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家

孝经讲解——索达吉堪布·传讲(第十三课)

时间:2025-10-27    浏览:17次


13

 

201891

 

《孝经》共十八章,今天讲十三章和十四章。

 

 

好学永不厌

 

学习至关重要,每个人都应该热爱学习。可是据我观察,当今时代,人们普遍被手机控制,整天沉溺在网络世界中,不停地接收着纷繁复杂的信息——这些信息真的有意义吗?

实际上,对我们真正有利的,是学习。学习能完善我们的人格,帮助我们成为很好的修行人。

当然,根据前世习气的不同,有些人爱学习,有些人听到“学习”两字时,整张脸都垮下来了,看上去特别沮丧,如果听到的不是学习,而是去哪游玩, 便马上兴致勃勃,翘首以盼。

不管怎么样,大家需要培养爱学习的精神,无论处在人生的何种状态,都不要放弃学习。

有些人在巅峰时期时,名声、地位、财富以及好的心情,样样具足,结果迷失于其中,以致放弃了学习。因为成功而放弃学习,很不值得。在顺风顺水的时候,更应该好好学习。

有些人,处在人生最低谷、最堕落、最痛苦的阶段时,由于提不起任何学习的兴趣,也放弃了学习。其实,学习能支撑我们度过人生的难关,也许在学习的过程中,会越来越开心,然后慢慢地,就走出了人生的低谷。

有些人在得到了世间的文凭或出世间的学位之后,学习也随之停止。停止学习,就是停止了思想,人生便不会再有进步。因此,不仅要热爱学习,还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

人生中的难关,依靠学习,能一一度过,相续中的嫉妒、傲慢等烦恼,也可以通过学习来解决。希望大家将“终生学习,终生修行,终生利他”的理念铭记于心。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儒家的《孝经》。虽然它属于世间文化的范畴,但其中的有些道理非常实用, 而且与我们的修行和解脱息息相关,很有必要学。即使你是了不起的修行人,也不可能超出人的范畴, 所以同样要会做人。若不会做人,就会影响自己的闻思、修行以及利他。

所以,希望大家每天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学习是一种享受,不要将它当成压力。从大家早起背诵的精神,以及课前课后念诵时的状态来看,大家还是很开心的。

我去大学演讲时,每当到了学习氛围很浓的学校,心里就会感觉特别爽快。有些学校,学习气氛不是很浓,与名闻利养有关的琐事较多,虽然他们认为追求名闻利养是有意义的,但在我们看来,那些事情对内心不会有利,对今生和来世也没有多大意义。

现在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第十三章《广至德章》。上一章讲了推广孝文化的途径,这一章进一步说明了弘传孝文化的方式。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人,当时中国还未统一,在后来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中国才逐渐成为现在的样子。整体而言,儒家思想主要强调家庭文化和国家文化(按照当时的范畴来说,这里的国家主要指周朝),以追求今生的快乐为主;相较而言,西方文化更注重全球性思维;而大乘佛教,在关心人类世界的基础上,还希望帮助动物和非人等一切众生。

正如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愿景和目标,而不同的文化,也有不同的侧重点。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 有必要把握好文化的所属范畴和整体内涵。

当今时代,既要学习东方文化,也要懂得西方文化,既要领会传统思想,也要了解现代科技。了解越多,越得心应手,越不会茫然不知所措。就像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中讲的那样,在大的方面,我们要了解一些国家的文化、政治经济、思想导向,以及时代背景,对整个大环境要敏感。

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大局观。无论是自己的修行,还是传播文化理念或弘扬正法,甚至仅仅是处理家庭和工作等的事情,都需要从大局出发。若不考虑大局,整天斤斤计较,将时间全耗在私人鸡毛蒜皮的琐事上和贪嗔痴等的烦恼上,这就很不合理。

 

|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

 

孔子说:天子首先应当将孝文化当作教育的核心

来弘扬,当孝的理念深入人心时,人民生活快乐,天下自然太平。所以说,对一国之君来说,弘扬孝文化尤其重要。其次,弘扬的方式并不是家家户户挨个去拜访,也不是每天都当面指教为人子者如何行孝。

