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孝经讲解——索达吉堪布·传讲(第十课)
时间:2025-10-27 浏览:5次
	
第 10课
2018年8月2日
上节课讲了《圣治章》的前半部分内容,主要强调天地万物之中人最尊贵;在人的德行中,孝顺最重要;而最大的孝顺就是尊敬父亲;对父亲最大的恭敬则是配天。
孝是最重要的德行,而孝又体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当父母在世时,对他们恭敬承侍,二是当父母过世后,经常思念他们,并为他们诵经或是请僧众做超度。
按照藏地的传统,即使父母已经离开了十几二十年,但在遇到高僧大德或寺院举行法会时,子女仍会供养一些钱,比如五块十块,然后将父母的名字写在纸条上交给寺院,请僧众为其念经回向。以后你们朝山或去寺院时,也应该将过世亲人的名字写上,然后请僧众念经回向,这很有必要。
许多人喜欢请上师、活佛们打卦,看看念什么经比较好。其实不用打卦,若是为亡者,就念观音心咒和阿弥陀佛心咒,若是为生者,就念莲师心咒和药师经。有些人也许是因为没有系统地闻思修行过,对佛教不了解,以为佛教就是打卦算命,所以才会经常找人打卦。那些对打卦一窍不通的人,也被推上了“算命先生”的位置。尤其是女众,经常找人打卦,今天跟这个上师打电话,明天跟那个活佛打电话,然后一传十、十传百,那些上师、活佛整天不停地接电话, 也不知道他们的卦到底打得准不准?个人觉得,行持善法最好依靠自己的智慧,而不要依靠别人的打卦。
前面除了讲在今生和来世两个阶段孝顺父母以外,还讲了从小就应该培养孩子的孝心,让孩子学习父亲的智慧和母亲的慈悲,这样以后,仅以慈悲的方式就能治理好家庭、维护好社会,统治好国家,完全不必使用任何暴力手段。
这节课讲《圣治章》的后半部分内容。前面讲过,父子之道是一种自然规律,可以用君臣关系来体现。我们今天主要讲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
| 君亲临之,厚莫重焉。
父母和子女之间有两层关系:如君臣般的关系和血缘关系。
首先是如君臣般的关系:父母如君主,子女如臣子,子女应该尊重父母,就像臣子需要尊重君主一般。然而,当今时代由于西方思想的影响,父母与子女、老师与学生、医生与病人……相互之间都少了恭敬与尊重。
其次是血缘关系。仅是国王和大臣之间的关系还不足够,子女和父母之间还有一层非常亲密的血缘关系。子女毕竟是父母的亲生骨肉,所以对子女来说, 孝顺父母比什么都重要。
有些人因为愚痴或业力现前,虽然知道父母对自己有恩德,但将父母的恩德看作理所当然,觉得他们本来就应该这样,更有甚者,连孝养父母的心都没有。
最近,我看到新闻媒体上报道,湖南的一个村落里面,有一百多人能回忆前世。其中有一位女孩,她的母亲比她自己还年轻。为什么会这样呢?她母亲去世之后,投生在了另一户人家。长大之后,那位母亲凭着记忆找到了自己前世的女儿。见面确认之后,虽然前世的母亲比自己还年轻,但女孩仍然叫她妈妈。所以说,轮回的确可怕。《妙臂菩萨请问经》中说, 亲人会变成怨敌,怨敌也会成为亲人,亲缘关系没有丝毫可靠之处(《妙臂菩萨所问经》:“有时怨敌转为亲,亲爱如是亦为怨,如是一类为中庸, 即诸中庸复为怨。如是亦复为亲爱,具慧了知终莫贪,于亲当止爱分别,于心善法安乐住。”)。
前世和父母是怨敌的缘故,也许今生和父母关系不好,但不能因为和父母关系不好,就将父母当成敌人对待;也不能因为父母离异,自己从小就被父亲或母亲抛弃而不理他们。
无论如何,如果没有父母的恩德,我们不可能来到这个世界。就像《大圆满前行》中说的那样,是父母没有让我们饿死、没有让我们腐烂。少了父母的关怀,我们无法成长,甚至连生命也没办法延续。我希望大家一定要改变对待父母的态度,无论父母对我们好还是不好,作为子女,一定要对父母有感恩之心。
这里说,亲子之间有两层关系,一是君臣关系, 一是血缘关系,所以尊重父母、感恩父母比什么都重要。
