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讲解——索达吉堪布·传讲(第五课)
时间:2025-10-27 浏览:5次

第5课
2018年5月2日
今天这堂课讲 1 个小时左右,之后回向。回向的意义,刚来听课的人也许不懂,不懂不要紧,只要跟着词句念诵,就会对你们的身心健康、家庭平安等很多方面有帮助。
“五一”期间,来的游客较多,许多传统文化学习班的老师,也趁放假来现场听课。非常欢迎!在当前浮躁的社会,尤其要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对这样的学习团体和爱学习的个人,我发自内心地欢喜、钦佩、赞叹。
在传统文化中,佛教算是我的专业,而传讲其他文化并非我的专长,但像这样共同学习也可以。我熟悉的几位西方大学的教授,有些书他们自己也不懂, 但还是会以开放的心态和学生们一起学习,“我特别喜欢这本书,虽然我也不太懂,但我们可以一起来学一下。”接着,老师读第一章,学生们轮流读剩下的章节,读完了,也就下课了,很有一种独特的学习氛围。
这节课给大家简单地讲一下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孝经》。你们在听受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最好待一个小时,腿实在有点痛的话,也可以站起来走一走,但还是希望大家尽量把这节课听圆满, 这是我的一个小小心愿。
接下来,我们讲《孝经》。前面讲了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紧接着讲第五章——士之孝。
士,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知识分子或企业家, 有一定的地位和权力,身份与普通百姓不同。对上,士需要恭敬承侍天子、诸侯、卿大夫,服从他们的吩咐;对下,有责任管理庶人百姓。就像佛教中有三士道(《慧灯之光》:“佛教里的三士道,是指大士道、中士道和小士道。士是指修行人,修行人有三种道路:大士道即菩萨的道路;中士道是声闻和缘觉的道; 普通人为了下一世得到人天福报而修行,叫做小士道。”
)一样,这里的士也分为上士,中士和下士。
士之孝,主要是从恭敬父母、领导的层面来讲的。古印度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等许多古文化都非常重视“敬”,相较而言,现代文化就不是那么重视了。
从佛教的修行层面来讲,恭敬心也尤为重要。修行方面的成就,许多都是依靠恭敬心得来的。汉传佛教的大德印光法师曾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 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所以,无论是从文化层面, 还是从佛教修行的角度来看,恭敬都是十分重要的品质。
现代与传统,佛法与世法
像这样的理念,其实很有学习的必要。身处当今时代,我们既要学习传统文化,也要了解现代文化。我们很多人的思想中,保存着的是传统文化的基因, 可是所处的时代,却又是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科技时代。在东西方两种截然不同文明的影响下,我们的思想变得更加复杂,甚至可以用不伦不类来形容,一方面,我们要保护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中的部分理念,又与现代的西方文化完全冲突。
西方人很单纯,他们的骨子里就是西方文化的基因,所以完全能够按照西方的模式去生活。但我们, 尤其是 80 后、90 后的年轻人,既要接受新时代的各种理念,又要尊重祖祖辈辈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这些无形的文化理念,已经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传递了下来,完全不遵守或彻底抛之脑后,恐怕并不现实。所以我们有必要回过头来看看,古代的思想理念到底是什么样的?