现在,各地都在提倡复兴传统文化。传统文化, 无论是《大学》《中庸》《三字经》《千字文》,还是《孝经》《弟子规》,归根结底,就是在提倡孝。

一国之君在弘扬孝文化的过程中,不可能像个别宗教那样,挨家挨户地敲门、满大街地发传单,也不是每天见各种各样的人,然后当面告诉他们应该怎么行持孝道。

当然,我们有些时候也需要面谈,这样效果会更好。比如说,在成办一些事情的时候,比起发微信、打电话,亲自见面去谈,也许事情更容易成办。因为人有时候好像有一种吸引力或者说人格魅力,很快就能将事情谈拢。

但君主不可能和所有人一一面谈,而且也没必要这样做。有一次,我看到我们学校的校长在体育场, 对着几百名学生,一一喊话:“喂,那个同学,你这样不行啊!那边那个,不要乱扔垃圾,把垃圾捡起来!站在篮球架下面的那个同学,你怎么穿成这样? 下次穿得好一点!”

我后来跟他说:“你这样一个一个去纠正的话, 太麻烦了。你应该在打扫卫生、仪容仪表等方面制定总的规章制度,然后再让下面的班主任去一一落实, 这样会比较有效率。不然的话,体育场有几百名学生跑来跑去的,你一个个去说,不一定能起到作用。”

当然,对班级的法师或企业的负责人而言,某些时候,逐一沟通也是有必要的。

最初, 我们在德巴堪布面前听《大圆满前行》时,德巴堪布每天早上站在门口检查我们的穿着。一次,他一把揪住喇嘛舟吉的衣服,问:“你穿的这是在家衣服还是出家衣服!”从那时起,我们每天起来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理衣着。

有时候,像德巴堪布那样,具体抓一件事情也是有必要的。但这里的理念与之相反,而是说,君主若想弘扬孝文化,应该制定大的教育方针,再往下逐级落实。就像现在提倡“控辍保学”(控辍保学:控制辍学和失学保住每个孩子必须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定好政策之后,再层层推广。

以前我读书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政策。当时规定,达到年龄的子女,必须去上学,所以我后来不得不去上学。如果没有那个规定,我可能也没机会学习汉语等知识。

以后,我们在管理班级、寺院或企业时,虽然有时候也需要一个个的亲自面谈,但如果希望所有人在短时间内接受,那么最好采用刚才所讲的理念。

接下来,从敬爱父亲、恭敬兄长、尊重君主三个方面来讲。

 

|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

 

君主以孝道教育人民,使得天下做父母的都能受到恭敬。

 

孝顺父母之五事

在《长阿含经》中,讲了五种孝顺父母之事(《长阿含经》:“善生,夫为人子,当以五事敬顺父母。云何为五?一者、供奉能使无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第一,“供奉能使无乏”,子女需要为父母提供生活所需,保证他们的受用无有缺乏。

第二,“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作为子女,有什么重大事情,最好先征求父母的意见,父母同意后, 再去实行。有些人根本不把父母放在眼里,什么事情都擅自主张,从来不过问父母的意见,自己已经找到工作甚至结婚了,却不给父母透漏半点消息。父母也许不是那么有文化,也不是那么有能力,但作为子女,仍然应该征求父母的意见,这很重要。

第三,“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子女应该尽量随顺父母的行为,不能什么事情都和父母反着来。

第四,“父母正令不敢违背”,对于父母的交代、教诲或命令,子女尽量不要违背。

第五,“不断父母所为正业”,子女不应让家族事业断绝。这一点,很多人都比较重视。比如说,身为医生的父母,大都会让自己的孩子学医;父母若是公务员,那么也会从小培养子女往公务员方面发展。印度重视种姓的缘故,所以会特别看重家族事业。

不仅是《长阿含经》,诸多佛经都讲过孝的理念以及孝顺父母的具体方法。

遗憾的是,现在的人们大都不重视孝,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感情也日渐淡漠。也许对有的人来说,父母不是那么重要,但无论如何,作为子女,还是应该经常和父母沟通。否则,如果对父母越来越冷漠,即使从良心和世间的关系上讲,也特别不合理。

 

好领导是集体的福报

 

