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庄严论讲解第83课
时间:2025-09-21 浏览:16次
大乘庄严论讲解第83课

2017年7月7日
昨天讲了无惭无愧的过患,今天开始讲有惭有愧的功德。
辛五、有惭有愧之功德:
有惭诸佛子,不生此诸过,
智者常真实,受生人天界。
此处讲功德是对应五种果——异熟果、增上果、士用果、离系果和等流果而宣讲。
首先讲有惭有愧的功德。具有惭愧心的话,一切功德自然而然具足,一切善法会越来越增上。《佛所行赞》中讲过:“惭愧令心定,无惭丧善根。”如果具有惭愧心,不论是修大乘法还是行持其他善法,心都能完全定下来,无惭无愧就会丧失很多善根。如果我们用智慧分析,很多人修行不好,大多数的根源可能是没有惭愧心。有些人刚开始发愿要在有生之年当中守戒律、闻思修行、做善事,但后来所发的愿不能落实,做了很多值得惭愧之事——有些是自己明白;有些是诸佛菩萨知道;有些不仅是诸佛菩萨、自己知道,周围的人也都知道了,最后自己也很伤心。很多人的善根不能增上,与无惭无愧有一定的关系。
表面上看,惭愧心是一种很简单的世间品德,实际上在大乘佛教当中,惭愧心也非常重要。大乘佛教徒发了利益众生的愿,如果没有好好行持,这是最应该惭愧的。大乘佛教的教义主要是利益众生,比如一个人已经想了、说了、发了愿要利益众生,但后来却没有做到——如果不但不能利益众生,还去危害众生,那在诸佛菩萨面前,自心也是很惭愧的。
严格来讲,很多佛教徒都有一点愧疚之心——初心是要做一个很好的修行人,但后来因为自己的烦恼、散乱等等,没有做到当初的承诺。每个人反观自心,对自己会有不同的认识。其实自己知道惭愧也是一个功德。不生过失最好,如果产生了过失,自己知错、改错也是修行人的行为。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大多数人都是现凡夫相,不可能没有过失,有了过失要经常忏悔,不愿改、不愿忏悔可能更麻烦。
有惭愧心、发了菩提心的佛子,不会产生如上所讲的过失。前面讲过没有惭愧心的很多过失:摧毁自己、摧毁他人;产生傲慢心、贪心、舍心,摧毁诸多善根、戒律;自己的名声受到损害,失去别人的供养、恭敬和赞叹;被诸佛菩萨、白法天尊、同行道友及世间人呵斥。
我真的很希望,不管你是什么身份,在一个群体或寺院里,在一个佛教团体甚至非佛教团体当中,自己要懂得惭愧、要学会维护自己。其实维护自己也是维护他人,维护他人也是维护自己。比如,我在别人面前不轻易发脾气,不把自己最丑陋的面目在大众中暴露出来,虽然内心可能有一些烦恼,但在别人面前也假装没有。原来上师如意宝也讲过,为了守护自己,在别人面前学会一种包装的话,对个人的修行是有帮助的。刚开始你是一种造作性的包装,但是到了一定的时候,你已经习以为常,最后真的成了一个很好的修行人。历史上有很多修行人,刚开始也特别粗暴、野蛮或放逸,后来逐渐变成了特别了不起、威仪清净的修行人。如果我们有了惭愧心——佛教当中很多修行的根本都离不开惭愧心,惭愧心是很重要的。对于有惭愧心的佛教徒,别人会说:他是有惭愧心的人,说一下就没事了;或者他虽然犯了一些错误,但还是会觉得惭愧、知道改,这次可以给他个机会,等等。
这样具有知惭有愧的智者、佛子,即生当中常常获得人天护法的赞叹。确实好人到哪里去都会受到赞叹,坏人到哪里去都会受到呵斥,这并不是好人脸上长了莲花,坏人头上长了毒角,而应该是个人行为和福报的差别。这样的人生生世世会转生于有福报的人间或天界。在六道众生当中,人天是最有福报的,这就是所谓的异熟果。
