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家

赞戒论讲解——第 14 课

时间:2025-10-20    浏览:28次


14 课

 

 

乙一(广说善恶取舍之分类即赞颂一切善妙功德之基础净戒)分三:丙一、以取舍各自分类而真实赞戒;丙二、别分持戒之方法;丙三、与之相关语结文。

丙三(与之相关语结文)分四:丁一、无有修持无垢佛法者故欲求自利之理;丁二、然而教诫善缘所化者之理;丁三、以恶劣习气所致难以守持圣者欢喜之净戒之理;丁四、发愿生生世世中持大圣者之行为净戒。

以与《赞戒论》相关的语言作本论结文。

丁一、无有修持无垢佛法者故欲求自利之理:

当时可能有几个人不听话,革玛旺波丹增诺吾说:佛陀的殊胜教法非常纯洁、清净,具有极大加持。但末法时代很多众生的行为不如法,无论如何讲法也得不到利益,不如去往寂静的地方,以短暂的人生修持佛法、观自己心的本面。

 

呜呼多数如我随魔转,佛法作证虽说善妙法,

不喜视敌于此生厌离,故我欢喜独自居静处。

由于对末法时代众生的行为实在看不惯,所以用“呜呼”的感叹词说:很多人已经像我一样,被魔知识、魔友或其他魔缘所转。我所说的这些法,以释迦牟尼佛的智慧慈悲作证,可以说是一种善妙之法。为什么呢?以前的高僧大德和诸佛菩萨们宣讲的甚深道理,通过我的智慧为他人传播,在这个过程中,并未出现错谬。

作者再三思维:现在很多随魔转的人不愿听我讲的法,到底是他们过于刚强难化还是我的话有错误? 经过再三思维,我讲的法应该无有错谬。

大家都知道,革玛旺波丹增诺吾是华智仁波切的四大弟子(华智仁波切四大弟子:见解最高的纽西龙多,讲论最绝的邬金丹增诺吾,因明最精通的嘎单迦巴,行为最如法的美纳根让秋扎。)之一,他是讲经说法最绝、最妙的。这一点,从丹增诺吾的传记也可以看得出来,不论口才、教证、理证,从各方面来讲都是最好的。所以,他以“ 佛法作证”, 根本没有讲错。很多人却“ 不喜视敌”,不但不生欢喜心,反而将上师和佛法作为敌人对待……对这些众生的言行举止等行为生起很强烈的厌烦心。

当时华智仁波切的大弟子丹增诺吾,见到无论给这些众生讲多么殊胜的佛法均不生欢喜心,甚至越听越对上师不满,进而生起邪见、毁谤,对这些人真是心生厌离。“故我欢喜独自居静处”,所以,他决定暂时去往一处谁也见不到的地方,独自修行。在克珠格勒华桑一个教言里也讲到:现在的众生越来越刚强难化,怎样讲经、怎样对他们发慈悲心,也实在起不到什么作用,对此生起极大厌烦心,还是到一个寂静地方独自修行吧!

现在的很多众生,经常随有形、无形的魔而转, 尤其有形的魔如恶友等,整天与这些不喜欢闻思修行的人打交道,自己的行为也很容易出现问题。这里说,对此生起厌离心。怎样生厌离心呢?革玛旺波丹增诺吾说:以佛陀无有任何错谬的正法作证,虽然引用了释迦牟尼佛及诸圣者的教证,再加上自己的理证智慧,以及最宝贵的窍诀,以三周遍量宣说了清净的经论和佛法,可是对这些愚痴炽盛之人没有很大利益,不但不欢喜听闻,反而生起极大嗔恨心并看作怨敌一样。见到如此令人痛心的情景,真是让人心生厌离,所以不希望与任何人交往,不需要考虑敬上护下,只想独自一人居住在琐事鲜少的寂静之处。

从托嘎如意宝和革玛旺波的造论手法来看,可能当时的很多人真是刚强难化,不愿闻法,以此原因造成的。闻法是上师和弟子之间最主要的一个桥梁, 不会有财产纠纷等其他事情,而使上师心生厌离。从托嘎如意宝下面引用的教证和革玛旺波的语言可以看出,当时确实有很多弟子对听闻佛法方面没有信心, 反而将上师看作怨恨的敌人一样,可能以此原因才写了这个偈颂。

托嘎如意宝引用了《呵责破戒经》的教证:“破戒比丘具十忧愁之苦,不享佛法美味,听闻深法不愿趣入,于深法不生胜解心,若闻无缘空性、无相、无愿法门,则生恐怖、畏惧、极畏惧之心,不解如来密意,于说法比丘生嗔,不愿见说法比丘。”破戒比丘具有十种忧愁痛苦,不愿意享用佛法美味,不愿意听闻甚深之法而趣入。一般无缘空性、无相、无愿称为