另外,在这样一个时代,佛教圈子本身就窄,那么我们作为佛教徒,涉及面就不能太窄。佛教徒如果整天除了讲中观、因明、前行以外,对其他任何理念都不感兴趣的话,在这个广大无垠的世界里,也许会寸步难行。当然,如果你真的修行很好,每天 24 小时安住,我会非常佩服。若做不到这样,又不爱学习, 只知道缩在熟悉的佛教圈内,张口闭口全是佛教的专有名词,一旦出门在外,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 这样恐怕不行。
因此,当今时代的佛教徒,既要学习东西方的传统文化,又要了解现代的文化以及科学理念。
放下手机,拿起书本
在座的人当中,除了佛教徒以外,还有一部分属于没有信仰只有工作的。对这部分人来说,如果工作范围之外的知识一概不愿接受的话,也不好,最好是多了解一些佛教的思想或其他宗教的思想,以及古代的历史文化,这是有必要的。人活着,并不是为了穿衣吃饭。多学新知识,不断充实自己,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可以说,放下手机,拿起书本,是当前社会的当务之急。我看到很多年轻人不喜欢看书,只知道玩手机,在垃圾文化和碎片文化中浑浑噩噩地度日。这样不仅得不到任何有意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反倒有可能将自己的思想弄得一片紊乱。所以,不如利用工作之余,多看一些有深度、有广度的好书。
那么,我们接着讲士之孝。
|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用承侍父亲的心态去承侍母亲,其中,爱是相同的。以对待父亲的态度去对待君主,其中,敬是相同的。
古时候,人们在对待父母的态度上,稍有差别。人们对父亲敬爱有加,对待母亲,“爱”强调的更多,并没有提到恭敬。这里的“君”包括了天子、诸侯、卿大夫,他们都是士的领导。也就是说,以对待父亲的恭敬态度,对待自己的领导,这方面,敬是相同的。总之,应该像爱父亲那样,爱自己的母亲,像尊敬父亲那样,尊敬领导。
那么,士应该如何对待父亲呢?
|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对母亲的爱,再加上对君主的恭敬,就是对父亲的态度。
父亲的待遇很好的,既有恭敬,又有爱,而母亲只有爱,没有恭敬。看过古装大片的人都知道,父亲像国王一样,什么都不用管,母亲却像仆人,整天要操心大大小小的许多事情。即使到了今天,不少地方仍保留着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
按照《孝经》的说法,对待母亲,有爱就行,没有恭敬好像也可以,对君王或领导,不一定需要爱, 做到恭敬就行,而对父亲,既要有爱,也要有恭敬心。
大家知道,夏朝和商朝是母系制,女性处于主导地位,受到人们尊重。到了周朝,进入农业社会之后,母系制被父系制取代,社会的主要劳动力是男性,社会的发展依靠的是男性的体力。如果家庭中的父亲不外出干活,那么家里就不会有收入。所以在当时的社会,女性一定要服从自己的丈夫,否则难以生存。
再后来,进入了工业社会,家庭中的丈夫和妻子,都有各自的收入和独立的空间,妻子不再依靠丈夫的收入维持生活。尤其是当今时代,男女基本平等,所以刚才的说法放在现在来看,也许并不合适, 对父母应该同样恭敬。
对待师长应有的态度
当然,不同的论典,观点也不尽相同。
《弟子规》中说,“ 圣人训, 首孝悌”。孝为先,孝为主,应该以平等的孝心对待父母。
《论语》里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现在认为,只要能够养活父母就是所谓的孝。那么,没有恭敬心地抚养父母,和养狗喂马有何区别呢?可见,真正的孝,一定是以恭敬心承侍父母,少了恭敬心,则算不得孝。《萨迦格言》中也说过,以饮食供养父母这一点,就连动物也能做到。
看得出来,古文化特别重视孝,而且真正的孝, 一定包含对父母的恭敬心态。
对待父母需要恭敬,在对待上司和领导时,也需要恭敬。现在很多年轻人,思想比较特殊,性格有点倔强,说话又很直,不懂得恭敬领导,以致在工作的过程中,给自己找来很多违缘。
假使你身处西方社会,对领导不恭敬可能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即使你直言不讳地当面指出领导的过失,领导不仅不会耿耿于怀,也许反而觉得:“挺好的,他的批评就是对我的监督,监督就是防止我犯错误,这有什么不好的?”
但在这边,人们的想法恰恰相反。领导如果被你当面批评,他可能会恶狠狠地说:“这里这么多人, 你怎么不给我面子?你凭什么这样!”如果你在背后说领导的坏话,恰好又被领导知道了,他一定会气急败坏地说:“你为什么告我的状?”
