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 第55课
时间:2025-09-02 浏览:38次
大乘经庄严论讲解 第55课
2016年10月5日
下面我们继续讲《大乘经庄严论》,现在讲的是《修法品》。前面的科判有总说、别说、摄义,别说中分为修行的顺缘、修行的本体、以比喻说明修行方式。昨天已经讲了修行的顺缘,今天开始讲修行的本体,分为略说和广说。广说当中主要讲智慧和慈悲,略说分二。
庚二(修行本体)分二:一、略说;二、广说。辛一(略说)分二:一、宣说不视轮回为过患刻意断除烦恼之无缘智慧:二、宣说舍弃众生独自趋入寂灭与大乘修行相违。
这个科判很重要,大家理解时,如果连科判的道理都不明白,对颂词、讲义也不会明白。这个总的框架、范围很重要——要明白现在到底在讲什么。
壬一、宣说不视轮回为过患刻意断除烦恼之无缘智慧:
是除法界外,无有他法故,
诸佛之密意,以贪离贪等。
大多数小乘人认为烦恼是有自性的,依靠修道断除烦恼,最后可以获得清净的涅槃。这就把轮回耽著为是有过患的,涅槃耽著为是有功德的。很多人都是这样认为——依靠智慧断除烦恼、舍弃轮回,最后趋入清净的涅槃。然而从大乘的善巧方便而言,烦恼根本没有自性,只要具足无分别的智慧,完全可以断除相续中的烦恼,断除的方式就是认识烦恼的本性。这个道理在《般若十万颂》讲得比较多,“除贪外出离贪我未宣说”:除贪以外没有去贪的方法,这是如来宣说的。意思是:
用认识贪心来断除贪心,用认识嗔心来断除嗔心,用认识痴心来断除痴心。大多数人认为贪心需要依靠另外一种东西来断除,这是小乘的说法而已,按照真正大乘和密乘的说法,除了贪心、嗔心的本体以外,没有断除贪嗔的其他方法。
为什么“是除法界外,无有他法故”?——除了法界以外,没有其他的法。名言中我们把贪嗔痴叫作三毒三烦恼,是很不好的。但不管是贪心、嗔心还是痴心,它的本体实际上是现空无二的法界,除了本来清净的法界以外,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任何心和心所的法,也找不到任何无情法。从本体清净的层面讲,所谓的贪心非常清净,本来是自解脱的。对于诸佛的密意,佛陀在不同经典中宣说的方式各不相同,宣说了很多。有些经典中说:烦恼有自己的本性,依靠无缘的智慧断除;有些经典中则直接说佛陀真正的密意:除了贪心以外,没有离贪的其他方式。“等”字指包括其他烦恼也是如此。
关于这一点,《维摩诘经》当中说:没有去大海就得不到宝珠,同理,没有入烦恼的大海,也不可能获得一切智智的宝珠(《维摩诘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佛道品第八:“是故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意思是:如果想获得佛果,一定要从烦恼上下手,并不是把烦恼的本体完全舍弃,再去找另外一种东西。
禅宗公案中,道信禅师拜见三祖时(《五灯会元》卷第一:“至隋开皇十二年壬子岁,有沙弥道信,年始十四,来礼祖曰:‘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祖曰:‘谁缚汝?’曰:‘无人缚。’祖曰:‘何更求解脱乎?’信于言下大悟。”),他说:“您可不可以给我讲一个解脱的法门?”禅师对他说:“你想求所谓的解脱,是不是有人束缚着你、捆绑着你呢?”他说:“没有人束缚我。”师父说:“如果没有人束缚你,为什么要解脱?”他听到这句话就获得了证悟。离开世间时,他留下一个很著名的偈颂:“一切诸法,悉皆解脱”(《五灯会元》卷第一:“迄高宗永徽辛亥岁闰九月四日,忽垂诫门人曰:‘一切诸法,悉皆解脱。汝等各自护念,流化未来。’言讫安坐而逝。寿七十有二。”),一切诸法本来都是解脱的,没有什么束缚,这个道理很重要。我们应该清楚,用贪心的方法断除贪心的道理在密宗当中更多,比如密宗当中的《真实名经》《时轮金刚》,还有一些外续部和玛哈瑜伽的续部都提到很多。无上大圆满是依靠窍诀的方式来认识本性。
是除法界外,无有他法故,
宣说染污法,具慧密意许。
是故于贪等,如理而趋入,
从彼得解脱,依彼离彼等。
此处前二句颂词跟前面的颂词一模一样。烦恼的自性实际上是不可能存在的。如果烦恼的自性真正存在,我们也可以想办法,但是谁也没办法——因为就如《中观庄严论释》所说(《中观庄严论释》全知麦彭仁波切著,索达吉堪布译。“概括地说,在所知万法的这一范畴内,不论本体怎样也好,如果存在一个真实独一的法,则十方三时的无量诸识只能唯一缘它,除此之外一法也不可能再缘。并且,除了唯独它以外十方三时的其他法一个也不该存在。到最后,连认知这个所谓的‘唯一’、与其本身(指此唯一的对境)异体的有境也需化为乌有,原因是,假设(这些有境)依旧存在,则唯一的对境就有非它本身的部分可分了。缘自身对境的识如果也不存在,那么究竟由谁来缘那个实有一体的对境呢?根本不可能缘。如此一来,万事万物形形色色的显现都将如同兔角般变成子虚乌有。正因为在万法之中实有唯一的一个法过去未曾成立、现在不可能成立、未来也绝不会成立的缘故,十方三时中形态各异、丰富多彩的这些显现才合情合理。万法若有一成实,诸所知成永不现,万法无一成实故,无边所知了分明。”):万法不可能是实法,如果是实法,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解脱,实有的东西永远不可能改变。显宗讲烦恼本性自解脱的比较少,但究竟的显宗经典也会讲到。密宗《喜金刚》中说:“决定一切法,清净真如性。”这是很著名的一个颂词,一切法的本体本来都是清净的,相当于大圆满讲的本来清净,这个很重要。通过这种观察方式,除了清净的法界、显空双运、大空性以外,在整个世界上根本找不到其他的法。佛陀说:染污、烦恼或者无明的自性与菩提的本体没有什么差别。《六祖坛经》中经常讲烦恼即菩提——染污法就是菩提。具有智慧的菩萨能够了知佛陀的甚深密意,而凡夫人不知道,包括声闻缘觉也认为有一个自相的烦恼一定要舍弃,而究竟的大乘不这么认为。《维摩诘经》中说(见《维摩诘所说经》后秦鸠摩罗什译。观众生品第七:“舍利弗言:不复以离淫怒痴为解脱乎?天曰: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佛在具有增上慢的人面前,说远离淫怒痴烦恼(淫怒痴即贪嗔痴);在无有增上慢的人面前,说淫怒痴的本性就是解脱。“淫怒痴性即是解脱”,这句话很出名。贪嗔痴的本性本身是解脱的,这句话很重要。有些人问:“怎么你们密宗认为贪嗔痴是可以转化的?贪嗔痴都是菩提?”其实一些显宗经典也有这样的内容,《维摩诘经》也叫作《说无垢称经》,是大家共称的显宗经典,里面也有这种说法。