君主倡导孝文化,对天下的父母都有利,人们也对这样的君主感到欢喜。实际上,对整个群体来说, 君主或者广义的领导者十分重要。可以说,热爱学习又能以爱心维护下属的领导,是整个群体共同的福报。若是有这样的领导,理应感到荣幸。

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君规教言论中》中有许多很好的教言,其中有一句说:“爱学一切取舍理,善于依法而行持,此君贤良众生乐,君劣眷民受痛苦。” 众生如果拥有一位爱好学习一切取舍之理,并且所作所为完全按照正法行持的明君,那么众生会感到无比快乐,也会很有安全感,相反,如果君主品行恶劣, 众生也将经常感受痛苦。

我在讲《君规教言论》时说过,我们虽然不是大的国王或君主,但在不同的场合,人人都扮演着“国王”的角色:一家之主是家庭的“国王”;企业负责人是企业的“国王”;部门主管是单位的“国王”; 组长是小组的“国王”;片区的管家是整个片区的“国王”……我们在扮演“国王”时,首先自己应该爱学习,对自己所负责的发心工作,一定要弄得清清楚楚。

昨天,我与一些负责管理学会的道友开会,我说:“作为管理人员,自己首先要懂得相关规则,如果自己都不爱学习,资料全扔在一边,发心的过程中,一问三不知,这显然不合理。而且,这还会给人留下很不好的印象,‘不说精通其他的知识,这个人甚至连自己工作范畴内的事情也弄不清楚……’”所以,就像我前面说的,热爱学习很重要。

其次,人要公正,处理事情应该做到不偏不倚, 这样下属会很快乐。如果管理者性格暴躁、人格恶劣,那么下属也会时常感到痛苦。

有些人的领导特别可恶,但业力现前的缘故, 自己已经被束缚在了领导的管理之下,想离开也没办法;不离开呢,每天又不得不面对领导冷冰冰的面孔——伤心痛苦、傲慢嫉妒、狡诈虚伪、嗔恨凶恶等负面情绪,不断地在领导脸上呈现,正面的情绪就像石女的儿子、空中的鲜花、乌龟的汗毛一样,了不可得。有了这样的领导,下属确实会很可怜、很痛苦。

所以说,无论是对上恭敬父母,还是对下维护眷属,都需要有良好的德行来支撑。

 

| 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

 

君主以悌道教育人民,使得天下做兄长的都能得到尊敬。

君主的一举一动,都会对整个国家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一国之君,若能将悌文化——兄弟和睦相处之道,弘扬开来,那么全国所有的兄弟关系都将得到改善。

悌文化主要讲兄弟之间的关系,可是由于中国实行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计划生育政策,以致大部分家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是家中唯一的王子或公主,既没有哥哥姐姐,也没有弟弟妹妹,孤零零地来到这个世界,就像《无量寿经》讲的,“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金刚兄弟,紧密团结在一起我们也许没有多少以血缘关系相连的兄弟姐妹, 但以法缘相连的金刚兄弟,却有许多许多。而且,金刚兄弟比世间的兄弟,关系要更加亲密、牢固,就像灯火和灯芯一样,乃至获得菩提果之间,一直不会分离!最亲近的当然是同坛城的金刚道友,但对于近道友、远道友以及总道友,我们也应该视他们为亲兄弟(《自性大圆满支分决定三戒论释》:“总道友即一切众生,远道友是所有佛教徒,近道友指入密乘者,尤其是密道友即一位上师摄受的一父之道友,间接说明一坛城所摄一母之道友,以上这些道友后后较前前更为亲近,特别是密道友中于一父母前获得灌顶时间如果有先后,则如长幼兄弟,同时受灌顶如孪生兄弟。圆满获得四灌顶的所有道友是最为亲密的。”)。

我觉得佛教徒之间很有必要维系一种紧密的联系。本来,在同一个坛城、同一个上师面前得过同一部法的金刚道友,相互之间的关系应该远远超越世间学校的同学关系。可是昨天有些男众道友说:“现在,道友和道友之间,好像没啥感情,冷冰冰的。”我说:“冷的话,那你过来烧火啊!这只能说明你们自己很差劲。”既然发现了问题,就应该想办法解决, 没必要把问题全推在别人身上,然后自己在一旁冷眼旁观。当然,屋子冷,屋子里的人都应该出谋划策, 但第一个感觉到冷的人,应该首先想办法,不然等着谁来烧火呢?

