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莲花生大士:真正的入定不在外相,而在这一个心法口诀,掌握后瞬间证得禅境
时间:2025-09-21 浏览:65次
为什么同样是打坐修行,有的人很快就能入定,而有的人却始终在门外徘徊?
	
 
大士曾说过一句令人深思的话:"修行者最大的误区,就是把外相当作内证。"
	
 
这句话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甚深密意?
	
 
当年那些围绕在大士身边的弟子们,又是如何从这句话中领悟到入定的真正秘诀?
	
 
这个秘诀,既不在于盘腿的标准程度,也不在于打坐的时间长短,而在于一个被大多数修行者忽略的心法要诀。
	
 
掌握了这个要诀,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在瞬间体验到真正的禅定境界。
公元八世纪,在桑耶寺的一座静修院中,莲花生大士正在为一群来自各地的弟子传授禅定要诀。
	
 
这些弟子中,有来自印度的班智达,有藏地的译师,也有汉地的禅师,他们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却都在入定这个问题上遇到了瓶颈。
	
 
大士端坐在法座上,目光如炬地扫视着下面的弟子们。
	
 
他看到有的弟子正在调整坐姿,试图让双腿更加标准;
	
 
有的弟子在反复调节呼吸,希望找到最佳的韵律;
	
 
还有的弟子闭着眼睛,努力排除心中的杂念。
	
 
"你们在做什么?"大士突然开口问道。
	
 
一位来自印度的学者恭敬地回答:"上师,我们在准备入定,调整身心状态。"
	
 
"调整什么状态?"大士继续问。
	
 
"调整坐姿,让身体端正;调整呼吸,让气息平和;
	
 
调整心念,让妄想停息。"另一位弟子答道。
	
 
大士听后,轻轻摇了摇头:"你们都错了。"
	
 
这句话如雷霆般震撼了在场的所有人。
	
 
这些弟子都是修行多年的老参,怎么可能连入定的基本准备都做错了?
	
 
一位藏地的译师壮着胆子问道:"上师,那我们应该怎么做?"
	
 
大士站起身来,走到众弟子面前,说道:"你们看我现在是什么状态?"
	
 
弟子们仔细观察,发现大士的坐姿并不标准,呼吸也很自然,看起来就像平常说话时的状态。
	
 
"上师,您看起来很平常,没有什么特别的。"
	
 
一位弟子如实说道。
	
 
"对,就是平常。"大士点点头,"那么,你们认为入定是什么?"
	
 
"入定就是心不散乱,专注一境。"
	
 
"入定就是气息调和,身心安住。"
	
 
"入定就是妄念止息,智慧现前。"
	
 
弟子们纷纷说出自己的理解。
	
 
大士听完后,又摇了摇头:"你们说的都是入定后的现象,但不是入定本身。
	
 
真正的入定,不是你们想象的那样。"
	
 
说着,大士重新坐下,对弟子们说:
	
 
"现在,你们按照自己平时的方法,试着入定。"
	
 
弟子们依言而行。有的开始调整坐姿,双腿盘得更紧;
	
 
有的开始数息,一、二、三地数着呼吸;
	
 
有的开始观想,在心中构建各种佛菩萨的形象;
	
 
还有的开始持咒,口中默念着各种心咒。
	
 
过了一柱香的时间,大士问道:"如何?"
	
 
弟子们面面相觑,都显得有些沮丧。
	
 
"上师,还是不行。心中杂念纷飞,身体也不舒服,根本静不下来。"
	
 
"我也是,越想入定,心越乱。"
	
 
"感觉有股力量在阻止我们入定。"
	
 
大士听后,慈悲地笑了:"这就对了。
	
 
你们现在的感受,正说明了一个问题——你们把入定当作了一种对立的状态。"
	
 
"对立的状态?"弟子们不解。
	
 
"是的。你们把散乱当作敌人,把入定当作目标,这本身就是分别心的体现。
	
 
真正的入定,不是从散乱到专注的转换,而是..."
	
 
大士话说到一半,故意停了下来,环视着众弟子。
	
 
一位来自汉地的禅师急切地问道:"上师,真正的入定是什么?"
	
 
大士缓缓地说:"真正的入定,是认识心的本来面目。"
	
 
这句话让弟子们更加困惑了。
	
 
什么是心的本来面目?
	
 
如何认识?
	
