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粮道田 > 佛学入门

(转载)佛子行释讲解 37

时间:2025-09-17    浏览:28次

佛子行释讲解  37

无著菩萨·造论

根桑秋札尊者·注释

索达吉堪布·译讲


2022625

丁三(修菩提心学处)分五:一、修学六度;二、修学经中所说四法;三、修学断烦恼之理;四、具足知念而修学行他利;五、善根回向圆满菩提。

戊一(修学六度)分六:一、布施度;二、持戒度;三、安忍度;四、精进度;五、静虑度;六、智慧度。

己一、布施度:

获得菩提身尚舍,何况一切身外物,

故不图报异熟果,慷慨布施佛子行。

要想获得大菩提圆满正等觉果位,就像《本师传》中所说,自己的整个身体或头颅、肢体等为了利他尚且需要舍弃无量数,身外的财产受用、妻子儿女等所有其余之物需要舍弃就更不必说了。因此,修学布施的修法,不希求即生中有食物财物等、来世获得广大受用的异熟果,而将三种布施的善根及其果报,以殊胜舍心摄持来施舍给他众,这就是一切佛子修学布施的行为。

我将财物等布施给他,他以后会对我好,或者以我现在布施的功德,愿我今生富裕,或者我今生多多地行持布施,希望来世变成一个大富翁”……像这样的布施,都带有希求回报之心,是不合理的心态。

《入中论》中云:施度谓能舍。又如《入行论》云:身财及果德,舍予众生心,经说施度圆。

布施是一种能舍的心。将自己的身体、财产、功德、善根全部施予众生,并远离悭吝之心,就叫布施波罗蜜多,这是佛经里说的。

施舍的善心以及由其引发的身语之业,即是布施的本体。

布施的本体是什么呢?想布施的善心,以及由这颗心所引发的身体和语言之业。

如理施舍内外财物,为财施;救护众生脱离人、非人、恶魔的畏惧,为无畏施;

布施分为三种: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以如理的心态布施财物,即是财布施;通过放生,救护众生脱离危难,包括给病人念经,让其远离怖畏,属于无畏布施。

无误宣说正法及学修传讲世间无罪之业际,为法布施。

此处将法布施分为两种:一种是无有错谬地宣讲出世间正法;另一种是让人们以不造罪业的方式生活,例如,传讲怎样才能无罪地生活、工作、赚钱、做生意等道理。

那么,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讲经说法的机会呢?也不一定。像《楞严经》,没有一定的智慧可能讲不下去。之前一直有人劝我讲《楞严经》,我原以为和讲其他经论一样,但开讲后才发现,没有佛法基础的话,根本解释不清楚。有些法师在讲法时,到了最难的地方,大家都很专注地等着他讲解,结果他讲个故事就跳过去了,这不合适。

其实,在跟人聊天时,帮助他人以清净、无罪的方式生活,也算是一种法布施。

生起舍心的方式,《入行论》中云: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修持行为的基础,菩提心与为菩提发愿是一切施舍的根本,最为殊胜。

总之,修菩提心与发愿,是一切布施的根本,而且是最殊胜的。

其他波罗蜜多也是同样。

持戒也要发菩提心,还要发愿我要成为守持清净戒律的人;修安忍时也要发菩提心,还要发愿。

紧握财物的过患与慷慨博施的功德,《摄般若经》中云:施舍烦恼不摄持,悭吝非圣道生惑,何者布施彼道胜,佛说此外即劣道……”

布施则不被烦恼摄持,悭吝不是圣者之道,行持布施是殊胜之道,佛说除此之外,其他不布施的道都是劣道。

还有许多教证。如云:彼永不求异熟果。《经庄严论》中所说的无求之布施,意思就是殊胜布施的修法。

阿底峡尊者说:受用动摇无实质,因此,当以布施供养庄严而舍。并说最殊胜的布施即无贪。

钱财、受用等是无常变化的,没什么实质,我们理应布施。

衮巴瓦尊者也说:布施的根本归于无贪执。

不贪执,其实并不好修。

博朵瓦尊者曾说:从一针一线等开始修学布施,逐步串修,最终就能做到对任何物品均不耽著而施舍。

先从针、线开始,再给铅笔、钢笔、金笔,一步一步地布施。

《入行论》中说,可以从布施蔬菜开始练习,将蔬菜从自己的左手放到右手,心里想我要布施给你;接下来,向关系好的人、关系不好的人次第行布施,慢慢扩大自己的心量;通过逐步串习,最后连自己的身肉也能施舍。

不过,在布施的过程中,一定不能舍弃戒律、安忍等。如果为了布施而吵架、破戒,这肯定不合理。

又言:就像人们所说的断掉耳朵做屁股的补丁一样,我们也不能断了戒律的腿肉而行布施。

如今整容技术很厉害,不少人把屁股上的肉割下来补在脸上,但很少有人会把耳朵的肉补在屁股上。博朵瓦格西的时代也许有类似的整容术,可能是因为坐禅久了,屁股烂了,所以拿耳朵补上?这样一来,损失更大,屁股谁都看不见,耳朵没了谁都能看到。(众笑)

这里的意思是,为了布施而破戒,很不值得,戒律就像脚一样重要。破了戒律,则如同没有双脚无法行走之人,不能到达目的地。

夏绕瓦尊者言:我不对你说布施的功德,而只说执著(即悭吝)的过患。

噶当派的格西们修行很好。

所说之义与前相同。为使自己的善根不失,无勤而得,出家人也需要财施。

《入中论》中说,在家人以财布施为主,出家人以法布施为主。此处讲到,如果出家人有财富,做财布施也很好。

再者,佛子无著仁波切本人说:佛赞不求即生报,来世异熟之布施。

贪求今生来世的果报,连佛陀都不赞叹。佛陀赞叹什么呢?不希求今生的福报和来世的异熟果,这种布施才是最清净的。

又说:见乞时喜面带笑,和颜悦色所欲财,愿自身命与血肉,以无求心而布施。他也发愿修学三布施,并如是付诸实践。

见到乞丐时,要面带微笑地布施。

上一篇:(转载)佛子行释讲解 36    下一篇:(转载)佛子行释讲解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