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统文化 > 佛家

大乘经庄严论讲解 第2课

时间:2025-08-29    浏览:140次

2课

2015年3月27日

 

 

《大乘经庄严论》的名称、立誓句及整部论典的大概框架已经讲完了。上节课有些人没有听到传承,今天补念一下。

听课的人数一般会呈现这样的变化:刚开始多一点,然后慢慢减少——这对我没什么,我也同意可以自己关注课程然后听录音,不一定非要在课堂上同步听。但末法时代浊世众生的业力和福德都跟发愿有一定的关系,所以想听的人——尤其是城市中的人应尽量排除一些困难。我每天也在努力,一个礼拜中讲四五堂课,也有一定的压力和困难。我不是劝大家一定要听,不想听也可以,不过在有生之年当中,不听大乘佛法实在可惜。这部论典的功德非常不可思议,这并不是我的分别念,而是全知麦彭仁波切、法王如意宝等具有真实正量的大德们所抉择的,作为佛教徒非常有必要信赖他们的真实语。

在听受和学习本论的过程当中,很有必要刚开始就组织一些讨论。各个城市里面可以分一些小组进行研讨:比如第一品当中是怎么讲的,第二品里面怎么说的,第三品当中的内容是如何建立的等等。按理来讲,佛教徒应该把大量的精力用于相互探讨法义和学习上,大乘佛教的意义不会简简单单就融入你的相续,需要经过一番苦行才能得到。希望大家既来之则安之,既然发了心要听课,就要尽量处理好工作和生活琐事,圆满听受,即使有时不能圆满,之后也一定补上。

讲法中有各种外缘来干扰是正常现象,末法时代做一些不如法的事情会很顺利——有各种各样的顺缘,制造顺缘的人也比较多,这就是《四百论》(《四百论》:“由于诸人类,多持不善品,以是诸异生,多堕于恶趣。”)中说凡夫人大多数都会堕入恶趣的原因。而在行持善法的时候,不但自身很难坚持,外在的各种违缘也非常多。因此我们的发心人员想尽一切办法,在讲课过程中至少保证给大家提供音频,如果这方面也有违缘,将来我们也想办法给大家提供光盘和书。

末法时代听闻大乘佛法并不会非常顺利,这是一个规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佛学院中的有些道友觉得听法是很简单的事,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真正听闻大乘佛法的人,自身可能也会有各种疾病、压力及辛苦等等。我看菩提讲考班的很多道友,有些上半年在的人,下半年已经退了。有时我们选一些助理法师和辅导员,对某些人却成了产生傲慢的因,自己觉得自己已经很了不起,再也不用闻思和讲考了,人与法之间越来越遥远。每个人在修行中都会有诸如此类的阻力和违缘。

不管怎样,我是哪怕只有一个人听也要讲完《大乘经庄严论》。只要没有出现什么意外,不管白天还是晚上我都这样发愿。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我没有讲完就离开,就只有一种可能——因为生命非常脆弱,如果无常没有出现,我想是能善始善终。前面已经开头讲了一堂课,不知道本论大概要讲多少堂课。我讲得不会太广,也不会太略,刚开始给大家讲得细一点,慢慢讲下去可能不到一百堂课,我想应该能圆满,但也可能讲不完,不管怎样我是发愿尽量讲下去。你们当中可能有各种情况,有些人听课只是听听而已,没有什么兴趣,有些人是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这就是不懂传承和加持的重要性。

下面开始讲《大乘经庄严论》的正文。正文有几个重要的科判,大家一定要记住。按照麦彭仁波切的分法是:所建立;分别所了知;所思维;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解说菩提分法,这五个大科判用五种比喻来说明。首先讲第一个科判:所建立,分为总说和别说。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分五:一、所建立;二、分别所了知;三、所思维;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分二:一、总说;二、别说。

丁一、总说:

