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粮道田 > 明心见性

(转载)明心、见性、证果,三者的区别

时间:2025-10-06    浏览:28次

修行人总爱把“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话挂在嘴边。

但有没有细想过:为什么非得先明心,再见性,最后才证果?

究竟要明的是什么心?见的又是什么性?最终证的果,到底是什么层次?

如果心都不明,能真正见性吗?如果性都未见,谈何证果?古人把这次序排得清清楚楚,背后自有其深意。

到底明白到哪种心才算真明心?见到什么程度的性才算真见性?

一,明心见性
常听人说某某修行人已经“见性”了。那我们不妨仔细揣摩一下:这里所说的“见性”,到底见的是哪种性?在见性之前,他的心真的“明”了吗?

我们平时讲“心”,常提到真心、妄心,还有肉团心。肉团心是生理上的心脏,跟我们修行所言的心不是一回事。修行人要明的,绝不是这个肉团心。无论从哪种心入手,关键是要先辨清真心与妄心的区别。

什么是妄心?就是我们常说的散乱、妄想纷飞的状态。而真心呢?是那种功夫深沉、如如不动的境界。

那为什么说“明心见性”,而不是倒过来说?其实,对于初学者,真心和妄心似乎是对立的;但对于真正有体悟的人来说,它们本是一体。你要认得真心,恰恰离不开妄心的衬托。

比如,打坐时杂念纷飞——这看似是妄心;可一旦真正明心见性了,你就会明白,连这些杂念都是真心的妙用。但这需要实修功夫,不是光懂道理就够的。功夫到了,你自然体会到心性不二。

既然心性本一,古德为什么又分开来讲?说到底,是方便说法,让我们更容易理解。

如果用“理”和“事”来讲,明心偏重于理上明白,见性则更侧重功夫上的实证。

如果你能从理入事,再从事中走出来,就会恍然大悟:原来理和事本是一体。否则,理是理,事是事,两不相关。

那么理和事怎么融合?这就引出很多人常问的:修行是该闭门专心用功,还是该在生活中磨炼?其实,如果你会用心,在哪修都一样;如果不会用心,躲进深山也依旧散乱。

那到底该怎么用功?举个例子,刚才静坐,念佛机一直在播咒音,中间我有几秒就被这声音带跑了,心粘在了声音上——这就是被“声尘”转走了。

修行,要练的就是不粘着在色、声、香、味、触这些外在境界上。只要六根降伏不住,心就会被六尘牵走。

怎么才能不跟着六根跑?你得学会“进得去”——进入用功的状态。就像看电视太投入,会忘记周围的声音和存在,这也是一种“进入”。打坐如果有内在境界现前,心自然就被摄住了,六根渐渐关闭,外在的干扰也就淡了。

我们现在容易被声音拉走,说到底,是内在还没有真正的境界。

要想降伏妄心,就得识得真心,也就是要“见性”。心性本一,对用功的人来说,不怕境界不来,只怕境界不现前。有境界,就有法喜,有禅悦,甚至坐久了腿也不痛。

虽然不鼓励执着境界,但若完全没境界,往往说明功夫还未上路。就像挖井,见到湿土,才知道离水不远。我们现在打坐,如果觉得自己有“境界”,那多半只是

胡思乱想。

古人所说的境界,是很深的体验,比如感知到其他维度的存在。但这种境界也不能贪着,一贪着,就易出差错。

只有当你不再一味向外攀援,才有可能深入内在的境界。为什么有些人一坐几小时不动?因为他内在有法乐,外界干扰不了他。这时哪怕六根未全闭,至少前五根已渐渐息下。

关闭眼根还相对容易,但静坐的人往往耳根特别灵敏,远处细微的声音都听得清楚。如果眼、耳二根能渐渐收回,内在的清明就会逐渐升起。等到六根全部收拢,自性之光便会完全显现。

这就像处在一团漆黑的桶中,修行就是要打破这无明之桶。

其实,妄心与真心,用的是同一个心之力。只是你还没认清,更谈不上调伏它。眼睛为什么能看?耳朵为什么能听?别只说是器官功能。人去世后,器官还在,为什么看不了、听不见?这说明背后有一个能支配这些器官的“主人”。

真正能看能听的,不是眼睛耳朵,而是那个背后的意识。它是一种整体的心力,借由六根发挥作用。如果你通过训练,逐渐收回六根,那这股力量就不再向外奔驰,而是自然显现。

它在哪里?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但又无处不在——你觉察到的地方它在,你没注意到的地方它也在。