我们学到这些道理后——应该把每天所学的新知识记录下来,哪怕是你只听过一堂课,“我听过一堂《经庄严论》的课,里面讲有惭愧的人今生很快乐,来世转生于人天当中”,这句话你终生记得、刻骨铭心的话,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
具慧以有惭,速圆正觉资,
佛子不厌倦,成熟众有情。
这里讲到增上果和士用果。具有智慧、知惭有愧的菩萨,修行是很圆满的,能在很短的时间当中,圆满成佛所需要的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这就是所谓的增上果。暂时的果报是前面所讲的人天福报,究竟的果报是圆满二资粮,最后获得正觉的果位。《杂阿含经》讲:“世间若成就,惭愧二法者,增长清净道,永闭生死门。”如果你在世间当中能真正成就知惭有愧的功德,在修道过程中,暂时来讲能圆满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究竟来讲能永远关闭六道轮回的生死门。表面上看知惭有愧是很简单的事情,实际上并不容易,要圆满正等觉也必须是个知惭有愧的人,绝对不会是无惭无愧的人。一个人没有惭愧心,可能什么坏事都会做。
“佛子不厌倦,成熟众有情”:有惭有愧的菩萨把众生安置于三菩提当中,一点也不厌倦。很多人刚开始的发愿还是比较不错,到后面就坚持不下去了,到一定的时候就觉得自己很累,好像利益众生成了一种负担,最后是“我现在厌了,不想干了,太累了”,有很多抱怨和怨恨的心态,或者觉得这些众生不听话,不报恩,对你而言很多方面都很失望,这样一来就产生了极大的厌倦心。但是作为菩萨,虽然在无量无边的生死轮回中度众生,也确实不生厌烦心。
我以前好像引用过《大宝积经》里的一句话:“无量亿劫在生死,而无疲倦悔厌心,观诸众生逼切苦,常为众生作利益。”菩萨在无量亿劫的生死轮回当中没有疲倦心、怨恨心,原因是什么呢?因为看到众生真的很可怜,希望众生出离痛苦,因此愿意常常做众生的仆人、常常利益众生,菩萨真正的大愿就是这样。
有些人也是这样——“我本来想退休了,但是看到众生特别苦,就坚持下来了。”我昨天看到一个医生,他已经做了二三十年对人们健康有利的事,现在虽然想退下来,但看到有这么多人需要帮助,而自己又有一点经验,就不忍心退了。世间一个没有发菩提心的人都有这样的慈悲心,我想有些发心的道友——我并不是因为缺少发心人员而劝你们,而是我们学了一些知识之后,在实际行动当中应该要用起来,否则可能就成了书呆子。知识分子当中经常有智慧很不错、什么都能学的人,但是到了要做的时候,却是不会做或者不愿意做,这样的人很多,这种人的所学即生当中没有用上,不知道下辈子能不能用?我有时也想要不要稍微休息一下?但是边学边做可能对一个人的人生来讲是最有意义的,因为你一直学、学、学——那什么时候用?人生是很短暂的,这样可能不行,刚开始学个十年八年,然后边学边用,这个很重要。
有惭愧心的菩萨没有厌倦地帮助众生、利益众生、成熟众生,这叫作所谓的士用果。
彼恒离违品,不离对治法,
有惭之佛子,得彼等功德。
下面讲离系果和等流果。具有惭愧心的菩萨,他恒常离开了无惭无愧,在发了菩提心之后一直保持着惭愧心。我们可能刚开始是无惭无愧者,然后慢慢变成知惭有愧的人,但有些人可能还会变化,而菩萨则是恒常知惭有愧,远离了知惭有愧的违品。如果远离无惭无愧这些特别可耻的违品,就是所谓的离系果。
“不离对治法”:我们要学有惭有愧的菩萨不离对治法,一直不离布施、持戒、安忍等对治方面的智慧。前面讲知惭有愧的本体和法相时我们知道,知惭有愧本身也是一种对治,知惭有愧的智慧是一直具足的,这叫作等流果。
人的德行也有差别,有些人不用特别改造:刚进学校,所有老师都交口称赞;到了社会当中,大家也都很赞叹;即使后来出了家在僧团里,大家也认为这个人是很不错的——这可能跟自己的福报和今生的教育、修养有关。