刚才讲的独生子是一种情况。还有些虽然不是独生子,但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很淡,只是在父母去世的时候聚在一起分一下家产,平时很少联系。这样的情况,同样令人遗憾。

无论是世间的血缘关系,还是出世间智慧和慈悲的法缘关系,既然有缘成为兄弟,就应该保持紧密的联系。比如说,如果认识的道友生病了,应该将他当作亲兄弟一样去照顾,不能因为没有血缘关系,就将他扔在那里不管。照顾好道友,就是在行持孝道。

《善生经》中讲过三种慈心——“身行慈,口行慈,意行慈”。“身行慈”,跟谁都合得拢。有些人不愿意接触人,不愿意和任何人坐在一块儿,也不想见到任何人,这是不行的,应该多和周围的人接触。“语行慈”,以温和的爱语赞叹他人的功德,不能粗言秽语。“意行慈”,心怀善意,不被瞋恚、嫉妒等烦恼所染。“慈”虽然是一种心灵的状态,但可以由身体和语言所体现,因此这里讲到了三种“慈”。

按照大乘佛教的理念,我们应该以身慈、语慈、意慈的方式,对待兄弟姐妹,乃至所有的众生。

 

| 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君主以臣道教育人民,使得天下做君王的都能得到尊敬。

臣之道,在于恭敬,在于忠诚。若能将臣道弘扬开来,那么人人都会懂得尊重领导。

总而言之,儒家的思想尤其强调恭敬父母等长辈。同样,佛教里也特别强调恭敬金刚上师。弟子若对上师有恭敬心、欢喜心、清净心,自然能得到上师的加持,从而获得一种超离言思的境界。

 

东方要听话,西方要个性

 

从恭敬这个角度来讲,儒家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异。

按照儒家文化,我们在世间一定要听话。子女要听父母的话,弟弟妹妹要听哥哥姐姐的话,下属要听领导的话,谁听话谁就是好人,即使笨一点、能力欠缺一点,但只要听话,就能得到父母的疼爱、领导的赏识。相反,如果不听话,无论一个人多么与众不同、出类拔萃,也不会让父母感到高兴,更不可能被领导看重——领导不仅不会看重,反而会将有个性、不听话的人当作于己不利的人,经常以冷嘲热讽的语言批评。

相较而言,西方文化注重培养人的个性。1980 年开始,美国兴起了批判主义和平等主义的思潮,他们认为,一定要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即使这会冒犯到父母、老师或领导。我 1993 年去美国时,听一个五六岁的小孩说:“下次选举,我肯定不会给克林顿投票!”我们当时听到后,感到又惊讶又好笑。

西方文化有好的一面,孩子长大后有自己的个性,也有批判性思维,但也有不好的地方,毕竟父母等长辈都是过来人,在很多方面,他们更有经验。而且,他们的很多建议都有甚深密意,也许我们暂时不能理解,但确实能真正帮助到我们。如果从小就看不惯长辈,什么事情都和父母师长反着来,父母的话不听,老师教的知识也不学,这样只会害了自己。

由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传统的中国父母和去西方留过学的孩子在思想上存在着鸿沟,以致双方常常发生冲突和矛盾。类似的冲突,在这边的部门主管和发心人员之间也时有发生。因为藏传文化和儒家文化在很多地方都比较相同,尤其是在“听话”方面。有些领导就看下面的发心人员是否听话,只要听话,即使没有能力,也可以留下,否则,能力再大,也请另谋高就。当然,这不能全怪领导,毕竟领导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

一方面,大家要分析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另一方面,大家也要分析父母和子女之间关系不融洽的原因。

有些父母一直认为,在孩子眼中,自己一定是最好的老师。也许在孩子眼中,你恰恰是他最讨厌的人,因为你经常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导致他没有一点人身自由。有些父母确实过于地干涉子女的生活,子女已经三四十岁了,却还不停地要求子女洗脸、刷牙、关灯、吃饭……芝麻大的琐事,整天唠叨,子女肯定心烦。

