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粮道田 > 明心见性

大迦叶问修行关键,佛陀直指七重要诀:最后一重藏着圆满菩提(转载)

时间:2025-03-03    浏览:28次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华严经》中这句广为流传的偈语,道出了佛法的深奥,却也让无数修行人在觉悟之路上迷失方向。

《楞严经》记载:"理则顿悟,乘悟并消;事非顿除,因次第尽。"修行路上,既要明白顿悟的道理,更要懂得循序渐进的法门。

昔日,在竹林精舍中曾有这样一段对话。

一位年轻比丘问大迦叶:"尊者修行多年,可得究竟法门否?"

大迦叶微微一笑:"我也正在求索。"

这位被世尊称为"头陀第一"的大修行者,为何会说出这样谦逊的话?原来在不久之前,大迦叶向佛陀请教了一个惊人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蕴含着七重玄机,最后一重更是藏着圆满菩提的无上智慧。

这段几乎被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对话,揭示了一个足以让天下修行人震惊的秘密。

话说在佛陀住世时期,王舍城郊外的竹林精舍里,一众比丘正在精进修行。这一天,大迦叶从山林中走来,他刚刚结束了三个月的头陀行。风吹日晒的苦修,让他的袈裟更显褴褛,但那双眼睛却愈发明亮。大迦叶一路走来,看见不少年轻比丘在讨论修行之道。有的说要广学经论,有的主张一心念佛,还有人认为修禅入定最为殊胜。争论声此起彼伏,却始终找不到一个确切的答案。看着这些求道之人的困惑,大迦叶不禁想起自己多年的修行历程。他曾经也像这些年轻人一样,在修行的道路上摸索前行。虽说现在已是"头陀第一",得到佛陀的印心传承,但对于修行的究竟关键,他仍然心存疑问。

这天午后,佛陀正在竹林精舍中说法。大迦叶走上前去,恭敬地顶礼后说道:"世尊,弟子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我看许多师弟们在修行路上各执一端,互有争论。不知在这条修行道路上,到底什么才是最关键的?请世尊开示。"

佛陀看着这位得意弟子,目光中充满慈悲。

他知道大迦叶不仅是为自己问,更是为天下所有求道之人问。

只见佛陀微微一笑,开口道:"善哉!迦叶,你问得好。修行之道,确有关键所在。我今天就为你细说七重要诀。"

话音刚落,在场的比丘们都屏住呼吸,竖起耳朵。大迦叶更是双手合十,全神贯注地聆听。

佛陀缓缓道来:"第一重要诀,在于摄心。心如野马,驰骋六尘,若不收摄,如何修行?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念若不收敛,就像没有缰绳的马,任它奔走,永远找不到家。"

"第二重要诀,在于持戒。戒律如同大地,一切功德都从中生长。就像盖房子要有坚实的地基,修行人若不持戒,就如同在沙滩上建楼,终究会倒塌。"

"第三重要诀,在于忍辱。修行路上,不知要经历多少磨难。若不能安忍,遇到一点逆境就退缩,如何能成就道业?要像那铁匠打铁,任凭千锤百炼,方能成器。"

"第四重要诀,在于精进。道业不进则退,修行人要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要记住,这个精进不是蛮干,而是要有智慧地用功。"说到这里,佛陀停顿了一下,环视四周。众比丘们都聚精会神地听着,生怕漏掉一个字。大迦叶更是专注地看着佛陀,等待着后面的开示。

佛陀继续说道:"第五重要诀,在于内观。很多人向外求法,读遍经书,访遍名师,却不知道最珍贵的法宝就在自己心中。要学会向内观照,认识自己的心。"

"第六重要诀,在于善巧方便。修行不是一条死路,要懂得因材施教,随机应变。就像医生治病,要对症下药,不能执着于一种方法。"

就在这时,竹林中突然刮起一阵异常的清风,树叶沙沙作响。大迦叶双手合十,恭敬地问道:"世尊,这最后一重要诀,是否就藏着圆满菩提的奥秘?"

佛陀的目光深邃如海,看着大迦叶说道:"善哉!善哉!迦叶,你已觉察到了关键。

这第七重要诀..."话音未落,佛陀忽然露出了意味深长的微笑。

就在这一刻,竹林中的风突然停了,天地间一片寂静。

众比丘们都感觉到一股从未有过的奇异能量在精舍中流动,仿佛冥冥之中有什么玄妙的天机即将揭开。

这最后的要诀,难道真的就是修行人梦寐以求的终极奥秘?