等流果是生生世世流传下来的,同等的因有感受等流果和同行等流果——以前讲过很多次。比如以前你是知惭有愧的菩萨,即生当中从小就特别知惭有愧。我听说有一个很小的孩子特别孝顺,而且经常劝父母:这里有很多人,不能大声说话;不要乱扔垃圾,这样给别人带来很多麻烦;衣服要穿整齐,不然别人看了不太好。
好像他生来就具足知惭有愧,不需要父母经常教育他。等流果在什么方面都有体现,有些人从小就具足好的等流果;有些人从小就没有好的习气,恶的习气在他身上圆满了,这是恶的等流果。
“得彼等功德”:有惭有愧的佛子自然而然获得前面所讲五种果的功德。
我们学了一个知识之后自己要学会观察。对知识不要这样想:这只是书本上讲的;这是堪布自己没事给我们讲的,耽误时间而已。其实,现在大家一起集中学习,主要目的是什么呢?——学习知识!否则时间是很珍贵的,对你们来讲很珍贵,对我来讲也很珍贵,我们一起利用时间来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我不管讲了49分钟还是65分钟,你都应该把它记住。讲惭愧的话,你要懂得惭愧的内容。我们前一品讲了依止善知识、四无量心、供养等等,这些道理如果能学一些,对你的相续是有利的。大家对待学习知识的态度很重要,否则,有考试就认真地记一下,没有考试就很放松。包括高级班的有些人也这样,上半年我没有安排考试,感觉大家的笔记少了很多。很多人记笔记就是为了考试,害怕到时考不好,所以记得很清楚,现在没有考试,有些人就念咒语了,看小说的倒没有。
我以前上学时,自己不感兴趣的课就在前面打开一本书,在下面看小说,当时没有其他的书,看小说上瘾了,老师讲课的时候一直想看完,很想知道下一个情节是什么。有一次我正在看小说,有一个藏语老师说:“我女儿本来是很听话的,可是我发现了她最大的问题——喜欢看小说,本来她天天看书我很高兴,觉得她特别精进,结果她不是看书学习,而是有其他目的。”老师批评自己的孩子,我也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就马上把小说收了。
我们听佛教课基本上没有这样的现象。不管怎样,我们听一节课也很不容易,我想你们那么忙,在佛学院还算稍微好一点,大城市里的人的确比较忙,不过现在用手机、电脑都可以听课,特别方便。我特别感谢很多发心人员,给大家提供了这么好的方便。以前求法不是那么容易,比如求一个月的法,首先要走很远的路,到了还要搭帐篷。法王讲过:以前堪布根霍讲《入菩萨行论》的时候,讲到后面很多人带的食物都用完了,住的是临时搭的茅棚、特别寒冷,很多人都想回去,但是又不能断传承,而堪布越讲越广,一直讲不完,他们很苦恼。现在时代不同了,的确我们有很多方便方法,这是以往没有的,大家应该珍惜。不然,有些城市里面的人,外在的环境对你的诱惑特别强,而善的力量和闻思修行的力量非常薄弱,学习佛法的想法就像《入行论》所说(“犹如乌云暗夜中,刹那闪电极明亮,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暂萌修福意。”)犹如黑夜当中的闪电一样,对很多人来讲的确如此。
下面是赞叹有惭有愧,通过五种比喻说明这个道理。
辛六、赞叹有惭有愧:
凡愚著妙衣,离愧有罪垢,
佛子知惭衣,无遮离罪垢。
佛子具惭愧,如空法不染,
佛子内集聚,知惭妙庄严。
第一个是妙衣的比喻。一般的愚痴凡夫,穿上特别高档、漂亮的名牌衣服,自己就觉得特别庄严,但是如果他的内心远离了惭愧,可能会无恶不作,以贪心、嗔恨心杀生、偷盗、诈骗等等。最近我在网上看到,有74个电信诈骗的嫌疑人被抓获。很多人可能表面上穿得很好,但是背后做了很多无惭无愧的事,这种人是有垢染的。藏地有些年轻人也穿得特别好看,开着好车,头发也染成各种特别的颜色,然而他们经常偷盗、抢劫、做坏事,天天造恶业。外面的衣服虽然很庄严,但内心很肮脏,这样的人就像一件妙衣包裹不净瓶一样,没有什么意义。