三解脱门。而破戒比丘听闻此三解脱门,不但不生信心,反而会心生恐惧和畏惧,对于说法比丘也生起嗔恨心。佛经中已经讲了,自己的见解、戒律若有破损,确实连说法比丘、金刚道友都不愿意见……在学院的个别人还是比较精进,人也很稳重,所以我在这里也不说什么,可以有些特殊开许。

经中又说:“何为十过?舍利子,破戒比丘,于和合僧众,心不喜乐,何以故?想比丘僧众和合作长净仪式之力可毁我之故,见已过后,常为疑惑之苦所迫并于具戒比丘亦生损恼心;舍利子,此乃破戒比丘第一过也……”如此共说了十种过失。破戒比丘具有哪十种过失呢?佛陀告诉舍利子,破戒比丘对和合僧众心不欢喜。为什么呢?他想:我与僧众交往,僧众会作长净等羯磨仪式毁坏我、开除我。以这种邪见, 对具戒比丘也会生嗔恨心、损恼心。如果清净戒律、见修行皆与僧众一致,一定会与僧众和合……以上讲了破戒比丘的第一过,佛经中共讲了十种过失。

在革玛旺波丹增诺吾的传记里也讲过(《邬金丹增诺吾略传》:他常对弟众说:“从功德方面而言,我的所有上师均是得地的圣者,无丝毫差别;但从恩德来讲,华智仁波切至高无上,三界之中无有与之相比的。”一边说一边涌出泪水,又说:“我如今无论阅读任何显密经论,知晓全能归纳为上师瑜伽及菩提心之中,这也是华智仁波切的鸿恩所致。”),尊者一边合掌一边流泪,说:我所有的上师,在功德方面没有任何差别,但从恩德方面来讲,我的上师华智仁波切,可以说是三界无与伦比的一位上师。我觉得这与阿底峡尊者的说法没有差别。因此,革玛旺波丹增诺吾他老人家相续中一定具有菩提心,他说:我现在所有的修法,能够以菩提心和上师瑜伽来修持,这就是我的上师华智仁波切给我的特殊加持和特殊窍诀才获得的。

在座诸位也应该像革玛旺波丹增诺吾那样,在清净戒律的基础上,以上师瑜伽和菩提心摄持自己的修行,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就像《大圆满前行》所讲的(《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发殊胜菩提心》:这样的发菩提心已经完全概括了佛陀所宣说的八万四千法门的精华,可以说是有则皆足、无则皆缺的教言,相当于是百病一药的万应丹。),具有菩提心则一切足够,若无有则一切都成无用。

丁二、然而教诫善缘所化者之理:

 

然而如心慈爱二轨友,为守誓言之故劝我说,

破戒过患持戒之功德,是故随意略言书此理。

但是全部放下来也有点困难,尤其个别在慈悲心和慈爱心、二轨方面非常精通的道友劝请,他们说: 自己为了护持誓言,请写一部有关破戒过患和持戒功德的论典。丹增诺吾本来不想造论,也不想摄受弟子,只想去往一个寂静的地方独自修行,后来依靠种种因缘,有些弟子在他面前劝请,还是写下了《赞戒论》这部论典。

本来大圆满修法中有舍弃九种事,也即不做任何事,只观自己的心。但对这些高僧大德来说,不能舍弃有缘弟子,也是他的一种特点。所以颂词中运用了转折词“然而”。

具足世间和出世间二轨之正士的法相,如同自己的眼目和心脏般慈爱的道友,劝请丹增诺吾:“为了‘我’不偏守护一切清净三学之誓言请造此论”。藏文中不是很明显,但从意思上再三思维,可能是这样的。当时具足一切功德的这些人,在尊者面前一直请求:我要守持清净戒律,却不了解大小乘的誓言,您能否造一部有关戒律之功德的论典?

托嘎如意宝对此解释:劝者虽说是为了自己, 实际肯定是为后代的诸位学者祈请转法轮。所谓的转法轮,以前罗珠江措翻译的纽西堪布的《大圆满传承源流》,里面说是“转动法轮”,他可能认为像水车一样,一个大大的轮子转动……这位劝请者实际是为了后代所化众生守护誓言才出言劝请的,因为他与往昔印藏出世的圣者高僧大德无二无别,对所守护之誓言,如同刻在石上的花纹一般,不可能舍弃。然而, 他在劝请革玛旺波造此论时说:“您应当造一部宣说破戒者今生来世感受痛苦不乐意等之过患,以及赞叹自相续如理如是受持殊胜戒律、学处者,自然成办自他二利功德之论典。”

对于这些劝请者真是非常感谢,如果当时他们未劝请,革玛旺波丹增诺吾相续中的很多智慧宝藏,不一定写在文字上。以前上师如意宝座下有个叫达儿吉玛,现在上师的很多著作都是他劝请的。当时如果未劝请,上师不一定会掏出他的智慧,如同鼓槌未击打鼓则不会发出声音一样。因此,祈请造论也可以是一种祈请转法轮。