| 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不爱自己的父母,却爱别人的人,已经违背了道德;不恭敬自己的父母,对其他人却十分恭敬的人, 已经违背了礼法。
有些年轻人,特别讨厌父母,连见父母都不愿意,却总喜欢和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这样的人确实稀有!按理来讲,子女本应以感恩、尊重、敬爱的态度对待父母,不爱父母,却爱萍水相逢的人, 只能说明这样的人已经违背了基本的道德观念,根本算不上孝顺之人。
《杂宝藏经》中有一则公案,从前有一个妇人, 特别恨自己的婆婆——不管是藏地、汉地还是西方, 人们都很重视婆媳关系。有些媳妇对自己的婆婆很好,将丈夫的父母当作自己的亲生父母对待,可是这则公案中的妇人,不仅和婆婆关系不好,甚至要求丈夫杀掉他的母亲。丈夫愚痴,竟然答应了。于是他将母亲带到一片旷野中,绑起来准备杀掉。由于他的行为彻底违背了良知,就在这时,天空忽然乌云密布, 降下霹雳杀死了那个愚痴的丈夫。
之后,母亲自己走了回去,到家后敲门。妇人去开门的时候心想,应该是自己的丈夫杀完母亲回来了,就问:“杀了吗?”母亲回答:“杀了!”
这则公案中的丈夫,不仅不爱母亲,反倒想要杀害母亲,结果感得被雷劈死的现世现报,更可怕的是,死后还要堕入地狱感受无边的痛苦。
所以说,对其他人的爱,要掌握分寸,绝不能因为爱其他人而违背道德与良知。
“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对待双亲,既不恭敬也不承侍,父母的话当耳旁风,根本不听从,对其他人的话,却言听计从,这样的人完全违背了礼法。就像有些领导,在上级面前,点头哈腰,唯唯诺诺,可是一回到家中,就开始耀武扬威,对父母颐指气使, 好像父母是仆人,自己是国王一样。一个人到底怎么样,依靠观察就能看个大概。有良知的人,不可能对父母不好。
一般来讲,出家人不能向在家人顶礼,但当父母生病时,即使是出家人,也可以向父母顶礼,而且也能将所得的信财供养父母。而且《盂兰盆经》等经典中也讲了报答父母之恩的方法。
从礼法上讲,父母是我们首先要恭敬的对境,不恭敬父母的人,谈不上恭敬领导、上师等其他人,即使恭敬,也不是出于真心,而是另有目的。
去年,我跟有些汉地的父母说过:“你们现在辛辛苦苦把孩子送到国外留学,他们在西方批判思想的影响下,也许过了两三年以后,会变得一点都不恭敬父母。”有些孩子,留学的结果很不理想。父母将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用来供孩子留学,可是孩子不仅没有学到有价值的知识,反倒熏习了很强的自私主义,根本不愿意照顾、孝养父母。这一点,在父母年老时尤为明显。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孩子都会变得不恭敬父母。也有许多留学生,他们不仅在国外学到了开放的思想,回来之后,对父母也更加孝顺。
我们之前讲《弟子规》时,讲过《元觉劝父》的故事。一天,父亲对孙元觉说:“你的爷爷老了,不中用,你把他装在竹筐里,然后扔到山林中。”元觉不肯去。父亲没办法,就拿着竹筐说:“你不去,我自己去。”元觉说:“那你回来的时候,一定要把竹筐带上。”父亲问:“为什么?”元觉答道:“等你老了,竹筐还能派上用场。”父亲想了想,放下了竹筐。
无论真假,这个故事至少提醒了我们一个规律: 如果我们不孝敬父母,儿女们是否会孝敬我们?很难说。
不仅是对待父母,对待上师或老师时,也应该恭敬。即使是受过西方思想影响的人,至少也要恭敬自己的父母、老师和上师。若不恭敬上师,即使再恭敬其他人,也不会有什么意义。
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论》引用过一则教证(《菩提道次第广论》:“教一四句偈,若不当师看,百代生狗身,后得卑贱躯。”),意思是,如果不将传过一个偈颂以上的阿阇黎视为上师,就会在将来的一百世中反复投生为恶犬, 从犬身脱离转为人身时,也是驼背者,非常可怜!
