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统文化 > 佛家

大乘庄严论讲解 第67课

时间:2025-09-05    浏览:52次

大乘庄严论讲解  67课

 

2017年4月7日

 

我们接着讲第九个科判“功德”。前面已经讲了六波罗蜜多的违品,今天开始讲六波罗蜜多的功德。

辛九(功德)分二:一、宣说具四功德;二、复说其余功德。

壬一、宣说具四功德:

佛子遇乞命亦舍,悲不图报所欲果,

施将众置三菩提,智摄世间存无尽。

首先讲布施具有四种功德。每个波罗蜜多都圆满具足广大、无染、大义、无尽四个功德。昨天讲违品时,我们可能会想:真正具足远离七种违品的布施、持戒、安忍等六波罗蜜多有一定的困难。原来我们都认为自己的布施、持戒还可以,但这次学了《大乘经庄严论》,才知道布施不是那么容易的,对一般人来讲,修持六波罗蜜多的确不是那么容易,大家应该清楚。

1.广大功德。作为佛子——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在遇到乞讨者时,他甚至愿意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布施出来,更何况其他的身外之物——包括房屋、财产、银行卡等等,他对这些根本不会有吝啬。在时间方面:他不是今天愿意布施,但明天不行;或者在一年中可以布施,一年后就不布施,他的布施不会有时间上的限制。在布施的对境方面:不是跟我关系好的可以,关系不好的不可以。在施物方面:连身体都可以布施,不会这个舍不得,那个可以给的,或者“这是比较差的、脏的,我不想用,给你吧”,不会这样的。菩萨布施的第一个功德就是广大。

2.无染功德。因为菩萨是以悲心引发布施,布施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利他,不会图即生中的回报。不像世间人请人吃饭,然后夹一个菜:“你好好吃啊,我有一件事求你,看能不能帮我。”所以,现在很多人不敢吃饭,因为背后都有所求。但菩萨不是这样,只要你吃饱就可以了,除此之外没有任何要求,不用怕。菩萨布施对来世的异熟果也没有希求,这是很高的境界。大多数人做布施等善事时,比如今天布施,就想着将来我能不能变得富裕、漂亮、身体健康,就想让我健康、让我快乐。凡夫人这样想也可以,并不违背因果。不能认为菩萨的境界很高,我达不到,以后再也不布施了。布施和不布施相比较,当然是布施好。布施越清净,功德越圆满。这是第二个功德,菩萨的布施没有自私心的染污,不会求今世和来世的回报。

3.大义功德。菩萨布施并不只是让众生暂时离开贫穷、得到一点快乐,而是要通过布施将众生安置于三菩提——断除我执,逐渐获得声闻缘觉以及佛的果位,这就是大的意义,能解决大的问题。暂时来讲,我们今天可以布施乞丐一顿饭,但是不能解决究竟的问题。

4.无尽功德。菩萨布施是用智慧来摄持善根,不像凡夫人那样,异熟果报成熟后善根就用尽了;也不像声闻缘觉一样,获得寂灭涅槃之后善根便穷尽了。菩萨布施是以三轮体空摄受善根,既不住于世间轮回的边,也不住于出世间涅槃的边,所以,他布施的功德永远存在于世间当中不会灭尽。

佛经当中讲过,有一位龙王把水滴降于很多国家,后来他想:有什么办法让水滴永远不干涸呢?他想到如果水滴跟大海融入一体,在大海水没有用尽之前,水滴也不会干涸。同理,菩萨布施的善根是以三轮体空和佛菩萨的智慧来摄持、回向的,在任何时候都不会穷尽。

因此,圆满布施波罗蜜多就具足这四种功德。大家要知道,菩萨能真正舍弃自己的一切内外财物。《菩萨本缘经》里面说:“一切诸菩萨,为利众生故,舍弃己身命,犹如草粪秽。”所有菩萨为了利益众生的缘故,能舍弃自己的身体,就像舍弃草物粪便一样,对此没有任何贪执。菩萨行持大布施时连最宝贵的生命都能舍,而且完全是心甘情愿的。

