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粮道田 > 大德传记

莲花生大士全传(16)

时间:2021-12-22    浏览:868次

大德足迹‖《莲华生大士全传》(16


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阿底峡尊者说:“当内心感到低沉的时候,我们尤其应该多阅读祖师大德的传记。”

 

一千多年前,在美丽庄严的雪域高原上,有一位伟大的修行者曾许下过誓言说:我不曾远离那些信仰我,甚至不信仰我的人,虽然他们没有看到我,但我的这些孩子们,将永远受到我慈悲心的保护!

 

这位伟大的圣者还曾亲谕说:每月初十(藏历),我都会来到人间,只要你有信心,我都将在你左右。 

 

“给我你的心,我将永远在你左右。”这位伟大的圣者就是被尊为第二佛的莲花生大士。

 

身处末法时代,各类灾难疾疫层出不穷,当我们遭遇种种违缘障碍时,请一定不要忘记忆念祈祷莲师,因为,当我们以虔信心念想着莲师的时候,莲师便真实地现身了其无量的慈悲和智慧,给予最殊胜加持,遣除我们内外密的一切障碍。

 

法王如意宝也曾说过:一般而言,佛菩萨的悲心无有偏袒,但由于他们在学道阶段的发心、发愿不同,我们多劫中祈祷其他佛陀,不如祈祷莲花生大士一次的加持大。并且,莲师对遣除外界地水火风等灾难的威德力尤为显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莲华生大士全传》——这是全国第一套全面记载莲师出世、成长、 修行、证道、降魔、弘法的划时代巨著,让我们一起来见功德而生信心。

 

金刚七句祈请文
【藏  文】           【汉    
吽!                     吽!           
鸥坚耶杰呢向灿       邬金刹土西北隅  
玛给萨东波拉       莲茎花胚之座上  
雅灿巧格欧哲尼       稀有殊胜成就者  
巴玛炯内义色札       世称名号莲花生 
括德喀卓芒布果       空行眷属众围绕  
且杰吉色达哲杰       我随汝尊而修持  
辛吉洛协夏色所       为赐加持祈降临

咕噜贝玛色德吽        咕噜贝玛色德吽

第一篇 莲花王


第二章 空行圣地乌仗那

乌仗那国的旧王城位于新王城瞢揭厘城的东北,必须翻山越岭,逆印度河而上才能到达。这中间的路途十分难阻险恶,山谷深远险峻,有的地方甚至要蹑悬网索才能过河,有的地方则是以铁锁为桥,下不见底,旁无挽捉之处,若稍一失神,恐怕就将身投万丈的悬崖了。

 

所以,许多人到了这里常常只能望风谢步了。沿着此路行千余里,可以到达达丽罗川。

 

而达丽罗川就是乌仗那国的旧都所在。末田底迦阿罗汉为了使众生对佛法产生不坏的信心,曾经在此以他的大神通力,携引木匠至兜率天的内院之中,亲观慈氏弥勒菩萨的庄严妙相前后三次之后,才在达丽罗川沿岸的大伽蓝旁,雕刻了一尊高约百佘尺的木雕弥勒菩萨像。

 

来自中国的法显、宋云、惠生乃至玄奘三藏都曾亲眼目睹了这一座庄严的灵像。

 

这一尊弥勒菩萨的法相,也代表着未来的佛陀——弥勒菩萨对乌仗那国永恒的佑护与加持教化,更是乌仗那国修行人的成就象征。这尊弥勒菩萨的法相,十分庄严晃昱,而且非常灵验,向他祈求常能如愿。

 

乌仗那国与中土十分有缘。在乌仗那国内曾有一人来到中国,他是一位清净出家的沙门昙摩罗。他的根性聪慧明利,至心穷研佛法,清净修行。他在魏晋南北朝(约于公元249-253年)时,经过了长途跋涉,来到了中国。

 

他努力学习当时中国的语言以及隶书等文字;他的智慧通达,凡是所见闻过的事物,皆能马上的领悟,无不通解,所以不论僧俗或贵贱都闻风前来依止归命他。

 

他在中国建立了一座法云寺。他所建立的寺院,无论佛殿或僧房,都是沿袭着乌仗那国传统寺院的装饰方式,绘画颜色十分炫耀彩丽,金碧辉煌。

 

而佛殿中的佛像庄严奕奕,让人宛如置身在佛陀初转法轮的鹿野苑中,听闻到佛陀的法音;而其壮丽的神光,更令人宛若见到佛陀于拘尸那罗的双林树下,清净入灭的安详。

 

在寺庙伽蓝之内,各种花果茂盛,芳草蔓延,嘉木林立,所以京师里的沙门中喜好佛法者,皆来昙摩罗这里受持佛道。而他从西域所带来的佛陀舍利骨以及佛牙,也都供养在此寺院内。

 

更重要的是昙摩罗秉持着乌仗那国的修行传统,虽然他戒律清净,真修苦行,但却是一位真言密咒的大成就者。他的密咒真言十分的神验,可说是独步当时,人间难有的。

 

传说他能诵咒使枯树逢春重生枝叶;甚至能持诵真言,使人变为驴马。亲见到他的真言成就的人,无不对轮回恶事心生惊怖。

 

但是他告诉弟子们说:“一切的真言神通,毕竟是虚幻的,业力才是真正可怖的,大家应当努力修行,以解脱轮回之苦!”

 

由于他是一位真修实证的人,所以在他的教诲之下,大家都能努力修行。所以,密乘修行的传说,在乌仗那国可以说是渊源流长。这才能成就莲华生大士的广大度生事业。

上一篇:莲花生大士全传(15)    下一篇:莲花生大士全传(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