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佛子行释讲解 13
时间:2025-09-16 浏览:47次
佛子行释讲解 第13课
无著菩萨·造论
根桑秋札尊者·注释
索达吉堪布·译讲

2022年5月4日
乙二(正行宣说三士道)分三:一、小士道畏惧恶趣之苦而断除罪业;二、中士道不贪三有而希求解脱;三、大士道修空性大悲双运而解脱有寂之边。
学佛要想成就,一定要解脱。而解脱不可能无缘无故获得,我们应根据自己的根基,要么选择下等的小士道,要么选择中等的中士道,要么选择上等的上士道。
小士道的修行是什么样呢?
丙一、小士道畏惧恶趣之苦而断除罪业:
佛说难忍恶趣苦,皆为恶业之果报,
是故纵遇生命难,永不造罪佛子行。
小士道的行人特别害怕造恶业,他们有坚定的决心:纵欲命难也决不造恶。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具有“了知种种业与业果”之力的遍知佛陀亲口说过,被那种听起来也让人心生恐怖、落到头上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感受所折磨的三恶趣的所有痛苦,并不是无因或由相违因产生的,而完全是造十不善等罪业的果报。因此,纵然遇到生命危难,也永远不要造恶业,这就是一切佛子取舍善恶业的行为。
这一段道理非常重要。有些人自诩是大乘修行人、密乘修行人,却对造恶业没有丝毫畏惧心,或许是因为他们并没有完全相信因果,只是表面上听听课、念念经或者做些善事,内心根本没有想过:“造了恶业后,我即生可能会感受各种痛苦,来世还要在地狱、饿鬼、旁生等恶趣中经历无数劫的煎熬。”如果没有这样的正念,行为上肯定会造很多恶业。
正如《宝鬘论》中所说:“每日当忆念,热与寒地狱;如是当忆念,饥渴逼饿鬼;当观且忆念,痴苦众旁生。”
我们每天都可以想象一下寒地狱、热地狱中的一日是怎样的痛苦,还可以忆念饿鬼被饥渴逼迫的痛苦,以及旁生愚痴的痛苦。
地狱有十八层,饿鬼有三类,旁生有两类,这些众生感受的寒热、饥渴、互相啖食等所有痛苦,必定都是不善业的果报。
对于动物互相啖食等痛苦,我们可以看得非常清楚。而饿鬼的饥渴之苦、地狱的寒热之苦,虽然暂时看不到,但这些全都有因有缘,是以前所造不善业的果报。
《宝鬘论》中云:“不善生诸苦,投转诸恶趣。”
谨慎取舍因果的人,即使不给他讲这些,他也会如理而行。但对于不怕因果的人,哪怕讲了很多年,他的行为还是照旧,作用不是很大。
今年我要求大家看《前行备忘录》,除了极少数的教证外,大家基本都能看明白,应该没什么不懂,关键是自己能不能做到。如果根本做不到,所有法只是在相续中种个善根而已。当然,对因果的细微取舍,作为凡夫人,不一定做得特别好,但至少应该对因果有畏惧心。当今很多人都没有畏惧心,觉得造业也无所谓,这种人即便是佛陀出世可能也没办法。
《入行论》中云:“痛苦不悦意,种种诸畏惧,所求不顺遂,皆从昔罪生。”又云:“不善生诸苦,云何得脱除,故吾当一心,日夜思除苦。”因而思维业果至关重要。
痛苦都是从不善业而来,若想获得解脱,日日夜夜都应该想:“我决定将来不再造罪!以前所造的罪该如何忏悔?”以这种方式来思维因果。