禅宗的二十四祖叫作师子尊者(达摩祖师是中国的初祖,在印度是第二十八祖),师子尊者在一个国家弘法时,有些对佛教不满的人故意破坏佛教,他们假扮出家人潜入皇宫淫乱宫女,影响非常恶劣。此国国王本来信奉佛教,看到这种行为特别生气,他想:我以前诚心诚意皈依佛教,但是这些出家人竟然如此过分,从此之后我一定要毁灭佛教!于是他开始摧毁三宝所依,干各种不合理的事情。他找到师子尊者说:“你们佛教很不好的!你证悟五蕴空性没有?”师子尊者说:“已证悟。”他又问:“你离开生死轮回没有?”法师说:“已离生死。”国王说:“你既然证悟了,对身体不会有执著,也不会对头有执著,我要砍下你的头!”师子尊者心甘情愿地说:“身非我有,何吝于头!”尊者的头被砍下后没有流血,而是流下白色的乳汁。之后国王的手臂突然断了,七天后也死了。

这个故事说明了两点:第一,菩萨真正得到了无我境界,对布施自己的身体毫无执著和痛苦。历代高僧大德的传记中也载有类似事迹。第二,对毁坏佛教的情况我们要重视,以智慧观察。在古代印度,对佛教不满的人就会以各种方式破坏佛教,现在就更不用说了。不管在任何场合,如果有人以佛教徒的形象做一些不如法的事情,我们应该从两方面去思考:也许这件事情是真实的,也许中间有很多人炒作。现在外面有很多人对佛教不满、对佛教有嫉妒心,佛教内部有些人也是互相嫉妒、互相排斥,这些人依靠网络等手段,什么事都做得出来。所以,无论佛教徒或者非佛教徒,人们所看到、所听到的,有些是真实的,有些不一定真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学会用自己的智慧来观察,这很重要。

下面讲持戒波罗蜜多的四种功德。

佛子恒受禁勤戒,不求善趣得不贪,

戒将众置三菩提,智摄世间存无尽。

1.广大功德。持戒的菩萨在乃至获得菩提果之间会圆满戒波罗蜜多。菩萨戒有三种,颂词“禁戒”是指受持严禁恶行戒,“勤”指摄集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菩萨戒实际上超过了声闻缘觉和世间的戒律,声闻缘觉只有严禁恶行戒,使自己的身口意不造业,除此之外,通过六波罗蜜多来摄持一切善法的戒律是没有的,用六度四摄饶益一切众生的饶益有情戒更谈不上。

菩萨戒确实很广大。表面上看小乘也受戒,比如比丘戒、比丘尼戒——有人觉得自己好了不起,尤其是一些学戒律的法师。藏地有些学律的人,虽然戒律特别清净,但好像不怎么把别人放在眼里。汉地也有这样的,我去过一些专门学律的女众道场,那里的每个人对法师都特别恭敬,那个法师走路都是轻飘飘的,她觉得自己的戒律很清净,与很多人不同。但是小乘戒与菩萨戒相比较,菩萨的戒律是广大的。菩萨戒中有饶益有情戒,而在一些学律者所受持的戒律当中是没有的。

2.无染功德。菩萨不会求人天的福报,即使得到人天善趣,也不会贪执这种快乐。很多世间人想获得天人和人间的福报,他的目标就是“我要过得幸福”。现在很多人特别贪求享乐,一直羡慕有钱人的享受,认为存在一种真实的幸福。但菩萨依靠清净的戒律,即使获得人天福报也不会贪著,比如住在特别豪华的宫殿里也不会贪执。现在美国、俄罗斯的很多官员住的是庄园、别墅,带有特别大的私人花园,他们可能觉得自己住得非常好。但修行人对此根本不会看重,这有什么可贪的呢?只不过是自己产生傲慢而已,守戒的人不会贪执享乐。

3.大义功德。菩萨持戒,是想将自他一切众生都安置于声闻、缘觉、佛三种菩提果,所以具有大义。有些人持戒仅仅是为了自己获得人天福报,或使自己行为很清净、身体很健康。比如现在很多人过午不食,就是为了减肥,让身体苗条、相貌端严,这样的“持戒”,是为了获得今生的一种利益,意义不大。不管你再怎样减肥,死的时候是最彻底的减肥,那时不用自己减,专门有人来给你“减肥”,而且最后减到“空性”。所以,为了获得暂时的利益而守戒,意义不是很大,最大的意义是通过守戒将众生安置于三菩提。

4.无尽功德。因为菩萨的戒律是以无分别智慧摄持的,他的功德就像水滴融入大海一样,像取之不尽的宝藏一样,永远不会穷尽。

首先,菩萨持戒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人天福报。

《四百论》当中讲:“智者畏善趣,亦等同地狱,彼等于三有,难得不生畏。”意思是说,智者对善趣也像对恶趣一样很畏惧,因此对三有轮回不会有什么兴趣,他觉得天界也好,人间也好,凡是三有都是特别恐怖的地方。他们守持戒律非常清净,不是为了获得暂时的人天福报。