 
看到弟子们的困惑,大士继续说道:
	
 
"你们现在的心是什么状态?"
	
 
"散乱的,不安的。"
	
 
"充满疑问的。"
	
 
"想要入定但入不了定的。"
	
 
弟子们如实回答。
	
 
"好,那你们知道是谁在散乱吗?是谁在不安?是谁想要入定?"大士反问道。
	
 
这个问题让弟子们陷入了沉思。是的,到底是谁在散乱?是谁在寻求入定?
	
 
一位聪明的弟子试探性地说:"是我们的心?"
	
 
"那么,这个心在哪里?它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大士继续追问。
	
 
弟子们开始仔细寻找,想要找到这个心的所在。
	
 
可是找来找去,却什么也找不到。心似乎无处不在,又似乎无迹可寻。
	
 
"找不到。"一位弟子诚实地说。
	
 
"找不到就对了。"大士点头,"既然找不到这个心,那么是谁在散乱?又是谁要入定?"
	
 
这句话如醍醐灌顶,让几位弟子若有所悟。如果连心都找不到,那么散乱和入定又从何谈起?
	
 
大士看到有弟子开始领悟,便继续说道:"你们一直在寻找一个叫做'入定'的状态,却不知道,你们现在的状态本身就是定。"
	
 
"现在的状态就是定?"弟子们惊讶地问。
	
 
"是的。定不是你们要达到的某个状态,定是心的本质。
	
 
无论你们现在是散乱还是专注,是疑惑还是清明,这些都是定中显现的不同面貌。"
一位弟子问道:"上师,如果现在就是定,那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
	
 
"因为你们在寻找。"大士回答,"就像一个人戴着眼镜找眼镜一样,你们拥有的东西,却在到处寻找。"
	
 
这个比喻让弟子们恍然大悟。原来他们一直在寻找的定,就在当下,就在此时此刻的心中。
	
 
"那么,上师,我们应该怎么做?"一位弟子问。
	
 
"不做。"大士简洁地回答。
	
 
"不做?"
	
 
"对,不做任何事情。不调整坐姿,不控制呼吸,不排除妄念,也不寻求入定。就这样安住。"
	
 
"安住在哪里?"
	
 
"安住在当下这个明明了了的觉知中。"
	
 
弟子们按照大士的指导,放下了所有的造作,不再试图调整什么,也不再寻求什么,就这样自然地安住着。
	
 
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当他们停止了所有的努力,反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宁静和清明。这种状态没有任何特殊的感受,却又异常清晰和稳定。
	
 
"这就是定吗?"一位弟子轻声问道。
	
 
"这就是你们本来的状态。"大士回答,"定不是你们要达到的,而是你们本来就有的。问题不在于如何入定,而在于如何认识这个本来就存在的定。"
	
 
可是,当弟子们尝试更深入地理解这个道理时,却发现自己又陷入了新的困惑。
	
 
虽然他们体验到了那种自然的安住状态,但一旦开始思考和分析,这种状态就会消失。
	
 
他们急切地想要掌握其中的窍诀,想要知道如何才能稳定地保持这种状态。
	
 
一位来自印度的班智达实在忍不住了,他站起身来,恭敬地向大士顶礼后说:"上师,弟子刚才确实体验到了那种自然安住的状态,但是现在却怎么也找不回那种感觉了。
	
 
请上师慈悲开示,到底有什么具体的方法或者窍诀,能让我们稳定地安住在那种状态中?"
	
 
其他弟子听到这个问题,都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他们也都遇到了同样的困惑:体验是有了,但如何保持?如何随时随地都能安住在那种状态中?
	
 
大士看着这些求知若渴的弟子们,慈悲地笑了。他知道,这些弟子已经触摸到了真相的边缘,但还需要最关键的一个指点。
	
 
这个指点,将会彻底改变他们对修行的认知,让他们真正掌握入定的究竟秘诀。
	
 
"你们想知道具体的方法?"大士问道。
	
 
"是的,上师!"弟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大士点点头,"那么,我就传授给你们一个心法口诀。这个口诀,是我在印度求法时,从我的上师那里得到的无上密法。掌握了这个口诀,无论何时何地,你们都能瞬间安住在定中。"
	
 
听到大士要传授无上密法,所有弟子都激动不已,纷纷端正身姿,准备接受这珍贵的传承。
	
 
但是,这个被大士称为"无上密法"的心法口诀到底是什么?它为什么能让人瞬间入定?又为什么能解决修行者普遍面临的困惑?
	
