行者解释止观与禅定的关系了。」


舍利弗恭敬地低头:「世尊教诲,弟子受益匪浅。弟子会将这些领悟分享给其他修行者,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修行的本质。」


佛陀和舍利弗返回精舍,舍利弗开始向其他弟子分享自己的修行体验和领悟。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具体的例子,向大家解释止观与禅定的关系。


在一次法会上,舍利弗站在众弟子面前,开始了他的开示:


「诸位同修,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止观与禅定关系的体会。这个问题曾经困扰我很久,直到最近在世尊的指导下,通过实修有了一些领悟。」


舍利弗环顾四周,看到大家都专注地听着,便继续说道:


「止观与禅定的关系,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从修行方法的角度看,止和观是两种不同的修行方法,而禅定则是这两种方法所达到的境界。从本质上看,它们都是心的不同状态,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修行体系。」


「在实修中,」舍利弗接着说,「止和观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不是截然分开的阶段。有时候,在深度观察中会自然生起定力;有时候,在深定中会自然生起观照的智慧。这就像水波与水的关系,波在水中,水成波形,相即不离。」


舍利弗用简单的例子来解释复杂的概念,让在场的弟子们都能够理解。他的开示深入浅出,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实修的指导,赢得了大家的赞赏。


开示结束后,有弟子上前请教:「舍利弗尊者,我在修行中常常感到止和观很难平衡,要么过于专注于止息妄念,要么过于沉迷于思辨观察。请问应当如何平衡二者?」


舍利弗微笑着回答:「这是很多修行者共同面临的问题。止和观就像鸟之双翼,需要平衡发展。如果你发现自己过于偏向一方,可以有意识地强化另一方。比如,如果你过于专注于止息妄念,可以适当增加观照的训练;如果你过于沉迷于思辨观察,可以加强止的修行。但最终的目标是止观双运,定慧等持。」


另一位弟子问道:「尊者,在不同的禅定阶段中,止和观的关系有何不同?」


舍利弗详细解释了在初禅到四禅不同阶段中,止和观关系的微妙变化,以及如何通过实修来体会这些变化。


通过这些问答,舍利弗不仅巩固了自己的领悟,也帮助其他弟子更好地理解了修行的本质。


晚上,舍利弗回到自己的禅房,回顾着这一天的经历。他感到一种深深的满足和喜悦,不仅因为自己解开了困扰已久的疑惑,更因为能够将这些领悟分享给其他修行者,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修行的本质。


舍利弗闭上眼睛,再次进入禅修状态。这一次,他不再纠结于止观与禅定的概念区分,而是自然地让心安住在当下,观照身心现象的生灭变化,体验着止观双运、定慧等持的境界。


在这种境界中,舍利弗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自在和解脱。他明白,真正的修行不是在概念上分别止观与禅定,而是通过实修来体会其中的奥妙,最终达到心的解脱这一最终目标。


几天后,舍利弗又来到佛陀身边,向他汇报自己近期的修行体验和对弟子们的教导。


佛陀静静地听完,然后说道:「舍利弗,你已经很好地理解和传授了止观与禅定的关系。但修行是无止境的,还有更深层次的领悟等待着你去发现。」


舍利弗恭敬地问道:「世尊,还有什么更深层次的领悟?」


佛陀看着舍利弗,眼中充满智慧的光芒:「舍利弗,当你完全超越止观与禅定的概念,直接体验心的本来面目时,你会发现所有的分别都是方便说法,没有实体可得。那时,你将真正理解'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境界。」


舍利弗默默地点头,明白这是更高层次的修行境界,需要通过不断的实修来体会。


佛陀微笑着说:「舍利弗,你是我的上首弟子,智慧第一。我相信,通过你的智慧和精进,你一定能够达到这种境界。但记住,修行是一步一步的过程,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执着于概念。关键是不断实修,如实体验。」


舍利弗恭敬地接受了佛陀的教导,决心继续精进修行,探索更深层次的修行奥秘。


从那以后,舍利弗不仅自己更加精进修行,也经常向其他弟子分享关于止观与禅定关系的体会和领悟。他的教导帮助许多修行者解开了困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修行方法。


而舍利弗自己,也在不断的实修中,逐渐超越了止观与禅定的概念分别,直接体验着心的本来面目。他明白,真正的修行不是在概念上分别止观与禅定,而是通过实修来体会其中的奥妙,最终达到心的解脱这一最终目标。


这个关于止观与禅定关系的探索,成为舍利弗修行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为后世的修行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示。


正如佛陀所说,修行的本质不在于概念的区分,而在于心的解脱。止观与禅定,只是通向这一目标的不同道路或同一道路的不同阶段。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精进实修,最终达到心的解脱这一最终目标。


在佛陀的指导下,舍利弗终于理解了止观与禅定的真实关系:它们既是同一本质的不同表现,又是通向解脱的递进阶梯。这个理解不仅解开了他自己的困惑,也为无数后世的修行者指明了道路。


而舍利弗与佛陀的这次对话,也成为佛教修行理论中的一个经典案例,被后世的修行者反复研读和实践,成为了解开修行奥秘的一把钥匙。


通过这次探索,舍利弗不仅加深了对修行本质的理解,也提升了自己的修行境界,向着最终的解脱目标迈进了一大步。他的经历告诉我们,真正的修行不是在概念上纠结,而是通过实修来体会其中的奥妙,最终达到心的解脱这一最终目标。


阅读 775

上一篇:(转载)只要你还具有二元分别的心,你就需要上师    下一篇:(转载)莲师:关于六种觉的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