通常而言,人们只愿意接受正面的赞叹,“你真了不起!”“这件事情,你做得太棒了!”“哇! 你简直是智慧过人,真不知道你是三十三天来的,还是龙宫来的?你的为人,你的处事方式,各方面都特别了不起!”诸如此类的溢美之词,人们总是乐意听到,对批评的话语,却相当反感。假如你直接对领导说:“你的性格很不好,总是胡说八道,而且行为也有问题。”毋庸置疑,领导听了一定暴跳如雷。假如你没有这么“勇敢”,只是悄悄地跟身边人议论,领导知道后,也一定会勃然变色。
当然,西方人里面也有一些不喜欢当面的批评。但从西方文化的总体风格来说,大部分人都认为:“有人监督是很好的。我到底有没有这些过失?如果确实有,那么别人直接指出来是理所当然的,对我也有利;如果我没有这些过失,这就只是别人的误解,说明他自己欠缺观察和辨别能力。”他们通常是愿意接受批评的。
可是我们身处东方社会,因此我建议,我们还是对自己的上司或领导恭敬一点比较好。
这里的有些公务员或领导,可能受电视电影中西方文化的影响,然后自己也开始模仿,看见领导有不对的地方,马上给他指出来。当时也许很“尽兴”, 但没想到,两天后接到领导的通知:“你必须马上离开!”那个时候,不得不含着眼泪,灰溜溜地离开了……
很多违缘其实是我们自己缺乏善巧方便造成的。许多年轻人认为:“我是有道理的!”虽然你有道理,但有些时候,不一定容得下你的道理,有些场合,也不一定认可你的道理。所以,无论身处何种社会层次,在处理问题时,自己要有足够的善巧方便,这样的智慧很重要。
做“三高”型修行人
现在大多数人,智商都比较较高,精通各种语言,博览群书的人不在少数。尤其是年轻一代,几乎看尽了所有的电影、连续剧,可谓“广闻博学”—— 非常“随喜”。全世界明星的生平,烂熟于胸,给他们写传记的话,没有一点问题,电影电视剧的台词, 也能倒背如流。这样的智慧,如果用来背五部大论, 也许文殊菩萨都会赞叹不已。
有的人智商不错,但不懂得掌握分寸,缺少善巧方便的智慧,在处理问题时,也不懂得观察身边的人和领导,对于他们的为人,一无所知,对这层层关系,也心中没数,只是一厢情愿地认为:“我的意见合情合理,谁都应该接受。”智商高是很重要,除了智商要高,情商和逆商同样要高。
在工作的过程中,常会发生许多意料之外的事情,而这个时候,逆商就显得特别重要。个别修行人稍微遇到一点违缘,就开始打退堂鼓:“我又碰到违缘了,不然,我再换一个发心部门吧。”在另外的发心部门待了一两个礼拜后,又开始动摇:“哎,我在这里好像也待不下去,缘起看上去不太吉祥,还是再换一个吧……”这说明你处理情绪、问题的能力比较差,当然,这也与你前世的业力有关。当业风刮起来的时候,你这片黄色的“叶子”,不得不随风飘荡, 也没办法。
这以上讲的是恭敬心。按照传统文化的理念,即使你心里不愿意恭敬领导,但为了自己的生存,为了能继续待在这里,表面上还是装着恭敬好一点。
我以前遇到过一个佛教徒,虽然他心里对领导特别不满,但表面上还是跟其他人一样——以微笑面对领导。我心想:“这个人还是很不错的。”即使心里不情愿,表面上也要恭敬一些,这样好一些。
我倒不会因为谁对我不满而开除谁。比如说,虽然有的佛教徒对我不好,但他待在学院的条件具足的话,我也从未想过要刻意开除谁。如果他待在学院的条件不具足,那我也没办法。虽然心里会不理解,“我已经给他传了那么多法,为什么他每次都以这种方式对待我?”但行为上,我作为佛教徒,绝对不会因为个人关系而故意开除谁。
有一次,上师如意宝在讲管理问题时,我在他老人家面前发过誓愿,我说:“我在无知、不了解的情况下,处理问题也许会有一些偏向性,除此之外,我绝对不会以个人的情绪去处理问题。”
现在社会各个层次的年轻人,由于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影响,以致在为人处事上,不是那么善巧,尤其是不太会处理与领导的关系。无论如何,最好还是以这里讲到的恭敬心去对待领导和上司。
父母在世,令欢喜;父母离世,令超度
刚才讲到,对待父亲既要有爱,又要有恭敬,但对母亲,只要有爱就可以了。可是按照佛教的教义, 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都需要以恭敬之心对待。