 
大士环视着满怀期待的弟子们,缓缓开口说道:
	
 
"这个心法口诀只有四个字——本来如是。"
	
 
弟子们听到这四个字,有些失望,也有些困惑。
	
 
这四个字听起来很平常,怎么可能是什么无上密法?
	
 
看到弟子们的表情,大士继续说道:"你们不要小看这四个字。
	
 
这四个字包含了整个佛法的精髓,也是一切修行的究竟要诀。"
	
 
"上师,请您详细开示这四个字的涵义。"一位弟子请求道。
	
 
大士点点头:"好,我就详细为你们解释。"
	
 
"首先说'本来'。什么是本来?本来就是你们现在这个明明了了的觉知心。
	
 
这个心不是因为修行才有的,也不是因为入定才出现的,而是本来就存在的。
	
 
无论你们在散乱中,还是在专注中;
	
 
无论在快乐中,还是在痛苦中,这个觉知都在。
	
 
它是一切经验的基础,却又不被任何经验所染污。"
	
 
弟子们仔细体会着大士的话,确实,无论在什么状态下,总有一个明明了了的觉知在那里。
	
 
这个觉知就像虚空一样,包容着一切,却又不被任何东西所影响。
	
 
"再说'如是'。什么是如是?如是就是现在的样子,当下的状态。
	
 
不需要改变什么,不需要调整什么,就是现在这个样子。
	
 
你们一直想要入定,想要达到某种特殊的状态,这本身就是对当下的否定。
	
 
真正的定,就是对当下状态的完全接纳。"
	
 
一位弟子问道:"上师,如果我现在心很散乱,充满妄念,这也是如是吗?"
	
 
"当然。"大士肯定地回答,"散乱也是心的一种显现,妄念也是觉知的一种活动。
	
 
问题不在于消除散乱和妄念,而在于认识到这些都是在觉知中显现的。
	
 
就像云彩在虚空中飘动,虚空本身并不因为云彩的存在而受到影响。"
	
 
"那么,上师,我们具体应该怎么运用这个口诀呢?"另一位弟子问道。
	
 
大士说:"很简单。当你们想要入定的时候,就想起这四个字——本来如是。
	
 
提醒自己,定不是要达到的,而是本来就有的;当下的状态不是要改变的,而是要如实接纳的。"
	
 
"当你们发现自己在努力调整坐姿时,想起'本来如是'——你们本来的觉知并不依赖于坐姿的标准程度。"
	
 
"当你们发现自己在控制呼吸时,想起'本来如是'——你们本来的心性并不需要特殊的呼吸模式来维持。"
	
 
"当你们发现自己在排除妄念时,想起'本来如是'——妄念的出现和消失都是在本来清净的觉知中发生的。"
	
 
一位聪慧的弟子若有所悟地说:"上师,您的意思是说,我们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只需要认识到当下的觉知本身就是定?"
	
 
"正是如此。"大士赞许地点头,"定不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而是心的本质。
无论外在的状态如何变化,这个觉知本身始终是稳定的、清明的、不动的。
	
 
认识到这一点,就是入定;保持这种认识,就是住定。"
	
 
大士继续开示道:"在印度的时候,我的上师曾经给我举过一个例子。
	
 
他说,修行就像一个人在河边洗衣服。
	
 
愚痴的人看到河水浑浊,就想要先把河水弄清澈了再洗衣服,结果越搅动水越浑浊。
	
 
聪明的人知道,只要停止搅动,河水自然就会变清澈。"
	
 
"我们的心也是如此。妄念、散乱、不安,这些都像河水中的泥沙。
	
 
你们越想要清除它们,它们反而越明显。但是,如果你们不去理会它们,只是安住在那个能够觉知到它们的觉知中,这些妄念自然就会平息下来。"
	
 
一位弟子问:"上师,但是有时候妄念很强烈,很难不去理会它们。"
	
 
大士回答:"强烈的妄念也好,微细的妄念也好,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被觉知到的。
	
 
无论妄念多么强烈,总有一个不动的觉知在那里,清清楚楚地知道妄念的存在。这个觉知本身从来没有被妄念所干扰过。"
	
 
"就像大海中的波浪,无论波浪多么汹涌,大海的深处始终是宁静的。
	
 
你们要做的,不是平息波浪,而是认识到自己就是那个宁静的海底。"
	
 
另一位弟子问:"上师,那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修行呢?"
	