依靠这个因缘,作者心中自然显现的智慧,其内容虽然极其广泛,但舍弃一切戏论言词,随意以金刚歌形式的简略言词,撰写了此处宣讲的这些道理。

造论实际是圣者的行为,龙猛菩萨说:“智者不应多许诺,倘若亲口应允后,则如石上刻花纹,死亦不会有转变。”智者一般不会轻易承诺,只要有一个承诺,就像刻在石头上的文字一样,死也不会改变。

与月称论师辩论七年的匝那贡玛阿阇黎(也即旃扎古昧论师。) 也说: “智者三种事业中,讲辩二者不一定,是故造论不可迷。”智者有讲辩著三种事业,其中讲论和辩论二者不一定特别准确。因为在讲法过程中,为了使弟子理解经论的意义,会从方方面面宣讲各种比喻,除讲经非常绝妙的人,出现一些漏洞、不符合道理的语言也很有可能。在辩论的时候,为了获胜会说各种各样的比喻,语言也不一定完全正确。如果是造论,上师自己应反反复复在文字上斟酌。所以,造论不可迷,讲辩时还是会有一些迷处,不一定十全十美。

上师如意宝也经常这样讲:我们造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所以上师说的话经常不让录,就是因为讲法过程中必定会有些漏洞。我们有时候记录上师的教言,对于个别不确定的地方,如果上师健在,应该去确定一下:“您老人家讲经的时候是这样说的,但我觉得您这种说法不合理,要不要改一下?”上师考虑半天:“噢,对对对,我那天说错了,当时可能有点打瞌睡……”讲经和辩论时说的话不一定很正确,但落在文字上时一定不能有错误。你们不管现在还是今后,在将上师讲的教言整理成文字时,一定要反反复复校对,因为这些文字会流传几千几百年。以前佛陀上师说法,弟子马上就能记住,但现在非常可怕,一次说错以后,被录音或者做成光盘,可能几百年以后都会听到……一般来讲,有些上师根据他的窍诀和体验来讲,不会有很大错误,但下面的弟子在文字上整理时,可能会有一点出入。

丁三、以恶劣习气所致难以守持圣者欢喜之净戒之理:

以前世业力所致,很难守护圣者所欢喜的戒律。

 

然如我等往昔业所感,纵未违犯圆支根本罪,

未守令圣欢喜之净戒,放逸贪心累世之恶习。

像我这样的人,无始以来的习气非常严重,虽未违犯过所有支分圆满的根本罪,但因自己非常放逸, 以及贪心等往昔的习气、恶业所致,即生未能好好守护圣者所欢喜之戒律。

这一方面是作者谦虚的语言,一方面也说明了末法时代众生的现状,真正支分圆满的根本戒虽然没有违犯,其他小的戒律却很难完全守护清净。革玛旺波说:像我这样的人,为大家宣讲教言非常困难,原因上面已经说了。尽管诸佛菩萨要求,不应毁坏学处, 一定要遵守三种戒律,然而这种法器极为难得。

托嘎如意宝在这里对革玛旺波丹增诺吾大加赞叹。托嘎如意宝的传记,在纽西堪布的《大圆满传承源流》里面可能有一点,以前我在上师如意宝面前也亲自问过(详见《传记合集 3·托嘎如意宝传》。):托嘎如意宝 19 岁在堪布云丹嘉措(《三戒论》的作者,经常称之为云嘎堪布,他的弟子是白玉堪布,白玉堪布的弟子是德巴堪布。)前受沙弥戒,24 岁受比丘戒。革玛旺波丹增诺吾也是托嘎如意宝他老人家的上师。

因为隐藏功德是智者的行为,革玛旺波虽然是守持戒律非常清净的一位大德,但他以谦虚的语言说: 我及如我一样的此等众生,由于往昔所积的福德善业所感,已经获得了现在这种善妙的人身,纵然未曾违犯圆满具足基、意乐、加行、究竟堕罪支分的根本堕罪(真正违犯四种根本戒的界限,必须具足基、意乐、加行、究竟四种支分。),却也未曾守护过无勤即能谨护根门的圣者所欢喜之清净戒律。原因是什么呢?尊者很谦虚地说:即生中自己过于放逸,贪著五欲外境之心放荡不羁。虽然自己很愿意守护清净戒律,连一个支分也不受杂染,但以多生累劫相续中存留的恶劣习气所引发,实在无法守护而违犯了很多细微戒律。

此处间接教诫后学者:即生中尽心尽力守持诸佛菩萨欢喜的戒律,这一点非常重要。而要守护清净戒律,首先应尽量忏悔、净除往昔的习气,否则,会像种子存在自然而然会生出果实一样。