守持戒律的功德的确特别大,我们以前也做过介绍,哪怕是受持一天戒律的功德也很大。正因如此,历史上很多大师为了护持自己的戒律,宁可抛弃自己的生命也不破戒。

不仅在人类当中有这样的人,甚至在其他的众生当中也有。记得《大智度论》当中讲:有一位龙王在一位大师那里受了一天的戒,当时天气比较热,它变成蛇的形象在森林当中,结果被一个猎人看到了,猎人想:我如果把蛇打死,把皮供养给国王,国王应该很欢喜,会给我大奖励。猎人就抓住蛇(实际上是龙,但看起来是蛇),把它的皮全部剥了下来。当时龙王特别痛苦,但是为了不破戒,它没有反抗。本来这位龙王非常厉害,一些弱小的众生,它在很远的地方只用眼睛一瞪,就能把它们毒死;对比较强大的众生,也能通过其他方式杀害。但龙王当天为了守戒,就没有害猎人。皮被剥光后,它的身体只剩下肉,在它辗转痛苦的过程中,又来了好多小虫吃它的肉,以它的能力,完全可以把这些虫杀掉,但因为受了一天的戒律,它不但没有害它们,而且还发愿:今天我用身肉来布施你们,将来我成佛要用佛法来布施你们。这位龙王其实是佛陀的前世,后来佛在初转法轮时,这些小虫成为八万天子前来闻法,当时的猎人是提婆达多。这个公案好像是在《大智度论》里,佛传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我们哪怕受一天的戒,比如八关斋戒或其他戒,功德都是很大的。当想到佛陀在因地宁可抛弃自己的生命也不破戒,以这么崇高的精神来护持戒律时,我们末法时代的众生更应该尽量持戒。持戒的大德现在也大有人在,非常了不起。他们对比较细微的戒律都很重视。

戒律是一切功德的根本,它具足广大、无染、大义及无尽的功德。以上是讲戒波罗蜜多的四个功德。接下来讲安忍。

佛子忍极难行害,非求善弱畏见利,

忍将众置三菩提,智摄世间存无尽。

安忍波罗蜜多也具足四种功德。

1.广大功德。菩萨为了利益和成熟众生,圆满获得一切佛法,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即使受到众生的各种危害、打击也能忍。遇到没有吃的穿的、没有住处,或经历各种各样的苦行,也可以忍。作为菩萨,为了利益众生、弘扬佛法,可以在多生累劫当中忍受众生对他的伤害。

《大宝积经》里讲,佛陀对阿难尊者说:我在因地修安忍时,有人不断谩骂我、说我的过失,有人在我化缘时扔泥土,有人利用女人诽谤我,有人用毒药来供养我,虽然他们以各种方式来害我,但我当时既未对他们生嗔恨心,也没有报复。

佛陀还说过,他在因地时曾有一个婆罗门用五百多种不同的言词来谩骂他。我们想想,五百多种言词——真的是太多了!在平时的生活当中,有人说:“这个人说我的过失,那个人也说我的过失,很多人都在说我的过失!”;有些人在网上被别人揭短或攻击,就受不了了;现在很多明星也经常听到骂声,其实按照佛陀的教言,这反而是修持安忍的一个机会。佛陀说,虽然这个婆罗门用五百种言词来谩骂我,但我不但没有报仇,反而用慈悲心为他说法,后来婆罗门也皈依了。

有些法师以前某个道友对他不好,后来又对他特别好,但他一直不肯原谅对方:“你出去出去!不要来,以前你是怎么对我的?”从世间角度讲,确实不太好接受——以前你对我不好,现在怎么突然想通了?但是从佛法角度讲,以前他对你不好是因为各种烦恼现前,现在他已经想开了,如果他在你面前忏悔、重新对你好,你应该尽量接受。

人的确是这样,比较成功的时候,很多人都来赞叹、献花;稍微有点不成功、失败或没落的时候,又有很多人来打击、嘲讽,这就是世间的无常,世间人特别现实。当然这并不是从佛教的层面看,而是从世俗的层面来看。你们想一想:现在世界各国的总统、大领导,当他们在位时,有多少人对他们毕恭毕敬,握个手都激动得哭了:“啊,我握过某某的手了,我不愿洗手了,宁可手脏脏的,有他的味道在上面。”可是他一旦下台,大家又都恨成什么样了。所以,别人的赞叹、诽谤、攻击,都没有什么可靠的,应该守持自己的道德标准。社会上的人,随着环境和外在的因缘,他的态度会变的。比如说你生意做得比较好、比较有钱的时候,很多人都开始吹捧你,亲近你的人也越来越多;一旦你沦落为乞丐的时候,可能谁都看不惯你,都用非常蔑视的眼光看你,这是非常现实的一个社会。所以,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没有必要特别在意毁誉。