佛陀双目微闭,片刻后睁开眼睛,庄严地说道:"迦叶,第七重要诀,就在无住。"

一语惊醒梦中人。大迦叶浑身一震,犹如当年在灵鹫山上拈花微笑的刹那,又一次感受到了那种直透心髓的震撼。

佛陀慈眼如电,继续开示:"无住之法,是为至高。前六重要诀虽妙,若执着不舍,反成桎梏。修行人当知,摄心是船,不可恋着于船;持戒是筏,不可执着于筏;忍辱是阶,不可停滞于阶;精进是马,不可拘泥于马;内观是灯,不可滞留于灯;方便是门,不可住着于门。"

说到这里,佛陀从座上拾起一片竹叶,轻轻一弹,竹叶翩然落地。"看这竹叶,不住风中亦不住地上,此即无住之妙。"

大迦叶闻言,恍然大悟。他想起这些年的修行历程,有时执着于头陀苦行,有时拘泥于禅定境界,虽然精进不懈,反被自己的精进所缚;虽然持戒严谨,却又被戒相所拘;虽然内观用功,却又常常执着于观法。今日听闻无住要诀,如同拨云见日。

佛陀看着大迦叶的领悟,又道:"譬如青天明月,映现千江,处处有月,而月体常寂。菩提心生烦恼,而心性清净。修行人处世,当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如明镜照物而不着。"

这时,阿难尊者在一旁问道:"世尊,这无住之法如此深奥,后世修行人当如何体会?"

佛陀说道:"无住非是不做,是不着。如鸟飞空中,虽有踪迹,却无住处。举手投足,无不是法;一花一草,皆是妙谛。只是凡夫着相,所以不见。"

大迦叶插手合十道:"世尊,弟子明白了。修行如逆水行舟,六度万行是船桨,而无住之心才是顺风。有船无风,终难到岸;有风无船,亦难渡河。"

佛陀赞叹道:"善哉!善哉!迦叶,你已得其精要。无住之法,不离世间,不即世间。如镜中花,如水中月,即有即无,不取不舍。"

听闻此言,在座的比丘们有的默然深思,有的击节赞叹,有的泪流满面。他们明白,佛陀今日所说的七重要诀,特别是最后一重无住法门,确实藏着圆满菩提的奥秘。

《金刚经》中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维摩诘经》言:"不住一切法,乃为住般若"。这无住的境界,如天上明月,映现万物而不染;如澄澈秋水,映照万象而常净。这就是佛陀为大迦叶,也为一切求道者指出的修行终极奥秘。

从这天起,大迦叶不仅自己的修行更上一层楼,教导其他比丘时也有了新的智慧。当晚回到自己的禅房,大迦叶彻夜未眠,回想着佛陀的开示,心中涌现出无数感悟。

次日一早,几位年轻比丘前来请教。其中一位问道:"尊者,我们听说昨日世尊开示了七重要诀,不知最后一重无住之法,该如何修习?"

大迦叶笑道:"无住之法,说难不难,说易不易。你们听过江边渔夫的故事吗?"

众比丘摇头。大迦叶接着说:"从前有个渔夫,整日在江边撒网捕鱼。一天,一位禅师路过,见他辛苦,就教他念佛。渔夫问:'如何念佛?'禅师说:'放下网,即是念佛。'渔夫不解:'放下网,吃什么?'禅师笑道:'拿起网,也是念佛。'"

"这渔夫听了禅师的话,似懂非懂。过了几年,他忽然开悟,明白了拿起放下皆是妙用,既不执着于拿起,也不执着于放下,这就是无住的境界。"

有位比丘问道:"尊者,这和昨日世尊说的七重要诀有什么关联?"

大迦叶说:"前六重要诀就像渔夫的网,是修行的工具。但工具再好,若执着不舍,反而成为束缚。无住之法教我们要懂得运用自如,不为法缚。"

这时,一位年长的比丘说:"可是尊者,我们平日持戒修行,不就是要执着于清净吗?"

大迦叶摇头道:"清净与染污,本是妄心分别。《维摩诘经》中说得好:'不断烦恼而入涅槃。'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这个道理,就是告诉我们不要执着于清净与染污的分别。"

正说话间,一阵清风吹过,带起几片竹叶飘落。大迦叶指着飘落的竹叶说:"你们看,竹叶随风而落,不住于空中,也不住于地上。修行人的心,也应该像这竹叶一般自在。"

众比丘似有所悟,又追问:"尊者,既然一切不住,我们日常修行该如何用功?"

大迦叶答道:"日常用功不能废,但心中要明白,所有的修行方法都如空中鸟迹,用之即用,舍之即舍。就像我们每天托钵,不是为了托钵而托钵,而是随顺世间,度化众生。"

"无住之法,不是叫你们什么都不做,而是教你们在做一切事的时候,心中不要落入执着。饥来吃饭,困来眠,但不被饮食睡眠所转。这才是真正的修行。"

听了大迦叶的开示,众比丘恍然大悟。他们终于明白,为什么佛陀说这第七重要诀最为殊胜,原来它不仅是一个修行方法,更是观照一切修行的智慧明灯。

就像古德所言:"万法皆空,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但能如是,真快活人。"这无住的境界,正是通向圆满菩提的终极奥秘。

上一篇:佛陀开示修四念住的结果(转载)    下一篇:法师与禅师(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