如药嗅极臭,品尝则香醇,

法亦住二种,当知义与文。

《经庄严论》不像《百业经》《譬喻经》有很多公案,它是用世间浅显易懂的比喻来说明道理,让我们通过比喻了知大乘佛法的真正意义。

此处的比喻是:世间有些药的气味非常难闻,但品尝之下味道却极其甘美,而且对身心有很大的益处。比如你身体不太好,医生开了某种不好看也不好闻的中药或藏药,但你服用之后却对身体特别有利,就像平常说良药苦口一样。

同理,大乘佛法的文字和意义有不同的特点,单从文字上看,一些人初闻大乘佛法可能会感到有点可怕,就像刚刚闻到药的臭气一样。比如愚痴的人听说修行大乘佛法要在三大阿僧祇劫当中积累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要布施自己的眼目脑髓或财物、家人,要在千百万劫中受持清净的戒律等等,就会感到万分可怕。实际上,只要有了大乘利他心,刹那间也能积累非常多的资粮,即使别人看起来非常可怕的事,自己去做也不会有痛苦。

《入行论》中说:“一旦觉自身,卑微如蔬菜,尔时舍身肉,于彼有何难?”一旦觉得自己的身体像蔬菜一样微不足道,这时布施自己的身肉有什么困难呢?根本不会有什么困难和痛苦。

有些城市里的人听到大乘佛教的词语就很害怕:“大乘佛法好可怕,要去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度一个众生都那么困难,更何况无量众生!”有些说:“部分法是空性还能接受,所有的法都是空性的话,那整个轮回、因果不都空了吗?这样多可怕!”一些智慧浅薄的人刚开始听到大乘佛法的词语,的确会生起怀疑和邪见,但真正接触大乘佛教之后,才知道原来它这么殊胜,就像服药之后对身体有益一样。

不要说一般人,有些高僧大德刚接触大乘时也无法接受。比如鸠摩罗什大师曾有一位小乘上师叫盘头达多,而鸠摩罗什经过很多年听闻、持诵大乘经,已经完全通达了大乘佛教,相续中真正生起了证悟,他很想度盘头达多接受大乘法。巧的是,当他接受龟兹国国王的恭敬供养,正在金座上传授佛法时,盘头达多越过千山万水也来了,师徒二人相见甚欢,国王也觉得很稀有,就问上师为何而来,上师说:一是听说鸠摩罗什悟道了,我想听听他的教法;二是听说国王弘扬佛法非常成功,我也想看看。

有一部大乘佛教的经典叫《德女经》,以前他们师徒二人曾对此经有关因缘、空性等的教理感到非常难以解答,于是鸠摩罗什就决定先向上师讲授此经,当他讲到大乘佛法万法皆空的道理时,上师却无法接受,说这太可怕了,所有的法都不存在是一种狂妄之语。他还讲了一个故事为例:以前有一个特别狂妄的人,要求工匠做一种特别细的丝线,虽然工匠已尽力了,但他一直不满意,要求还要做得更细,匠师生气地指着虚空说:“我做的丝线就在虚空当中。”狂人疑惑地说:“我怎么看不到?”工匠说:“你当然看不到,我作为工匠都看不到,你怎么能看得到呢?”狂人信以为真就给了工匠很多奖励。盘头达多说:“大乘空性跟这个故事没有差别,一切都没有是不合理的。”他们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进行了辩论和交流,因为盘头达多本具超凡智慧,最后已完全接受了大乘佛教的空性意义。他赞叹鸠摩罗什说:“你是我大乘的师父,我是你小乘的师父,我俩互为师徒。”他们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大小乘修行者互为师徒的佳话。

历史上的确有很多人开始对大乘佛法具有恐惧心、难以接受,但最后也接受了。现在有些人也一样,刚在学校或其他地方听到佛教说“万法皆空”就觉得太可怕了:“一切万法都空的话,那我们怎么吃饭?怎么走路?怎么行动……”有很多疑惑。但佛教也不会那么笨,不至于连名言显现上的行住坐卧等行为都一概否认,不可能有这种情况。