《本事经》中讲:“诸有乐福人,应尊重父母, 礼拜修供养,敬爱亲近居。”(《本事经》:“诸有乐福人,应尊重父母,礼拜修供养,敬爱亲近居。世间聪慧人,恭敬于父母,恒时修供养,常生欢喜心。父母于世间,恩深重难报, 除无益制恶,授利劝修善,与妻室资财,慈心常覆护,是故修供养,无量福聚生,现得胜名闻,咸供养恭敬,死生天善趣,受妙乐无穷。欲得生天人,受五欲妙乐,犹如天帝释,当供养父母。”)希求福德的人,应该尊重自己的父母双亲,经常礼拜、供养父母,并以尊敬、爱戴之心,常常亲近他们。你看,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就说,对待父亲和母亲,应该怀着同样的恭敬和爱。所以佛教的思想,并没有任何重男轻女的偏向。
《本事经》里说, 子女孝顺父母,心里要有爱和恭敬,行为上也应该经常向父母做礼拜,并供养父母。
也许有些年轻人觉得:“这些没有必要,给父母一点钱就可以了。想起父母的时候,就打个电话,要是想不起来也没办法。”有些甚至在整整一年中,都不去看望父母一次,这很不好!
藏族有句俗话:“母亲的心,如水般柔软;儿子的心,如石般坚硬。”母亲时时牵挂儿女,可是长大后的儿女,却丝毫不在乎父母。
前段时间,我说:希望你们趁父母在世的时候, 多关心、联系、看望、供养他们,哪怕是以微不足道的财物供养,仍然能让他们感到欢喜。比如说,自己有一点钱的时候,就供养一些给父母。他们很节省, 也不会乱花。一旦他们真的离开了,你想供养,也没机会了,想恭敬,也没有对境了。假如真的到了那个时候,该怎么办呢?按照我们的传统,经常念观音心咒 (《宝箧经》:“若持诵六字大明咒,能使福德具足。诵此咒时,九十一恒河沙数佛陀亲临,微尘数菩萨亦亲临,且天、龙、鸠槃荼、四大天王等亲临而守护之。其人身内之一切有情能获不退转菩萨位。若身上佩带此明咒,则成金刚身,并成舍利塔,当知此理。若诵此明咒,则能具足清净之无量慈心、悲心与智慧聚。若每日诵此明咒,则圆满六度,并能获得持明之转轮王位,现前无上菩提,成就佛果。即使仅以手触此明咒,亦将成为最后有菩萨。若男若女,若童男若童女,若鸟若兽等即使仅见此明咒,亦将成为最后有菩萨。”),然后将功德回向给他们;去寺院时,将他们的名字写上,交给僧众,以他们的名义做一些佛事,哪怕供养五块十块,对他们的帮助也非常非常大。
我们在学院经常看到,很多人将自己亡故的父母、亲友的名字写上,然后交给僧众,请僧众念经为亡者回向。这对亡者来说,有非常大的意义和帮助。万一他们堕入了恶趣,那么僧众诵经的功德,对他们来说就是解脱的救命稻草。
学院的僧众每次念经的时候,为什么会念很多亡人的名字呢?就是为了超度他们。这样的做法,佛经中就有,所以从僧人的角度来说,以这样的方式超度亡者非常有必要。以前,我们认为孝只是针对父母,这次读了《孝经》之后,知道孝的内涵很广大,不只是对父母要孝顺,对领导也要孝顺,要孝顺管你的人,否则很多事情都不好办。假如你不孝顺他,他会怎么对你也不好说,毕竟现在的社会非常复杂,就算你没错,但领导不高兴,照样可以把你开了、处理了。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但我希望各个地方的佛教徒不要这样,作为管理人员,不要给关系不好的道友安上各种罪名,以此让他离开。从佛教的平等思想来讲,这样的做法也非常不合理。对你不太恭敬是可以的,任何团体中,都允许有与领导意见不一致的成员。提婆达多老是给释迦牟尼佛制造违缘,但佛陀并没有因此让提婆达多离开僧团,最多是给僧众们讲,“提婆达多不但是现在这样,往昔也是如此”。
所以我想,各个地方的佛教徒,无论是寺院的主持、中心的负责人、法会的领导,还是小组的组长, 希望你们在管理的过程中,都不要傲慢。
很多人因为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一说自己是领导的时候,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组长,态度上就有点不同,一方面,肯定是因为早已发了大悲心,要度化天下无边的众生,现在因缘成熟了,所以很开心,但另一方面,会不会掺杂了一些傲慢?