以后因缘成熟,也可以讲一讲《维摩诘经》。《维摩诘经》跟很多密宗的观点比较相同。讲了《维摩诘经》后,会知道密宗所讲的本来清净在显宗的经典中也有,显宗跟密宗根本不相违,这个道理很容易明白。一般具慧菩萨会了知佛陀的密意,因为佛经当中说烦恼即菩提之基,烦恼的本性就是菩提,我们也经常讲烦恼即菩提,如果认为要在烦恼以外寻找菩提,是错误的。
以前有一个叫张拙的秀才(《五灯会元》卷第六(上):“张拙秀才,因禅月大师指参石霜。霜问:‘秀才何姓?’曰:‘姓张名拙。’霜曰:‘觅巧尚不可得,拙自何来?’公忽有省。乃呈偈曰:‘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断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随顺世缘无挂碍,涅槃生死等空花。’”),他到石霜禅师那里求法。禅师问他:“你的名字叫什么?”他说:“我叫张拙。”禅师说:“连巧都找不到,哪有拙呢?”意思是智慧都找不到,哪有笨拙?他听到这句话就开悟了,他开悟后写了一个著名的偈颂:“断除妄想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随顺世缘无挂碍,涅槃生死等空花。”意思是:如果刻意断除烦恼,就是让我们重新生病,最好不要断烦恼;如果我们执著趋向真如,也是一个邪道。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紫柏禅师看到后,认为应该改,他改为:“断除烦恼方无病,趋入真如不是邪。”但后来他自己也完全明白了。“涅槃生死等空花”:涅槃也好,生死轮回也好,实际上和空中的花没有什么差别。我们懂得这一点很重要,现在的一些出家人、在家人对现世的生活特别执著,但从根本的意义上讲,没有什么可执著的。
这就像有些人——虽然会讲法,但是自己从来没有修过。我会不会变成这样呢?自己也觉得:现实生活当中的荣华富贵,包括自己的身体、心态,都没有什么可靠的。我们可以看看古代历史,当时有些人曾如是执著,到今天变成了什么。我们从小到现在,对每个阶段的经历都如此执著和贪恋。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一切,都跟昨天的梦没有什么差别。可以说,真正的诸佛密意就是用贪著来断除贪著,或者说认识贪嗔痴的本性会让我们真正获得解脱。如果我们没有这样修,跟随着业力深重、著相的凡夫人去贪著,是始终不会得到安康、快乐的。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什么事情都有可能经历,不要对世间的事情特别执著,包括自己的住处、现在获得的财物、地位、名声,还有自己的身体、亲朋好友等等,虽然我们需要遵循世间的真理——该怎么报恩、孝顺、交往,这些世间如梦如幻的规则是不能放弃的,但是如果我们特别执著,认为它是实有的,就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在修行过程当中,刚开始要多听闻无实执的功德和耽著的过失,然后在自己的生活当中去行持。有些人因缘成熟,可能依靠三言两语、几个比较简单的词,就会有很大的启发,马上能心开意解;有些人可能只是暂时播下一个种子、敲一个警钟,然后在修行过程当中慢慢发现:过去我曾听过佛经中的某个教言,当时没有什么感受,现在确实很有体会。在人生当中,随着年龄的成熟,智慧、经验也会越来越成熟,这是幼年时根本得不到的,甚至用金钱也是买不到的。
“是故于贪等,如理而趋入。”我们懂得了这个道理,就要如理地趋入贪。怎么趋入呢?可能有人讲:“如果用贪心来断除贪心,三界众生没有贪心的很少,他们有的是这个资源,所以不需要其他的修行,他只要依靠自己的贪心来断除贪心就可以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众生并没有认识到贪嗔痴等所有烦恼的本性。作为菩萨能如理如实地了知:贪心等的本体就是现空无二。虽然每个人的相续当中,可能经常生起平庸的贪心等烦恼,但是依靠贪心、嗔心和痴心来观察,的确没有所谓的实质。
去年讲《现观庄严论》讲到“吾以彼为奇”(《现观庄严论》弥勒菩萨造,法尊法师译。顶现观品第六之一:“若有余实法,而于所知上,说师尽诸障,吾以彼为奇。”)。小乘和其他宗派认为除了所知万法外,还有一个实有的东西需要断除,弥勒菩萨说这是非常稀有的。无著菩萨在
《摄大乘论》中也说“具足大方便,烦恼菩提支”:有了大方便,烦恼就是菩提的本体、菩提的支分。这里的“支”,有时是支分的意思,有时是本体的意思。我们应该懂得依靠智慧来认识烦恼的本性,依靠智慧趋入烦恼,趋入烦恼能够真正获得解脱,怎么解脱?依靠认识烦恼获得解脱。
比如说耳朵里面进水,通过水可以引出水,这是古代医学的一种窍诀,用其他方式去除是非常困难的。在密法当中,比如说当你生起贪心、痴心等其他烦恼时,用自己的智慧观它的本体或者来源、去处、住处等等,或者观察贪嗔痴本性的颜色、形状、体性等等,通过诸如此类的方式,会了解到烦恼即菩提并不是一个神话故事或传说。
我们在自己实际的心念当中,在学声闻乘的时候,都觉得烦恼特别可怕。到了大乘佛教的层面,尤其是有了一些密宗的窍诀后,当你随时观察它、认识它的本性时,除了五种智慧以外,根本没有五毒,这也是大乘佛教的特点。
如今世界上有很多学佛的团体,很多法师、讲师经常在不同场合中讲一些精彩的佛教课——可是对于大乘佛教烦恼即菩提的窍诀,自己的内心能够认识,不但认识了,而且还去串习并获得了证悟,这样的人并不是很多。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感觉?我经常感到:在短暂的人生当中,遇到大乘佛法的窍诀的确非常稀有、非常欢喜。烦恼即菩提的道理并不是人人都能了解——有些是环境的原因,有些是老师的原因,有些是自己根基的原因,很多人对大乘法都不是很懂。从比较深一点的窍诀层面来讲,烦恼即菩提非常有意义,这是大乘不共的说法。
“不从虚空有,亦非地种生,但从烦恼中,而证成菩提。”这是坚慧论师在《入大乘论》(《入大乘论》,专门建立大乘是佛说,共有三品。)中所讲,意思是说:菩提不是从空中出现的,也不是从地中产生的,就是从烦恼当中产生的。这个很重要。有些人讲:你们密宗怎么行持烦恼?怎么有双运像?其实这是一种表示。一些汉传佛教的显宗论典,如北凉道泰翻译的《入大乘论》,也讲菩提是从烦恼中出现的。