希望现在汉地或其他地方的人,都能对大乘佛法生起些许信心。当然也会有一部分人对大乘佛法没有信心,再怎么讲他对空性法门和度化众生都不会有信心,因为这跟各人前世的因缘有关,因缘是很奇妙的。一般来讲,我们很难改变小乘确定种姓或其他宗教确定种姓的人,但是对于一些具有了悟大乘空性和度化众生的种子和习气的人,虽然刚开始不接受,但最后通过潜移默化也会完全认可。包括我们这里的一些大法师、堪布、堪姆,曾经也对善知识诽谤得很厉害,但后来自己深入学习大乘佛法后,相续中真正生起了定解。那个候,不管什么样的人站在你面前指责你、说你的见解不合理,都不可能动摇你的正见。要真正懂得大乘的甚深奥义,刚开始需要依靠一些词句和表示,包括上师的引导。当自己真正对大乘空性一窥堂奥,可能想拔出来也没有办法,将会始终不离这种境界。

此处颂词是通过吃药的比喻说明大乘佛法在文字和意义上面的差别。很多人听到大乘佛法的个别言辞就生起大恐惧心,认为是不合理的。《中观四百论》也讲过:“愚闻空法名,皆生大怖畏。”有些人只是听到空性法的名称就生起极大的恐惧心,他们对恐怖分子不害怕,对大乘佛法却很害怕,其实不用怕,大乘佛法对你有益无害,很多人遇到大乘佛法之后,许多生活中的恐惧和压抑都消失了。

前两天有一架欧洲的飞机坠毁(2015年3月24日,一架德国汉莎航空旗下德国之翼航空的A320客机在法国南部上普罗旺斯阿尔卑斯省山区坠毁。此后,法国检察官证实,德翼航空客机坠毁是因为副机师故意“自杀式”摧毁客机,149位冤魂无辜陪葬。),原因是副机长得了抑郁症。他趁正机长出去之后将舱门反锁,自己操作飞机故意降低高度,以自杀的方式摧毁了客机,使得机上一百多位乘客无辜陪葬。可见不良心态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后果会非常可怕。

我想,如果这个人有因缘听闻过大乘佛教的大悲心,他可能宁肯自己死亡,也不愿意殃及飞机上一百多位无辜乘客;如果他有一些空性正见,应对自身的抑郁或者是痛苦都会变得非常轻松,应该不会再去执著。但是现在很多人内心非常痛苦,因为没有空性见解,就会对很多东西执著为实有,越执著越痛苦,最后连自己生存的希望和勇气都没有了,甚至因为个人行为导致很多人丧命,这是非常恐怖的事情。世间有很多可怕的事,但是愚痴的众生却不害怕,而对不需要害怕的大乘佛教的教义——比如藏传佛教中特别甚深的法义,却产生畏惧心。包括一些显宗老和尚也说:“我不敢学藏传佛教,我本来是很好学的,但是我对藏传佛教就是不敢学。”也有一些南传佛教徒认为:“我不敢学大乘佛教。”

其实真正的大乘佛教就像甘露妙药,也许词句你听起来有点无法接受,但实际上佛教的精神,在我们人类历史上应该是非常值得人们赞叹的,从教义和意义上看,佛教对于人类乃至全世界的所有众生,都是非常有价值的甘露妙药。

广深此难法,如王难欢喜,

若行令喜事,能赐胜德财。

大乘佛教有甚深和广大两个部分,《入中论》里讲过趋入《中观根本慧论》的方法:一方面是通过了悟甚深空性趋入;另一方面是从行持广大的五道十地、六度万行趋入。真正甚深和广大的行持并非人人都能做到,大乘佛法在行持过程中需要精进、智慧、利他心等等,跟小乘等其他宗派相比的确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如果自己具有能力和智慧,难度更大也意味着能得到更殊胜的果。比如一些成功的企业家,他就不愿一直停留在小事业上,而是想做大事业,他宁可有一些风险和困难,但最后能获得更丰厚的利润。

