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佛子行释讲解 35
时间:2025-09-17 浏览:34次
佛子行释讲解 第35课
无著菩萨·造论
根桑秋札尊者·注释
索达吉堪布·译讲

2022年6月23日
博朵瓦尊者如是说道:“入定以诸法空性无我、如虚空般不分别一切的方式修持。”
大家坐禅或入定时,应该在空性无我、如虚空般没有分别作意的境界中修持。其实,这是大圆满本来清净的修法,也是中观般若空性的修法,诸法的实相即是如此。
喀绕巴格西说:“实相无所成,自然离四边,知此不分别,当离诸执念。”
万法的实相无有所成,远离有、无、是、非四个边,我们应当了知万法无分别,远离一切执念。
当然,对于万法无自相,光是会说没有用,自己一定要想明白——首先要观察修,再安住修。入定时,要断除有、无、好、坏等一切执著,在远离四边八戏的境界中安住。
修空性法是很重要的。圣者在论典中讲的这些境界,我们多多少少要得到一点。如果从来不修,只是鹦鹉学舌般地讲一讲,法不可能真正融入心。
夏绕瓦尊者说:“一切有实法如虚空般,决定任何本体都不成立,远离一切戏论。于彼境界中不分别一切,也不执著一切,断除所有忆念、作意,于空性中一缘安住。”
在这个偈颂中,入定的境界已讲得很清楚了——入定时什么都不分别、不执著、不作意,在这样的境界中安住。
朗日塘巴尊者亲言:“愿我所行此一切,不为八法念垢染。”意思是说,不被执著世间八法的妄念之垢所染污,而于离戏中修行。
愿我行持的一切善行,不为世间八法所染。
恰卡瓦尊者言:“思维诸法如梦境,观察无生之觉性,对治亦解本地中,道体普基性中住。”
思维诸法如梦境,观察万法无生的觉性,对治法也解脱于本地,道的本体在阿赖耶的本性或者说普基识、含藏识中安住。
意思是说,将外境、内心及对治的智慧均抉择为空性后,在这种境界中,以入定的方式修持胜义菩提心。
此处讲了平时如何坐禅,以及坐禅时如何在心性光明中安住。
大家要学会安住。本来,课后我们一起入定十分钟很有必要,但由于现在讲两节课,时间比较长,加上课前念修“上师瑜伽”时也会安住一两分钟,所以课后就没有安排。但即便如此,你们在修“上师瑜伽”时,也可以观想自心分别念的本体与上师究竟的实相智慧融为一体、无二无别,在此境界中安住一会儿,再进行祈祷,如此会有非常大的加持力。
佛子无著仁波切本人对此也说:“所知实相离心故,断除是非等作意,无戏性中一缘住,入定胜义菩提心。”“无散入定无戏中。”并且他也如是实地修持。
这就是胜义菩提心的修法。在修胜义菩提心时,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而是在远离戏论的境界中安住。
以上是入定位的修法。
己二(后得于贪嗔对境断除实执)分二:一、于贪境断除实执;二、于嗔境断除实执。
庚一、于贪境断除实执:
入定后了知万法的实相,但出定后,贪嗔等对境都会现前,这时该怎么修行呢?
逢遇悦意对境时,视如夏季之彩虹,
虽显美妙然无实,断除贪执佛子行。
无论遇到多么美丽的对境,都应把它看作夏天的彩虹,一会儿就消失了。今天喇荣山谷出现了好几次彩虹,我们拿起相机正准备拍照时,它很快就不见了。同样,世间所有美妙的对境也会很快消失无余,虽然令人着迷,却无有实质。所以,要对一切美妙的对境断除实执。
此偈只作了字面解释,没有引用教证。作者根桑秋札尊者的记忆力超群,据说这本注释中引用的教证,都是他凭记忆背出来的,不像我们写论文,要上网到处查资料。
遇到自己的亲朋好友等、美丽的色法、悦耳的声音等快乐,以及快乐之因等悦意对境时,应当将这一切视为夏季的彩虹,虽然显现上格外绚丽多彩,但从本体来说却不成立。
在抉择空性方面,我们学过《入行论·智慧品》《中观宝鬘论》《中观四百论》《中观根本慧论》等许多论典。以中观智慧来观察时,会发现色声香味触等悦意的对境连微尘许都不成立。
对任何悦意美妙的显现均不执有实,视为无实,也不认为这是亲朋好友,美丽可爱,断除执著其实有成立的实执,这就是一切佛子对贪执对境灭除实执的行为。
有人喜欢可口的美食,有人喜欢动听的音乐,有人喜欢扑鼻的妙香,甚至连晚上做梦都在享受这些——“好香哦!”“好好看啊!”“真好听,太舒服了!”但结合《楞严经》中我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就很容易明白,眼根、舌根、鼻根等的对境全是不成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