如果从烦恼中出现菩提,那烦恼是什么?烦恼有根本烦恼和随烦恼,根本烦恼就是贪嗔痴慢嫉妒等等,就是从这些当中产生菩提,这和一般显宗的观点有点不同,可能很多人没办法理解——“怎么烦恼当中产生菩提,不会吧?说错了吧?你是不是有问题?昨天没有睡好吧?晚上咖啡喝多了?”但就像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里面也提到过,很多道理表面上是相违的,实际上不相违。这是很多印藏圣者的究竟密意,非常有意义。
“依彼离彼等”:就是依靠贪心等,离开贪心等。很多人说:“怎么依彼离彼?也许密宗有这个说法,显宗里面没有吧?”实际上是有的,弥勒菩萨在显宗的《经庄严论》中就这样讲,佛经中也有千千万万的教证。
对于大乘佛教的关键意义,不仅要在理论上懂得,在自己的内心中也要明白。如果光是天天看文字,内心当中什么体会都没有,也不太好。讲考的时候,希望你们不要一直看着书,如果自己能讲,最好是装在肚子里:一会儿一个教证、一会儿一个理证、一会儿一个公案……可以随时蹦出来。不能连字面上都不会读——有些人讲考时,本来比较紧张,最后越来越紧张,好像连字都不敢读,有这样的情况。考试很重要,不管居士还是出家人,学习是有一定规律的,不能没有考试的压力,否则不会很踏实。有些人认为:“我不用看书,听就可以了。”如果有考试的压力,就会想:“等会儿抽到我怎么办?我还是认真一点。”上课就会比较专注。
下面讲不舍众生,好像科判稍微有一点差别。
壬二、宣说不舍众生之方便是获得大菩提之方便:
为众住地狱,苦剧非害彼,
有寂视过功,入下乘念害。
具慧住地狱,不障大菩提,
余乘凉利己,极乐亦障彼。
《大乘经庄严论》属于特别大的一部论典,讲完需要勇气和毅力。我是这样,你们也是这样。我想只要大家努力,总有一天会完成,完成的时候不知道要怎么庆祝。
“为众”就是为众生,意思是大菩萨为了众生不会舍弃慈悲心。菩萨经常住在三界当中,如人间、天界、饿鬼界、旁生界,最可怕的就是地狱界——具有寒冷、炽热的剧苦。地狱的苦对凡夫人肯定是很可怕的,但对菩萨来讲不会有害。人间极苦的地方就是监狱,还有身体上的疾病折磨等痛苦,但为了众生,菩萨根本不会在乎这些苦。对菩萨唯一的危害,就是入于小乘的意念——把轮回看作过失,而把寂灭看作功德,这对菩萨的危害是很大的,因为会障碍菩提。如果入于灭尽定,不但在很长时间中没办法度众生,而且对众生无法产生悲心,也没有一地到十地菩萨之间对空性的修行。
作为菩萨,住地狱、住监狱都不会害怕,在人间受到一些痛苦折磨也不害怕,最害怕的就是入于一种空的寂灭当中,或者处于害怕轮回、不想接触众生的状态。有些人特别害怕接触人,闭关不是真正在修行,而是害怕和人接触产生烦恼,这是发菩提心不成功的表现,如果发菩提心很成功不会这样。而具慧菩萨即使住于地狱,也不会障碍他的菩提。作为佛子,在地狱里面被燃烧肯定非常痛苦,但因为他对如梦如幻的众生生起悲愍之心,在地狱也可以很好地修行,不会产生障碍。如《大圆满前行》中所讲,匝哦之女因为踢母亲的头而堕入地狱,但他对众生生起悲心而最后获得解脱。世尊因地变成迦布西达在地狱里拉车时,因为对同伴生起悲愍之心而脱离地狱,成就了初发心的功德。
具慧菩萨在人生当中会遇到一些障碍——我希望很多人能把人生的灾难、痛苦看作是一种机遇,当作一种修行。一方面想:可能是我前世造的业今生成熟;另一方面想:依靠这些痛苦,我也会发现其他众生的痛苦。比如自己今天变得特别贫穷,原来富有的时候就不知道众生贫穷的痛苦,因为现在很痛苦,才能完全感受到别人的痛苦。比如有些人在医院里住院,以前身体健康时根本不知道病苦,住院后才知道生病是非常痛苦的。有些人的生意倒闭了、有些人的亲人死了——以前根本看不到、感觉不到的苦,现在都感受到了。
其实,人经历一些苦难,对身心很有磨炼的作用。我前一段时间去学校,有些老师问我:“您不累吗?我们跟您一起去的,为什么觉得特别累?”我说:“可能我小时候受过苦吧。”放牛是很累的,小时候我跟其他孩子不同,很多孩子放的牦牛比较少,我放的牦牛特别多,而且我们家没有什么依靠,在山谷里生活都是靠自己。后来去读书,实际上也很锻炼人。来到喇荣后,法王如意宝在世的那一段时间,我们都是很苦行的,根本没有想过吃的、穿的这些方面,住的也很简陋。所有经历一直都在锻炼自己的心和身体。
现在很多人觉得我很苦、很累、很可怜等等,虽然他们对我发悲心,但我自己觉得没有什么,和以前在山上光脚放牛比较起来,现在至少也有鞋穿,应该没有什么苦。人生当中的有些苦,表面上看来好像很可怜——这个人连穿的鞋都没有,其实这些苦在自己的人生当中,也是很珍贵的一种财富。在我们的人生当中,不可能什么都是顺顺利利的,每个人都会有很多烦恼、痛苦,遇见各种不同的事情。噶当派的《开启修心门扉》里面讲:一些商人上路时遇到下大雪,大多数商人都认为:今天下大雪了,过路那么困难怎么办?而有智慧的商人知道下雪对马蹄有利:今天下雪很好,如果天气特别干燥,马蹄就会特别干,最后马就没法走路,而下雪大地湿润,骑马会很容易。苦难其实对我们很有意义,痛苦有它的益处。
颂词说,在其他乘当中自己希求清凉、快乐,追求自己的利益,这样获得的快乐实际上反而成了菩提的障碍。《大宝积经》中讲:“以爱众生慧,饶益诸世间。”以爱众生的智慧饶益诸世间。菩萨爱众生,不像世间中所谓的爱,世间的爱对自他都会带来一些痛苦。菩萨的爱是一种智慧,真正是爱众生,这种智慧能够饶益一切世间。我们特别希望每个人都有爱众生的智慧,有了爱众生的智慧,既不会给自己带来痛苦,也不会给他人带来痛苦。这种心间接成熟的话就是菩提的顺缘,不会成为菩提的障碍。否则,连声闻缘觉的寂灭都会成为大菩提的障碍,更何况说我们自私自利的心?在自私心当中都是痛苦,“为什么我今天痛苦?”来源就是自私。自私真的很可怕,大家应该清楚。
上面已经讲完了略说,略说讲了两个方面。下面的广说是宣说无缘智慧和大悲心。
《大乘经庄严论》真是很好。有智慧的人,尤其是以前比较傲慢的人——“佛教里面没有什么不懂的,都很简单。”其实不是这样,比如本论此处的智慧、逻辑以及语言的层次——一层层是多么微妙,有智慧的人应该知道。我发现有很多在世间读过各种大学的人,到这里后,都能发现佛法跟其他的智慧有点不同,自己深入有一定的空间,大家是知道的。
下面用四个偈颂宣讲无缘的智慧。
辛二(广说)分二:一、宣说无缘智慧;二、宣说大悲。
壬一、宣说无缘智慧:
当知无有法,可得无染净,
犹如幻术等,如是如虚空。