因此,我奉劝大家,千万不要诽谤对你有法恩的上师或法师!就算你觉得自己有千百万个好的理由, 也一定不要去诽谤,只要诽谤了,就绝对不会有一个好下场。客观的因果规律不会有丝毫错谬。
现如今,有的人已经依止了某位大德十几二十年,结果却反过来讲上师的过失。暂且不论那位大德是否真的有过失,作为弟子,若大肆宣扬上师的过失,这就是最大的过失!我们佛教徒也应该将焦点放在弟子上。
西方也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有些依止了三四十年,而且也得过密法窍诀的弟子,最后竟然联合起来诽谤上师。
堪布阿琼在《前行备忘录》中说过, 对上师具有坚定信心的弟子,无论是看见上师与一百个女人有关系,还是看见上师宰杀了一百头牦牛,都不应该对上师生邪见——真正有虔诚信心的弟子,也不会生邪见(《前行备忘录》:“当上师勾招男女等,哪怕是每一天都带着一百个女人,也要看成是怀业。即使上师挑起争端、发起争斗、兴起动乱、每一天宰杀一百只牲口,也要把这看作是诛业。”)。
有些人说:“噢,连某位大德都出现了丑闻,看来佛法快要灭了,现在真的到了末法时代!”但我觉得,一个人身上发生的事情,根本影响不了佛法的衰落或兴盛。还有些人说:“某位大德具足功德,他就是佛法的未来,我们全将希望寄托在他身上。”这只是夸张的说法,佛法的未来不可能被寄托在某一个人身上。佛陀圆寂之后,被称为“第二大佛陀”的莲花生大士和世亲论师,也没有撑起整个佛法。因此,所谓的“佛法的未来全寄托在某一位大德身上”或“某位大德出现了丑闻,佛法已经没有了希望”,这些只是夸张的说法而已,事实并非如此。
任何国家都有许多贪官,一个贪官影响不了国家政权,不说一个,就算有成百上千个贪官,也改变不了国家政权,国家的各个方面还是能照样运行。
有些佛教徒,由于缺乏智慧,总是随波逐流,发生一件事情,要么消极地认为佛法已经没有希望了, 要么过于赞叹、盲目乐观。其实这两种想法都不合理。
总而言之,恭敬上师非常重要。对于不承认释迦牟尼佛教法的人来说,我们当然也可以用其他的学说、哲理或理路来分析。若从佛教的角度来讲,无论是显宗还是密宗,一致认为,弟子要有弟子的法相和行为。
弟子诽谤上师时,现在很多人不说弟子不对, 反而观察上师有没有过失。也许上师有这个过失,可是大家要知道,甚至连全知无垢光尊者也因为众生福报浅薄而被两座寺院开除过,包括六祖慧能大师也被人追杀过——他们难道是真有过失才被开除或追杀的吗?显然不是。
人人都在指责某人时,那个人不一定真的像人们所说的那样,也许背后有各种隐情。之前我在微博上发过:即使被所有人赞叹,也不要沾沾自喜,你不一定那么好;即使被所有人诽谤,也不必垂头丧气,你不一定那么差(堪布微博:“当你成功的时候,人人都会赞美,其实你不一定那么好;当你失败的时候,人人都会轻贱,其实你不一定那么差。”)。
大部分世间人都没有自己的主张,只知道人云亦云。当朴槿惠被正式选为总统时,成千上万的人欢呼雀跃:“啊!我们的总统选出来啦!”过了两三年, 当朴槿惠锒铛入狱时,上次欢呼雀跃的人这次再次欢呼雀跃:“啊!终于弹劾成功了,总算让她下台啦!”大多数人,最擅长的就是随声附和。
当然,我并不是在刻意赞叹谁或维护谁,只是在表明我个人的观点。这以上讲的内容,希望大家好好分析。
总而言之,“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对父母、上师的恭敬,应该做到始终不渝。
| 以顺则逆,民无则焉。
身为一国之君,若以违背道德和礼法的行为教化民众,自己若首先做不到孝敬父母,不能以身作则的话,也就不可能让民众顺从,反而会造成逆乱,连国家也统治不了。为什么呢?因为国君违背了原则,民众失去了效仿的对象,以致民众的行为也没了规范。
一方面,教育很重要;另一方面,教育者、提倡教育的人,自己得以身作则,这更重要。只有这样, 教育才能成功。
| 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