在管理的过程中,万一有人对你不恭敬,和你的思想不一致,你就把这个人换掉,然后找一些和你相同的人,这样的管理模式其实很不好。我建议,无论你们将来是寺院的主持,还是道场的负责人,在招人时,最好不要尽招和自己一模一样的、不管自己说什么都一律服从的,而应该招几个经常和自己对着干的人。即使是一部精彩、完美的电影,也一定需要几位反面人物,不然会让人觉得枯燥乏味。
有些领导找的全是恭敬、顺从的下属,其实这样不一定有利,因为听到的全是赞叹,虽然暂时心里会很舒服,但由于没有人指出错误,也就很难进步。有人指出自己的错误,才会有反观的机会。
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在招发心人员时,也不要全招好人,应该招一两个你认为不太好的,这会更有意义,也更加精彩。如果发心人员全是符合你心态的人,那么你和部门还会不会不断地进步、发展?当然,这只是我的想法,也不一定对。
| 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
以孝奉侍君主,是忠诚;以恭敬心承侍师长, 是顺从。对待上级,既忠且顺,则能保住自己的俸禄(禄位,指工资和职位。)、职位,守护对祖先的祭祀,也就是能保住自己的官位。这就是士的孝顺。
孝有恭敬心的意思,有些说,这里的孝也包括了爱。以孝承侍君主就是忠诚。忠诚是什么呢?就是不背叛,一心一意地追随,忠心耿耿,值得信赖,这就是忠诚。有些领导觉得自己的手下很忠诚,就是因为他们不会背叛他。
以恭敬心承侍师长、上级,就是顺从。不管上面说什么,都一直“拉索(藏语中,敬语“好的”的意思。),拉索”,很多领导都是这样的吧。上面的领导来了,中间的领导“拉索, 拉索”;中间的领导来了,下面的领导“拉索,拉索”。天子来了,诸侯“拉索”;诸侯来了,卿大夫“拉索”;卿大夫来了,士“拉索”;士来了,庶人“拉索”,世间就是这样一层一层的“拉索”。虽说地位是一种有为法,而且还是不相应行法,并不实有存在,但好像人一旦有了地位,就会觉得自己与众不同。
最后,引用《诗经》中的教证:
| 《诗》云:“夙(夙,早。) 兴(兴,起来。) 夜寐(寐,睡觉。),无忝(忝,羞辱。)尔所生(所生,父母。)。”
夙兴夜寐,就是早起晚睡的意思。早上起来之后,晚上睡觉之前,时时刻刻都要按照上面讲的,以孝心、恭敬和爱,承事该恭敬、侍奉的对境,不要让生养你的父母感到羞愧。
如果你对领导不恭敬,也许很快就会被开除,这会让你的父母很没面子。相较于西方,东方的传统文化对面子很重视。比如说,没钱会觉得不好意思,女儿嫁不出去会觉得不好意思,出去打工没赚到钱,也会觉得不好意思,有很多的“不好意思”。在这方面,东西方差别较大。
出家人回家的时候,也会让家里人觉得特别不好意思。过年时,有些出家人的父母会说:“你千万别回来!不然我们一家人都抬不起头。”
我们这里的有些道友,过年时很想回家看看父母,但家里的父母暂时不给“批复”,回去的“签证”拿不到,想探亲也没办法。不过也理解,汉地的传统理念是这样,他们身处那样的环境中,也不得不随顺世间的看法。
这一点,藏地和汉地截然不同。在藏地,逢年过节或有大的喜事时,如果家里的出家人能参与,一家人都会非常高兴,家里有个出家人是一件特别光荣的事情。过年时,藏地的父母会问已经出家的儿子或女儿:“你能不能回来一趟?哪怕回来几天也行,初一我们一起吃个饭,和亲戚们聚一聚。”
从今天的内容中,我们知道,按照《孝经》的说法,对父母的孝顺,有爱和恭敬方面的区别,但按照佛教的说法,应该是以平等的爱和敬对待父母。佛教文化在对待父母的态度方面,是平等的。