得无缘的智慧要修什么法呢?主要是修持空性法门和大悲心。别人问:“你不是在听《经庄严论》吗?到底是讲什么?”“现在正在讲《修法品》。”“《修法品》讲什么?”“大悲心和空性。”——这样回答就没有错。如果答:“《经庄严论》主要讲供曼茶罗”——这样可能不行。我们要修的法的本体是智慧和大悲。
第一个是智慧,在胜义当中一切万法都是不可得的,而在显现和名言当中都是可得的。
“有”和“无”,在取相的凡夫看来是非常相违的。很多人都很害怕:怎么有会是无?他们认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完全不合理。实际上万法在胜义当中确实没有,怎么找也找不到,包括连“我”都找不到,但在世俗当中万法是无欺存在的。烦恼杂染法在本性当中是没有的,但客尘清净也是存在的。烦恼在本体当中没有,在显现当中有。本来无有垢染和客尘清净这二者,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自性清净和离垢清净(二种清净)。很多人这样认为:“自性清净的话,哪有什么垢染呢?”实际上这是合理的,虽然本性清净,但是上面有垢染,就像虚空是清净的,而虚空中可以有云雾的客尘。
“无染净”,一般的凡夫人也接受不了,觉得不可能,要么清净,要么不清净。其实无染净是合理的,怎么合理呢?在真实义当中是不存在的,而名言当中也不是实有存在。因此中观应成派认为,名言当中一切都是如梦、如幻、如阳焰;胜义当中观察的时候如虚空,当然虚空只是一个不成立的比喻而已,实际上虚空不能代表离四边八戏的本体,但暂时来讲是合理的。如梦如幻的显现,跟胜义当中远离四边八戏的如虚空般的空性是双运的。《现观庄严论》经常讲万法在胜义当中如虚空一样是空性的,在世俗当中是如梦如幻,以显现不灭的方式存在,这是一个很深的窍诀。
《华严经》中讲:“观察一切法,虚妄犹如幻,烦恼业力故,生死常轮转。”观察一切法都是虚妄的,跟幻化没有什么差别。我们自己也可以通过观察发现的确如此。原来讲《三休息》时,稍做观察,便会了达显现的如梦如幻。再观察时,连如梦如幻的本体都没有。这一点菩萨通过修行完全可以了知。
对于得和不得、染和净、如幻和如虚空,一般凡夫人都觉得是相违的,特别害怕。《大疏》里面有三种不害怕:得和不得,染和净,还有如幻和如虚空。凡夫人觉得这三者都是相违的,实际上不相违。按照麦彭仁波切的讲义,前面二个是它的立宗,后面是讲道理。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显现许是无欺而存在的,就像梦幻一样,胜义当中都是不可得的,这个道理讲得很好,这是如梦如幻的比喻。我觉得佛教中的这些比喻真是很有意义。
犹如如理画,本无现高低,
非真分别前,恒无二现二。
比如有些画家的手艺特别好,可以如理如实地绘画。虽然画上不可能有高低不平,只是笔对颜色进行组合,但因为画家的工夫特别好,画面特别逼真。比如我们看一些十八阿罗汉或者印度的二圣六庄严的画像,跟真人一模一样,非常生动。我们的学校里有些孩子也画得挺好——其实人有很多的潜力,主要是没有环境和因缘,如果有还是可以发挥出来。我原来也画过一只孔雀,你们也知道(众笑)。
同理,在没有证悟的、非真实的分别念前,表面上有能取所取二执著,包括外境和内心,有二种法会显现的。如果我们真正懂得了能所二取的本体无有实义、不成立,究竟意义上二现也不可能存在。
《辩中边论》讲:“非染非不染,非净非不净,心性本净故,由客尘所染。”不是没有染污,暂时的染污还是有;不是真正有染污,因为本体上没有染污;不是不清净的,因为本体是清净的;也不是没有不清净,最后成佛的时候会获得最清净的境界——就是这种方式。汉地说《辩中边论》是世亲菩萨造、玄奘法师翻译的。汉地对弥勒五论有不同的说法:有些说是世亲论师著的;有些说是弥勒菩萨造的(如法尊法师);有些认为是无著菩萨造的。
如水混浊清,澄清非彼生,
彼离彼垢已,如是心同理。
下面用浊水、清水的比喻,说明离开垢染可以显露本来清净。混浊是因为水里面有泥土等不干净的东西,水变澄清后,实际上这个清并不是从混浊中产生的,水的本体本来就是清净的,只不过暂时有混浊。如果我们通过净水剂来清理,或者让泥沙等沉淀,水就会慢慢清净。就像禅修、安住的时候,分别念、浊染的部分慢慢清净一样。如果没有胜观,只能暂时把垢染压伏;如果要去掉垢染,必须有胜观的智慧。
不管怎样,并不是以前是不澄清的东西,后来才出现了澄清,“彼离彼垢已”——只不过是让暂时的垢染离开而已。同理,我们的心也是这样。心本身像虚空一般,远离了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和水的垢染一样,只不过是暂时出现的,通过修行完全可以让它清净。这是很重要的。
如果不懂这个道理,我们可能始终认为自己的心是不清净的。现在有很多修行人自暴自弃,对自己没有信心,认为自己没有希望了,这不太好。本来我们每天的修行也算比较不错,都用了一定的时间。有的人只是犯了一点错误,却觉得自己犯了很严重的错误——“我没有什么希望了,修行不好,还是让我死了好一点,烦恼太深重了。”许多修行者好像生活中没有阳光,感觉良好的不多。我接触到一些学会的道友:“你学了没有?”“很惭愧、很惭愧!学是学了,一直没有退下去,但是,别提了、别提了!”很多人也没有必要这么悲观,可能我们要求比较严一点,但你还坚持在学会里待着,也算有坚强的生命力。
有时候我们的情绪可能比较负面。我原来在《苦才是人生》的前言里写过,比如悲观的人看到半杯水觉得很伤心:“一半都没有了,怎么办呢?”如果是乐观的人会觉得:“哦,还有一半的水。”虽然是同样的半杯水,但是乐观的人觉得还是有希望,我觉得这样好一点。不然,很多学会的道友好像不太乐观。佛学院的出家人好一点,有些居士来了都有一种感觉:“哇,我们认为自己在城市里修行很好,和师父们比起来真惭愧,师父们那么早起来背书,那么用功,我们真有点不好意思。”——这个我相信,出家人没有很多生活上的压力,可以把心放在闻思修上面,还有佛学院的闻思修气氛和城市不同,这方面可能有点优势。佛学院里面我经常遇到一些师父,问他怎么样——“不错,我现在学得差不多了,五论班马上毕业了,以前在世间当中很烦恼,现在还不错。”自己还是要有一点信心,这样会好一点。
心性恒光明,是以客尘染,
法性心外心,非光明自性。