颂词中说,对国王做一些小小的承侍供养是很难让他生起欢喜心的,因为国王富有四海,不会对区区小事生欢喜。如果做了一些大事让国王欢喜,那么依靠国王的权力,对你带来的利益也会很大。

同理,在行持大乘佛法时,如果真正以利他心做了利益众生的行为,自己获得的利益也是不可思议的。即使你原来是一个非常低劣的人,但是进入大乘行持六度万行之后,最后你的力量跟一般人是完全不相同的。这一点可能你们也看得出来。

比如有两个学习佛法的同学:一个人自私自利,天天在山里把自己关起来,慢慢连人都不敢见了;另一个人则真正生起了大乘菩萨的利他心,有利他心的人不会顾自己——“别人对我诽谤、赞叹都不重要,度众生很重要!”但他在度众生的过程当中,不知不觉就会有一种常人无法想象的力量展现出来,这是大乘的威力和利他心的力量。所以,我们的心要有力量,不要让自己的心萎缩、脆弱、低迷,我们要勇敢地扩大心量,到一定的时候,利他心发出的力量和光明是前所未有的。你们也可以看出来,某些佛学院和道场培养出来的真正的大乘人才,他们所散发出来的影响力、说话的份量和人们对他们的欢喜心跟一般人完全不同。在这一点上,小乘圣者和佛之间也有差别,即使表面上看来都差不多,但因相续中利他心和智慧的成熟程度不同,度化众生的力量也不同。

《大智度论》里讲过一个故事(大智度论(卷11):佛在祇洹住晡时经行。舍利弗从佛经行。是时有鹰逐鸽。鸽飞来佛边住。佛经行过之影覆鸽上。鸽身安隐怖畏即除不复作声。后舍利弗影到鸽。便作声战怖如初。舍利弗白佛言。佛及我身俱无三毒。以何因缘佛影覆鸽。鸽便无声不复恐怖。我影覆上鸽便作声战慄如故。佛言。汝三毒习气未尽。以是故汝影覆时恐怖不除。见《大智度论·卷第十四》龙树菩萨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奉诏译。):一次佛陀和舍利子在经行时,遇到一只老鹰在追逐一只鸽子,鸽子飞到了佛陀和舍利子的旁边,因为害怕身体一直发抖并发出恐惧的叫声。当佛陀的身影覆盖到鸽身时,它就完全没有了恐惧,既不发抖也不叫了;当舍利子的身影覆盖到鸽子时,它又开始发抖和尖叫起来,可能觉得老鹰又飞过来了。但是佛陀的身影再次覆过它的时候,它又没有恐惧感了。舍利子问佛陀:“我是阿罗汉已断尽三毒种子,您也断尽了三毒种子,为什么鸽子的反应有如此差别?”佛陀说:“虽然我们都断除了烦恼障,但阿罗汉还没有断除三毒习气,佛已经断除了最细微的习气障,所以加持的力量不同。”

因此具有利他心、菩提心的人,他的加持与没有菩提心、自私自利心很强的人有一定差别。一个人有利他心,他说的话就能让许多人相续中的善根自然而然成熟;而没有利他心的人,即便他去讲经说法,因为他的目的是为了名声和利益,即使他的语言别人听到了,但对听者的影响不大、改变也不大,最后他说的话语也逐渐消失无踪。

表面上看,凡夫是人,菩萨也是人,佛也是人,但是他们的加持和威力是不同的,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

就是心的力量。如果能把自私心变成大乘的利他心,无论谁都会有非常大的力量。所以我们应该行持大乘法,不但能提升自身的心力,而且帮助众生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这个问题值得大家进一步思维。