 
"日常生活就是最好的修行场所。"大士回答,"无论你们在做什么
	
 
——吃饭、走路、说话、工作,都要记住'本来如是'这四个字。
	
 
提醒自己,无论外在的活动如何变化,内在的觉知始终是稳定的。"
	
 
"比如,当你们在吃饭的时候,不要想着'我现在在吃饭,没有在修行'。
	
 
要知道,那个觉知到咀嚼、品尝、吞咽的觉知,就是你们要认识的心性。
	
 
这个觉知在吃饭时是如此清晰,在打坐时也是如此清晰。"
	
 
"当你们在工作的时候,不要想着'等工作结束了我再去修行'。
	
 
要知道,那个觉知到思考、决策、行动的觉知,本身就是定。
	
 
这个觉知在繁忙时是如此稳定,在安静时也是如此稳定。"
	
 
大士停顿了一下,看着弟子们,继续说道:
	
 
"我再告诉你们一个秘诀。
	
 
当你们真正理解了'本来如是'这四个字,你们就会发现,根本没有什么叫做'入定'和'出定'。
	
 
因为心性本来就是定的,你们从来没有离开过定,又如何谈得上入定呢?"
	
 
"所有的修行方法,包括调身、调息、持咒、观想,都只是帮助你们认识这个本来存在的定。
	
 
一旦认识了,这些方法就不再重要了。就像你们找到了回家的路,地图就不再需要了。"
	
 
一位来自汉地的禅师激动地说:"上师,弟子现在明白了!原来我们一直在寻找的东西,就在当下!"
	
 
"是的。"大士欣慰地笑了,"禅宗有句话叫'平常心是道',其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你们的平常心,就是佛心;你们的当下觉知,就是菩提。"
	
 
"但是,"大士话锋一转,"理解了不等于证得了。你们现在虽然明白了这个道理,但还需要在实际修行中去体验、去稳定。"
	
 
"如何稳定呢?"一位弟子问。
	
 
"就是不断地提醒自己'本来如是'。当你们发现自己又开始追求某种特殊状态时,提醒自己'本来如是';
	
 
当你们发现自己对当下的状态不满意时,提醒自己'本来如是';当你们发现自己认为还没有入定时,提醒自己'本来如是'。"
	
 
"这四个字,就像一把钥匙,能够瞬间打开你们心中的宝库。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想起这四个字,你们就能回到当下,回到那个本来清净的觉知中。"
	
 
大士最后说道:"记住,修行的目的不是成为别的什么,而是认识你们本来就是什么。
	
 
你们本来就是佛,本来就是觉悟的,本来就是自由的。所有的修行,都只是为了去除这种认识上的障碍。"
	
 
"当你们真正明白了'本来如是'的涵义,你们就会发现,修行变得非常简单。
	
 
不需要复杂的仪轨,不需要特殊的环境,不需要漫长的时间。只需要当下这一念的回转,认识到自己本来的面目。"
	
 
听完大士的开示,弟子们都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他们明白,今天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修行方法,更是一把开启智慧宝库的钥匙。
	
 
从那天起,这四个字——"本来如是",就成了这些弟子们修行路上的指南针。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只要想起这四个字,他们就能回到那个宁静、清明、不动的觉知中。
	
 
岁月流转,这些弟子后来都成了各自传承中的大德高僧。
	
 
但是,他们永远不会忘记在桑耶寺那个午后,莲花生大士传授给他们的这个无上心法。
	
 
正如大士所说,真正的入定不在外相,而在内心;不在方法,而在认识;
	
 
不在努力,而在自然。"本来如是"这四个字,包含了整个佛法的精髓,也是一切修行的究竟归宿。
	
 
当我们真正理解了这四个字的深意,我们就会发现,原来我们一直在寻找的那个宁静、智慧、慈悲的佛性,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
	
 
它不在遥远的净土,不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就在当下这一念清明的觉知中。
	
 
认识到这一点,就是真正的入定;保持这种认识,就是真正的修行。
	
 
这就是莲花生大士传授给我们的最珍贵的礼物——一个能够瞬间回归本性的心法口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