心的本性、实相,本来是没有任何垢染的、光明的。贪嗔等烦恼只不过是突然出现的客尘,并不是真实的烦恼的自性,这些非理作意都是暂时的客尘。除了心的本性光明以外,实际上没有其他的自性。也就是说,除了法界本性清净光明的心以外,没有其他的非光明事物。或者说除了光明以外,没有什么其他的心。我们的心的本体即是光明、即是空性,这是无二无别的。《赞法界论》中讲:“法界理清净,贪嗔痴本无,迷悟从心起,三毒法假名。”法界的本体本来都是清净的,贪嗔痴本来都是没有的,众生的迷乱和诸佛菩萨的觉悟全是从心而起,所谓的三毒只是假名而已,没有真实的本体。
《赞法界论》是龙猛菩萨著、宋朝的施护译的,很重要,你们以后方便的时候要看一下。《释量论》中讲:“心性即光明,诸垢客尘性。”心性本来是光明的,只不过暂时被一些客尘染污了而已。
大乘经庄严论讲解 第56课
2016年10月6日
今天我们接着讲《大乘经庄严论》,现在讲第十四品——修法品。前面讲修行的顺缘,然后讲修行的本体、所修的法,再用比喻来说明。修行的本体中有略说和广说,广说中无缘的智慧讲完了,今天开始讲对众生的大悲心。
从科判上我们知道,《大乘经庄严论》的主要思想就是智慧和悲心,前面已经讲了智慧,今天讲悲心。如果你有大圆满等密法的修行是非常好的,但修密法也不能离开智悲二字。我们要么修空性的智慧——归纳起来就是万法皆空的道理,要么修对众生的悲心。“见修行果”就是首先有正确的见解,然后这样修,行为也相应去做,才能得到真实的果。因此我们接着讲第二个大的内容——修行。
我们闻思《大乘经庄严论》已经一年多了,后面还有两年要继续闻思,中间的修行品非常关键,就是这两天讲的内容,大家最好不要忘。不然《大乘经庄严论》听完就忘了,一点印象都没有很可惜。我们得到人身不容易,遇到大乘佛法更不容易,遇到大乘佛法之后,把大乘思想理念记在心里,生生世世都不舍弃是更难的。
壬二、菩萨不舍众生之慈悲:
菩萨于众生,如母待独子,
彻骨大慈爱,恒常欲能利。
菩萨对所有众生,不管与他关系好不好,都有特别甚深的慈悲心,这种慈心是深入骨髓的,不是口头上、文字上或形式上的,而是发自内心的“如母待独子”——就像一位母亲只有一个孩子,对独子是更为疼爱的,菩萨对一切众生的慈悲心就是这样,他时时刻刻都想利益众生,不会舍弃众生,这种慈悲是不会间断的。
大家不要认为:“这是菩萨的境界,跟我没有什么关系,我是凡夫人。”不能这样想。在座的人除了极少数不学佛的、来旅游的人外,都是大乘佛子。大乘佛子在诸佛菩萨面前发的愿是什么呢?就是利益天下一切众生,而且没有轻重之别——不是对自己的亲朋好友非常关心,而对素不相识、跟自己毫无关系的人就表面上敷衍一下。《大智度论》里说,菩萨对众生的慈爱心“过于父母”,怎么过于父母呢?比如好的饮食、衣饰,父母会给、菩萨也会给,但菩萨更关心的是他的生生世世,而大多数父母可能只关心对他今生的保护,除此之外不一定关心。所以我们要知道,虽然许多父母非常关爱孩子,但是里面杂有很多私心,尤其现在很多人是独生子女,父母只有一个子女可依靠的话,就会对孩子很关心,关心的目的是什么呢——老了要依靠他,实际上并不是无条件地爱孩子,还是有一种利用的心。归根结底,目的是自利。
菩萨的利他不是这样,从一些小小的行为也看得出来。以前有一次华智仁波切看到一个素不相识的牧童丢了牦牛正在特别伤心地哭,华智仁波切看她特别冷,也没有带碗(一般藏地的人都自己带碗),就用自己特别喜爱的木碗给她喝奶茶、吃东西。吃完后,孩子准备用自己的衣服擦碗,华智仁波切笑着说:“你认为我的碗很脏吗?你的衣服也不是很干净,算了,不用擦了。”华智仁波切还要求弟子们帮她找牦牛。而如果有一个特别可怜、脏兮兮的孩子来到我们面前,我们不一定能这样关心他。
《地藏十轮经》有一个很著名的偈颂:“如母于一子,慈心而养育,本于有情类,常住普慈心。”菩萨对众生的慈爱心是什么呢?就像母亲对孩子的慈心,这种慈心遍于所有有情——不是因为这个人跟我关系很好,他在某时曾帮过我,所以我今天要帮他。现在很多人帮助他人、做慈善的心都是有偏向、有条件的——因为这个人对我很好,或者我现在帮他,有朝一日他会帮我。
有时候用这个偈颂来衡量,我们确实有点惭愧,始终好像是有偏心的,跟我关系好一点的人就想办法帮他,跟我关系不好的就不帮。我也有这种毛病,比如一位跟我很熟悉、关系很好的堪布说:“你可不可以帮我,让一个孩子进你们学校?”我就想尽一切办法;如果是素不相识的人,我就说:“不能安排了,现在没办法答应。”自身当中有很多毛病也可以看得出来。
为利诸有情,生贪不成堕,
此与嗔恨众,诸时皆相违。
菩萨为了利益一切有情,对有情也生起贪爱之心。这种爱心是不是一种执著呢?暂时来讲是一种执著、一种贪心,但是菩萨依靠这种贪爱会不会堕入地狱?或者会不会成为菩萨堕罪呢?不会的。因为虽然它是一种执著、一种贪爱,但是它不会舍弃众生,反而会保护众生、利益众生,因此跟嗔恨心有很大的差别。有些佛经当中讲,即使在很多劫中有贪心,但这个贪心跟一刹那的嗔恨心相比较,嗔恨心的过失比较大。为什么呢?因为有了这种贪爱心、慈爱心,他会摄受众生、帮助众生,真实地利益众生,这不是真正的烦恼。
《菩萨善戒经》里说:“嗔恚之心能舍众生,贪爱之心能护众生。”二者有很大差别。此经的后面佛陀还对富楼那尊者说:“若爱众生,不名烦恼,嗔舍众生,名重烦恼。”对众生生起嗔恨心是非常大的堕罪。为了利益众生,虽然表面上我们还是有执著,别人也认为爱众生也是一种烦恼,所有的执著都是不合理的,但是此经中讲爱众生是非常重要的。根登群培大师在论典中讲过,世间中所谓的贪爱和嗔恨相比较,贪爱可以说是有功德的,即使没有功德也不会有像嗔心那样的过失。爱众生很重要,爱众生和恨众生在一切时处都是相违的,因此我们不能恨众生,应该爱众生。
爱和恨怎么相违呢?下面通过鸽子爱自子的比喻说明相违的道理。
如鸽爱自子,怀抱自之子,
如是与嗔违,慈尊亦同彼。
因慈与嗔违,寂与害心违,
利与诳心违,令安违令畏。
世间当中鸽子的贪心比其他鸟类大——动物学也有这个观点,它对自己孩子特别爱护——动物哪怕再愚笨、再有嗔恨心,比如老虎、狮子等,也会爱自己的孩子,这是一种俱生的天性,但鸽子从孵蛋开始直到孩子翅膀没有丰满之前,它都是一直把它们抱在怀里,用翅膀盖着。鸟类的行为基本相同,但鸽子爱子更为突出。它对自子的爱心是恒常的,在保护的整个过程当中不会有嗔恨心,即使小鸽子对母亲不好,它也不会有嗔恨,还是一样地爱护,它的爱和恨完全是相违的,爱就不会有嗔恨。同理,发了大乘菩提心的菩萨,对众生爱如自子,对天下所有众生都用慈心来保护。如果有些众生没有成熟,菩萨就通过自己的行为和心一直帮他,等他慢慢成熟直到成就,这是菩萨的行为。
下面从四个方面分析爱和恨相违。怎么相违呢?颂词中说:慈心与嗔恨相违;寂心与害心相违;利益与诳心相违;安乐的心与使人恐惧的心相违。下面一一分析。