“佛子知惭衣”:作为菩萨也许外面穿得不是很好或比较破旧,但他心里具有知惭有愧的妙衣,尤其是有些大乘修行人,穿的都是多年前的旧衣服,甚至破烂到无法遮体,就像米拉日巴尊者一样,但是这个人“离罪垢”——远离了罪垢,因为内心当中没有贪嗔,没有欺骗,而是充满信心、智慧、慈悲心,虽然他的衣服穿得不好,但是内心充满了智慧。
米拉日巴尊者的传记你们可能记得吧?米拉日巴的妹妹叫琵达,米拉日巴失踪了很多年——就像有些出家人失踪一段时间一样,后来妹妹知道了米拉日巴的下落,就去见他。琵达看到米拉日巴吃的、穿的都没有,特别伤心,她说:“你口中无食,身上无衣,什么都没有,这样多惭愧啊!”她拿了一块毛布给他:“你最好做条裙子,裸露身体太惭愧了!没想到我的哥哥变成这个样子,都不像人了。你看人家巴日喇嘛,坐的垫子有好几层,头上有伞盖,吃的、喝的都特别好,眷属对他的供养无可计数,跟你比起来差别那么大,你可不可以去当他的徒弟?不然,你的生活是这么贫穷,我的命也很苦,我们俩可能连命都没办法保住。”她一边哭着,一边求米拉日巴。米拉日巴笑着说:“我没有什么可惭愧的,人从母胎来到人间也未穿任何衣服,也没有什么可害羞的。有些喇嘛以不清净的方式生活,这是最应该惭愧的。我当他的徒弟是很简单的事情,但是我不愿意用世间八法邪命养活,我还要继续苦行,在即生当中获得成就,这是我的目标,希望妹妹也跟我到雪山去苦行。”表面上看当时米拉日巴的身体没有衣服,好像无惭愧心的人一样,但实际上他却是特别了不起的大成就者。
一般人也不能这样模仿,虽然老虎可以跳过悬崖,但青蛙不能跟着跳。有些道友像米拉日巴一样,对穿着方面也不执著,这样不太好,如果你真的有这样的境界,具有智慧的妙衣,那一般世间的衣服对你来讲可能确实没有什么用。可是如果我们还没有到达这样的境界,还是要维护世间的情面。世间人一般都知道这个人怎么样,穿的衣服稍微好一点,对他的看法也不同。前面再三讲,我们作为佛教徒衣着应该整洁,威仪应该尽量清净,经常观察、守护自己的身口意三门,因为我们在人群当中保护自己正知正念的力量可能比较弱。这是很有必要的,受过佛教正规教育的人和没受过佛教正规教育的人,差别是非常大的。
以上是第一个妙衣的比喻。知惭有愧的菩萨,即使没有衣服他也非常清净庄严。
“佛子具惭愧,如空法不染”:知惭有愧的菩萨像虚空一样,云雾是没有办法遮住虚空的,同理,有惭有愧的菩萨,无论在任何环境当中——到城市去也不会被世间的名闻利养所染污。我们派法师到汉地或国外弘法也经常观察:这个人平时是知惭有愧的,比较注意戒律,应该没有问题,他到世间当中应该不会做一些贪执世间八法的事情;那个人不要让他去,不然到时候肯定很麻烦的。这是第二个比喻如虚空。
第三个是“佛子内集聚”,作为知惭有愧的佛子,他的内在具足智慧和功德,在很多同行道友当中,他以知惭有愧的功德作为自己的装饰品。比如说一个人在跳舞的时候,穿的衣服是最好的,在他们的群体当中他是最好看的。同理,如果一个人的相续当中具有知惭有愧的功德,同行、同见的道友会把他看作是最善妙的友伴,虽然他穿的衣服不是特别好,但是因为他具有知惭有愧的功德,所有的人都会赞叹他,认为他是一个好人。
有时候也会有这种情况:极个别的人确实做得很好,自己也觉得很不错,但就是不被别人认可,总被别人看不惯,这是因为他的业力现前。我们当中有些人也是这样:“我做得那么好,为什么上面的人看不惯我,下面的人也看不惯我?应该是我前世造了什么恶业。”但大多数的人,如果自己做得很好,旁边的人都会对他有客观的评价。