具种无价宝,不识人不悦,

如是于此法,愚非智者悦。

对于世间的无价之宝,不识珠宝的愚人根本就不知道它的价值。(世间的金刚钻石、天珠、玛瑙、如意宝、金子、红宝石等等对人都特别好,这些珍宝带在身上可防止邪毒侵入,对佩戴者非常有利益。)如果没有珠宝方面的专业知识,一般人根本看不出珍宝的贵重之处,比如对于不识货的人,一颗价值几百万的钻石跟一颗小小的玻璃看起来都没有什么差别。《般舟三昧经》(《佛说般舟三昧经》后汉月支三藏支娄迦谶译,《譬喻品第四》:“佛告颰陀和。譬如贾客持摩尼珠示田家痴子。曰评此直几钱。贾客言。持是珠置冥中。其光所照直满中宝。佛言。其人不知是珠而言。其价能与一头牛等不。宁可贸一头牛与我者善。不肯者休。”《称赞大乘功德经》。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中讲过一个比喻,一个非常珍贵的摩尼宝在农民看来还不如他的牛重要,他更重视牲畜为主的财物。同样,愚痴的人对于信心、利他菩提心的价值也根本不清楚。

世间很多人不解:“你们出家是什么原因?出家有什么好处?”他们对出家人的信仰和戒律不理解,对度众生、利益众生也不理解。我们去放生的时候——“太可惜了,钱全部都扔到海里了。”我们去刻观音心咒石头的时候——“太可惜了,钱全部花在石头上。”我们去做慈善救助那些可怜的学生和病人的时候——“怎么跟自己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素不相识的人,给那么多钱?太不值得、太不合理。”很多道理世间人不懂也情有可原,没有福报的人对于无价之宝也会舍弃,同理,对于大乘佛法的教义和理念,智慧没有成熟的愚痴之人也会不屑一顾。

愚痴者这样放弃有两个原因:一是即生当中比较愚笨,根本不知道利他的意义和价值;二是前世没有种过任何善根,今生的相续当中遍满狂妄、傲慢和邪分别念,对善法和正理始终生不起信心,就像一个没有福德的人怎样也发不了财。

贫穷可分为两种:外在财物的贫穷和内在心的贫穷。个别内心贫穷的人,也许你讲任何道理他都无法接受,这跟他的福报也有一定的关系。佛经中讲有福报的人一切所愿悉能成就,而缺少福报的人则不是这样。有时不论出家人还是在家居士,虽然都很想变成很好的佛教徒,但在人生当中并不都能如愿以偿。因此我们一方面应该尽己所能积累点滴福报,包括哪怕供一盏灯、一朵花、磕一个头或者念一句观音心咒等等,这些简单的身语资粮也要尽量积累;另一方面,内心要不断发一些善愿。总而言之,要将自己的心修得越来越好,应该往这个方面去修。否则有些修行人刚开始非常精进,但是慢慢就会退失。

佛学院中经常能发现:新来的人刚开始都非常精进,具有很高的热情(我看今天菩提讲考班的很多人也是新来的),但是除了那些稳重的人以外,许多人一两年之后就会慢慢退下去。对于一些人最开始的热情,我一方面是支持的,为什么呢?因为哪怕是一个月的热情都能积累一些资粮,这也是很好的;但另一方面,许多人都会有喜新厌旧的毛病,而真正的修行人需要有一种坚持——不管是闻思、修行还是利他,无论做什么都要长期坚持下来,这样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乘修行人。

大乘经庄严论中第一品终

 

以上《大乘经庄严论》第一品已经讲完了,第一品就是第一章的意思。这一品只有两三个颂词,比较轻松。

下面讲第二个科判:别说证成大乘是佛语,分两个方面:一是宣说能遣邪分别之正理差别;二是教诫断除于大乘邪执。很多人非常有必要学习这些道理,因为现在世界上还有很多不承认大乘为佛语的人,包括一些小乘行人。当时弥勒菩萨撰著这部论典,也是因为世间有个别这样的行人,造本论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遣除这些邪执。

 

第二 证成大乘品

 

丁二(别说证成大乘是佛语)分二:一、宣说能遣邪分别之正理差别;二、教诫断除于大乘邪执。

戊一、宣说能遣邪分别之正理差别:

 

未授记俱出,非行境成立,

有无同有无,对治别文故。

这里以八种正理遣除以个别小乘行人为主的对方的三种邪见。三种邪见是什么呢?