父母过于地干涉,子女特别任性,双方的关系一天天恶化,最终发展到“冷战”的地步。这个时候, 父母又伤心又失望,“自己辛辛苦苦养了一辈子的孩子,不但不知感恩,反而‘恩将仇报’,将我扔到养老院里再也不管!”其实西方大部分的养老院,待遇很不错的,在他们看来,能将父母送去养老院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

 

| 《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慈悲和善又平易近人的君子,是人民的父母。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因为慈爱人民,所以被称为父母。

对领导者来说,慈爱是很重要的品质。我前几节课讲过,身为领导,即使没有多少财力,有时候也应该表示对下属的关心,对下面的人来讲,领导的关心还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这样的智慧和慈悲,即使你有权力、功德和能力,也不一定让大家心服口服。萨迦班智达在《萨迦格言》里也说:“即使具有高智慧,性情恶劣亦被舍,毒蛇顶上虽饰宝,智者谁肯抱怀里?”性格恶劣的君主,再有智慧,也只会被人舍弃,就像毒蛇的头顶虽然装饰着如意宝珠,但有智慧的人,谁肯将毒蛇抱在怀里呢?

 

| 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君主如果既没有慈爱心,又不具有至高无上的德行,那怎么可能赢得民心呢?如果得不到民心,又怎么可能在教化人民方面,获得如此伟大的成就呢!

古人常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只有那些有慈爱心的人,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的恭敬、爱戴与拥护;没有慈悲心,反而以害心经常损害别人的人,即使现在身处高位,不久的将来,也一定会坠落。

这一点,佛教徒同样需要重视。无论是世间的领导,还是出世间的大德,一定要关怀周围的人。关怀应该发自内心,真正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痛苦, 而不能是虚情假意地做表面文章。

这以上是第十三章的内容,接下来继续讲第十四章——《广扬名章》。

孔子在第一章中提到了“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在这里,孔子进一步说明“立身行道,扬名显亲”的道理。

在佛教中,名声属于世间八法之一,不被认为有追求的价值,但在世间中,美好的名声以及崇高的地位,还是有追求的必要。

儒家文化尤其重视名声,包括个人名誉和家族名声。其实藏地也是这样,很看重面子。比如两个人打架,周围的人会对打输的那个人说:“比起打输丢面子,这个人不如死了好。”他们看重面子更甚于金钱和生命。家里的子女如果做了不光荣的事,父母会特别没面子,甚至觉得,已经没有颜面再活在这个世界上了。

在这方面,西方的思维方式和我们完全不同。尤其是德国和瑞典,他们觉得,子女做了什么,跟父母无关,即使子女干了坏事,也是子女自己的事情,和家族没关系。

 

两种传统文化

 

话说回来,汉地农村的父母会因为自己的孩子考上大学,高兴得手舞足蹈。一方面,父母可能认为, 孩子考上大学之后,家族将会逐渐兴旺起来;另一方面,由于农村考上大学的孩子不多,所以他们为自己家里有一个大学生感到非常骄傲。如果家里出的不是大学生,而是出家人,那就不知道父母会因为什么而手舞足蹈了……

有些道友的父母,过年的时候再三叮嘱:“你过年的时候千万不要回来,不然我们会很不好意思。” 其实又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呢?有些父母以自己的孩子当黑社会,或是干其他不正当的工作为荣,如果孩子出家行菩萨道,反倒以此为耻,觉得不好意思。现在的世界已经变成了这样,可能这也是一种传统文化吧。

若是成长在其他文化背景下,情况就会大不一样。藏地的父母会因为自己的孩子出家,而高兴得手舞足蹈,也会因为孩子还俗,感到无地自容,甚至会说:“唉,这个孩子不如早点死了好,早点死了我也不会这么伤心……”这也是一种传统文化。

 

|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 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孔子说:君子承侍父母能尽孝道,因此能够将对父母的孝心,移作奉事君王的忠心;君子承侍兄长知道服从,因此能够将对兄长的随顺,移作奉事长辈的顺从;在家能治理好家政,因此能够将治家的能力,移做从政治国的才能。所以,君子在家中养成的美好品德,能让君子扬名于外、千古流芳。