当然,有些经典传播到不同的地区时,会有译文本土化的现象。关于这一点,国外一个人研究了很多年后写了一本书。那本书我看过,其中说:“佛教在传入中国时,为了随顺汉地孝文化在内的传统思想理念,个别佛经译文稍有改动。”极个别文句可能是有所改动。
包括最近在讲的《维摩诘经》,窥基大师在他的注疏中,虽然没有完全否定鸠摩罗什的译本,但他说,鸠摩罗什的译本还是有一些不太合适的地方。玄奘为什么要去印度取经呢?因为他觉得,前辈大德从印度取来的佛经并不完整。
勿忘上师,时时祈祷
总而言之,无论是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还是按照佛教的教义来说,恭敬父母都很重要。就像印光大师和华智仁波切说的那样,有多少恭敬,就能得到诸佛多少的加持。
包括昨天英文讲考的道友也说,千江有水千江月,有多少条清澈的江河,就能印现出多少个皎洁的明月。我们对诸佛菩萨的恭敬心越清澈,诸佛菩萨的加持也就越明显;越恭敬父母,就越能得到父母的爱。
汉地的《法苑珠林》里说:“若有人能恭敬求法。佛于其人不入涅槃。法亦不灭。虽在异土常面睹佛得闻正法。”对于恭敬求法的人来说,佛陀不入涅槃,佛法也不会隐没,即使这样的人身处无佛世界,也能常常见佛闻法,得到诸佛的加持和垂念。
若想真正从佛法中得到加持和功德,自己一定要有恭敬心。恭敬心不仅是儒家文化的精髓,更是佛教文化的精髓,这是我想特别强调的一点。有恭敬心, 修行才会有收获。如果以恭敬心对待祖师大德和佛经论典,那么,即使佛已经涅槃了,但对你来说,佛不仅没有涅槃,而且时时刻刻都在加持你。同样的,如果你对孔子很有恭敬心,即使他已经离开两千多年了,但他不会涅槃的。
虽然法王如意宝已经圆寂了,但我在梦中,或是祈祷的时候,心里会想:“噢,上师是不会圆寂的, 他时时刻刻都在加持我。只要我有恭敬心,经常祈祷,上师就一直和我在一起,从未离开。”
说实话,我经常祈祷上师。走路也好,早上起来也好,晚上睡觉也好,我都会以恭敬心经常祈祷上师。一方面,我觉得上师对我的恩德很大,另一方面,时时祈祷上师,能令心调柔、堪能。虽然上师的智慧无有边际,无处不在,对众生的慈悲和加持也无有偏颇,但如果不经常祈祷,也不一定能得到上师的加持 (堪布微博:“如果经常观修根本上师与本尊无二无别,并时时加以恭敬祈祷, 以此缘起,可以开启自己的本俱智慧,修行不容易退失,并能自然而然利益众生。”)。
同样的道理,要想得到其他诸佛菩萨的加持,也需要经常祈祷。比如说,当我经常祈祷文殊菩萨时, 跟文殊菩萨的感情会很好,能感觉到他一直在加持我,如果中间停了一段时间,连一次都没有祈祷过, 文殊菩萨可能也就不理我了。供赞护法神也是如此, 如果没有念护法神,会觉得:“噢,不行,我可能要供养一下护法神了。”供养之后,感应就来了。
也许没有信仰的人觉得:“这个人好迷信哪! 应该要想办法‘度化’他,他太可怜了!”对我产生极大的“悲悯”之心。这也可以,我很开放,你对我产生悲悯心也好,嗔恨心也好,只要你的心态比较正常,我都能接受。
总之,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养成经常祈祷上师三宝的习惯,要有一个精神上的依靠处,这很重要。
物质生活,维持生存精神生活,美丽人生
当今时代中的人们,好像除了金钱、物质等实有的东西以外,没有任何精神方面的、无形的依靠处。