菩萨的安忍是很广大的,任何时间都可以修安忍,他不会说:“我今天心情不好,忍不了,明天再修忍辱。”菩萨的安忍,在时间和所修对境方面都是很广大的。

2.无染功德。菩萨修安忍是无有染污的,因为菩萨行善不求回报。菩萨不是因为害怕别人的威胁,希望得到保护而修安忍,也不是为了得到对方的一些利益而修安忍,这些都是有染污的。安慧论师的讲义里有另一种解释,我忘了,跟麦彭仁波切的解释稍微有点不同。

(很多人悄悄地走了,他们不能修安忍。现在偶然来佛学院听课的非佛教徒越来越多,也挺好的,给他们种下一个善根——我一边修安忍一边讲课。)

3.大义功德。通过安忍把众生安置于三菩提,这是广大的意义。

4.无尽功德。安忍用无分别的智慧来摄持,功德永远都不会穷尽。

安忍是非常重要的,应该长期修。大到全世界的事,小到个人的生活,都应该用爱心来对待,如果能这样,社会就会变得和平,个人的身心也能和谐。《菩萨本缘经》当中说:“非以怨心,能息怨憎,唯以忍辱,然后乃灭。”不是以怨恨心让怨敌全部消灭,唯一通过修安忍的方式,才能灭除我们相续当中的痛苦,把憎恨消灭掉。大家在生活当中要记住。

现在很多人认为以牙还牙的方式最好,但这是没有必要的,仇恨可能会越来越大,很麻烦的。最近美国向叙利亚扔一些导弹,特朗普总统可能觉得很有意义,但是最后的结果怎么样也不好说,以后如果真的出现第三次世界大战,后果将不堪设想,现在全世界的许多人都处于恐怖当中。从世间角度来讲一般都是以怨报怨,但这样做并不是很成功,应该用爱来灭恨,这是对大乘佛子的基本要求,如果真能做到是最好的。

佛子铠行勤无喻,摧自他惑得妙觉,

勤将众置三菩提,智摄世间存无尽。

这是讲精进波罗蜜多。精进有铠甲精进——我要度无量无边的众生,披上利益众生的铠甲;还有在实际行动当中真正去行持善法、利益众生的加行精进,这种加行是真正去做,真正去利益众生,不是光在口头上说应该如何如何,然后事情落到自己身上时就推给别人。这种精进超过了世间人,世间人不会有这样的精进。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的菩萨,他的精进也超过了声闻缘觉。

从时间层面讲,菩萨的精进是永远的,不是我今天开心就精进,不开心就不精进。我记得佛学院原来有个别特别精进的法师,现在好像没什么消息了,每次讲考、背考、年底考试我都很关注他,然后就打听了一下:“几年前某法师很精进,现在怎么样?”“啊,还行吧,反正现在还在班里。”意思是还没有死,还活着(众笑),但是可能没有以前那么精进。以前刚来的时候夜不倒单,连吃饭都觉得“不行,耽误时间”,以前很多人是这样,但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

菩萨的精进是年轻时精进、中年时精进、老年时也精进,在时间上是长期的,包括对能利益众生的世间法方面也很精进。

1.广大功德。声闻缘觉和世间人的精进只是为了利益自己,不是很广大。像声闻缘觉的精进,就是为了“我获得寂灭的果位”。菩萨的精进远远超过声闻缘觉和世间人,所以叫作广大。

2.无染功德。菩萨的精进能摧毁自他相续当中的很多烦恼,能引发禅定和智慧,然后摧毁自相续当中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同时能获得非常绝妙的果位,因此无有染污。

3.大义功德。菩萨通过精进将众生安置于三菩提,这是大义。

4.无尽功德。菩萨以三轮体空的智慧来摄持善根,功德永远无有穷尽,乃至菩提果之间都不会耗尽。以上讲的是菩萨精进的功德。

有个《弥沙塞五分戒本》,佛陀什等译,好像是当年法显法师从斯里兰卡带回中国的,里面讲了很多修行的方法,相当于现在南传佛教巴利文经典里的一些修法。里面有一句话是:“日夜常精进,求实智慧故,是人佛法中,能得清净命。”意思是:如果我们日日夜夜希求真实的智慧,在佛法当中一定会获得清净的果位。作为修行人,毕竟是自己选择了学佛,不要整天都很懒惰、搞一些世间法。我看有些修行人真的很精进,有些居士对自己的念诵、功课、工作都比较努力。其实工作还是要努力,不然佛教徒每个都特别好吃懒做,只想让别人来为我服务的话,是很不合理的。