第一种邪见:对方认为大乘是后来的一些人如龙猛菩萨之类被魔加持而撰著的,并非佛陀的语言。

第二种邪见:对方认为大乘的经律论三藏不切合佛语。他们认为大乘经典宣说蕴界处全部是空性不合理,因为蕴界处明明存在。小乘戒律中讲三宝四谛存在,而大乘戒律中宣讲三宝四谛都不存在是不合理的。在论著方面,按照小乘的观点,十二缘起有顺行的过程和逆行的过程,顺行十二缘起形成了轮回,逆行十二缘起形成了涅槃,但是大乘认为一切都是不生不灭,十二缘起也无法建立。

他们认为真正佛陀的语言应该具有下面的特点:不仅可以契合经藏,而且在律藏中也可以见到,并与论藏亦不相违。我们讲《智慧品》注释的时候,麦彭仁波切也做过这样的解释。

第三种邪见:小乘认为声闻乘修行的果有上中下三种,上等可以成菩提、成佛,中等成为缘觉,下等成为声闻。除此之外,不承认有声闻乘以外的大乘。

针对这三种分别念,颂词里以八种正理分别予以遣除。

一至四种正理是“未授记”“俱出”“非行境”“成立”,断除了认为大乘是后人为魔加持所造的第一种邪分别念;第五和第六“有无同有无”,断除了认为只有三果的第三种邪分别念;第七“对治”和第八“别文”,断除了认为不契合三藏的第二种邪分别念。

这三种不同的分别念,本论依靠大乘的八种正理予以遣除。能不能遣除呢?下面我们看颂词。

第一“未授记”(《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仁波切著。“假设大乘不是佛语,有害佛教,那么佛陀先前就应当授记‘未来这般出现’,由于先前没有授记的缘故,大小乘二者于佛在世时一同出现,你们说‘大乘是后来出现’不合理。”)。如果大乘佛教不是佛说,将来又会出世,那么佛陀对这样的重大事件应该会有授记,但因为佛陀没有授记的缘故,所以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

第二“俱出”,大乘和小乘是佛陀在世时一同出现的,当时的戒律弘扬者包括大乘和小乘行人,而且佛陀当时宣讲的《般若经》《华严经》等都是大乘佛法,并非在佛陀涅槃后才出现,密宗的《文殊真实名经》《时轮金刚》等许多密续也是佛陀当时亲口所宣,所以大乘并不是后人所造,而是与小乘俱时而出。

第三“非行境”。佛陀所宣讲的大乘教义,无论空性、十地还是六波罗蜜多等都非常甚深,并非一般寻思者和世间人所能通达,因为不是他们的行境。就像现在我们讲六识方面的一些内容,有些人都听不懂,再讲阿赖耶可能就更不懂了,如果再讲到法界光明,那就根本没办法了。所以,大乘佛教所宣讲的甚深教义,不是一般寻思者的行境。假如不是你的行境,你还要去进行分别和判断,也是非常不合理的。

第四“成立”,即大乘成立为佛说,因为佛是讲授三乘者,不仅本师释迦牟尼佛所宣讲的大乘是成立的,更重要的是,其他佛所宣讲的空性和大悲方面的意义也能成立。比如在早晚课当中就有过去七佛所宣讲的偈颂等等,这些也可以成立。

以上以四种正理遣除了认为大乘是后人所造的邪分别念。

第五、第六“有无同有无”。这里讲到对于果法的不同观点,在麦彭仁波切的讲义和无著菩萨的注释(指藏文版)中也有宣说。是怎么讲的呢?

