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粮道田 > 明心见性

阿难问释迦牟尼:证果后还会有烦恼吗?佛陀的回答让众人顿悟证果,是每位修行者梦寐以求的境界。(转载)

时间:2025-03-03    浏览:36次

《大毗婆沙论》中记载,阿罗汉已断尽一切烦恼,超脱生死轮回。

一日,阿难尊者面露忧色地来到佛陀跟前:

"世尊,我见迦叶尊者与人争辩时眉头紧锁,毕陵伽婆蹉尊者对婆罗门呵斥时语气严厉,他们不是已证阿罗汉果了吗?

难道证果后的圣者还有烦恼吗?

若是如此,我们追求解脱又有什么意义?"

佛陀闻言不仅没有立即否认,反而说出了一个让在场所有人震惊的答案......

一个午后,佛陀刚刚结束了一场对众比丘的开示,阿难尊者蹲在佛陀身边,帮助整理着法座。

阿难望着远处的几位长老,这些长老都是佛陀的资深弟子,他们已经断除了烦恼,证得了阿罗汉果。

"世尊,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阿难放下手中的坐垫,恭敬地向佛陀行礼。

佛陀微笑着看向他最亲近的侍者:"阿难,你想问什么?"

"那些已经证得阿罗汉果的尊者们,还会有烦恼吗?"阿难问道。

佛陀没有立即回答,他轻轻拍了拍身边的位置,示意阿难坐下。

"阿难,你见过大海吗?"佛陀问道。

阿难点头:"见过,世尊。"

"当狂风来袭时,大海的表面会怎样?"

"会掀起巨浪,汹涌澎湃。"阿难回答。

"而当风平浪静之时,大海又是什么样子?"

阿难思索片刻:"平静如镜,清澈见底。"

佛陀微笑着点头:"阿罗汉的心,就如这平静的大海,表面的波澜已经平息。但你可知,大海之下百丈深处,是否还有暗流?"

阿难有些困惑:"世尊是说,阿罗汉虽然表面平静,内心深处仍有烦恼潜伏?"

"不全是。"佛陀语气平和,"《阿毗达摩》中讲到,烦恼有多种形式。

最粗重的是'缠',如贪欲、嗔恨、愚痴,这些会直接影响行为的烦恼;

较为微细的是'随眠',如同种子般潜伏在心识深处。

阿罗汉已断尽随眠,不会再受烦恼的驱使。"

"那我看到的不悦之色是什么呢?"阿难更加困惑了。

佛陀拾起一片落叶,轻轻放在掌心:"阿难,即便是最清净的阿罗汉,也仍有身体存在,只要五蕴身在,就会有感受,感受有乐、苦、不苦不乐三种。

对于尚未解脱的人,感受生起时便会引发贪爱、嗔恨或无明;

而对于阿罗汉,虽有感受,却不会引发烦恼。"

"就像这片落叶,风吹时它会摇动,但不会因此生起喜怒哀乐。阿罗汉面对世间八风,身体可能有反应,但心不随之而动。"

阿难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佛陀看着阿难渴求知识的眼神,点头道:"证果有四个阶段: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和阿罗汉果,每一阶段断除的烦恼不同。"

佛陀接着解释道:"须陀洹断三结:身见、戒禁取见和疑;

斯陀含减轻贪、嗔、痴;

阿那含断五下分结:身见、戒禁取、疑、贪欲、嗔恚;

而阿罗汉则断尽一切烦恼,包括五上分结:色爱、无色爱、掉举、慢、无明。"

阿难专注地聆听着,生怕漏掉任何一个字。

佛陀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的落日:"同样是已修复的陶器,有些可以盛水,有些只能盛干粮。

证果的圣者也是如此,虽皆解脱,但因过去生的修行不同,表现也各异。"

阿难忽然想到了什么:"世尊,我曾看到尊者毕陵伽婆蹉称唤渡河的婆罗门为'贱民',且面上仍有不悦之色。"

佛陀看出了阿难的疑惑,缓缓道:"阿难,你想知道证果后为何还会有烦恼的表现,为何有的阿罗汉仍有情绪波动?