经中说:“知佛法僧后, 生起诚信心,获圣喜戒律。”了知三宝以后,对佛法生起诚挚的信心而守持清净戒律,这是诸佛菩萨最欢喜的事情。《宝性论》云:“具慧求无上,菩提多劫中,身语无勤作, 守护无垢戒。”《宝性论》的译本,有七个字、九个字,还有更长的。现在藏文引用《宝性论》的教证, 有时候个别词句在藏文本中也找不到,这种现象经常存在。这里说:想要证得无上菩提的智者,在数劫中身语意无勤守持清净戒律。因为到一定时候,比如得一地菩萨时,相续中的戒律自然而然于无勤中便能守护。又《俱舍论》云:“若见三谛得法戒。”

丁四、发愿生生世世中持大圣者之行为净戒:

 

呜呼佛法珍宝善聚本,圆满净戒大圣之行为,

福德者得净戒如意宝,发愿生生世世守净戒。

 

呜呼,末法时代的众生很可怜哪!本来佛法珍宝可以积聚一切善法之根本,此清净戒律也是大圣者的一种行为,唯有具福德之人才能得到戒律如意宝,所以大家应发愿:生生世世守护清净戒律。

末法时代的众生不能辨别黄金与牛粪的胜劣,对于与此相同不辨轮涅之过患与功德者,生起一种哀伤之情,颂词中再次运用感叹词“呜呼”。

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所谓的戒律是一切功德之根本,非常珍贵,就像如意宝一般,只有真正见道以上才能守护无漏的戒律,这也是大圣者之行为。只有多生累劫积累资粮,即生才有机会受持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这三乘的戒律。一般无有福报者只能受一个别解脱戒,中等福报者只能受别解脱戒和菩萨戒,真正具有大福报者才可以受这三种戒律。放眼看一看当今世界,有些人只在相续中受一个别解脱戒就心满意足;有些人可能只受了菩萨戒,对别解脱戒非常不重视;有些人对密乘戒也不重视……有各种各样的情况。总而言之,我想我们遇到藏传佛教真的很幸运,可以在相续中受持三乘戒律。

所以,应当不止一次而是反反复复发愿:从今乃至未得菩提之间,生生世世不投生于过富或过贫之家,而生于中等之家,并获得守持不染细微过患垢尘之清净戒律具八闲暇十圆满之人身。太富裕的话,家产等对修行有一定障碍;太贫穷的话,吃的也没有、穿的也没有,天天欠债很痛苦。有这样的一个偈子:

“不生过富家,不转贫穷家,唯生中等家,恒常得出家。”在受戒或者长净仪式作完的时候,经常会有这样的愿词。

一切经论中都宣说过:尽力发愿持戒极为重要。并且有众多这方面的愿词。如颂云:“具足无垢戒, 受持清净戒,持无慢心戒,愿戒度圆满。”又云: “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七童女传记经》中说:“剃发出家后,身披粪扫衣,前往寂静处,何时如是行, 唯视一木轭,手持土钵盂,无亲一户户,何时行乞食。”以前是出家人身披粪扫衣,现在好像很多在家人披粪扫衣。现在学院条件还是很不错,好多衣服稍微旧一点就扔掉了,扔到山谷下面的时候,洛若一带的在家人经常去捡回来穿上……现在可能颠倒了吧。他这里发愿:剃发出家以后身穿粪扫衣,前往寂静之处,无论何时仅目视前方一木轭许,手中持执钵盂,无有真正自己的家。所以,传染病流行的时候不用给家里打电话,自己在寂静地方,拿一个钵盂就可以, 不用天天特别关心。当然关心也可以,但众生业力现前的时候,关心也不一定起到很大作用。我们只要穿着一件粪扫衣,自己像一个乞丐一样化缘度日就可以了。

现在很多在家人都穿粪扫衣,我们一到色达,那些在家的乞丐多得不得了,我们可以发愿:何时变成一个这样的乞丐。以前释迦牟尼佛时代的出家人真是非常清净,现在很多寂静地方的修行人也很清净,大家应该发愿生生世世以这种方式度过。就像《入菩萨行论》和《普贤行愿品》中的发愿一样,经常这样发愿很重要。

 

15 课

 

乙二(劝修一切二障垢染之真实对治法)分二: 丙一、修禅定之诸因;丙二、观修正行。

丙一(修禅定之诸因)分二:丁一、主要思维静处功德而舍弃俗世;丁二、思维闲暇人身难得易灭故舍分别念。

丁一(主要思维静处功德而舍弃俗世)分二:戊一、总说静处功德;戊二、分说功德殊胜。

清净戒律以后应修持禅定,而修持禅定唯一的条件,就是前往一个寂静的地方。寂静处有很多功德,《入菩萨行论·静虑品》、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讲静虑度的时候,对这方面讲得非常广。此处只是简单叙述一下,修学人一定要依止寂静处,才能获得真正的修行利益。

戊一、总说静处功德:

阿吙忠诚可爱友请听,上有无人寂静之神山,

前辈祖师大德修习处,向往独自喜处常修行。

 