“有无同有无”的“有”:在大的道理方面,小乘所有的教义在大乘当中都有,有些大乘的教义如空性、布施等等,小乘当中也有类似的教义存在;“有无同有无”的“无”:大乘当中没有的教义,在小乘当中也没有。这是从一个方面来讲。

或者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佛陀是现前圆满菩提者,是宣讲解脱道的人。如果大乘不存在,佛的来源——般若佛母就没有了,如果没有般若佛母,那么佛就没办法出世,如果佛未出世,转法轮的人就没有了。小乘里面虽然讲到有菩提果存在,《俱舍论》中也有提及,但是这种菩提依靠什么而成就并没有明显宣讲。因此,如果没有大乘佛法,那么你们小乘的果法也不可能存在;如果大乘的本师佛陀存在,那么你们所讲到的声闻、缘觉、菩提果位也是有的。这些道理可能稍微难懂一点,你们可以将麦彭仁波切的讲义与其他道理结合起来理解,也能给对方一个很好的答复。

实际上的确如此,如果没有佛陀,那谁来转法轮呢?谁来讲三乘的法呢?如果有大乘,那小乘也有了存在的可能,这非常明显。如果没有大乘,没有佛陀,那小乘也不会有。你们说有小乘、没有大乘,那你们小乘的创始者是谁呢?佛陀是怎样成就的呢?佛陀是修行六度万行而成就的,并不是只断烦恼障就可以了,这样就很容易破斥。

有时我们很有必要与相关人进行辩论。我们有个别法师去泰国和缅甸时,遇到了很多提问,有些法师回答得还是不错,但有些法师就答不上来,一直念咒。

第七“对治”。所谓对治,就是大乘佛教当中对治烦恼障和所知障的方法。如果这种对治不存在,那单单依靠小乘所讲到的人无我无法完全断除所知障,因为人无我只能对治烦恼障,但无法对治所知障及所有障碍,如果这些障碍没有遣除,那遍知佛果也无法得到。这是大乘当中所讲到的对治。

第八“别文”。小乘对大乘当中所讲的空性、广大行无法接受,我们可以给他们讲这是别有词义或者说有其他甚深意趣和密意的,不能断章取义。万法皆空并不是指名言中所有法不存在,而是指实相中万法皆空。三藏当中所讲到的法,如三宝、蕴、界、处、十二缘起等等应该这样理解:在胜义当中都是空性的、不成立的,但是在世俗当中,地道和因果轮回等等的显现都是存在的。你们应该要懂得这些甚深的意趣,这样才能真正建立正见。这个偈颂这样解释比较好懂。

下面再讲两个颂词:

诸佛现量眼,亦护诸佛法,

诸时智无碍,是故不应舍。

 

对方质疑说:刚才你们说因为佛陀没有授记,所以大乘是正法,其实没有授记并不能代表大乘是真正的正法,没有授记的法很多,佛陀不一定全都授记。

此处说:佛陀是世间当中的遍知者,如果大乘是不合理的,而且还会出现在这个世间上,那佛陀一定会授记的——这样说有三个理由。

第一个是“诸佛现量眼”。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主的一切佛陀,他们具有通达一切万法的智慧,而且具足见到一切万法的现量智慧眼。如果佛明明已经知道将来会发生这么重大的事情,是不可能不授记的。

第二个是“亦护诸佛法”。佛法能够饶益无量无边的众生,那么在佛法受到损害的时候,佛陀不可能置之不理,一定会保护。

最后一个是“诸时智无碍”。佛陀具有彻见三时的智慧,未来、过去、现在三时都能无碍地见到。

以这三种理由可以说明佛陀不可能不授记。

有一部经典叫作《阿难七梦经》(《阿难七梦经》:“阿难在舍卫国,有七种梦,来问于佛:一者、陂池火炎滔天;二者、梦日月没,星宿亦没;三者、梦出家比丘转在于不净坑堑之中,在家白衣登头而出;四者、梦群猪来抵揬栴檀林怪之;五者、梦头戴须弥山,不以为重;六者、梦大象弃小象;七者、梦师子王名华撒,头上有七毫毛,在地而死,一切禽兽,见故怖畏,后见身中虫出,然后食之。以此恶梦,来问于佛。”),佛陀对阿难做的七个梦一一给予了授记。比如阿难梦见水池里出现火焰,佛陀说这是预示将来在个别出家群体中会出现不如法的行为。本来水里面不可能冒火焰,但是正如有些人讲的:“佛学院都有这样的现象?”其实这些情况佛陀早就授记过了,有些看起来非常清净的道场也会有不如法的现象,就像水池里面冒出火焰一样。

