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粮道田 > 佛学入门

(转载)佛子行释讲解33

时间:2025-09-17    浏览:32次

佛子行释讲解 33

无著菩萨·造论

根桑秋札尊者·注释

索达吉堪布·译讲


2022621

此外,阿底峡尊者亲言:于何皆断贪,无著而安住,贪不得善趣,亦断解脱命。

不管是谁,如果没有断除贪心,就不可能有安住的机会,不可能得到人天善趣的果报,同时也会断了解脱慧命。

尊者还教诫道:诸位道友,所有贪欲就像喝盐水一样,无有满足,因而要清心寡欲。

越享受就会越贪,如同盐水会越喝越渴一样,这就是客观规律。

成就的最殊胜验相,就是贪欲越来越少。

当验相越殊胜、境界越高时,贪心会越少;相反,境界越低则贪心越大。

有些人常说自己见到了本尊、获得了觉受,自认为证悟了大圆满。那我们可以看看他对人对事的贪心如何——这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出一个人是否真正有修行。如果他贪心特别重,我们就可以说:算了吧,你还是先别谈证悟了。

我以前遇到过一些修行人,他们没有贪心和嗔心,身边人也说他们从不跟别人吵架,也不会生气。刚开始他们可能也有烦恼,但通过修行之后,贪嗔的现行全部断了——种子虽然还有,但生不起任何烦恼。

就像以前的扎堪婆罗门,他每生一次恶心,就拿一颗黑石子,每生一次善心就拿一颗白石子。刚开始黑石子比较多,到后来,全部变成了白石子。我们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调心。

普穹瓦尊者也说:与依于欲妙的快乐相比,断除贪欲的快乐更为安乐。

世间人依靠满足贪欲来获得快乐,其实断除贪欲会更快乐。《宝鬘论》中说:搔痒让我们觉得快乐,但是,如果身上不痒,岂不是更快乐?

有些人说:真的可以断贪欲吗?出家人怎么活得下去啊?其实,贪欲得不到满足,才会特别痛苦;一旦离开贪欲,反而会有一种解脱的快乐。有些人如果没有出家,不知道要哭多少回,而出了家以后,再也没有为贪欲哭过。在别人看来,你好可怜啊,头发也没有,爱情也没有,真的是走投无路了!但如果真正走进出家人的内心世界,就会知道他所拥有的快乐。

博朵瓦格西是这样说的:如是无有厌足地享受欲妙,结果不会不受轮回与恶趣的痛苦。

如果无有厌足地享受欲妙,一定会堕入恶趣,感受种种痛苦。

喀绕巴格西说:不让你脱离轮回的就是贪欲,因此,不将贪欲视为过患显然是歧途。

很多西方人认为贪欲很重要,觉得没有贪欲就没有激情、没有进步、没有发展,从不曾观察贪欲给自身带来的痛苦。很多人认为不能脱离贪欲,若是这样,就一定会误入歧途。

那巴瓦尊者也告诫道:如果没有以强制性的方法断绝贪欲,就无法斩断欲妙之藤,因而要如唾液般舍弃一切财物。

作为出家人,早起时要摸三次头,反思:我为什么出家?既然出了家,为什么我还是这样?如果没有强制断绝贪欲,就没办法斩除色声香味触欲妙的世间藤蔓。

最近有新闻说,某人贪了4.4亿,被关在东北等待判刑。4.4亿,估计一个人一辈子也用不完。我们刚到学院时,人民币的面值有一毛钱、五毛钱,几百万、几千万是很大的数额了,而现在的罚款、贪污,动辄是以亿为单位。

涅热巴尊者说:当对欲妙作煻煨炕想。

色声香味触这些欲妙就像煻煨炕,看似是一片美好的凉荫,一旦走近而深陷其中,皮肉都会被烧毁无余。人们刚开始对财富、美色很迷恋,认为这能给自己带来无上的安乐,没想到真正享受的时候,却让自己痛苦不堪,没办法解脱。世间的欲妙就是如此,特别过分地贪著,最后就是这样的结果。

夏哦巴尊者说:如果心里对贪欲不厌恶,那就无法寻觅今生后世的安乐。如果对贪欲有厌恶之心,则不需要寻觅安乐。

对贪欲一定要有厌恶心,否则,今生来世都不会安乐。面对贪欲,如果认为它是坏的、是该舍弃的,快乐就会不寻自得。

可是,现在的教育不是这样,媒体都在拼命宣传贪欲是世上最快乐的东西。为什么许多人不断结婚,又不断离婚?因为他们误以为能从所谓的爱情中得到幸福,但与爱人接触久了,才发现他不能给我带来快乐,于是又寻找另一个人,结果发现都是自私的家伙。像这样不断换来换去,始终得不到理想中的生活。这跟媒体的宣传有一定关系。

又说:当你能够遣除贪欲的过多心思时,这就是快乐的开端。

如果断了贪欲的各种心思,真正的快乐就开始了。这是一个窍诀。

此外,佛子无著仁波切本人说:贪财亲友眷仆等,犹如大象陷淤泥。

如果过度贪恋财物或家人,就像大象为了沐浴而陷入淤泥,或者鱼儿为了美味而被鱼钩钩住,最终可能会付出生命。

又言:若有即可知足心,身心乐增闻思修,无有积护毁之苦,知足纵贫亦富足。并且他自身也依止知足少欲。

如果有我什么都不缺的知足心,就会远离积财、护财、毁财的痛苦,身心自在快乐,闻思修行不断增上,纵然物质上贫穷,精神上也会很富足。世人追求的很多东西都是假的,贪欲的快乐也是假的,但就像《赞戒论》中所说,为了一瞬间的快乐,人们牺牲了很多。而真的东西,比如知足的快乐,很多人都没有品尝到。

看到前辈大德的这些甚深教言,我们要知道自己该如何选择。

上一篇:(转载)佛子行释讲解 32    下一篇:(转载)佛子行释讲解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