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心地品之下(转载)
时间:2025-03-21 浏览:14次
菩萨心地品之下
尔时,释迦牟尼佛,从初现莲华藏世界,东方来入天宫中,说《魔受化经》已①。下生南阎浮提迦夷罗国②,母名摩耶③,父字白净④,吾名悉达⑤。七岁出家⑥,三十成道⑦,号吾为释迦牟尼佛。于寂灭道场⑧,坐金刚华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罗天王宫,其中次第十住处所说。时,佛观诸大梵天王,网罗幢因,为说无量世界,犹如网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别异无量,佛教门亦复如是。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⑨,为此娑婆世界⑩,坐金刚华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罗天王宫,为是中一切大众,略开心地法门竞。复从天王宫,下至阎浮提菩提树下,为此地上一切众生,凡夫、痴暗之人,说我本卢舍那佛心地中,初发心中,常所诵一戒⑪,光明金刚宝戒⑫。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佛性种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⑬,是情是心⑭,皆入佛性戒中⑮。当当常有因故⑯,当当常住法身。如是十波罗提木叉,出于世界,是法戒,是三世一切众生顶戴受持。吾今当为此大众,重说十无尽藏戒品。是一切众生戒本源自性清净⑰。
注释:
①《魔受化经》:此经内容不详,按文中所讲,当为释迦牟尼佛未降生前,于摩醯首罗天王宫中降伏诸魔时所说。《大正藏》卷十九中有《释迦牟尼佛成道在菩提树降魔赞》一文,但所说也是佛陀于此世界成道之事。《魔受化经》所说是释迦牟尼下生此世界前之事,当代有人将此经归于佛教密部经典,其内容应当如同大日、金刚顶等经。
②南阎浮提:南阎浮提为须弥山四大洲之南洲,故又称"南阎浮洲"、"南赡部洲"。阎浮提,即盛产阎浮树之国土。阎浮提原本指印度之地,后则泛指人间世界。阎浮,树之名。提,洲之意。迦夷罗国:又名"迦夷罗卫国"、"迦维罗阅国"等,意译为"黄沙城"、"妙德城",古代印度的一个小邦国,位于现今尼泊尔境内的泰来地区。此国为释迦族的国家,释迦牟尼佛的父亲净饭王所治之境,为释迦牟尼佛降生之地。
③摩耶:即摩耶夫人,释迦牟尼佛之生母,迦夷罗卫国邻国天臂城主的女儿,净饭王之妃。依时俗,摩耶夫人临产前返回娘家待产,途中于其父天臂城之别宫蓝毗尼园中休息时生下释尊,七天后逝世,佛陀由其姨母摩诃波阁波提(意译为大爱道)抚育成人。据传摩耶夫人死后生于切利天,释尊曾升至切利天为其母说法。
④白净:亦称为"白净王"、"真净王"、"净饭王",音译为"首图驮那"、"输头檀那",迦夷罗国国王,佛陀之生父,其子难陀、孙罗喉罗皆为佛陀之弟子。净饭王晚年孤寂,亦虔诚皈依佛陀,七十六岁(一说九十七岁)逝世。
⑤悉达:即"悉达多",又译作"萨婆悉达多"、"悉多"等,其意为一切义成、财吉、验事等,是佛陀为太子时的名字。据传释尊出生时,善占相的阿私陀仙人知晓此王子宿世种种善根功德,能成就一切善事,预言王子若在家必为转轮圣王,若出家则成就无上正觉,故起名悉达多,蕴含上述意义。
⑥七岁出家:即出家修道七年。对于佛陀出家的年龄,有说是十九岁,有说是二十九岁。在早期佛教经典中,佛陀自说是二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成道,故求道时间为七年。
⑦三十成道:即三十岁时悟道。一般说佛陀二十九岁出家,经过七年广修当时流行道法,修成四禅八定,历种种苦行,以至形体枯瘦、身心疲惫,也未能悟道。后放弃苦行,接受牧羊女的乳糜供养恢复体力,跏趺坐于毕钵罗(菩提树)下,静思宇宙人生真谛,经过四十九天,于三十五岁那年的十二月初八破晓,夜睹天上明星而豁然开朗,了悟无上大道。此处讲三十成道,当是虚指,指三十几岁成道。
⑧寂灭道场:又作"阿兰若法菩提场",为释尊开悟成道之处,即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国伽耶城南菩提树下之金刚座。寂灭,"涅槃"之意译,指了脱生死进入寂静无为的境地。佛陀说法,无非为了引导一众生远离迷惑而入寂灭境界,故其说法场所也称为"寂灭道场"。
⑨八千返:释迦牟尼佛实际上早已成佛,因为宿世因缘,也是因为其无量大慈悲心,故不断往来于娑婆世界,示现出生、出家、成道、转法轮等,广度无量众生,皆令离苦得乐,得入究竟涅槃。八千返也只是虚指,实际上是无量无数次。
⑩娑婆世界:为三恶五趣杂会之地,其中众生堪能忍受十恶三毒及诸烦恼而不肯出离,故又名"堪忍世界",或称"忍土"。娑婆世界,原指吾人所住之阎浮提,即须弥山南方之南赡部洲,后指释迦佛所教化之三千大千世界的总名,释尊为娑婆世界众生的本师。娑婆,又作"沙诃"、"娑诃楼陀",堪忍之义,又译作"忍土"。
⑪一戒,即第一最上微妙之戒。
⑫光明金刚宝戒:即上述一戒,此戒如金刚宝石一样坚固不坏,且锐利无比,能断一切烦恼,能破一切愚痴,能显一切智慧光明,故名"光明金刚宝戒",也就是下面要讲的大乘菩萨戒。