首先讲“移忠于君”,君子能将对父母的孝心, 移作对君王或领导的忠心。比如说,孝顺的孩子,在家经常为父母洗衣、做饭、洗脚,在外工作会很勤快,对待领导也忠心耿耿。我们可能经常听到:“这个孩子在家里很不错,应该把他留在我们单位。”勤快、孝顺的孩子在哪都受欢迎,领导也喜欢勤快、忠诚、体贴入微的下属。

有些下属确实懂得这种文化,跟在领导身边时, 会主动帮领导拿包和茶杯。有些上师身边的佛教徒, 也会体贴地随身携带上师所需要的物品。从这些行为中,能看出他们的恭敬之心。

其次是“移顺于长”,君子能将对兄长的敬爱与随顺,移作对长辈的顺从。比如说,在家里,听话的弟弟,会尊重自己的哥哥,经常买礼物供养哥哥;在外面,则会恭敬前辈,对前辈以礼相待。

接下来是“移治于官”,君子能够将治家的能力,移作从政治国的才干。家是小的国,家庭内部有许多大大小小的事情需要操心,若能管理好自己的家,也就能治理好天下——自己的权力所及之处。

这三点,看上去虽然简单,但很重要,若能全做到,那么美好的名声将会流传于后世。大部分人都在意名声,都希求流芳百世,即使不能流芳百世,至少也不能臭名昭著。

 

孝在今生,亦在来世

 

儒家文化讲的孝,几乎不涉及来世,佛教中的孝,不仅与今生有关,更涉及来世。《地藏经》中说: “若有众生不孝父母,或至杀害,当堕无间地狱, 千万亿劫求出无期。”不孝之人,不仅今生倒霉,来世还要堕入地狱感受痛苦;恭敬父母的孝子,不仅今生快乐,来世乃至未来的生生世世都会不断地感受快乐。

麦彭仁波切说过一句教言,我很喜欢,“君主当敬父母亲,沙门及婆罗门等。供养三宝以方便,遣除今生来世苦。”君主应当要恭敬父母、出家人以及有文化的婆罗门。通过供养三宝,能遣除今生来世的诸多痛苦。

另外,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说:“追循恭敬诸长老,孝敬父母等善习,衣饰装束诸威仪,保持高尚之传统。”一方面,我们要遵循孝敬父母的传统善习,另一方面,在衣着打扮上,也应该保持高尚优雅的传统。

现如今,许多民族,包括藏族在内,都失去了一些民族的传统服饰和传统文化,这是特别可惜的事情,大家以后应该想办法保留或复兴。

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也说:“何者孝敬父母亲,彼族具梵阿阇黎,供养彼等今名扬,他世亦转善趣中。”谁孝敬父母双亲,谁就会得到梵天、帝释天等天神的保护,而且转世活佛、转世阿阇黎也会选择投生在他的家族中。依靠供养应供处的福德善根,今生就能美名远扬,来世也可以投生善趣,这和刚才讲的“是以行成于内,而立名于后世矣”的意思相同。

孔子虽然没有在“ 来世”上发挥很多,但实际上,孔子很关心人的来世,他认为,人的美名应当要流传千古。如果孔子不承认来世,那他何必在意名声能否流传后世呢?

我刚才引用的教言,是前辈大德所总结出来的做人窍诀,非常重要,希望大家再三地思维、领会其义。这些窍诀,法王都能背诵,而且在上课的时候, 经常引用。法王特别重视弟子的人格教育,做人方面的教言,也讲过不少。这些教言,我们作为他老人家的传承弟子,很有必要用心去学习,即使是无信仰的非佛教徒,也有学习的必要。通过学习,我们的心态将会调柔,心态调柔了,生活和工作也会越来越顺利,可以说,生命中的一切都会朝着好的方向改变。

这些教言,能让我们更加自律。我们不仅需要自律,还需要纪律、戒律和规律。有些人谈“律”色变,根本不愿意听到这么多的“律”。实际上,无论是世间的纪律、佛教的戒律,还是万法的自然规律, 比如“心善则快乐,心恶则痛苦”,每一个“律”都很重要!

上一篇:孝经讲解——索达吉堪布·传讲(第十二课)    下一篇:孝经讲解——索达吉堪布·传讲(第十四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