从不行持善法、不孝顺父母,甚至连“孝顺” 的概念也没有的人,可以说,已经败坏了基本的道德准则,所作所为也与人的天性相违。这样的人即使暂时通过恶劣手段,得到了一些名声、地位、财富或权力,也不会被君子所看重。
俗话说:“麻雀再口渴,也不会饮地上的脏水。”《萨迦格言》中也说,高贵的人,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会做低贱的事(《萨迦格言》:“正士无论再困苦,不吃杂罪之食物,狮子无论再饥饿,不会食用呕吐物。正士即使遇命难,亦不舍弃善本性,真金无论再烧砍,彼色总是不会变。”)。
君子好德
一个人,即使腰缠万贯、才华横溢、智慧过人, 具足人们所羡慕的一切世间功德,但如果不懂得孝顺父母、恭敬上师或老师,这样的人也不会被真正有智慧、有德行的君子所看重。
不过现在的社会好像有点儿颠倒,有道德的人不一定能得到人们的尊敬;缺德但不缺钱和权的人,反而受到人们恭敬。这说明大部分人的修养不够、辨别和判断能力不足。
假如社会上的多数人都拥有良好的道德价值观,那么大家会认可那些依靠正当途径获得名闻利养的人,而反感那些弄虚作假、坑蒙拐骗的人。比如说, 当某个人通过不清净的途径获取了大量钱财时,人们不会羡慕,只会说:“他的钱不干净。”君子看重的是内在的道德和品行,而不是身外之物。
我们作为修行人,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所作所为一定要如理如法;虽然凡夫人不可能没有一点习气,但还是要尽量如理如法。
现在社会上,有些人因为不懂或愚痴,有些人可能另有目的,经常在网上乱发一些照片和文章。最近,网上有一篇标题为“一位出家人谈两性欲望”的文章,说是我公开讲的,旁边还配了我的照片。我看了之后,发现里面的内容根本不是我说的。我自己说过的话,无论是自己写的书、学院讲的课,还是在大学做的演讲,凡是出自我手的文字、出自我口的语言,我肯定会负责。也许发表那篇文章的人,是希望通过这样的做法,达到让我不讲课的目的。但这是不可能的,“法华事件”期间,我讲的课更多。
还有些人,也许觉得自己的思想和某个人的思想比较接近,如果以他的名义写一些文章的话,应该是有利的。如果是这种情况,我觉得大家还是按照自己的原则,以自己的名义去发表文章,这样可能好一点,没有必要假借他人的名义。
如果是另有目的,我也没什么,反正现在网络上各种各样的都有;如果是好心,还是希望不要在没有经过我同意的情况下,以我的名义随意发表文章,这样确实不太好,也可以说这是对人不太负责任的行为吧。我们最好以严谨、负责的态度对待文字、演讲。希望以后注意。
| 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 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
君子不会以非法的途径宣扬自己的光辉形象。那么,君子会怎样做呢?君子以“六可”为准则,也就是“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
这些教言确实挺好,虽然里面没有提到大乘佛法的核心——菩提心,也不涉及密法的窍诀,但讲了很多做人的基本道理。如果出家人、佛教徒在做人方面能按照《孝经》中所说的去做,以后一定能成为很好的出家人和佛教徒;若是非宗教信仰者,也很有必要学习这样的教言。因为,在中小学的课程中,类似的教言提得并不多,而学习这些教言,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完善自身的行为。
六“可”
首先是“言思可道”,君子从来不会未经思考就随意胡言乱语,总是深思熟虑之后才开口说话,而且所说的话语缜密、有逻辑,让人心服口服。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观察语言品》中说,说话之前要先思考,不能信口开河(《君规教言论》:“世间一切取舍事,皆从言中可了知,是故无论任何语,当思功过而言说。”)。
