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网经菩萨戒序(转载)
时间:2025-03-21 浏览:28次
梵网经菩萨戒序①
诸佛子等,合掌至心听,我今欲说诸佛大戒序。众集默然听,自知有罪当忏悔,忏悔即安乐②,不忏悔罪益深。无罪者默然,默然故,当知众清净。诸大德、优婆塞、优婆夷等谛听③,佛灭度后于像法中④,应当尊敬波罗提木叉⑤,波罗提木叉者即是此戒。持此戒时如暗遇明,如贫得宝,如病得差,如囚系出狱,如远行者得归。当知此则是众等大师,若佛住世无异此也。怖心难生,善心难发。故经云:勿轻小罪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刹那造罪殃堕无间,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壮色不停犹如奔马,人命无常过于山水,今日虽存明亦难保。众等各各一心勤修精进,慎勿懈怠懒惰睡眠纵意。夜即摄心存念三宝,莫以空过徒设疲劳后代深悔。众等各各一心谨依此戒,如法修行应当学。
注释:
①梵网经菩萨戒序:此序选自《大正藏》本,金陵刻经处版本中没有此序。
②忏悔:佛教忏悔,指于佛、菩萨、师长、大众等面前告白道歉,以期达到灭除罪业之目的。依佛教忏悔的性质和方式,有二种忏悔、三种忏悔、五种忏悔等多种分类。如三种忏悔,一为作法忏悔,即依戒律中种种仪式,如迎请佛菩萨、诵经咒、自白罪名、立誓不犯、明证教理等,如法如理而行忏悔。二为取相忏悔,即观想佛菩萨的种种相好庄严以达到灭除罪业。三为无生忏悔,即观实相之理,念罪体无生之忏悔。忏,即请求他人原谅自己的罪过。悔,为追悔、悔过之义,即追悔过去之罪过。
③优婆塞、优婆夷:优婆塞,又名"清信士"、"近事男"等,指崇信佛教,归依佛、法、僧三宝,受持五戒的在家男子。优婆夷,又名"清信女"、"近事女"等,指崇信佛教,归依三宝,受持五戒的在家女子。佛教教团,共有四众弟子,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其中出家男众名为"比丘",出家女众名为"比丘尼"。
④像法:指释迦牟尼佛灭度一段时间后,所行与正法相似的佛法。佛陀入灭后,依佛法流传的情况,分为正法、像法、末法三个时期。正法时期,教法住世,学人依教奉行且多能证果。像法时期,虽有教法存世,学人也基本能行持,然而却很少能有证果者。末法时期,仅存教法而缺乏行持,佛教衰微,虽有剃除须发、身著袈裟之人,然而却毁破禁戒,所作所为多是为了名闻利养。末法之后,即进入教、行、证均无的法灭时代。正法、像法、末法三个时期的时间长短,有多种说法,有说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有说正法、像法各一千年,之后为末法时期一万年;也有说三者各有五千年。
⑤波罗提木叉:即"戒律",梵语的音译,又作"波罗提毗木叉"、"般罗底木叉"等,意译为"随顺解脱"、"处处解脱"、"别解脱"、"最胜"、"无等学"等,指佛教修行者防止身、口、意造作诸恶,远离诸烦恼惑业而得生命解脱所受持的戒律。
译文:诸位佛弟子,请合掌恭敬专心听讲,我现在要宣说诸佛大乘戒之序。在位听众当默然静听,自己思忖如有罪则当忏悔,忏悔后则得身心安乐,不忏悔则罪业愈发加重。无罪者则默然寂静,由于默然寂静,则知大家身心清净。诸位高僧大德、优婆塞、优婆夷等请仔细听,释迦牟尼佛灭度后的像法时代中,应当尊敬波罗提木叉,波罗提木叉就是此大乘菩萨戒。受持大乘菩萨戒,犹如身处黑暗而幸遇光明,如处境贫穷而得到珠宝,如身患疾病而得遇良医,如身陷囚笼而得以释放,如远行在外而得以回家。诸佛子当知,你们当以此大乘菩萨戒为师,如此则与诸佛住世无异。害怕心难生,善心难发。所以佛经中说:不要轻视小罪,以为小罪不会导致灾祸;水滴虽然微小,若渐渐积累也能充满大的容器。刹那间所造作的罪业,其灾祸可能是堕落无间地狱。一旦失去人身,可能会万劫不复。世界万物运动不停犹如骏马奔驰,人命无常超过高山之水瞬息变换,今日虽存而明日难保。你们得各各一心勤修佛法,精进用功,慎勿懈怠懒惰,更勿耽于睡眠,放纵心意。夜晚摄护心意,念想三宝,不要因为空耗时光、徒留身心疲劳而深深懊恼悔恨。大众应各各一心谨依此戒,发心如法修行,视其为应当所学、本分家事。
解读:《佛遗教经》中说:"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又说:"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依因此戒,得出诸禅定及灭苦智慧。"佛陀制戒,有着和合僧众和证悟菩提的两大本怀,戒律的守持直接关系到佛教解脱的能否实现,故《华严经》中说:"戒为无上菩提本。"佛教四众守持戒律,是正法住世的重在标志,与佛陀在世无异。至于守持戒律的精神,则"勿轻小罪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正如中国古人所说"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