知惭有愧相当于是他内在的、俱生的、长期的一种庄严或者装饰品,相当于金耳环、金项链、手镯、钻石手表等等。刚才来这里的有些藏族姑娘,她们头上戴了珊瑚、松石,在她们的群体当中是最好看的吧?还是很庄严的。但这些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重要的是,如果具有知惭有愧的功德,大家都会认为这个人是很庄严的。就像刚才那些藏族姑娘一样,在她们的群体当中,肯定她是最富裕或者最好看的。
在佛教的群体当中,知惭有愧的功德犹如最庄严的装饰品。这是第三个比喻。
菩萨以惭愧,如母慈所化,
惭愧于轮回,能防一切罪。
这是第四个比喻,有惭有愧的菩萨如母亲慈爱自己的独生子一样,不管别人说什么,作为母亲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孩子,她一定要让孩子快乐,有好的前途。现在汉地的很多父母,孩子小的时候一直关心,长大后还在关心。就像母亲特别慈爱自己的孩子一样,作为有惭有愧的菩萨,他特别关心众生,绝不会舍弃众生。前面把知惭有愧比喻为虚空、装饰品,这里讲知惭有愧的菩萨像母亲一样,母亲不会舍弃自己的孩子,菩萨也永远爱所有众生,不会轻易舍弃。如果舍弃众生,自己在菩萨众面前是很惭愧的,自己已经发了菩提心,现在不理众生,那多不好意思啊!这是第四个比喻。
第五个比喻,“惭愧于轮回,能防一切罪。”以前世间用马队、象队(堪布补充说:在藏文当中有象队,颂词里面不明显。安慧论师的讲义里面有象队还是马队的比喻。)、车队、步兵等来保护国家和国政。同理,菩萨利益众生完全依靠知惭有愧,相当于依靠所谓的海军、空军等军队来保护国家一样。如果具有知惭有愧的功德,就能保护菩萨所有的国政。菩萨相当于国家领导或者政权,必须要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军队来保卫,如果我们的相续当中具有知惭有愧,以此功德力,那么所有修行一定会善始善终,直到获得圆满。
以上讲了妙衣、虚空、庄严、慈母、军队五种比喻。
下面讲知惭有愧的验相,就像修人身难得有其验相一样,什么是知惭有愧的验相呢?
辛七、有惭有愧之验相:
能受于一切,亦不受一切,
不行行一切,愧者愧成相。
知惭有愧有四种验相,在意乐和行为方面各有二种。
意乐方面第一是“能受于一切”:对于布施、持戒、智慧等六波罗蜜多为主、度众生的所有菩萨行为自然而然能接受,这就是知惭有愧的验相,对善法方面全都愿意接受、受持;第二是“也不受一切”:不能接受的一切是什么呢?就是对于无惭、无愧、贪心、嗔心,包括杀生、偷盗、欺骗、邪见、诽谤因果等等所有的过失都不愿意接受。真正的好修行人会做到这样。
我以前依止过的善知识有些已经圆寂了,我经常想,这些上师功德方面什么都具足,比如知惭有愧、戒律清净、闻思修行、慈悲众生等等,而过失方面——他们连在说话当中对别人的抱怨、说过失都是非常谨慎的。帝查活佛你们可能都没有见过,他就是一位很好、很好的修行人,我在他面前听过一些法,他在善的方面特别精进,什么都具足;不好的方面全都不接受——杀生、偷盗等所有恶行,甚至一些细微的别解脱戒、菩萨戒的犯戒行为他都一定会制止。身边的人都知道他的行为是怎样地清净。
在行为方面,第一是“不行一切”:他不造一切罪过。刚才是从意乐方面而言,现在是在实际行动当中,也不会做无愧的事情,什么犯戒、干坏事、杀人……都不会做;第二是“行一切”,比如布施、持戒等有功德的事情都会做,而不光是在口头上说我要发愿、我要好好做,然后行为上什么都不做。有些发心人员遇到一点点困难就觉得“不行,我累了,可不可以请个假,我想休息一下;我想看一下父母;我好像需要检查一下,看看病”,这里说得很严重,但到了成都也不检查,就这样说妄语,从此就无踪无影,消失了,这样的人也有。