这以上是讲的第一“可”——言思可道,君子先思考,后说话,因此,君子的言语总能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
然后是“行思可乐”,君子行动之前,会先思考,经过缜密思考之后的行为,通常能给人们带来快乐。
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行为,导致别人痛苦、伤心或生嗔恨心。有些调皮的小僧人,总让管家心烦, 不听话的学生,也让老师心烦。如果一位出家人的威仪、行为,能像马胜比丘那样如理如法,那么很多人仅仅因为他的行为就能生起信心和欢喜心。对于行为特别如法的出家人,大家不得不尊重。
这是第二“可”——行思可乐,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行为,通常都是如理如法的。如法的行为,既能让人感到快乐,也能得到人们的尊重。
第三是“作事可法”,君子具有处事的智慧,做任何事情之前,会先思考,因此,君子的所作所为值得人们效仿。
《君规教言论》中说:“此外国王君主众,善恶诸行为如何,一切眷属效仿之,彼等之行亦复然。” 君主的行为,无论善或不善,下面的人都会效仿。这则教证,法王如意宝经常引用。
比如说,领导爱喝酒,下面的人也会爱喝酒,领导爱学习,眷属也会变得爱学习。我听说某个地方不停地换领导。最开始的领导特别爱看书,下面的人每天都去买书;第二位领导特别爱收集石头,下面的人又到处去搜集各种各样的石头;第三位领导特别爱种树,下面的人又开始拼命地挖土种树。同样,如果一个道场的负责人热爱闻思修行,那么下面的人也会爱上闻思修行;如果主要负责人不闻思修行,却喜欢跳金刚舞的话,那么下面的人即使不会跳,但为了让领导高兴,也不得不跳来跳去的。因为喜欢跳舞的领导总是觉得:“不跳舞的就是坏人,跳舞的才是好人!”麦彭仁波切说:“一切眷属效仿之,彼等之行亦复然。”上至国家,下至小团体,都是如此。
今天我和工巧明、历算明、声明学三个班的堪布们开会,也谈到了这一点。主要负责人如果广闻博学,精通显密佛法以及许多世间知识的话,他会觉得,学生们同样有必要学习各种不同的知识;负责人如果只懂五部大论,他就会认为,学生们只要将五部大论学好就够了。主要负责人的心态、价值观和行为,对整个团体有很大的影响。负责人做什么,下面的人也会跟着做。
“容止可观”,君子的穿着、仪容举止也会被人们模仿。若按照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粉丝会模仿明星,穿明星“同款”。
“进退可度”,君子的一进一退、一取一舍,都不会越礼违法,所以值得人们效仿。
| 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
君子若以“六可”治理国家、统治人民,则能得到人民的敬畏和爱戴,而且人民也会学习、效仿君主的行为。
有智慧的君主,不仅自己会学习,而且也懂得请教他人。《君规教言论》中说:“一切殊胜诸君主,为知合理非理事,当学种种诸论典,并依具有功德者。”殊胜的明君,为了了知哪些事情合理,哪些不合理,会主动学习各种论典,也会依止具有功德之人。
我们以后当上负责人时,不要觉得:“噢,我现在已经是负责人了,不需要再学习了。”我看到有些学生考上理想的学校以后,就再也不学习了,其实这样很不好,应该更加努力地看书学习,从而了达哪些是理,哪些是非理。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依止专业的老师。同时,自己也应该怀着谦虚的心态,经常向老师请教问题,以解决心中的疑惑。
我在去一些学校时,若有机会,就会拿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问题请教学校里的老师们。他们短时间内的回答,常常让我受益匪浅。依靠这样的方式了解知识,效果很好,也很有意义!