一般藏传佛教的大德,经常用“呜呼、阿吙”等语气感叹词,以一种诗学方式造颂词。

阿吙!忠诚可爱的亲友们,希望你们好好听我说:上方有无人扰乱的寂静神山,它是前辈高僧大德尤其噶当派的高僧大德们,终生依止最后获得成就之处。在汉传佛教中,也有很多禅宗祖师居住并获得成就的寂静神山。对于这些前辈祖师大德们修行、加持过的地方,我们应生起向往之心,独自前往这种令人生喜之处,终生修持正法。

作为修行人,这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人住在城市里,想完成自己的修行,除了真正大菩萨化现以外, 其他凡夫人很难做得到。很多人可能首先想“我在城市里也要好好修行”,实际每天都被数不清的琐事缠绕,自己的修行根本无法成办。甚至有些特别忙碌的寺院,每天卖门票或者接待各种各样的人,在这种散乱的地方,就连一天的讲经说法也没有,与在家人只是形象不同,其他没有很大差别,想获得成就或者修持圣法非常困难。

因此这里说:忠诚的亲友们请认真谛听,上方有无人的寂静之地,我们要不要前往那里修行呢?可能当时革玛旺波所在的寺院上方有一个寂静的地方,所以尊者运用了这样一种语气。

很多前世依止过寂静处的人,到了此处自然而然会生起欢喜心;前世一直在闹市的话,到了城市里, 也会对城市生起欢喜心。有些修行人到了喇荣,无论如何都不想离开。就像菩提心的生起有两种,一种是依靠助缘使菩提心得以增长,一种是俱生的智慧苏醒。很多人长时间依靠烦恼习气迷惑自相续,现在依靠寂静处等外缘,菩提心的善根开始苏醒。所以,对寂静的地方生起欢喜心,也可以说是菩提心苏醒的一种象征。

因为作者对如海学处源泉的寂静圣地生起了极大欢喜心,在见到如此寂静的地方时,心中生起“此处特别殊胜、特别寂静”的感叹,所以,用语气词“阿吙”来抒发这种欢喜雀悦之情。

“忠诚可爱友”,即从忠诚、可爱、道友三方面来讲。“外”即乃至菩提果之间,所有金刚道友永远不分开,此为忠诚;从“内”而言,一同获得佛果而称为可爱;“秘密”而言,在佛的密意界中,所有众生在本性上无有高低贫贱等差别,叫做道友。平时从字面理解,也可以浅显地认为:忠诚就是忠厚可爱的人。忠诚可爱、关系特别好的道友们哪,我们是不是应该前往寂静之处修行?

实际上,这是革玛旺波对未来我们的一种称呼, 尤其沉溺在轮回当中喧哗大城市里的这些人,你们应该苏醒过来,上方有高僧大德诸佛菩萨加持过的寂静地方,你们应该去那里求学。托嘎如意宝就内外密三个方面来解释,字面上也看不出来,但意思应该这样解释。

我们应该离开难以摆脱轮回之大家庭(大家庭即世间家庭。)及小家庭(虽已修学,却于自相续无有压制烦恼、闻思修行等,这种散乱处即为小家庭。),前往上方寂静神山,在那里唯以鸟兽为伴、无有世人、外离愦闹、内离分别念,是真正的寂静处。

但有些人到了寂静地方,分别念非常多。你们很多人说:“我的分别念特别多,怎么办哪?”分别念多其实没什么大的危害。在分别念未消于法界之前称为凡夫地,正因为分别念多才需要修学。没有一点分别念,要么变成石头一样的无情法,要么已经成就了。有些人对佛法的道理可能不太懂,稍微起一点分别念就认为:我现在修行不好,怎么办哪?他自认为佛教徒不应该起任何分别念,整天在一种如如不动的境界中度过……但这不一定是真正的修行人。有些人性格就是这样,很喜欢什么都不想地坐下来,舒舒服服打两个小时坐,出定以后,觉得“我修行很好,你看我打坐怎么样啊”,在别人面前显摆一番。实际上,这到底是不是修行也不好说,真正有上师的窍诀,能断除烦恼的根本,是修行;只是什么都不想地坐着,那无色界众生可以安住五千劫(《俱舍论》当中也有安住八万四千劫等不同说法。),这不一定是很好的修行。所以说,有些人修行以后一定要断除分别念,不然就是修行不好,没有必要这样痛苦。有分别念也没什么,分别念生起时认识它的本性,经常观察自己的分别念到底是什么样?真正认识到贪嗔痴等分别念的本体,依此可以产生很多的智慧和善根。