⑬意、识、色、心:意,即第七末那识,此识能恒审思量,故名为意。识,即第六识,此识善能分别,起惑造业,故名为识。色,即五根六尘。心,即第八阿赖耶识,此识能统收前七种识,故说集起名心。
⑭是情是心:指一切有感情、有意识的众生,也特指人类。无论是有情而根钝者,还是有心而根利者,只要能够受戒,则皆可入戒。
⑮佛性戒:即佛性戒体。戒体,本指因受持佛教戒律而产生的防非止恶的精神能力,后泛指一切佛法修持所产生的防非止恶的精神能力。因产生戒体的方式不同,戒体有不同名称。由受持戒律而产生,称为无作戒体;由修禅定而产生,称为定共戒体;由修智慧而产生,称为定共戒体。由体悟佛性而产生,是谓佛性戒体。
⑯当当:即此时此地的意思。
⑰自性清净:佛教认为,众生自己的本性,也即佛性,本来清净,无有染污,无有烦恼,是名自性清净。后天烦恼,则皆因妄想执著而有污染,虽有污染,然其本性却无有染着。
译文:那个时候,释迦牟尼佛从初现身的莲华藏世界,由东方而来,进入摩醯首罗天王宫中,于此天伏魔,宣说《魔受化经》。说此经已,下生南阎浮提迦夷罗国,为此国国主净饭王太子,母亲叫摩耶,父亲叫白净,太子叫悉达。悉达后来出家,七年修道,三十多岁成道,号为释迦牟尼佛。世尊既成道已,则于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坐金刚华光王座,转大法轮,广度众生。或于鹿野苑转四谛轮,或于菩提场演大华严,乃至到达摩醯首罗天王宫,于其中间次第而有十住处所,皆广演妙法。佛陀于大梵天王宫说法时,见其宫殿中网罗重重,每一网幢都有无量孔,孔孔各有不同,故以此为喻,宣说无量世界种种差别,犹如网孔一般各各不同。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其中差别殊异无量无际,无量佛教法门,亦复如是。我以广大慈悲之心,来此娑婆世界已经八千多次,于此世界坐金刚华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罗天宫中,为此世界一切众生,简略开示此《心地法门品》。然后,释迦牟尼佛再次从大梵天王宫,下至阎浮提菩提树下,为此大地上的一切众生,凡夫、痴暗之人,宣说我本师卢舍那佛心地中,最初发心时,心中所常诵的第一最上微妙之戒,即光明金刚宝戒。此戒,是一切诸佛果海之本源,一切诸菩萨因地之本源,一切众生本有佛性种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第七识)、识(第六识)、色(五根六尘)、心(第八阿赖耶识),一切有感情、有心识的众生,皆可证入此佛性戒体中。此时此地以常得佛性戒体之因,此时此地则证入常住法身之正果。如是十解脱戒,出于世间出世间之中,是三世诸佛修行成佛的正法戒,是三世一切众生所当顶戴受持。我今当为现前大众,重重开演,从一戒而开十戒,从十戒而开四十八戒,乃至无穷无尽戒品。一切众生戒体的本源,是众生本自具足的清净佛性。
解读:因为会犯戒,所以要守持戒律;因为受戒守戒而有戒体,因有戒体,所以能够守持戒律。所以,戒体与守戒是即体即用的关系。守戒是为了不犯戒,禅定智慧有所成就,持戒能力自然提高。大乘佛教特别注重开启无上智慧,照现本具佛性。佛性显现,自心清净,则自然不会犯戒,也无戒律存在的必要了。所以说,佛性戒,是为无相戒,是最上乘戒。
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周匝千华上,复现千释迦。
一华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
如是千百亿,卢舍那本身。千百亿释迦,各接微尘众,
俱来至我所,听我诵佛戒,甘露门即开①。是时千百亿,
还至本道场。各坐菩提树,诵我本师戒,十重四十八②。
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③。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④。
是卢舍那诵,我亦如是诵。汝新学菩萨⑤,顶戴受持戒。
受持是戒已,转授诸众生。谛听我正诵,佛法中戒藏,
波罗提木叉。大众心谛信,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
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戒。
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⑥,真是诸佛子。
大众皆恭敬,至心听我诵。
注释:
①甘露门即开:甘露门,即如来之教法。甘露,为"涅槃"之譬喻,持戒者,能得涅槃常乐我净,为通向大涅槃城之门户,故说"甘露门即开"。《长阿含经》卷一中说:"吾愍汝等,今当开演甘露法门。"
②十重四十八:即大乘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
③璎珞珠:多指大乘菩萨身上的饰物,由金丝线将珠玉与贵重金属珠串连而成。此处指持戒庄严者,戒体清净,无有瑕疵,如璎珞珠般光洁。
④正觉:又名"正解"、"等觉"、"等正觉"、"正等正觉"等,为"无上正等正觉三藐三菩提"的略称,指尽断无明惑,证悟一切诸法实相的真正觉悟。
⑤新学菩萨:指新发心修习大乘教法者,相当于大乘佛法五十二阶位中的十信位,仍然处于凡夫位。
