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不惧 少求 自觉
时间:2025-10-09 浏览:10次
幸福是依靠心来建立的。为什么呢?比如你特别喜欢一个人,如果他身上真正具有幸福的实体,那么无论非洲人、亚洲人还是美洲人,谁见到他都应该感到快乐。但事实上,每个人对他的印象、感受各不相同。
因此,我们所认为的幸福,跟心有关。有些人觉得可以从爱情中得到幸福,有些人认为可以从事业成功中获取幸福,还有些人觉得拥有孩子、为家庭付出一切是最幸福的……每个人所定义的幸福都具有主观性,和自己的价值观与心态有非常直接的关系。
当我们在生活中,某个行为或某件事给自己带来不幸福感时,要学会观一观自己的心,提升主观幸福感。
正视死亡
有人会问:观生死怎么会提升幸福呢?死亡是很可怕的,最好不要提。
其实,每个人都无法逃脱死亡,直面这个事实去探索真相,可以提升我们的幸福感。据我所知,有些学校里已经开设了“生死课”,选修这门课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他们通过探讨和了解生命的真相,学会了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快乐。
像在藏地,90%以上的人,对死亡的话题都非常关注,会经常观自己什么时候死,死后会怎样。这种关注不但没给他们带来负面情绪,反而对生活产生更积极的态度,对生命更加珍惜,对拥有的一切也更加珍视。
常念知足
有些人认为,修行人需要过贫穷的生活。实际上也不一定,有一个发愿文是这样说的,“不生富贵家,不生贫穷家,唯生中等家。”意思是,愿我不要转生在特别富裕的家庭,也不要转生在特别贫穷的家庭,而要转生在中等家庭中去修行。为什么呢?太富裕了会有压力,生活可能不愉快,太贫穷了则会衣食不足,有生活上的烦恼。因此,如果能生在一个中等家庭里,那就知足了。
知足的观念很重要。就像现在的我们,拥有健康,具足饮食,应该很知足。世界上还有很多人过着贫穷饥饿的生活,而我们饮食不愁,所以要有满足感。瑞典人经常说“lagom”,意思是“刚刚好”,作为修行人也应该有这种知足的心态。
常观自心
智者云:“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获得永恒快乐的方法,是认识心的本性。若能如此,就会现前超越快乐与痛苦的不变大乐,使本有的觉悟完全绽放。
一旦达到这种境界,即使你成为世界上最有名、最富有、最有权的人,对这一切也会看得很淡。纵然你人生跌至低谷,甚至沦为乞丐、锒铛入狱、被判无期徒刑,也不一定会感到绝望。无论外境发生了什么,都不会影响你的快乐。而这种快乐,是通过禅修获得的,在东方文化中,不可胜数的成就者与证悟者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其实,无论从出世的幸福观出发,还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最终,当学术达到顶峰时,每个人都需要认识心的本性。认识心性的方法有很多,每一个都非常直接。希望大家通过这些方法,发现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光明,获得永久的大乐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