这些岩洞、空谷森林等,是我等怙主前辈祖师佛、佛子持明上师高僧大德们居住修习的地方。现在这个喇荣山沟,是法王如意宝以及诸多僧众加持过, 以前敦珠法王等很多高僧大德也亲自加持过的地方。这些寂静处,诸上师、空行、护法神,在有形无形中全部作过加持,加持力非常大。莲花生大士在《密咒宝鬘论》中说(莲花生大士也讲过:“在别的地方呆一百年,不如在我加持的地方住一晚。” 莲花生大士的《密咒宝鬘论》还引用《时轮金刚》的教证说:“看风水虽然是一种著相,但二取执著没有消于法界之前,修行还是离不开风水。”):以前高僧大德修持过的地方,不容易遭受违缘,有一种特别的加持。在这种地方很容易生起证悟验相功德,也可以迅速获得前辈传承上师的加持,不会被失毁戒律之障碍以及争论等杂染。

因此,有时候人可以加持神山,比如某地以前不是很殊胜,但某高僧大德前往此处,通过高僧大德的加持力变成吉祥;有时候神山可以加持人的相续,比如我到了这个寂静地方,寂静处的加持力融入我的相续,从此以后,对佛法生起信心。我想我们这个喇荣山谷,一方面是上师的威力和加持,另一方面,这座神山的确具有不可思议的加持。不管什么身份的人, 甚至野蛮的人、从来不信仰佛教的人,到了这里以后,好像家庭、生活等全部都忘记了,不想离开。这就是神山加持补特伽罗相续而撑起佛法,自己也可以撑起专心致志修行之胜幢。而且在这里,不会有边地外道的危害,全部是同行道友、修持佛法者,也没有其他见行不同的人。所有金刚道友都拿着念珠,自己一个人不拿念珠也会不好意思,以其他见修行果根本无法在这里居住下去。

听到有如此善妙的寂静之处,必定会十分向往, 并发愿:自己的亲朋好友、饮食、受用,以及建筑、财物等,大大小小的事情全部愿意舍弃,唯一行持后世安乐的永久大计,恒常护持自然本智无改之实相, 深入思维、精进修行法义。如同少女的手镯只有一个般,无有其他人,只是独自一人精进修持。但一般女众出家人,释迦牟尼佛规定,一定要与其他同行道友共同修行。

经中云:“众人成争论,二人将闲聊,如少女手镯,独自住静处。”很多人自不用说,会成为争论之因,两个人也是经常谈笑风生,这对修行有一定的障碍,一般来说,一个人最好。有些教证说(如米拉日巴尊者的大弟子寂光大师说:独自一人修佛果,道友二人修善缘, 三四以上贪嗔因,故我独自而安住。):两个人可以成为修行的善缘,三个人成为散乱之因。又《月灯经》云:“舍弃欢喜之城邑,恒时依止静林中,犹如犀牛常独处,不久将获胜禅定。”应像犀牛一样, 独自安住在山林之中,以此将来会获得禅定等殊胜境界。其实很多初学者有很多问题、矛盾,尤其看书少的修行人,问题特别特别多。希望问题多的这些人一定要看书,你翻阅二十多本书以后,很多问题自然而然可以解决。刚开始修学佛法的时候,这样修可不可以?这样做可不可以?有很多的矛盾和问题出现在你面前。希望你们多翻阅前辈高僧大德的教言、传记, 这样以后,原来的问题和心里面的怀疑会消除的。因为在诸佛菩萨、高僧大德们的论典当中,针对众生的分别念和疑惑,全部作出了回答,只不过很多人不喜欢看。尤其刚学佛、刚出家、刚开始修持藏传佛教的这些人,问题可多了。其实这些问题,在很多书里面已经反反复复讲过,所以自己平时经常看一看这些书还是非常重要的。

戊二、分说功德殊胜:

 

此处无诸恶人之骚扰,何况强烈贪嗔之劣境,

禅定自增胜境森林中,发愿何时能住此静处。

 

在寂静处无有野蛮人的骚扰,更何况贪心、嗔心的对境。在大城市等其他地方,不仅有盗窃等很多野蛮人的危害,也有很多生贪心、生嗔恨心的对境,造恶业的方法也是非常多。但在寂静的地方,确实没有这方面的恶缘,自己的修行和禅定自然而然会增上, 因此我们应该发愿何时能安住于如此寂静之处。

抢劫偷盗、违法乱纪、制造噪音等,以及各种恶人来来往往攀谈闲聊等骚扰,在寂静处根本无有,更何况怨敌、女人等强烈贪嗔之恶缘劣境呢?真正的寂静地方,不会像世间一样混乱。在世间上,如果像学院一样住着这么多人,那整天都有解决不完的事情, 但在寂静的地方不会有这些。虽然一开始会生起诸多分别念,但也像船上乌鸦飞起一般(船上乌鸦应该指鸽子。在佛的传记还有大圆满中经常有这种比喻,意思是说, 修行到一定程度,虽然会起现分别念,但可以很快恢复到原来的禅定境界中。),由于无有散乱之缘,这种禅定境界自然而然会日日增上。在这种舒心悦意的环境中,白天无人往来,夜晚无有怨敌的伺机损恼。因此,我们应该发愿:义无反顾地抛弃家庭、未来生计等,什么时候能安住于如此寂静之处, 该多好啊!