有一个梦是阿难梦见日、月、星辰都在同一个时间当中隐没了,这个梦是授记很多圣者会同时圆寂,后来佛陀圆寂时很多阿罗汉、大菩萨也随之示寂。世亲论师在《俱舍论》结尾处也伤心地说:世间的眼睛已经闭上了,正法见证者大多入灭了。(《俱舍论》云:“本师世目今已闭,堪作证者多入灭,未见真谛放肆者,以邪分别乱佛教。佛陀已趣胜涅槃,持彼教者多随灭,无怙无教灭德众,当今此世任意行。既知如来正法寿,渐衰亡如命至喉,一切污垢具力时,求解脱者莫放逸。”)另一个梦是不净粪中有一些僧人沉没而白衣登头而出,这是说明末法时代有些出家的修行者会堕落,而精进的在家人则会获得解脱。

还有一个梦是野猪闯进檀香林、毁坏檀香树,意思是在末法时代有很多野蛮的在家人会进入寺院破坏道场、毁坏佛塔、诽谤僧人等等,现在汉地也有很多这种糟糕的情况。有些居士或者甚至不是佛教徒的人进入寺院抢夺财物、诽谤僧人、毁坏教法。

对于佛教中将来会发生的很多情况,佛陀在经典中都专门有过授记,因此,如果大乘佛教或密乘佛教真非佛说,佛陀也肯定会授记。而且佛陀对将来出世的一些大德,比如龙猛菩萨、无著菩萨、静命论师、无垢光尊者等等也是有授记的。此处通过授记说明:因为佛没有授记大乘非佛说之故,证成大乘佛教为佛语。

下面是最后一个颂词:

不全及相违,非方便未说,

故此声闻乘,非谓大乘法。

 

颂词说修行小乘佛法是很好的,但是小乘也有一些缺点,其中一个是“不全”:在度化众生的方面,小乘比较缺少勇猛心和利他心的方便;一个是“相违”:小乘看重自己获得寂灭的果位,这与度众生的利他心相违,对太自私的人来讲行持利他有一定的困难;还有一个是“非方便”:大悲心和究竟空性是成佛的方便,而入于小乘道并不是这样的方便,因为小乘对于这些方便并没有像大乘那样进行宣说。

因此,我们在今生当中遇到大乘确实很幸运,虽然大乘的很多境界我们暂时不一定能触及,但已在阿赖耶上种下了善根,人生是很短暂的,能在短暂的生命中种下大乘善根,从功德方面来看非常有意义。

每个人都要懂得大乘小乘之间的差别。此处说声闻乘不是大乘法,因为声闻乘跟大乘在很多方面是不同的。从教义上看,小乘在空性方面讲得不广,大悲心方面讲得不全,并没有广大宣说利他心和利他行为,寻求自我解脱、自我快乐与无私的付出相违,由于诸如此类的原因,小乘佛法就不能成为大乘佛法。在座的人都应该要了解一下。

一般来讲,在汉地每个人都说我是大乘佛教徒,但是作为一个真正的大乘佛教徒,每天我们想到过众生多少次?在修行、做事情的时候要想一想众生。如果身边有人特别痛苦,就扪心自问一下:我有没有兴趣去帮助他?每天我们身边都有很多人遭受痛苦,不管是什么身份的人,痛苦的时候心理都是很脆弱的,即使我们不能提供大的帮助,哪怕是稍微用一句话安慰一下,他可能都是终生难忘的。这句话也许能马上改变他当下的心态,也许会影响他一辈子的生活。我们对那些得忧郁症、心脏病、身体不舒服的人等等,应当多一些关爱。

上一篇:大乘经庄严论讲解 第1课    下一篇:大乘经庄严论讲解 第3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