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粮道田 > 明心见性

(转载)你还在错“发”菩提心?维摩诘居士:方向不对,越修越远!

时间:2025-10-29    浏览:0次

引子


菩提心,被誉为成佛的种子,是一切大乘修行的根本。


你可知道吗?


绝大多数修行人所谓的“发菩提心”,其实都犯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


维摩诘居士,这位被佛陀亲自赞叹的在家菩萨,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无数人越修越远,正是因为连菩提心都“发”错了方向!


什么样的发心才是真正的菩提心?


为何方向一错,越修越远?

那是在毗耶离城的一个秋日午后。


维摩诘居士的精舍中,聚集了众多前来求法的弟子。


其中有一位名叫善财的青年修行者,他修行已有五年光阴。


每日诵经念佛,布施行善,自认为已经发起了清净的菩提心。


可是他越修越感到内心烦躁不安,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修行是否有误。


“居士,弟子每日发愿要成佛度众生,为何修行至今,内心反而越来越不安?”


善财恭敬地向维摩诘请教,神情中带着深深的困惑。


维摩诘居士端坐在蒲团上,眼神深邃如古井,微微一笑。


他并未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善财,你说你要成佛度众生,那么请问,你认为的’成佛’是什么?”


善财不假思索地回答:“成佛就是获得无上的智慧和神通,脱离生死轮回,达到至高无上的境界啊。”


“那么,你要度的’众生’又在哪里?”维摩诘居士继续问道。


“众生就是那些还在生死轮回中受苦的一切有情,他们愚痴颠倒,需要我们去救度。”


善财回答得很肯定,仿佛这是天经地义的道理。


维摩诘居士点点头,又问:“那么,你现在是众生吗?”


“当然是的,弟子业障深重,智慧浅薄,当然还是众生。”


善财毫不犹豫地回答。


维摩诘居士轻轻摇头,眼中闪过一丝怜悯:“善财啊,你这样的发心,恰恰是背道而驰的。”


在场的弟子们听到这话,都面面相觑,不明所以。


一位年长的比丘不解地问:“居士此言何意?发心成佛度众生,这不正是大乘佛法的根本吗?”


维摩诘居士起身,缓缓走到窗前。


他指着庭院中的一株菩提树说:“你们看这株菩提树,它可曾想过要成为参天大树?”


“它可曾认为自己现在只是一株渺小的幼苗?”


“它只是在每一个当下,自然地生长,自然地开花结果。”


众弟子若有所思,但仍然困惑不解。


维摩诘居士回到座位,神情变得更加庄严:“ 真正的菩提心,不是一种’想要’,而是一种’本然’。 ”


“不是’我要成佛’,而是’佛性本具’;不是’我要度众生’,而是’众生本来清净’。”


当你还在苦苦地’发心’的时候,你已经落入了能发所发的二元对立中。”


善财听得云里雾里,忍不住问道:“可是居士,如果不发愿成佛,不发愿度众生,那修行的动力从何而来?”


“难道我们就什么都不做了吗?”


维摩诘居士看着善财,眼神中既有慈悲,又有一丝严厉:“善财,你问得好。”


“这正是无数修行人的困惑所在。”


“他们把发菩提心当作了一种’造作’,一种’努力’,一种’获得’。”


“却不知道, 真正的菩提心从来不需要发,因为它本来就在那里。”


说到这里,维摩诘居士停顿了一下,环视了一圈在座的弟子们。


“就像这天空中的太阳,它可曾努力发光?”


“它的光明是造作出来的吗?”


“太阳的本性就是光明,它不需要努力,光明自然流淌。”


善财若有所悟,但仍然迷惑:“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修行呢?”


维摩诘居士微笑道:“修行,就是去除那些覆盖你本有光明的乌云。”

而不是要制造一个新的太阳。


在场的另一位弟子问道:“居士,您说的这些道理很深奥,但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维摩诘居士看向这位弟子:“你现在发心了吗?”


