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粮道田 > 明心见性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三句话蕴含佛法奥秘(转载)

时间:2025-03-03    浏览:18次

唐朝寒山寺里,一位特立独行的禅师常年扫地,被人称为"拾得"。

他不修禅堂,不讲经论,只是默默扫地。

可就是这位不起眼的扫地僧,却用三句话道尽了佛法精髓。

有人说,这三句话胜读万卷经书。

为何拾得禅师说:"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三句话,就能让人明白一切佛法?

寒山寺的秋日,落叶纷飞。拾得禅师如往常一样,手持竹帚在院中扫地。他已在这寺中扫了三十余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远近的僧众都知道,这位终日扫地的老僧有个特别之处:他从不讲经说法,却能用三言两语点醒求法之人。每当有人问及佛法,他总是一边扫地,一边说着浅显的话,却往往让人豁然开朗。

这日,寺中来了几位游方僧人。他们久闻拾得禅师的智慧,特地前来请教。其中一位年长者曾遍访名山,研习多年佛法。

"弟子等人听闻禅师一向主张'简明佛法',说佛法要旨不在经卷浩繁,而在明心见性。今日特来请教。"年长僧人恭敬地说道。

拾得禅师继续扫着地,目光却格外明亮:"是啊,佛法贵在简明。就像这扫地,看似简单,却包含无上妙谛。"

年长僧人又道:"我等研习经论多年,却总觉得所得有限。听说禅师曾言'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三句话,能让人明白一切佛法,不知此言何解?"

拾得禅师停下手中的动作,看着院中飘落的枯叶:"你们且看这落叶。叶落时,可曾留恋枝头?飘舞时,可曾执着方向?落地时,可曾停驻不去?"

众僧不解其意,静待下文。

拾得禅师继续道:"这落叶的自然之态,正是佛法的真谛。无念,故不留恋;无相,故不执着;无住,故不停滞。"

"但禅师,"年长僧人问道,"经中说得那么多道理,怎能仅用这三句来概括?"

拾得禅师笑了:"你们可知我为何日日扫地?"

众僧摇头。

"因为地上总会落叶,人心总会生尘。"拾得禅师说着,又开始挥动竹帚,"我扫的不仅是地上的落叶,更是心中的执念。"

他一边扫一边解释:"所谓'无念为宗',并非叫你什么都不想。而是不执着于念头,如这落叶飘落,不留恋枝头。念起即觉,觉即不随,如扫帚扫叶,不留痕迹。"

一位年轻僧人若有所悟:"那'无相为体'呢?"

"你看这落叶,"拾得禅师指着空中飘舞的黄叶,"它顺风而舞,不执着形状,不拘泥方向。我们修行也是如此,不执着于相,不拘泥于形。相有万千,本体只一。执着于相,反失其真。"

"至于'无住为本',"拾得禅师继续道,"就像这落叶,落地不停,随风又起。我们的心也应如此,不住于一处,活泼自在。住则生执,执则生苦。"

年长僧人听得入神,又问:"禅师,这三句话之间,可有关联?"

拾得禅师放下扫帚,正色道:"这三句话看似分开,实则一体。无念则能见无相,无相则能达无住。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就像我这扫地,"他又拿起竹帚,"手中有帚而心无执着,是为无念;扫叶无形而境自清净,是为无相;不滞一处而随缘运转,是为无住。"

众僧听得连连点头,但还是有人提出疑问:"禅师,这三句话说来简单,可实践起来却很难。我们该如何修习?"

拾得禅师指着院中的一棵老槐树说:"你们看那树,春来发芽,秋来落叶,从不思虑,从不执着,自有其时。我们修行也是如此,顺其自然,不加造作。"

"首先说'无念',"禅师继续道,"很多人误以为要把所有念头都断绝,这是错误的。无念不是无思维,而是不执着于念头。就像这扫地,叶子扫过就过,不留痕迹。念头起时知道它起,落时知道它落,不跟随,不抗拒,这才是真正的无念。"

一位年轻僧人若有所思:"那'无相'又该如何理解?"

"无相并非否定现象界的一切形相,"拾得禅师解释道,"而是不被相所惑,不为相所缚。你看这院子,我天天扫,可还是会有落叶。相有生灭,本体不变。明白这个道理,就是在修无相。"

"至于'无住',"禅师继续说,"就是不执着于任何境界,包括好的境界。很多人修行到某个境界就停住了,以为已经够了,这就是住相。真正的无住,是活在当下而不停滞,就像流水,流动却不执着。"

众僧听得入神,又问:"这三句话如何运用到日常修行中?"