个人而言,我会时时祈祷包括已经圆寂了的上师,以及诸佛菩萨,就像我每天要吃饭睡觉那样,这是我精神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除了追求看得见摸得着的金钱以外,没有其他任何价值观,这样过下去,人生不一定有价值。只有金钱、物质的生活,是麻木而枯竭的。快乐安逸的生活,一定来源于对身心的调整,以及无形宗教力量的滋养。
因此,我特别希望大家在物质生活的基础上,还要有精神生活。你不一定要学佛,我并不是让你们一定要皈依佛教,不是这个意思。现在全世界都在提倡无宗教主义,无宗教主义的思想是一种纯正的能量, 带有很好的清净心。
王阳明应该也算无宗教主义者。前几年,王阳明比较火,他的思想很被学术界重视。尤其是日本的学者,对他的思想推崇备至。听说一位日本人为了研究王阳明的身份,反反复复去过他的家乡 40 多次。
王阳明的著作较多,我看过一些,他说他的思想就是道教、儒家和佛教的融合。据说,他一个人在山上修行,最后,他感觉自己已经开悟了。他人很清净,说的有些话还是很有意义的。他最后离开世间时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意思是,我这辈子光明磊落、坦坦荡荡的,也没什么可说的,该说的已经说完了,就像佛教大德的圆寂一样。
我觉得,不一定非要有宗教信仰或仪式仪轨,最重要的是,做人要坦坦荡荡、明明白白的,要活得潇洒自在,不要整天很痛苦的样子。
有的人,好像每天都会因为一些这样或那样的事情而苦恼不已。每天都活得愁眉苦脸的,真的不值得。人在离开人世之前,肯定会经历很多事情,如果因为事情而悲伤,恐怕这辈子都不会有快乐的时候了。所以我建议,该做的事情,要好好去做,但心情,无论如何要保持开开心心的。
皈依真理
刚才有几个人说想要皈依三宝,那么我念一下皈依三宝的偈颂。你们想皈依的就跟着我重复,不想皈依也不用怕,不会把你“卷”进来,佛教的皈依并不是海啸,能否得到皈依的戒体,关键在于自己是否有愿意皈依的决心。
在座的各位,以及网络上的道友,想皈依的人, 就从今天开始发愿皈依三宝。皈依是自己心里承认或相信,相信佛陀、相信佛法、相信僧团。佛是什么呢?佛就是觉悟者;法又是什么?觉悟者所说的道理就是法;僧众则是追随觉悟者的团体。
如果不是觉悟者,自己还稀里糊涂的话,这样的人我们不会皈依;如果所说的法不符合真理,我们也不会皈依这样的道理;如果追随者们的行为不如法、不合理、不合法,这样的团体,我们也不会皈依。
如果我们是真正追求真理的人,那么皈依觉悟者,有何不可呢?佛的意思就是觉,因为佛陀彻底觉悟了,所以我们要皈依佛。佛法僧三宝,其实就是觉悟者、觉悟者的法,以及觉悟者的追随者。归根结底,皈依三宝就是皈依真理。只有真正的觉悟者,才有能力发现万事万物的真理。谁追求这样的真理,谁就可以被称为僧众。
如果你们愿意皈依觉悟者、觉悟者说的法,以及跟随觉悟者追求真理的人,那么就跟着我一起念诵皈依三宝的偈颂。在皈依真理的基础上,如果还能以利益天下无边的众生的发心而皈依三宝的话,更好!那就是大乘菩萨的皈依了。
那么,愿意皈依的跟着我念三遍皈依偈:
喇嘛拉嘉森惬哦,桑吉拉嘉森惬哦,秋拉嘉森惬哦,根登拉嘉森惬哦……(皈依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堪布弹指)听到这个声音的时候,你们已经得到了皈依戒体。
最后,大家一起回向功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