不治而治的秘密
实际上,并不是只有以严厉的惩罚、判死刑等粗暴的方式才能治理好国家。贤明的君主,仅仅依靠自身的威德力、爱与慈悲,就能让下面的人对自己既敬畏又爱戴。人们看见他时,会觉得特别畏惧,但内心中又特别特别爱他,一旦他离开了,也许人们还会伤心地哭泣。所以说,真正成功的君主,依靠的是威德力,而非谩骂与惩罚。当然,在对待个别人时,确实需要一些惩罚措施,否则难以管理。但无论如何,爱比惩罚更重要。
像我们法王如意宝,他对所有的弟子,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爱,虽然有时候也会严厉地批评,但就像有句古话说的那样:“爱之切,故言之也苛。”
而且,法王的爱,不仅体现在为我们传授智慧上,还体现在平常的生活中,要知道,我们当年在法王身边求学时,各方面条件都很差。我有时候会想起许多当年求学时的细节,这些细节无一不让我感叹: “唉,要是上师现在还在的话,该多好啊……”
每当我乘车从色达去炉霍,经过那条山间隧道时都会想起,之前这里并没有隧道,上师如意宝外出弘法经过这里时,要翻山才行。还记得当时坐的是北京吉普,一路上特别颠簸。德巴上师带着我去成都时, 路上好像需要四五天时间。那时候,二郎山也没有隧道,途径二郎山时,必定会经历一段颠簸的翻山之旅。
上师们弘法度众的毅力、对弟子的关爱,确实让我们难以忘怀。上师在学院也好,离开学院外出弘法也好,始终关注着我们的闻思修行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上师源源不断的爱,完全是自然流露出来的。
| 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因此,这样的君主能够顺利地成就道德教化,并推行其政令。
有爱的缘故,他能以德服人。对于他所推行的政令或规则,大家也会心服口服,愿意接受。
如果没有爱和道德,完全以强迫的方式推行自己的政策,那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政策还没出台的时候,对策可能早就准备好了,而且对策比政策的内容还丰富,政策有三页纸的话,对策也许有三十几页。
所以说,发自内心的爱很重要。尤其是在对待家人和亲戚朋友时,一定要有一颗爱他们的心、发自内心想要帮助他们的心!