第一是“慈与嗔违”,慈心与嗔心相违。对众生生起利他心、慈悲心的菩萨会想:我要无条件地让他离苦得乐。慈悲心的主要目标就是让众生离苦得乐,对于菩萨来讲,产生慈心跟产生嗔恨心完全是相违的——既然真的爱众生,就不可能对他生嗔恨心。但现在世间人好像认为完全不相违,有这样的说法:因为我特别爱他,所以我特别恨他,越爱他越恨他。但这是不对的,真爱就绝对不会有恨。如果你真爱他,永远也不会恨他;如果你恨他,说明不是真爱他。菩萨对众生是真正的爱,众生的行为再怎么恶劣,菩萨只会认为他很幼稚、很可怜,对他产生怜悯之心,除此之外菩萨不会有嗔恨心。
世间人有很多颠倒的心,有些是由宿世颠倒的因缘而产生,有些是从小受媒体、音频、视频的影响而产生。人的观念的确有差别,西方人和东方人对爱和恨的概念和表达方式都有所不同。现在西方好莱坞电影里的观念统治天下,亚洲人也受到影响。但实际上,比如藏地传统的爱恨观念及方式跟其他民族有很大的差别。从菩萨的角度讲,既然对众生有慈爱心,就不会对他有嗔恨心,因为二者完全相违。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是“寂与害心违”,寂心与害心相违。菩萨希望灭尽众生的烦恼、痛苦,这种寂灭的心与让众生生起烦恼和痛苦的害心是完全相违的。既然想帮助众生寂灭痛苦和烦恼,就不可能让他产生贪心、产生嗔恨心。有些道友说:“某某道友对我经常产生嗔恨心、产生贪心”——说明他不是真正的菩萨,真正的菩萨一定会让你的相续中永远得到寂静的心,不可能让你的相续产生贪心、嗔心等害心,因为害心跟寂心完全是相违的。如果是菩萨,他会想尽一切办法让众生得到寂灭的心、快乐的心,这是第二个。
第三是“利与诳心违”,利心和诳心相违。菩萨会用自己的身体、受用、佛法等无条件地帮助别人、利益众生,他绝对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通过各种方式欺骗人,这是不可能的。有人对我说:“某人假装化缘,实际上做了很多坏事,我们可不可以告他?”我说:“如果确实是敲诈、欺骗,可以告。”他说:“告他不太好吧?他的外表看起来还是出家人。”如果真正是出家人,他不可能欺骗你,或许只是无心之错。如果他的行为真是诈骗,就跟菩萨的利他心完全相违。真正发了菩提心的人,会用全身心来帮助你,如果他用狡诈、谄曲的行为骗人,则完全与菩萨的行为相违。
我们要注意:有些居士和出家人发的菩提心很虚假。发大乘菩提心,不能像有些不诚实的商人一样,表面一套、实际一套。有些大乘佛教团体中的发心人员也是表面上说得很好听,实际上是利用平台做自己的事情。如果你是专门利益众生也合理,如果你是用这种方式欺骗众生,与菩萨的行为完全是相违的、矛盾的。
第四是“令安违令畏”,令安乐的心与令恐惧的心相违。菩萨应以自己的身语意帮助众生,令见到他身体、听到他声音的众生都获得心灵的快乐。如果你的身体殴打众生,口里谩骂众生,心里想害众生,就跟菩萨的行为完全相违了。你本来应该带给众生安全感和快乐,可你的行为反而给众生带来一种恐惧感和哀伤,这和菩萨的行为是相违的,这点一定要注意。
在座的人都是学大乘佛教的,我们对众生应该是什么态度呢?应该尽量给予别人慈心、寂静心、利益、安慰和快乐,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四种违品我们尽量不做,即使偶尔做了,应该当面或在公众面前忏悔,自己以后尽量想办法生起慈悲心不舍众生,这才真正是菩萨的修行。在菩萨的修行中,这是非常甚深的道理。
尤其是对严厉的对境生嗔恨心、进行诽谤,果报是非常可怕的。《大集经》中有个罗刹王,他来到佛前忏悔自己前世的罪过,他曾在一尊佛前读诵八万大乘经典和声闻经典多年,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但后来他对寂静地方的僧众产生嗔恨心而进行诽谤,因此堕入地狱受大苦,后来又变成了罗刹天天造恶业。他在佛前发愿:宁可我在地狱里面受烧燃,也不对寂静处的修行人产生恶念和嗔恨心。
对于有些假的修行人、出家人,我们指出这些人的过失,可能自己不会造恶业,但是凡夫人很难辨别真假。假如我们对比较严厉的对境生嗔恨心,进行谩骂或让他们产生痛苦和畏惧,罪过是非常大的。对于了知因果、懂得取舍的人来说,要注意自己的行为,要有一种自我保护意识,否则会依靠众生产生非常多的罪过。因此,学大乘佛教的人最好是利益众生,即使你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实在没办法利益众生,也不要缘众生造特别重大的恶业,这是极为重要的。
修行本体部分已经讲完。下面讲用九种比喻说明大乘佛子的行为。
庚三、以比喻说明修行方式:
如患依良药,能入于轮回,
如医于病患,能行众生利。
前面三种比喻是对菩萨的行为作了一系列评价,后面六种比喻会讲到六波罗蜜多。
第一个比喻是“如患依良药,能入于轮回”,菩萨实际上不怕轮回,为了消除众生的痛苦,他故意转生于轮回度化众生。用比喻来说,就像病人明明知道“良药苦口”,或者依靠针灸、开刀做手术等医疗手段虽然暂时很痛苦,但长远来看为了健康,病人还是会选择这些方法。目的是什么呢?就是尽快痊愈。同理,菩萨明知轮回中有很多令人生厌烦心的痛苦之事,但就像患者愿意依靠医药一样,菩萨为了帮助众生现前菩提,也会愿意趋入轮回当中。他不会像声闻、阿罗汉那样放弃轮回、放弃众生,尽管他明明知道轮回痛苦。
有时我都想:比如我们建一座学校或经堂,明明知道这是很累的,中间肯定会发生很多不愉快的事情,包括跟发心人员吵架等等——明明知道,但是从长远看,还是做了好,虽然我肯定很辛苦,但我还是愿意。我有时候出去讲课也是这样,自己安排时间和日程,从这里飞到那里、又从那里飞到这里,从地图上看都知道肯定很累,但不管怎样,也许我这样做也能给他们带来一点小小的利益吧。
有一个人说:“我做的是小生意。”我们发了菩提心的人也要去做一些“小利益”。从长远看,什么都不做与做比较起来,可能做要好一点。同样,真正的大乘佛子首先知道轮回不是平安的,肯定有很多痛苦,但他愿意在轮回当中投生、转世,认为这是一种机遇。
我们所在的娑婆世界度化众生是非常难的,而在其他清净刹土中度化众生则很方便、很容易。但在功德方面,的确在娑婆世界中,哪怕守一天的戒律,发一刹那的慈悲心或暂时为众生讲一个偈颂,功德都非常非常大。《思益梵天所问经》中说:“若人于净国,持戒满一劫,此土须臾间,行慈为最胜。”如果有人在清净刹土长达一劫的时间守持戒律,而有人在娑婆世界须臾间修慈悲心,后者的功德已经远远超过前者。可以看出,在娑婆世界中行持善法的功德确实很大、很有价值,但难度也是大的。