思维业果有总思维与别思维,总思维又分为思维定业、思维增上业、未积业不遇、已积业不虚耗;
这是总的思维业因果,包括思维像五无间罪一样的定业,诽谤严厉对境后每天都在增上的罪业,还有未积不可能遭受、已积不可能虚耗的业。
别思维笼统归纳有十不善业道与相反的十善业道。造这些业每一种的果报,都必定互不混杂地感受异熟果、等流果、士用果等,深思此理而对业果生起诚挚的信心十分关键。
如果没有观修业因果,对此半信半疑;或者口头上说相信,内心却无动于衷;或者即使相信因果,但因烦恼深重而无法取舍,这样的话,学了就跟没学一样。
如果思维三有的痛苦,就会生起厌离心与悲悯心等,如果想到业果,就会以诚挚信进行取舍,这就是思维业果的功德利益。与之相反的即是未思维业果的过患。
思维因果有什么功德呢?对轮回三有会生起厌离心,对可怜众生会生起悲悯心,不但相信并且在实际行动中会真正注意,遇到事情时会考虑:“这个能不能做?是否会违背因果?”稍微有点文化的人,对于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应该分得比较清楚。如果相信因果、思维因果,就会得到这些功德。
相反,如果没有思维因果,那么出离心就生不起来,悲心也生不起来,行动上不会以诚挚的心来取舍因果,做什么都无所谓。
此外,阿底峡尊者曾说:“智者不造业,彼果恶趣苦。”
有智慧的人不会造恶业,原因是什么?造恶业的果报一定会堕入三恶趣,感受难以想象的痛苦。
又言:“极其甚深的法,唯一是业果。面见本尊也不如对业因果生起坚定不移的诚信,这是再殊胜不过了。
在所有法当中,最深的就是因果,它比空性、如来藏法门还要深,因为它极为重要。相比之下,面见本尊并不是很重要,今天见到文殊菩萨、明天见到观音菩萨也不算什么,真正相信因果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根为毒,那么树枝等都是毒……”他老人家经常以这些比喻来宣说业果的道理,
只要造了恶业,果报就一定会成熟,如同种下了毒的种子,一定会长出毒的苗芽。
由于在阿里地方唯一传讲业因果,因此被共称为“业果上师”。
前面讲到阿底峡尊者一直传讲皈依,所以被称为“皈依上师”;又因一直传讲菩提心,被称为“菩提心上师”;现在又说他一直传讲业因果,因此被称为“业果上师”。
大德在关键问题上看得很准,不像我们,看似在学佛,却经常做出违背因果的事情。
仲敦巴格西也说过:“如果堕入三恶趣中,那么唯有受苦,无有一分快乐。”
三恶趣中肯定没有快乐。虽然我们看不到地狱、饿鬼众生的受苦状况,但旁生世界的苦,我们是清楚的。
又言:“活时造善恶,果报后世现。”“今不勤行善,后世定受苦。”
如果活着的时候造了善业或恶业,果报将在来世等着我们。
并且警告各位修行人:“诸位尊者,还是不要太粗心大意,此缘起可是细致微妙的。”
仲敦巴格西经常教诫我们:千万千万不要粗心大意,缘起不可思议。倘若即生造了业,后世必定感受果报,到那时想后悔都来不及。短时间中所造的恶业,需多少劫才能清净啊?缘起非常细微,唯有遍知佛陀方能了知。若是因为开玩笑或出于烦恼而造恶业,那短暂的一生该如何忏悔?所以,仲敦巴格西说:“诸位尊者,你们一定要小心翼翼,千万不要粗心大意地造些恶业,否则,果报成熟于自身的时候,特别可怕!”