我们行持善法时,确实要具有惭愧心的四种验相。
《佛说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即《大宝积经·正法品》)里面讲,如果具足四种法能积累无边的善根,哪四种法呢?“精进集善根,闻法心无足,佛说此四行,出生无边善。”一是特别精进,二是积累很多的善根,三是听闻佛法,四是在听闻过程当中没有餍足,佛说如果具足这四种行为,能够得到无边无际的善根。也就是说要精进积累很多的善法,还要特别爱听闻佛法。
我们这里有些人很好,《大乘经庄严论》现在已经讲了八十三堂课,我问了一些人,他们一堂课都没有断,明年可能还有二十来堂课,一百多堂课他们都会圆满听受的。我讲了这么多,对我来说也很不容易,有时候觉得自己还是可以的。你们也非常了不起,不然的话,现在的人心那么浮躁,今天想听课,明天就不想听。
大家应该记住,具有这四种功德的话,自然而然可以积累很多很多善法。
下面是最后的总结。
辛八、殊胜有惭有愧:
自心修惭愧,信解法思维,
自在无分别,合一堪首位。
如前面所讲的一样,惭愧心其实是自心一种很好的修行法。有什么修行呢?有五种修行。
第一是信解,凡是宣讲有惭有愧方面的经论,应该经常以信心去阅读、缮写,这也是知惭有愧的一种修法,多看大乘经典和论典,很容易改变自相续。
第二是思维,前面讲了随喜思维、品尝思维、欢喜思维等九种思维,因此我们也可以品尝知惭有愧的相关内容,别人有知惭有愧的话应该随喜,自己相续当中产生知惭有愧应该欢喜,等等,这也是一种殊胜的修行。
第三是自在,得地以上的菩萨拥有等持,自然而然具足知惭有愧的功德而不必勤作,我们现在是勤作的,“我一定要知惭有愧!”有些人总是说:“不好意思,我活在这个世界上真的没有意义,太惭愧了!”发现自己又做了惭愧的事情,特别痛苦,这样也很可怜。得地菩萨自然而然有自在的等持,这是殊胜的修行。
第四是无分别,八地以上的菩萨,惭愧者、惭愧和惭愧法三者都不缘,三轮体空。
第五是“合一”,清净三地的菩萨当中,一位菩萨的境界其他菩萨都在共享,所以他们知惭有愧的境界是相同的,不是单一、分开的,这是最殊胜的修行。
知惭有愧的层次是不同的,阅读和思维这些修法比较容易,到后面不清净七地和清净三地的修法,对很多人来讲有一点困难。我相信你们当中肯定有七地菩萨、八地菩萨装成凡夫来听法,所以应该是除这些人之外。
“知惭”这个科判已经讲完了,现在讲“坚稳”。
庚二(坚稳)分二:一、略说;二、广说。辛一、略说:
菩萨之坚稳,较彼其余众,
以法相分类,不变而超胜。
菩萨的心非常坚定,所以菩萨经常被称为坚稳。实际上世间人也有坚稳,我们经常讲这个人很稳固、坚定等等,声闻缘觉也有坚稳,但是相比起来,菩萨的坚稳在法相、分类、不变三个方面更为超胜。我们经常说人格要稳重,《二规教言论》里面讲了身稳重、意稳重、语稳重。稳重是很重要的,三门不要一直漂着。有些人的身体是漂着的,今天好好地坐在这儿,明天就离开了;心也是飘着的,一会儿说得好好的:“我从现在乃至菩提果之间,一定要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我再也不害任何众生,对上师也是百分之百有信心。”然后过两天就起邪见了;语言也是变得特别、特别快——这样不太好。菩萨的坚稳超胜世间人和声闻、缘觉。
辛二(广说)分三:一、坚稳之法相;二、坚稳之分类;三、不变。
壬一、坚稳之法相:
精进定与慧,许为勇耐稳,
菩萨以此三,无惧尽趋入。