不要说生生世世转生轮回,甚至在一个群体中跟别人交往、合作、发心,也需要一种心的力量。现在有些人不怕发心累,就怕与别人交往,因为自己不会做人,跟别人从来没有“善始善终”。尤其是刚从学校里毕业的人,心理特别脆弱,正像所谓的玻璃心,还没碰就“啪”一下全碎了,捡都没办法捡。“玻璃心”这个比喻真是好。我们发心就是要学菩萨的精神,就像吃特别苦的中药一样:“哎呀好苦啊!但不管怎样,我还是要努力吃下去!”最后病就好了。
大家不要怕入轮回,大乘菩萨的行为有一种叫“安忍逆行”,“逆行”就是背道而驰、反抗等等,浊世中的弟子也会有一些野蛮的行为,但我们不得不忍。昨天我在男众区遇到两个女众下来,我问:“你们跑到男众区干什么?”一个人态度稍微好一点,另一个则很不客气地说:“我见某某上师去!我有特殊的情况!”我还没有骂她,她倒好像恨我一样,我只是问了一下她们是哪个班的,肯定是堪姆没有教育好。如果做人的基本行为都不懂,对佛学院的规定置若罔闻,那么大乘菩萨戒或别解脱戒就更谈不上了。对有些众生,不要说度化,可能与他相处也是比较难的。如果经常遇到这种情况,这种“药”吃起来还是比较苦。
第二个比喻:“如医于病患,能行众生利。”慈悲的医生看到痛苦的病人,因为知道病人需要吃什么药,只要对症下药就可以利益病人;同理,作为菩萨看到众生的烦恼疾病很重,就给他们配正法的药——这个众生病得很厉害,就给他配一个声闻乘的药;这个众生病得比较严重,直接讲密法还不行,应该给他配大乘菩萨的药。
通过正法利益众生也要会变通,这个很重要。《长阿含经》里讲,富楼那尊者在佛陀面前说打算去西方某地利益众生,佛陀说:“该城市众生很野蛮,你去他们会骂你、害你。”他说:“没关系,只要不打我就可以。”佛陀说:“这些众生很有可能用石头、棍棒打你。”富楼那尊者说:“打我也没什么,只要不用刀等武器伤害我就可以。”佛陀说:“那些人很凶的,有可能用刀伤害你。”富楼那尊者说:“伤害我也不要紧,只要不杀我,让我保全生命就可以。”佛陀说:“那些众生很坏的,很可能会杀你。”他说:“很多众生苦恼于这个身体的负担,想自绝生命,所以他们杀我的话,我不正好摆脱这身体的负担吗?”佛陀说:“既然这样,你就去传法吧。”
我们给别人讲经说法,有没有富楼那尊者那样的智慧和方便很难说,但是有了这种精神,可能就很容易了——“最多是杀了我,还有什么?”以这种精神弘扬大乘佛法会非常方便。比如在生活中别人骂你——“没事,骂我没什么,不打我就好”;别人打你——“没事,只要不伤害我、没有伤口就可以”;即使有一点伤口——“不杀我就可以”。但到最后很多人不一定能忍得了,比如前面说打我、骂我、恨我、用眼睛斜视我、吐我口水,这些我们也许会忍,但如果是还没有开始修安忍的人:“你可以恨我,但你还做出这种行为,你要怎么样?有本事过来!来嘛!”(众笑)
如调不成仆,能行于自身,
如商贾经商,能行诸所求。
第三个比喻:就像很野蛮、不服从的仆人需要培训一样——比如一些服务员、工作人员开始特别不听话,在培训的过程当中,可能要批评他、教训他,然后他慢慢才会比较柔和、调伏。对人的调服,像驯服野马一样刚开始是很难的。做很多事情一定要有培训,包括弘法利生也一样。
对于不听话、不称职的仆人可以培训,同理,菩萨在利益众生的过程当中,自己可能心不调——比如看到众生很难度化而生厌烦心,或者自己的行为不是很如理如法,就要通过如理的作意,以各种方式调服自己的恶心。
《宝积经》中讲:“譬如恶性马,遇彼调习人,种种被制伏,不久而调善。”比如恶性的野马遇到专门驯马的人,通过驯服,不久的将来它很容易被调服。后面的偈颂是:“相应行比丘,善持于禁律,调伏于识心,令彼净安住。”相应行的比丘通过持戒律调御自己的心,最后可以安住于清净的行为当中。实际上菩萨的心通过戒律可以调服,调服后可以做利益众生的事情。
菩萨利益众生的同时也要调服自己,自己也需要培训。有些法师、居士要经常观察自己,不要认为“我现在已经如何如何了”,其实人总是有一些毛病和自私,通过大乘的戒律和经论约束自己,最后慢慢就会很调柔。有些修行人通过几年的锻炼和修行,最后变成很了不起的人,从行为上也可以看得出来。
下面开始讲到六波罗蜜多的比喻。
第四个布施波罗蜜多的比喻是:就像有些商人为了养活自己的眷属,通过做生意周转财富,用获得的利润帮助身边的人。同理,菩萨通过修布施获得财富,再用这些财富帮助众生。此处可有两种解释:财布施是菩萨通过财富利益众生;法布施是菩萨先持有佛法,然后再以佛法赐予众生,让众生获得利益。
龙猛菩萨造的《大丈夫论》中讲:“大悲心为体,能起种种施,种种救众生”——这句话要记住。意思是:大悲心为本体、前提,能行持种种的布施,救护各种各样的众生。我见过一个商人,他说话上嘴唇基本不动、只动下嘴唇:“我现在赚钱很不错,我的家人、我的企业也很不错。”他只是对自己的眷属很好,而菩萨是通过法布施和财布施让众生发财、帮助众生。
亦如染衣人,能行诸善业,
如父于幼子,能行不害众。
第五个是持戒波罗蜜多的比喻:就像给衣服染色的工人,衣服首先要洗干净,才能在染缸里染上颜色;同理,行持大乘菩萨行的菩萨,应把自己相续当中身语意的十不善业——杀、盗、淫、妄为主的罪业先洗干净,忏悔清净后再行持十善,然后通过十善利益众生。可见在自己的业力还没有清净之前,要帮助别人是很困难的,因此菩萨持戒先要忏悔,守护自己的三门。
佛经里讲,行持十善的人有千百万护法神经常保护,如果行十不善业,护法神会全部离开。一些造恶业者如猎人、屠夫等,虽然脖子上也有很多护身符,但这只是仅存形式,很多护法神都会远离他。一些行持十善的人,即使身上没有挂很多东西,护法神也会护持他。那天有一个人把很多上师的像章挂在身上,如果不行持善法,挂多少也有困难。
第六个是安忍波罗蜜多的比喻。父亲能安忍不成熟的孩子,对孩子的幼稚行为,父亲不但不会生气,反而会产生怜悯之心。同样,菩萨看到愚昧无知的众生“能行不害众”,不管众生对他怎么加害,他根本不会产生害心。
以前有一个禅师在山上修行,有一个强盗来抢他的钱,开始他请求说:“可不可以留一点,我要买菜。”
强盗很生气,把他所有的财产都抢了,禅师说:“喂,你把我的东西全抢了,应该说声谢谢啊!”强盗想这人是不是有问题,抢他的东西还要说谢谢?反正东西都归我了,就说了“谢谢”两个字跑了,但他在路上被人抓住了,别人把他带回来对禅师说:“你看你的东西被他抢了。”禅师说:“没有啊,是我给他的,他还对我说谢谢呢!”菩萨对可怜的众生,尤其是野蛮的众生就如《四百论》所讲:“如母于病儿,特别觉痛爱,如是诸菩萨,特意愍恶者。”就像母亲对自己生病的孩子特别疼爱,菩萨也特别悲悯那些野蛮的、很坏的人,对他们更为慈爱。而我们一听说哪个人很坏,就不想接触他了,路上遇到都远远避开,而菩萨却想帮助他,因为这些人非常可怜。这是“不害众”,菩萨根本不害众生。