博朵瓦格西也曾殷切地教导:“我们如今若断除十不善业,奉行十善,则三恶趣求也不得。相反,如果弃离十善而肆无忌惮地造十恶业,那么善趣与解脱寻而不得。”
如果我们真正断除了十不善业,奉行十善,就不会堕入三恶趣;相反,如果造了这里所说的十不善业,想解脱是根本没办法的。
“注重甚深业与果,空性依理亦能知。”
《入中论》中说:业因果非常深细,唯有佛陀的遍知智慧才能了达,所以佛陀遮止观察业因果。而空性虽然比较难懂,但依靠金刚屑因、有无生因等推理也能了知。这是为了说明业因果极难通达。
普穹瓦格西这样说道:“我别无选择,老年时唯一修持《贤愚经》。”
法王如意宝接近圆寂的那一年,讲过《贤愚经》。自从法王讲了《百业经》和《贤愚经》后,学院的道友们在因果取舍方面都特别注意。
卡隆巴尊者问普穹瓦格西:“格西是说唯有业果最重要而现在所进行的讲、闻、修行无有价值,唯有业果最难吗?”格西回答:“的确如此。”
卡隆巴尊者问普穹瓦格西:“您现在最重视的就是业因果,其他像讲法、听闻、修行等等,难道没有一点价值吗?唯有业果最重要吗?”格西回答:“的确如此。”如果不懂业因果,自己的内心、行为上没有如理取舍,即使有十年、二十年的闻思修,抛弃故乡也好、出家也好,一切的一切都没什么价值。因此,唯有业因果最重要。
《佛子行释》当中讲了很多窍诀,希望大家经常看看。
朗日塘巴尊者向金厄瓦格西请求教言时,格西说:“思维业果就是我的窍诀,就是我的想法。”
朗日塘巴尊者自己修行那么好,还向金厄瓦格西求窍诀。当他请求时,格西告诉他:我认为思维业因果就是我的窍诀,你要经常想想业力的不可思议。
《前行备忘录》在业因果方面讲得不是很广,《开启修心门扉》也只讲了一点点,最重要的是《百业经》和《贤愚经》。这两部经都讲到,某某众生因为曾经造了一个小恶业,后世的果报多少劫也难以消尽。所以,我们要经常思维业因果。
窍诀就是窍诀,前辈大德们在讲密法之前,都会先强调四厌离心,也就是人身难得、寿命无常、因果不虚、轮回痛苦。而金厄瓦格西的窍诀,全是讲业因果。
喀绕巴格西教诲:“产生恶趣苦之因,即是恶业当断除。”
卡绕瓦尊者是这样说的:“在没有熟悉业果之前,喜爱高深法门者,如同在冰上修砌建筑一般。”
作为修行人,如果最初没有对因果生起真实的信解,就开始攀求大中观、大威德、大圆满,这相当于冰上建筑。大家知道,冰上的建筑,天气一热就全部倒塌了。同样,如果没有业因果的基础,无论得过多少大圆满的灌顶、听过多少大圆满的窍诀,遇到一点小事,“境界”便会土崩瓦解,没有丝毫可靠性。
有些人从小没有很好的教育环境,根本不相信因果。前段时间,我要求大家注意自己的语言、行为,谨慎守护三门。可是,很多人仍在讲各种是非,让人心生厌离,觉得讲再多也没有用。
对因果生起信心,并不是听别人讲几句,或者象征性地学一学,就能做到的。法再殊胜,如果自己不好好思考,对此没有深刻的体会,也无济于事。有些业力深重的人,哪怕再经历几大劫也很难改变。如果你实在没有闻思修行的能力,我建议你找一个寂静的地方,多念金刚萨埵心咒忏悔,不要总在人群中游荡。
讲法、听闻、辩论是比较高层次的行为,但还是不如多思维业因果。有些人对业因果连基本的信心都没有,在日常行为中从不如理取舍,经常做违背因果的事,这样一来,你依止善知识听法、得窍诀,或者经常行持善法,只是一种形象而已,对今生来世没有多大利益。前辈大德一针见血、直截了当地为我们凡夫指出了关键所在。
当然,凡夫中也有一些好人,从小就特别注意言行举止;还有一部分人,刚开始会稍微注意因果,慢慢地,行为越来越低劣,最后不如不学佛好一点。包括我自己在内,学佛这么长时间,也经常给别人传法,但是否有真诚取舍因果的观念呢?很难说。如果没有,谈再高的法也没有很大意义。
在藏传佛教中,为什么有些高僧大德认为取舍因果是最重要的修行?这里也讲了,如果对业因果没有稳固的信解,喜爱高法也没有用,正如冰上建筑,遇到一点点事情,所有修行便会暴露无遗。大家应该记住这句话。
再者,佛子无著仁波切说:“寒热饥渴互啖等,众多苦害诸恶趣。”又言:“众生贤劣诸苦乐,善不善引而圆满,纵遇命难莫造罪,当恒精勤行善法。”并且自己也如是身体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