菩萨的坚稳在精进、禅定、智慧三个方面超胜:一是精进坚稳,菩萨的精进很坚稳的,不但刚开始精进,后面一直都很坚稳。其实谁是菩萨有时候还是看得出来,有些道友刚开始来的二三年特别坚稳,五年十年后就退了,而菩萨精进超胜,心不怯懦,有一种勇敢之气;二是禅定坚稳,不被外境的分别、散乱所动摇,特别耐受;三是智慧坚稳,菩萨有通达一切万法真相的智慧,不会被外面的邪知邪见所动摇。
“菩萨以此三,无惧尽趋入”,菩萨在智慧、精进、禅定方面完全超胜世间人,所以菩萨的发愿不容易退转。佛法方面是这样,世间法方面也是这样。《十住毘婆沙论》里面讲:“凡诸有所作,虽难能究竟,则于世间中,亦是不退相。”凡是菩萨所做的事情,虽然遇到很大的困难,但他是不会退的,菩萨在世间当中发愿做的任何事情,他想做就一定会做到。其实这个很重要,《二规教言论》里面讲这叫作誓言坚固。
作为菩萨,因为他有特别坚固的精进、禅定、智慧,所以无所畏惧。而我们很多人都会害怕、恐惧,以至于事情做不下去,怎么产生恐惧的呢?在下面偈颂当中详细讲述。
怯懦动摇痴,诸事生畏惧,
故知三本性,是为坚稳名。
我们这些“菩萨”先发了愿,但不管是菩萨行还是世间的很多事情,往往到了中间就做不下去了,无法再前行,因此感到很畏惧。作为菩萨,在那么长的时间当中做六度万行等很多事情,如果没有精进心,就会无法坚持而产生怯懦心;如果没有禅定,就会被外境所动摇,没办法一缘安住,产生分别念动摇的畏惧;如果没有智慧,就不能知道一切事物的真相,就会产生愚痴心的畏惧。但是作为真正的菩萨,这些违品都没有。
菩萨的心非常坚定,因为他完全知道三者的本性:精进是对善法的一种喜欢、爱乐之心,菩萨对善法和利益众生都有爱乐之心,所以会远离怯懦心;禅定是心一缘专注,不被外面的散乱所损害的如如不动的一种心态,菩萨多生累劫以来就有这样的禅定境界,因此所有的动摇都可以去除——尤其是违品方面,如果我们的心经常在非法方面动摇,这是很可怕的事情,但菩萨的心很稳定,他有禅定的心,远离了所有的动摇;然后菩萨具有通达人无我和法无我空性的智慧,世间的愚痴、不知真相的分别念已经完全离开了,远离了愚痴的畏惧,因此菩萨是坚稳的。凡夫人不能坚稳,就是因为具足了怯懦、动摇、愚痴这三种恐惧。
我们以后在闻思修行过程中,要学会精进、禅定、智慧这三个窍诀。大家不要松懈、要精进,年轻人更应该精进,很多八十岁、九十岁的老修行人还早起晚睡,他们那么精进,我们为什么不能精进?所以大家不要懈怠,精进一定要稳固,不是两三天精进,之后就没有了。有些以前在佛学院里特别精进的人,听说后来在汉地的城市里特别散乱,连一天一遍《普贤行愿品》都不念了,我觉得人的变化太快了。那天有个人说,你能不能多讲一下无常?我说不一定要多讲,你们看一下周围的人就知道——一些原来很精进的人现在怎样?心一点都不稳固是很可怕的。
我们的禅定也不稳固。一定要学会修禅定,早上或者晚上修一下,平时心要定下来。大家要知道,如果心漂泊不定,什么事情都搞得出来,要尽量长期修持禅定,让心稳定下来。
还有智慧要稳定,当然智慧稳定可能要学很长时间,从刚开始入门一直要学很久。我前两天跟堪布、堪姆开会也说,希望堪布、堪姆们不要认为“现在我已经得了法师的学位了”。现在学会当中个别的辅导员也是“现在我已经当辅导员了!”(因为实在没办法,我们两三年
才培养出一个辅导员)他自己觉得当个辅导员很厉害,开始在班里讲一些自己无聊的故事,还是不要讲太多自己的事吧,直接讲法义!我们对辅导员有严格的要求,不是随随便便自己想讲什么就讲什么,这样没有必要,一定要从法义方面讲解,偶尔为了让大家感兴趣,开一点玩笑也可以,但最主要是要用智慧来摄持。所以我们的智慧也要稳固。
精进稳固、禅定稳固、智慧稳固,这是菩萨超胜世间和声闻的三个特点,而世间人智慧也不稳固,精进也不稳固,禅定也不稳固。这些大家应该明白,一定要记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