不如雪中送炭
包括有些佛教徒、出家人的子女读书,这方面我们也需要一些新的思考。比如说,有些佛教徒、出家人的子女已经考上了中专或大学,但因为家境原因, 没办法完成学业。如果有这样的情况,希望周围的道友们能提供帮助,无论是通过基金会还是依靠其他方式,道友们应该齐心协力。
大家都喜欢供养上师,今天供养这位上师,明天供养那位上师——我这样说也许是在造罪,但我觉得,上师们不会缺钱的,真正的上师,钱肯定多多的有,而且钱花不完,上师也很痛苦。所以不如资助一些贫困学生,比如几个人合力帮助一位大学生完成学业。当然,资助的对境不一定是你的亲戚,只要是贫困生,都值得帮助。
前段时间,来了一位抱着两个孩子的母亲,她是我家乡那边的人。她来了后一直哭,我问她为什么哭。她说:“您以前若是没有资助我上学,我现在可能每天都在打工,最多找一份看门的工作。以当时的家庭条件,不要说读大学,连生存都很困难,但因为您的资助,我才越过了那道坎,顺利完成了学业,后来也找到了一份较好的工作,现在成家已经八年了, 所以我特别特别感激您……”
当时她这样说的时候,我就觉得,助学确实是一件有意义、真正能帮助到众生的事情。我们现在做的很多事情,比如造佛像,一方面是有功德,但另一方面,很多人造佛像就是为了自己得到好处,供养上师也是为了让上师加持自己,很多时候都是自私自利的发心,并没有以菩提心摄持。
我们最好以利他心帮助身边的众生。同一个道场的金刚道友也好,身边的非佛教徒也好,如果他们的子女成绩很不错,已经考上了,但因为学费问题而上不起学的话,希望大家齐心协力提供帮助。我觉得, 资助一位大学生完成四年的学业,比许多功德都要超胜。
供养僧众的功德,的确很大,但供养上师的话, 不好说,供养好的上师,有功德,如果供养不好的上师,自他都会毁坏。前段时间,一个人供养了一个假上师几十万,结果没过多久,又开始找银行开清单、找律师、叫警察……其实他自己也很愚痴,供养之前根本不观察。
与其供养假上师,不如资助身边真正读不起书的孩子。如果身边有读不起书的孩子,大家还是要想办法提供帮助,如果自己没办法,也可以联系我们,我们这边也想想办法。
我们讲《孝经》,不能光是嘴上“孝孝孝”,理论谁都会讲,而且你们比我更会说,我一个外来民族的在这里啃的话,完全是班门弄斧。不管怎么样,《孝经》的精华、核心精神我们一定要掌握。
学了《孝经》之后,我们有两件事要做。
第一件事:从现在开始,无论父母对我们什么态度,我们一定要改变自己对待父母的态度;如果父母不在了,我们要经常为他们做回向,尤其是朝山、去寺院时,应该请僧众念经回向。
第二件事:我们经常说“敬老爱幼”,一方面,我们要帮助身边的病人,他们很可怜,但更重要的是,要为读不起书的孩子们提供经济上的帮助,帮助他们完成学业。我们藏族有一种说法:“布谷鸟来的时候,刚好是牦牛最困难的时候,大多数的牦牛都会饿死在春天。这时如果有人愿意喂几把草,帮助它们熬过这个坎,过不了多久,它们就会变得健康又强壮。”
同样,贫困生的坎就在高中和大学那几年,如果这时有人愿意扶一把的话,他可能一辈子都会感恩戴德。当然,也不排除有些人不仅不报恩,反而将你微信删掉的可能性。这种人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曾经被帮助过,他觉得被人资助是一件很丢脸的事,他一定要显露出自己从小就很能干的姿态。不过,无论是感恩戴德,还是忘恩负义,这些都不重要。
| 《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诗经》中说:“善人君子的威仪,不会有任何差错,他的所作所为,如理如法。”
威仪确实很重要,尤其是在这个追求颜值的时代,谁都不愿意看见一个穿得破破烂烂,不洗脸、不刷牙,头发乱糟糟的人。作为佛教徒,过于梳妆打扮也没必要,但基本的威仪还是要有。不管出现在什么样的场合,我们尽量弄得干净一点,不要让人觉得不舒服。国际上稍微有点素质的人,看法是这样,做法也是这样。
见解较好、德行较高的人,威仪也会很好。有些出家人无论在哪,好的威仪始终如一。可是有的出家人,在经堂里很庄严,到了不同的场合时,威仪就变了。
当然,文化的缘故,有的出家人过年回去见父母时,不得不披上红色的大衣,戴上黑色的假发,就像现在有些人租男女朋友回家见父母一样,有的出家人就租衣服和头发回去见父母。最好不要这样,因为你的智慧还没有成熟,再加上相续中的在家习气还很严重,最后说不定会爱上假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