这就涉及到了一个根本的问题,什么才是真正的解脱?"

阿难听到这里,双眼炯炯有神:"请世尊慈悲开示!"

佛陀轻轻拈起一朵盛开的莲花:"真正的答案,就藏在这朵莲花中。"

而佛陀接下来的回答,竟完全颠覆了阿难对修行境界的认知,甚至让在场的众多圣者陷入了长久的沉思......

佛陀将莲花举到阿难面前:"看这朵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却不染尘埃,阿罗汉断尽烦恼,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

但莲花仍会凋谢,因为它仍受自然规律的支配。"

"我要告诉你的是:阿罗汉确实已断尽一切烦恼,但并非所有阿罗汉都已断尽一切习气。"

"习气?"阿难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

"是的,习气。"佛陀点头,"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

证果后,烦恼虽断,但往昔无数劫中形成的习气余波,不会立即消失。"

佛陀放下莲花,目光如水:"烦恼与习气,看似相似,实则有别。

烦恼如毒,一旦入体会致命;习气如疤,虽然留痕却无害。

阿罗汉断烦恼如同拔除毒箭,但疤痕,也就是习气,可能仍在。"

"就像毕陵伽婆蹉尊者确实已断尽烦恼,但他曾五百世为婆罗门,俯视其他种姓的习气未消。

虽有此言,心中其实已无轻慢之意。这就是阿罗汉可能保留的'习气'。"

阿难恍然大悟:"世尊,您是说阿罗汉虽断烦恼种子,但习气余波可能仍在?"

"正是如此。"

佛陀继续解释道:"有的阿罗汉过去生中嗔心重,证果后虽无嗔心,但仍习惯手持杖行走;

有的过去生贪爱强,虽断贪欲,却仍喜沐浴、涂香;

有的过去生骄慢,虽无慢心,但喜生于高贵家族;

有的过去生谄媚,虽心地坦荡,但仍显怯懦。

这些都是烦恼断尽后的习气显现。"

阿难又问:"世尊,习气会影响解脱吗?"

佛陀摇头:"不会,习气如同空中之云,来去自如,不妨碍虚空本性。阿罗汉虽有习气,但已解脱生死,不受轮回。

只是,若欲成佛,还需断尽习气,圆满福慧二资粮。"

"那么,我们应如何看待修行中这些细微的变化?"阿难继续请教。

佛陀慈悲地看着阿难:"修行如磨镜,初断烦恼如除去镜上的灰尘,镜子已能照物,但可能有些细小划痕,这就是习气。

随着不断磨砺,划痕渐消,镜子最终纯净无瑕,这就是断尽习气,成就佛果。"

"所以,阿难,当你看到证果的圣者仍有某些表面的不悦或其他情绪反应时,不要疑惑,那不是烦恼的再现,而是习气的余波。"

阿难执手合十,内心澄明:"世尊,我明白了。证果断烦恼,成佛断习气。"

佛陀微笑颔首:"正是如此。对于修行人而言,先断烦恼,后除习气。

重点在于,烦恼已断,不再造作新业,不再受生死轮回之苦;习气虽在,却如浮云不碍天空本性。"

阿难恭敬地向佛陀礼拜,他终于明白了,证果的圣者们虽可能仍有一些细微的习气表现,但内心已如如不动,烦恼已断,不受生死。

这不仅没有减损他们的成就,反而显示了佛法修证的精细与层次,也指明了更高层次的修行方向。

从断烦恼到断习气,从阿罗汉到佛陀,这是一条漫长而精细的道路,却也是一条明确而有次第的道路。

上一篇:金刚手菩萨警示:不在乎你拜多少次佛,养成这个习惯才是真正的解脱(转载)    下一篇: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三句话蕴含佛法奥秘(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