“发心了。”弟子回答。


“那么,是谁在发心?”


弟子愣了一下:“是我在发心。”


“这个’我’在哪里?”维摩诘居士继续问道。


弟子指着自己的胸口:“在这里。”


“把胸口打开看看,’我’在哪里?”


弟子哑口无言。


维摩诘居士轻声说道:“你看,连能发心的’我’都找不到,所发的’心’又在哪里呢?”


“ 在这个了不可得中,真正的菩提心自然显现。 ”


善财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弟子一直在用一个妄心去发另一个妄心,难怪越修越烦恼。”


“正是如此。”维摩诘居士点头赞许。


此时,一位从远方来的行脚僧也提出了疑问:“居士,您说菩提心本来具足,那为什么《华严经》中说’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呢?”


“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维摩诘居士赞叹道:“这位师父问得好!”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这里的’发’,不是造作的发,而是’显发’的发。”


“就像天空中的太阳,当乌云散去的瞬间,太阳是’发出来’的吗?”


“不是的,太阳本来就在那里,只是被乌云遮蔽了而已。”


真正的发菩提心,是发现菩提心,而不是制造菩提心。 ”


行脚僧合掌赞叹:“居士慧眼如炬,令人醍醐灌顶。”


这时,善财又问道:“那么,我们看到众生受苦,难道不应该去救度他们吗?”


维摩诘居士看着善财,眼神变得格外深邃:“善财,你认为众生在哪里?”


“在我们周围啊,在六道轮回中啊。”善财回答。


“那么,你和众生是一体的,还是分离的?”


善财想了想:“应该是一体的吧。”


“既然是一体的,那么,是谁度谁呢?”维摩诘居士反问道。


善财陷入了沉思。


维摩诘居士继续说道:“《金刚经》云:‘实无众生如来度者。’”


“为什么?因为在菩提心的境界中,自他一如,能所双泯。”


当你真正明白了’无我’,你就会发现,度众生就是度自己,度自己就是度众生。”


“这时候,慈悲不再是一种造作,而是心性的自然流露。”


在场的弟子们听得如醉如痴,纷纷点头称是。


一位年轻的沙弥问道:“居士,那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修习呢?”


维摩诘居士微笑着说:“很简单,就是在每一个当下,不要去’发心’,而要去’觉心’。”


“当你想要布施的时候,不要想’我要发菩提心去布施’,而是直接去布施,在布施中觉察那个本有的慈悲。”


“当你想要持戒的时候,不要想’我要发心持戒’,而是自然地持戒,在持戒中体会那个本有的清净。”


当你想要忍辱的时候,不要想’我要发心忍辱’,而是在忍辱中发现那个本有的安忍。”


说到这里,维摩诘居士停顿了一下,看着众弟子:“你们明白了吗?”


众弟子若有所悟,但似乎还有更深的疑惑。


善财代表大家问道:“居士,您说的这些道理很深,但是…”


他欲言又止,似乎想问什么更深层的问题。


维摩诘居士看出了他的心思,点点头说:“我知道你们还有疑惑。”


“菩提心的修法,确实还有更深层的密意,涉及到对’心’本质的彻底认识。”


说到这里,维摩诘居士的神情变得格外庄严,仿佛要传授什么重要的密法。


在场的弟子们都屏息凝神,等待着这位智慧导师的进一步开示。


维摩诘居士缓缓开口:“真正的菩提心修法,有三个层次的密意。这三个层次,一层比一层深奥,一层比一层究竟。


掌握了这三个层次,才能真正明白为什么大多数人的发心都是错误的,为什么方向一错就会越修越远。


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层次的修法,能让修行人在瞬间转凡成圣,让一切的修行都成为自然而然的流露…”


维摩诘居士看到弟子们求法的诚心,眼中闪过欣慰的光芒。


“诸位要明白,菩提心的修法有三个层次,每一个层次都是对前一个层次的超越。”

“ 第一层,名为’无造作菩提心’。 ”


维摩诘居士的声音变得格外清晰,每一个字都如醍醐灌顶:“《华严经》云:‘菩提心者,如如不动,无有造作。’”


“真正的菩提心不是你刻意发起的,而是你本自具足的。”


“就像太阳不需要努力发光,它的本性就是光明。”


当你明白了心的本质是觉性,是慈悲,你就会发现,所谓的’发菩提心’,其实是’显菩提心’。”


善财急切地问道:“那具体应该如何修习呢?”