有人问,这个“东西”,是靠理解的?还是靠亲眼见的?它是需要切实证见的、身心能感受到的。但在那之前,你必须先明白什么是真心、什么是妄心。

理上明心相对容易,事上见性却难。你看历代祖师的开示,总是两边同时讲,只有对比,才能让人看清差别。世界上一切事都是相依相待的——就像白布上的红花,要靠白底才更显红。

修行也是这样,真心需借妄心才显得出,等你功夫纯熟了,才可能离开对待,直接认得它。

二,证见自性
这就好比你要欣赏一朵牡丹,若是把它放在白布前面,红花衬着素底,会显得格外鲜明。

其实任何图案,都要有合适的底色衬托,才能完全显现它的美。我们修心也是这样——你的真心就像那朵牡丹,而纷扰的妄念恰如衬托它的白布。没有妄心的起伏作对照,你又如何能清晰地认得真心呢?

很多急着用功的人,不想要底布,恨不得直接去找那朵牡丹。可没有背景衬托,功夫又没到那个地步,怎么看得到呢?只有当你功夫纯熟、心眼明亮时,才真正不需要依靠底布,直接就能看见花。

有人想靠静坐把真心找出来,这当然是一种方式。但静功要怎么修?是不是整天关在房里、以静求静就可以了?那也只是某个阶段的办法。

等到你真正能把握自己的六根,那时候根本不需要刻意躲起来。哪怕走在热闹的街上,也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六根既然不随外境转,关不关门又有什么差别?若是心里收不住,就算把自己关起来,也不过是遮暂时掩了外缘,功夫却没真正提起来,那又有什么用呢?

我们现在很多人所谓的“闭关”,其实是强行把自己关起来。正因为平时关不住六根,才只好借个山洞、贴个封条,逼着自己不见不闻。

如果能坚持一两年,有些人确实也能这样把内在力量逼出来。等出了关,哪怕重新打开门走进世界,你依然可以做到见而无见、闻而无闻。到那时,自性自然而然与你时刻相应,打成一片,昼夜如一。

三,觉知做主
再好看、再好听的外境,你也要练到随时能“回得来”。

刚开始肯定做不到,一不留神就被外面的东西带跑了。就像刚才有人听着念佛机,听着听着就粘在声音上,心被转走了。这时候,最要紧的是那个“知”——知道自己在散乱、知道被转了,这个“知”就像一把快刀,咔嚓一下就把外境和内心分开了。心一下子又回来了。

这有点像你跟人发了火,事后才后悔,那是“事后的觉知”。真会用功的人,是念头刚起来,觉知马上就到位,不跟着跑。这就是佛门里常说的“做得了主”。

能做到这一点,才能谈得上生死自在,来去自由。心念一动,方向就能转。

如果临终那一刻,这个觉知没提起来,那就还是被业力牵着走。死亡是一次大昏迷,睡觉做梦是小昏迷。假如连梦里都做不了主,大的昏迷来临时又怎么指望得上?因为做梦的时候,前五根基本休息了,完全是第六意识在活动。

死亡之后,连这个意识也会逐渐沉寂。可如果你自己做不了主,处于昏迷状态,就算佛现前,你可能也认不得、跟不上。所以信心要有,但功夫更要踏实。

“明心”是理上要先明白,明白之后,功夫才不容易走错路。理路不明就直接用功,就像看不清路就乱跑,可能一直在原地打转。心都没明,这一步怎么迈?就算勉强迈出去,离真正的证果还远得很。

那见了性之后还会堕落吗?当然可能。

如果贪嗔痴的习气没断,照样还会陷进去。真正见性的人,对吃、穿、享受这些不会有什么贪爱,因为他已经超越了六根的束缚。有人特别喜欢听音乐,这说明功夫还没到家,如果临终时正跟着旋律走,说不定真被音乐带跑了。

我听一位老法师讲过:如果一个人整天什么都不做——不看、不听、也不说,六根不攀缘,却一点都不觉得无聊寂寞,这样的人修起来会特别快。当时我没太在意,但这几年我常拿这句话观察身边的人。

如果一个人内心无所住,也不依赖外境的刺激,还能安然自在,那真是上等根器!这样的人表面看起来可能无所事事,但不寂寞不空虚,本身就有很高的境界。

反过来,有些人一闲下来就难受,总得找点事做,这说明内心没有支撑,还得靠外在的东西活着。有的人出家多年,平时也不忙什么,却从不觉得无聊,这种“闲”里,就有功夫。


上一篇:(转载)莲师郑重开示:不要随意告诉他们    下一篇:(转载)希阿荣博堪布:在家修行如何做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