《入行论》云:“林中鸟兽树,不出刺耳音, 伴彼心常乐,何时共安居?”在这种寂静地方非常快乐,不会有痛苦的、刺耳的叫声,何时若能安住于如此寂静的地方,心专注于法,其他任何事情都不重要。

丁二、思维闲暇人身难得易灭故舍分别念:

应思维人身非常难得且不会长久。

虽获暇满难得珍宝身,刹那无常死主来迎接,

当断种种散乱财束缚,何时住于悦意寂静处。

虽然已经获得了非常难得的暇满人身,但刹那都是无常的,人也会在特别快的时间中死去。比如正在坐车,没三分钟就离开人间,也有这种现象。人间随时随地都有很多死缘,不仅瘟疫,只要死缘具足, 死亡非常简单——突然得一个病,或者晚上睡觉时早上醒不过来,刹那无常的死主不知何时便会前来迎接。所以,现在应该断除各种各样修行中的散乱,以及积累财产等束缚之因,何时能住于寂静处该多好! 我想,在座的所有金刚道友现在已经住在这种寂静地方,真的应该心生欢喜。

以前上师如意宝讲《弥勒请问经》时讲过,讲《赞戒论》时也讲过,使修行遭受违缘就是不寂静的地方;若修行不遭受违缘,自己的智慧越来越增上, 虽然人很多,也是寂静的地方。《札嘎山法》当中也有这种象征性的语言。

现在很多大城市里的人,一直想:我什么时候能到寂静的地方安住?却一直无法脱离家庭、单位、工作等,事情特别多,想要抛开这一切非常困难。在座的道友已经来到这里,大多数人完全舍弃了世间一切琐事,尤其出家以后一定会舍弃,因为形象改变了以后,再回到城市里面不太受欢迎,自己也不得不住在寂静地方。但是有了头发的话,回去以后还是很难说的,所以出家是最好的。不然,两三天可能比较注意,过几天就与世间人的行为完全相同了,这样能不能修行圆满也不知道。

虽然已经获得了八闲暇十圆满之人身,但从因缘、比喻、数目方面来思维,均可了知其极为难得。法王如意宝在《文殊静修大圆满》最开头也是这样讲的。从因缘方面,想要得一个人身,需要积累资粮、布施、广行六波罗蜜多等;从数目方面,人的数目就像白天的星星,恶趣众生就像晚上的星星;从比喻方面,就像墙壁上撒豌豆一样难以存留等,《涅槃经》当中讲了很多类似的比喻。《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也有“此身行善即是解脱舟,此身造恶便是轮回锚”等说法。

总的来说,一切有为法皆是无常之自性,尤其人生寿命空而无实,如同闪电及陡坡水流般,刹那难以住留,都是无常毁灭之法。比如夏天的蚊子,最多存活两三个月,到了秋天,一只蚊子也不会有,就好像梵天看见现在活在世间的人们,也是寿命非常短暂。但很多人根本没有生起无常之心,这样的话修法不可能成功。

我前段时间也讲了,《札嘎山法》和《大圆满前行》里有关无常的道理,你们能不能再三地看一看? 因为相续中未生起无常观之前,肯定修不好,只有生起无常心才会真正看破世间。

所以,保养身体无有任何实义。死主阎罗王于呼吸间便会前来迎接你,对此应当反反复复思维,以四种厌世心(四种厌世心: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痛苦、因果不虚。)等对治力,断除魔障恶友等种种外缘,及散乱自性的财富受用等束缚之绳,应时时刻刻发愿, 若能住于如此舒心悦意的寂静神山、空谷岩洞处该多好!

如《无常语》说:“如断源水池,无增唯减少, 众亦入死道,谁信骤然寿?”如同切断水源之水池, 每天唯有减少而不会增加,同样,众生已经趋入死亡之路,谁能相信现在骤然的生命?就像闪电或水泡一样,丝毫实质也无有。

我昨前天写《藏密素食观》,写到最后,心里想:现在我活在人间依靠这种肉体来写,但这个肉体不会存留很长时间。一旦肉体不存在了以后,这本书还会留在人间。依靠这本书,可能会让很多人不去杀害众生,在吃素方面应该可以作一点劝请……在后面也发了一个愿,方便的时候你们可以看一看。《解忧经》云:“地上或天间,有生然不死, 此事汝岂见?岂闻或生疑?”这个教证在《大圆满前行》里也引用过。在这个世间上,生而不死的事情你听说过吗?对此你会有什么怀疑呢?不必怀疑。有生必定会死,所谓的死亡也会在很快时间当中来临。所以,有瘟疫病、没有瘟疫病,对个人来讲无有任何差别,反正在很快的时间中就会死亡。这没有什么可怕的,怕也是无可奈何。在死亡来临之前,自己应该修一点法尤其要修一点菩提心,这一点非常重要。