拾得禅师放下扫帚,走到院中的石凳前坐下:"我给你们讲个故事。从前有个和尚,整日忙着看经念佛,以为这样就是修行。有一天,他来问我:'我每天看经念佛,为何还是妄念纷飞?'我问他:'你看经时,可曾真正看进去?念佛时,可曾真正念到心里?'他愣住了。"

"这就是执着于相而失去本心,"禅师感叹道,"真正的修行,不在形式,而在明心见性。无念则心清净,无相则见本性,无住则得解脱。三者圆融,才是真修行。"

"禅师,佛经三藏十二部,浩如烟海。您说'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三句话就能让人明白一切佛法,是否太过简化了?"一位学问渊博的僧人提出质疑。

堂下众人也都投来困惑的目光,他们都想知道,为何这简单的三句话能概括如此深奥的佛法真谛。拾得禅师放下扫帚,开始讲述这三句话背后蕴含的惊人智慧。

拾得禅师环视众人,缓缓说道:"佛法虽多,要旨却简。就像这满院落叶,看似繁多,实则同出一树。所有的经论教理,归根结底不离这三句。让我告诉你们为什么。"

禅师站起身,走到院中央:"一切烦恼,皆源于执着。执着于念头,故生烦恼;执着于相状,故生分别;执着于境界,故生牵绊。这三句话,正是破除这三种执着的法门。"

"无念,是对治执念的法门。当你不再执着于念头,烦恼自然消失。就像这落叶,不执着于枝头,自然随风飘舞。"

"无相,是对治分别的法门。当你不再执着于相状,智慧自然显现。就像明镜,不执着于影像,却能照见万物。"

"无住,是对治粘滞的法门。当你不再执着于境界,解脱自然现前。就像流水,不执着于河道,却能滋润万物。"

一位年老的僧人忽然顿悟:"原来如此!这三句话看似简单,实则包含了修行的全部奥义。"

拾得禅师点头道:"正是。佛陀说法四十九年,说的都是这个道理。经论浩繁,无非是为了让不同根器的人都能明白这个道理。"

"那具体应该如何修习这三句呢?"有人追问。

禅师拿起扫帚,又开始扫地:"就从日常做起。吃饭时专心吃饭,扫地时专心扫地,不追忆过去,不期待未来,这是无念。看事物时直见其本质,不加分别,不起好恶,这是无相。做事情时尽心尽力,却不执着结果,这是无住。"

众僧听得连连点头,但还有人问:"这样修行,要多久才能有成就?"

拾得禅师笑道:"你这问题本身就是执着。修行不在快慢,不在长短,关键是你是否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一旦明白,当下即是。"

"就像我这扫地,"禅师继续说,"三十年如一日。不执着于扫,不执着于尘,不执着于清净。扫时是扫,不扫时是不扫。这就是活在当下的修行。"

一位年轻僧人突然明白了什么:"禅师,我明白了!所有的修行方法,最终都是为了让我们放下执着,回归本心。"

"说得好!"拾得禅师赞许道,"无念、无相、无住,正是帮助我们放下执着的三把钥匙。用好这三把钥匙,便能打开解脱之门。"

"不过,"拾得禅师忽然话锋一转,"还有一点很重要,是很多修行人容易忽略的。"

众僧立即专注倾听。

"这三句话之间有个微妙的关系,就像三足鼎立,缺一不可。有些人只修无念,却执着于无念;有些人只求无相,却着相于无相;有些人只要无住,却住于无住。这都是理解偏差。"

禅师手指天空掠过的飞鸟:"你们看那飞鸟,它飞行时既不执着于飞,也不执着于空,更不执着于目的地。这才是三者圆融的境界。"

"更重要的是,"禅师继续说,"这三句话不是让我们否定一切,而是教我们看透一切。无念不是没有念头,而是念而不执;无相不是否定相,而是相而不著;无住不是不安住,而是住而不滞。"

一位老僧问道:"禅师,这么说来,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是修行?"

"正是如此。"拾得禅师点头道,"吃饭、睡觉、行走、坐卧,无不是修行的机会。关键是你用什么心态去面对。执着则处处是障碍,放下则事事是法门。"

"就像我这扫地,"禅师又挥动起竹帚,"扫时不执着于扫,叶落不执着于落,地净不执着于净。心若无住,处处是道场。"

众僧听罢,终于明白为何拾得禅师数十年如一日地扫地,原来简单的扫地之中,已然包含了最深奥的佛法真谛。

落日西沉,寒山寺的钟声悠悠响起。拾得禅师仍在院中默默扫地,而求法的僧人们带着新的领悟渐渐散去。经过这一天的开示,他们终于明白:佛法虽深,要旨却简;修行虽难,关键是悟。无念、无相、无住这三句话,正是通向觉悟的不二法门。

上一篇:阿难问释迦牟尼:证果后还会有烦恼吗?佛陀的回答让众人顿悟证果,是每位修行者梦寐以求的境界。(转载)    下一篇:龙树菩萨警示修行者:不懂这四句偈语的奥秘,万千佛法都是空谈(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