如求火燧木,能行于恒常,
如托可信人,能行未圆定。
第七个是精进波罗蜜多的比喻:就像有些人通过燧木钻木取火,在没有产生火之前,一直不断地努力钻,中间不能断。我去非洲也跟非洲人一起钻木,虽然钻木很容易,但是中间不能间断,本来已冒出烟,一间断就熄了。有一个非洲老头子,中间稍微停顿他就“唉”地叹口气,好像非洲人的叹息也跟我们一样。他把木条放在木板上,中间用刀子弄个孔,然后拼命地钻,慢慢慢慢——最后就冒出火焰了,很容易。与这个比喻一样,菩萨在行持善法的过程中也不能放弃,一放弃就不成功。
不论闻思哪部论典——比如说五部大论,或者学哪个法门中间都不能断。有些人听一两节课就觉得累了、不行了、算了、放弃了。在任何部门中发心,如果你打算圆满两年、三年、十年或多少年都应该有计划,不要中间想听就听、想走就走,这样的话生生世世发心可能都不会圆满。做什么事情就像钻木取火,中间断了是不会成功的。行持大乘佛法也一样,刚开始很多人觉得利益众生没问题,也愿意参加、愿意发心,但在做的过程中慢慢发现想法跟实际有差距。现在很多年轻人根本不会全面考虑,就凭一种很美好的想象,这叫作空想主义、理想主义,想得很美,但是真正要他做事情,什么都不敢做了。即使稍微做了一点点事,一旦碰鼻子就不敢勇往直前了,这是很多人的大问题,大家一定要注意。中间不能舍弃,就是精进波罗蜜多。
第八个是禅定波罗蜜多的比喻,“如托可信人”意思是:国王的仓库或财物可托付给特别信赖的人看管,虽然他对此有权力——所有钥匙都放他那里,如果他是明智之人,不但不会自己享用,也不会贪执。因为他只是管理者,不会贪取其中任何财物。同理,菩萨在还没有圆满禅定之前,入于禅定虽有一些空、乐、明等的禅味,但他不会贪执,因为一旦贪执禅味,就不可能圆满禅定。
“如托可信人”有两种解释方法:一个是让可信的人管仓库,另一个是让可信的人保守秘密。安慧论师的《大疏》里说,比如对特别可信的人讲一些秘密并让他保密,此人永远不会泄露。同理,作为菩萨,在他的禅定没有圆满之前,中间不会贪执禅味。
对于大乘佛教或声闻乘来讲,贪执禅味都是比较大的过错。《大集经》里说有人贪执禅味,执著寂静的地方而诽谤说法者,自己也不愿闻法,不愿依止善知识,一直这样待在寂静地方。贪执禅味就根本不会接受真正的佛教,这就是所谓的魔业。有些人可能喜欢禅修,但你不能诽谤说法者:“禅修很重要,每天闭关最好!不要在口头上讲经说法,讲经说法做啥?还是好好闭关!”其实他闭关也没有把甚深的止观双运的禅修好,只是暂时安住而已,闭着眼睛这样坐着是很舒服的,在这样的境界中不愿出定是一种世间的贪执,不是很好,因此我们不能信这样的话。菩萨在禅定圆满之前要不断修行,不贪著空乐无念的状态。
犹如幻术师,以慧修所知,
彼许菩萨尊,依上而修行。
第九个是智慧波罗蜜多的比喻。幻化师知道具足咒语、实物等因缘就会显现象、马等幻化的现象,但他明白这全是虚幻的,是他自己造的,既不会贪执它也不会认为它是真实的存在。同理,从布施到智慧波罗蜜多的所有六度万行,菩萨都需要行持,但他也不会认为这是实有的,知道是现而无自性。
《大般若经》里满慈子(富楼那尊者)问佛陀:“什么是布施波罗蜜多?要不要舍?舍和得——有没有什么舍的?”佛陀说:“没有舍的。”“没有舍的,有没有得的?”“得也没有。”“舍、得都没有,那布施怎么做呢?”佛陀说:“比如一个美女梦到自己生了个孩子,后来孩子死了。孩子生了她很欢喜,死了她很痛苦,这是怎么回事?”满慈子回答:“她产生的欢喜心和忧愁心都是幻化,没有真实的意义,二者在实相中都不存在。”同理,以布施波罗蜜多为主的所有六度万行,在名言中是如梦如幻、如阳焰一样的存在,不是实有的。通过三轮体空可了解修智慧波罗蜜多的一切行为。菩萨完全知道一切诸法的本性是:在胜义中如虚空,在世俗中如幻化。这个道理很重要。
“彼许菩萨尊,依上而修行”:作为菩萨应按照以上九种比喻来行持菩萨行。如前面所讲菩萨是如何对待轮回、对待所修的法、对待众生的,应以医生对病人的态度,病人对医药的态度,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等方式爱护众生。
哪怕是修行大乘佛教一个偈颂的内容,我们也会受益匪浅。不想了解大乘佛法就不说了,如果你真想了解,这些精神在世间的书本当中不一定找得到。现在飞机场的书店里有很多畅销书,但这些书未必有这么甚深的道理,只是给你讲怎样按摩、怎样吃药、怎样刷牙等等,这方面的比较多。真正触及心灵的、有关大乘佛教的内容,你们看了就知道有没有。我有时很喜欢买书,但是有时也不太喜欢,看着看着就觉得:里面根本没有大乘佛教的甚深教义,但是因为这个时代人们的“逼迫”,有时也不得不看。
己三、摄义:
恒具大精进,勤于二成熟,
渐以无别慧,修行趋无上。
总结本品:菩萨恒常具有精进。藏文中写的是“恒具”,但安慧论师的《大疏》是具有恒常性的精进和大精进。恒常就是中间不能间断,利益众生直到圆满,这叫恒常性的精进;大精进就是大乘利益众生的精进。修行品所讲全是利益众生,并没有讲我们要修什么法——如修拙火定等等。什么叫大精进呢?利益众生就叫大精进。即使我们表面上好像是在做其他事情,但只要是利益众生的事就属于佛教的修行。
这样的精勤能令自他“二成熟”——通过积累福德资粮成熟自己,通过智慧资粮成熟自他二者,逐渐可以遣除烦恼障和所知障。我们要通过三轮体空来修行能利益众生的六度万行。在某种意义上,我是利益众生者,众生是我所利益、修行的对境,上面所讲九种比喻的行为就是法。也就是说,所修的对境——众生、所修的法、能修的造作者——我,三者在胜义中是如虚空般远离四边八戏的,在世俗中是如梦如幻的,这叫作三轮体空。以三轮无分别的方式修行,到十地末尾最后修行圆满,可获得如来无上正等觉果位。
我们通过修行会得到真实无伪的果位。《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中讲:“若欲为众生,修行菩萨行,速成无上道,精进最第一。”就是说,如果你想为众生而修菩萨行,还想在很快时间中获得无上道,那么在整个世界上除了修行、精进外没有更好的方法,即修行是最好的办法,精进是最好的办法。精进修行能利益众生的法是最有意义的。
大乘经庄严中第十四修法品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