《律根本颂》中说(《律根本颂》:最终若有气无力,则观想与做相同。):在临终时,若不能以身语作忏悔,心中也一定要观想:我所造的一切罪业全部忏悔。如果有这个念头,也能忏净自己一辈子所造的罪业。上师如意宝 1986 年讲《律根本颂》的时候,要求我们背诵这句话。也就是说,对即生所造的恶业, 在临死之前应尽量忏悔;假设未来得及忏悔,在临死时,虽然以身体和语言实在无法去忏悔,心里也应该观想:我要忏悔即生所造的一切罪业。因为临死的意念非常强烈,依靠这种观想,自己一生所造的所有罪业全部得以清净。堪布云丹嘉措造的《三戒论释》中也引用过这段话。

《入行论》亦云:“迨及众亲友,伤痛及哀泣, 四人掮吾体,届时赴林间。”在我未被四人抬往尸陀林之前,自己前往喇荣去离开人世就可以了,不然, 亲人朋友们在我临死时将我抬走也很困难……现在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规矩,死的时候很困难,干脆先到喇荣去,有疾病无疾病都无所谓,反正人都会死。

丙二(观修正行)分三:丁一、生起一切解脱道之首出离心;丁二、对佛子共同之圣道菩提心生起欢喜;丁三、宣说修持捷径果乘密道之理。

丁一、生起一切解脱道之首出离心:

相续中生起菩提心、出离心非常重要,在临死之前,一定要在相续中生起来,大家要反反复复观想。这方面与自己前世的因缘有一定关系,但释迦牟尼佛的八万四千法门,就是要修自己的心。对于修心,上师如意宝说:有些人认为根本修不来。其实没什么修不来的,守护别解脱的一分清净戒律,随时随地保持一颗善良的心,这些都是修行。如果一直见到别人缺点,菩提心肯定修不好。无论如何,见到他人痛苦, 希望他能远离这种痛苦;见到他人快乐,发自内心随喜。让自己的心尽量改变,多念一些咒语,多做一些善事,这就是修行。白天晚上都是以这种方式度过, 活得也会很有意义。

有些人认为:修行的时候,明点不会观怎么办? 与菩提心相比,观明点是非常小的事情,不会观风脉明点也不要紧,最主要是出离心、菩提心,以前在相续中未生起的话,一定要生起来,这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人说:大圆满修不来……尤其刚初学的人,特别想修所谓的大圆满。大圆满的确很重要,自相续若能真正生起大圆满的自然觉性当然很好,但最主要的是菩提心和出离心,每个人都应该想尽办法,在自相续中生起来,这一点非常重要。

世间散漫显现暂时乐,黑白因果乃为无欺理,

见此三有六城皆痛苦,何时能生无伪出离心。

整个世间散漫的显现,暂时似乎有一点乐受,实际不会长久,一切黑白因果无有欺惑,必定是善有善果、恶有恶果。这种三世因果,在轮回未空之前不会灭尽,应该见到此三界轮回皆是痛苦的。

大家应该思维:现在世间的亲友、房屋、经商、饮食等一切琐事,全部是散漫放逸的显现,幼稚无知的凡夫人心前,一切暂时的安乐只是刹那存在而已, 若以执著心去享受,就如同食用毒药一般,了知此理后不应再去贪执。我们应该明白,后世的痛苦与安乐,依靠何种因缘才能产生呢?即十不善黑业、十善白业。对于轮回存在、因果存在这一道理应生起诚信,这就是所谓的世间正见。造作恶业的所有众生, 不论生于三有六道任何一处,所感受的都是痛苦,见到这一情景,但愿有朝一日在自相续中生起真实无伪的出离心。

每一位出家人和修行人皆应观察自相续,是否真实生起了“从整个轮回中一定要获得解脱”的心态? 如果没有,那只是名相上的出家人和修行人。学习密宗的人也是如此,必须在菩提心和出离心的基础上修持,尤其《大圆满前行》当中,华智仁波切对有关菩提心的道理讲得非常深,希望大家应该经常看一看。

《三摩地王经》云:“谁舍犹如火炭坑,亦弃所爱子与妻,以恐怖心而出家,不难获得胜菩提。” 谁能真正舍弃如同火坑般的妻子、儿子等,以恐怖心而出家,这种人获得菩提不会困难。又云:“何人数俱胝劫中,承侍恒河沙数佛,不如生起出离心,真正出家更殊胜。”若有谁于恒河沙劫承侍恒河沙数佛, 其功德也不如生起出离心而真正出家的功德殊胜,因此,生起出离心很重要。

确确实实,大圆满的甚深教言观不来也没关系, 主要是能不能观出离心和菩提心?你在一天当中,哪怕只是一刹那观想菩提心和出离心,也可以称为一个好修行人。大持明者班玛班扎说:“见由无明业惑所产生,三界犹如炽燃之火坑,以出离心持一解脱戒, 功德之本乃第一要道。”

 

上一篇:赞戒论讲解——第 13 课    下一篇:赞戒论讲解——第 16 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