佛教徒要重视修行。有些人世间法方面还可以,平时对工作、对家庭、对个人做一些世间事很积极,看连续剧、电影也很积极,只要出现一部新电影,就马上跑到电影院去看。现在部分佛教徒特别喜欢看电影,我觉得偶尔看一次也可以,对在家居士我们也没有要求不能看,但是长期这样不是很好,希望你们在出世间的修行方面多精进一点。

佛子众定成静虑,妙禅乐住悲生下,

定将众置三菩提,智摄世间存无尽。

1.广大功德。佛子不仅具有四静虑、四无色界等世间的静虑,还具有首楞严、虚空藏、狮子奋迅等许许多多出世间的等持、禅定。一般世间的禅定只是心安住,除此之外就没有什么了,更没有出世间的禅定,所以菩萨的禅定叫作广大。

2.无染功德。因为菩萨可以住于色界和无色界的禅定,身心特别快乐,但菩萨不会贪著这些禅定的快乐,他会依靠悲心的力量投生欲界,来到人间等处度化众生。有些人说:“我想一直闭关,不想出去。”其实出去利益众生、弘法利生,也是菩萨的一种禅定。如《无尽智慧经》所讲,所谓菩萨的禅定是什么呢?就是用慈悲心来缘众生,这就是菩萨的禅定。所以在某种意义上面,用利益众生的心一直专注众生,这也是菩萨的一种禅定。

3.大义功德。菩萨以禅定将众生安置于三菩提。

4.无尽功德。菩萨的禅定以智慧摄持,功德无穷尽。以上是禅定的四种功德。

智慧也是一样有四种功德。

佛子知如尽所知,不著涅槃况轮回?智将众置三菩提,摄众世间存无尽。

1.广大功德。佛子完全通达尽所有和如所有的一切万法,即胜义和世俗所摄的一切万法,这样的智慧在世间当中是没有的——大多数人是通达部分世俗谛,只有少数人通达胜义谛,所以说菩萨的智慧是广大的。

2.无染功德。菩萨证悟了二无我的缘故,对声闻缘觉的涅槃都不贪执,对轮回的世间更不会贪执。为什么呢?因为他已经通达了世俗如梦如幻的境界,也通达了如虚空般胜义等性的境界,所以没有染污。

3.大义功德。菩萨依靠智慧将众生安置于三菩提,这是大义的功德。

4.无尽功德。因为菩萨既不住轮回的边,也不住涅槃的边,他的悲心是以三轮体空的智慧来摄持,功德一直存留、周遍于世间。这是智慧波罗蜜多的无尽功德。广大及无染,大义与无尽,当知是施等,一切四功德。

最后总结:六波罗蜜多都有广大、无染、大义、无尽四种功德,具足这四种功德才算是真正的波罗蜜多。

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也可以观察自己:做布施的话,远离七种违品没有?具足四种功德没有?经过观察就知道,我们可能只是在表面上做功德、做布施。对持戒也可以观察:到底我的持戒远离七种违品没有?具足四种功德没有?可能也只是部分具足,比如有些持清净戒律的人,只是守持了摄受善法戒或禁止恶行戒。我们修持禅定波罗蜜多的时候,可能也只是远离了部分违品,不一定七种违品都远离了;可能也只具足了部分功德,不一定四种功德都具足。

而菩萨的六度的确是具足了所有功德,远离了所有过患,因此我们对佛菩萨要有恭敬心——为什么说佛陀在人中是二足之尊?为什么用无上、微妙这些词来赞叹佛菩萨?并不是无中生有。

我有时因为今生有缘遇到佛法而特别欢喜,有时又觉得大乘佛教的教理非常高深,自己距离还很远而感到有点惭愧。但是我想:现在不懂可能是自己的智慧特别狭小;如果懂了也没有什么可傲慢的,因为我的布施、戒律、安忍的境界都不高,在众生面前没有什么特别了不起的地方,没有什么可值得骄傲之处。我们可以用这种方式来看待自己、对待他人。

 

 

上一篇:大乘庄严论讲解 第66课    下一篇:大乘庄严论讲解 第68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