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佛子行释讲解 26
时间:2025-09-17 浏览:33次
佛子行释讲解 第26课
无著菩萨·造论
根桑秋札尊者·注释
索达吉堪布·译讲

2022年6月3日
朗日塘巴亲言:“愿我于昔曾利益,深切寄以厚望者,彼纵非理而陷害,亦视其为善知识。”
这是《修心八颂》中的教言。我曾百般利益的人,对其寄以厚望——就像学院的堪布、堪姆在很多年中辛辛苦苦地培养一个辅导员,但这个人反而毫无道理地陷害我,尽管如此,修行人也要把对方当作自己修持安忍的善知识,而不应以牙还牙。
我们要将秉性恶劣、造下滔天大罪、被强烈痛苦所逼迫而倒行逆施的这些人,视为难得的慈心对境而百般珍爱。
秉性恶劣、爱造恶业、烦恼炽盛的人,所作所为给你带来了很多的痛苦和违缘,作为大乘行人,不仅不嗔恨,还要将其视为修慈悲心的对境,不是在口头上、表面上,而是发自内心地百般珍爱——这很难很难,但佛子还是要尽力修持。
如云:“愿我目睹恶劣众,造罪遭受剧苦时,犹如值遇珍宝藏,以难得心爱惜之。”
《修心八颂》中还说,看到恶劣的众生不断造罪并感受难忍痛苦时,我们应该像遇到如意宝那样,以难得之心来爱惜他。
凡夫就是这样,谁对自己有利,就喜欢谁;如果对方不但没有可取之处,甚至对自己的今生来世有诸多危害,就会唯恐避之不及。实际上,这些众生很可怜,作为真正的大乘修行人,我们应该像遇到如意宝一样,以难得之心来对待做害者。
法王如意宝曾说:“在学院,《三主要道论》《佛子行》和《修心八颂》是每个人都必须背诵的三部论典。”以《修心八颂》为例,虽然词句浅白,相信每个人都看得懂,但能不能做到呢?很难说。
对于恶劣的众生,凡夫都不愿接近,“这个人性格不好、烦恼深重,会给我带来很多麻烦”,犹如对不净粪般远远躲开,还谈什么像对待如意宝一样生起难得珍惜之心?但像堪布、堪姆或法师等心力很强的修行人,在遇到这些常人难以接受的对境时,他们却能发起菩提心,励力承担对其的教护之责。
同样是人,一个人在面对可怜众生敢于担当,另一个人却畏缩不前,就像乌鸦在死蛇面前很勇猛,但在看到真蛇时却不敢上前。为什么菩萨叫勇士?原因也在这里。看到烦恼深重的可怜众生,以难得之心更为珍爱,这就是勇士菩萨的行为。
恰卡瓦尊者说:“饶益反遭害,然报修大悲,赡洲之胜士,亦以善报罪。”
我饶益某人,反而遭到对方的伤害,这时候佛子要修持大悲心,发愿以善报罪。南赡部洲的任何一个众生即使常常给我带来各种痛苦,我都愿以善心和善行来对他。
又说:“恒于害者单独修。”意思是,我们要把那些恩将仇报的人以及怨敌、魔障、对手等单独分开,作为难以修心的对境而着重修慈悲心。
在修慈悲心的时候,我们可以观想将自己的善根单独回向给平时对自己特别刁难的众生。比如:令我病痛缠身的附体鬼仙,我愿把修法的功德都回向给它;或者把时常扰乱自心的人从众人中区分出来,经常为他单独回向。
《前行》中说,我们要把怨敌观想在自己的前面。念《普贤行愿品》时,人们一般愿意从自己最亲近的人开始回向:“回向给对我最好的善知识,愿上师长久住世,回向给我的父母,回向给供养我的大施主,回向给我的亲友……”其实,佛子应该最先想到自己最厌恶的人和非人,甚至是令我们缠绵病榻的病魔。
学过这个教言后,大家至少要在今天念《普贤行愿品》的时候作意:“今天所有善根都回向给我的怨敌,愿他早日离开痛苦,获得非常圆满的快乐。”像这样的回向,就是着重修持慈悲心的菩萨行。
再者,佛子无著仁波切本人也说:“倘若见闻或忆念,加于害我或自方,害佛教众恶劣徒,知为尤为悲悯处,
一般而言,凡夫都很厌恶损害自方之人。若有人毁坏佛教、摧毁我们的寺院,有些佛教徒就会对其念恶咒、发恶愿。但是,无著菩萨不是这样,他说:凡我见到、听到、忆念起的那些害我、害我亲友、损害佛教的恶劣之徒,我要把他当作最值得悲悯之处。
利恭爱语等能利,纵然不能利饶益,亦以猛烈慈悲心,自诸善乐回向彼。”
对于损害佛教的恶劣者,即使以珍爱和恭敬不能饶益他,但菩萨还是会用特别强烈的悲心把自己的善根回向给他。虽然由于损害了僧人和佛教等严厉对境之故,他肯定要感受可怕的痛苦,但是依靠菩提心摄持的善根,他将来也会获得快乐。所以,佛子应该将自己的善根和安乐都回向给作害者。
《前行备忘录》里讲过回向和发愿的差别:回己善根、有所趣向就是回向,主要是缘已做的善根;愿未作的善根成熟于所向往之果,就是发愿。
大家最好如是回向:以此生对自己危害最大的人和非人作为回向的对境,我愿将自他所作的一切善根都回向给他们,其中包括我今天闻思、念经及行持善法的善根,很多道友最近每天念诵一万遍以上金刚萨埵心咒的善根,尤其是僧众每天共同念诵《普贤行愿品》的善根。
也许你们不能每天都如此作意,但我希望大家至少今天要这么回向。
意思是说,如果寄予厚望的人反过来欺骗自己、恩将仇报,自己却不生悲心与利益心,那就证明你修心境界尚未成熟,因此更需要修行。
别人害你,你就恨他,这说明自己的修行比较差。
并且,尊者本人也将此作为主要修法。
看到无著菩萨对每个法都身体力行,我真的很随喜。《佛子行》是无著菩萨的心髓教言,如果我们能经常修学,哪怕只是念一念,自相续就能慢慢生起慈悲菩提心。
小时候,我和一个小孩打架,因为我比他高,所以他打不过我,他就发愿说:“虽然我现在打不过你,但长大后我一定要找你报仇。”虽然小孩的发愿用错了地方,但修行人对烦恼也应有这样的勇气:虽然现在我打不过你,但以后我一定要像无著菩萨一样,将凌辱转为道用、恶缘转为道用、痛苦转为道用。如果能这样发愿并行持,我们的修行一定会越来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