维摩诘居士微笑道:“很简单,每当你想要’发心’的时候,停下来,向内观照。”


“问问自己:是谁在发心?这个心在哪里?”


“你会发现,能发心的’我’了不可得,所发的’心’也了不可得。”


“ 在这个了不可得中,真正的菩提心自然显现。 ”


善财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弟子一直在用妄心发妄心,难怪越发越烦恼。”


“ 第二层,名为’无分别菩提心’。 ”


维摩诘居士继续说道:“《维摩诘经》中说:‘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


真正的菩提心,没有能度所度的分别,没有自他的对立。


“世人发心度众生,总是把众生当作外在的对象,把自己当作能度的主体。”


“《金刚经》云:‘实无众生如来度者。’”


“为什么?因为在菩提心的境界中, 自他一如,能所双泯。”


“当你真正明白了’无我’,你就会发现,度众生就是度自己,度自己就是度众生。”


年长的比丘赞叹道:“居士所说,正如《大智度论》中龙树菩萨的开示。”


维摩诘居士点头:“具体修法是这样的:当你看到众生受苦时,不要急着去’救度’他们。”


“而是要观照:谁在受苦?苦在哪里?”


“你会发现,苦只是一种感受,而感受的本质是空性。”


“ 在这个空性中,自然生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


“这种慈悲不需要造作,不需要努力,它是心性的自然流露。”


“ 第三层,也是最究竟的,名为’无住菩提心’。 ”


维摩诘居士的眼神变得更加深邃:“《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真正的菩提心,不住空,不住有,不住中间。”


“它如同虚空,包容一切而不执著一切。”


善财困惑地问:“这要如何理解呢?”


维摩诘居士耐心解释:“当你修无造作菩提心时,不要执著于’无造作’。”


“当你修无分别菩提心时,不要执著于’无分别’。”


“连’菩提心’这个概念都不要执著。”


“《心经》说得好:‘无智亦无得。’”


“ 真正的菩提心,是无得而得,无修而修。 ”


“那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修习呢?”有弟子问道。


维摩诘居士微笑着说:“很简单,就是在每一个当下,保持觉性,保持慈悲,但不执著觉性,不执著慈悲。”


“看到美景时欣赏,但不贪著;遇到困难时承受,但不抱怨;帮助他人时尽力,但不居功。”


“ 这就是无住菩提心的体现。 ”


善财激动地说:“居士,弟子明白了!以前我把菩提心当作一个要达到的目标,现在才知道,菩提心本来就在这里,从未离开过。”


“正是如此。”维摩诘居士点头赞许:“《华严经》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为什么?因为你的初心就是佛心,你的本心就是菩提心。”


“ 修行不是要得到什么,而是要认识到你本来就有什么。 ”


维摩诘居士最后总结道:“记住,真正的菩提心不是发出来的,而是本来就在的。修行的目的不是要造作一个菩提心,而是要除去覆盖菩提心的无明烦恼。当无明烦恼除尽,菩提心自然如阳光般普照大地,这就是为什么方向对了,修行就不会越修越远的根本原因。”‌‌‌‌‌‌‌‌‌‌‌‌‌‌‌‌‌‌‌‌‌‌‌‌‌‌‌‌‌‌‌‌‌‌‌‌‌‌‌‌


上一篇:(转载)当你有这五种表现,说明你的业障在减轻!    下一篇:(转载)蕅益大师 :宁死不要想在佛教里出人头地,不要好为人师,不要攀权附贵,惟真参实修,了脱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