⑥大觉:指佛的觉悟。释尊觉悟宇宙人生实相后,不仅自身得以解脱,更发大慈悲心,转大法轮,欲令一切众生皆得离苦得乐,而且觉行圆满,故名大觉。凡夫无觉悟,声闻有觉悟而不大,大乘菩萨自觉觉他,但觉事未满,唯佛觉行圆满,故独称为"大觉"。
译文:现在我卢舍那佛,方正坐在莲华台上,周围有千华环绕,每一华上有一释迦佛,共现千释迦佛。每一叶花上有百亿佛国净土,每一个国土上有一位释迦佛。各各坐于菩提树下,同时成就无上佛道。如此千百亿释迦佛,皆以卢舍那佛为本源。这些千百亿释迦,各各接引无量微尘数的众生,俱来到这莲华藏世界,听我卢舍那佛诵金刚佛性宝戒。佛性宝戒犹如甘露,滋润心田,断惑证真,共趋涅槃城。这时,千百亿释迦佛,又各返回本自道场。重新端坐在菩提树下,持诵我卢舍那佛本师所说之戒,所谓十重四十八轻戒。此等诸戒戒体犹如光明日月,亦如璎珞珠之洁净无瑕。无量微尘数的大乘菩萨,皆由受持此佛性戒而得证无上正等正觉。此佛性戒是卢舍那佛所诵,我等也应当这样诵。你们这些新发心修学大乘佛法的菩萨们,应当尊重受持此戒。你们自己受持此佛性戒后,还必须将此戒转授一切众生。请大家仔细恭听,我将演说佛法中的戒律宝藏,即波罗提木叉。你们若能谛信此戒为成佛正因,且能依法受持,未来决定成佛无疑,且我也因受持如是心地戒品而得成佛。如果能够恒常地这样信受奉持,则戒体成就,一切戒相具足。所以说,一切发心修习大乘佛法者,皆当摄受佛性戒。一切众生既能受持佛性戒,即已经具备佛知佛见,步入求证佛果之阶位。也即真正步上求证无上正等正觉之阶位,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大家请恭敬地听讲,我下面将要宣讲此金刚佛性宝戒。
尔时,释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树下,成无上觉①。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孝顺父母、师、僧、三宝②。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③,亦名制止。佛即口放无量光明。是时,百万亿大众、诸菩萨、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十六大国王④,合掌至心,听佛诵一切诸佛大乘戒。 佛告诸菩萨言,我今半月半月自诵诸佛法戒⑤,汝等一切发心菩萨亦诵,乃至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诸菩萨亦诵。是故戒光从口出。有缘、非无因,故光。光非青黄赤白黑,非色非心,非有非无,非因果法。是诸佛之本源,行菩萨道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是故大众诸佛子,应受持,应读诵,应善学。诸佛子谛听,若受佛戒者,国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黄门、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刚神、畜生⑥,乃至变化人⑦,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皆名第一清净者⑧。佛告诸佛子言,有十重波罗提木叉,若受菩萨戒,不诵此戒者,非菩萨,非佛种子。我亦如是诵,一切菩萨已学,一切菩萨当学,一切菩萨今学。我已略说菩萨波罗提木叉相貌,应当学,敬心奉持。
注释:
①无上觉:即"无上正等正觉"的略称。指佛所证悟的智慧,为最上而无有超过者。觉,音译"菩提",指证得佛智妙理,证入涅槃境界。
②孝顺:指爱敬天下之人、顺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孝,指尽心奉养父母。顺,指顺从父母的意志。
③孝名为戒:孝顺所在,即戒体具足,戒行圆满。佛教孝顺,是为大孝顺,孝顺父母、孝顺师长、孝顺同学、孝顺三宝,故能通于戒。例如,观一切众生皆曾是我父母,故不杀、不盗。孝顺本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印度文化中的戒律思想差异较大,以孝为戒,反映了《梵网经》中浓厚的中国文化价值色彩。
④十八梵天:指色界的十八天,即初禅天中的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三天;二禅天中的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天;三禅天中的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三天;四禅天中的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共九天。总共十八天,名"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即欲界六天之主。六欲天,即欲界四天王天、仞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十六大国王:即古印度当时的十六大国之国王。
⑤半月半月自诵诸佛法戒:佛陀已经成佛,尚于每月的白半月、黑半月各自诵一次诸佛法戒,况初发心菩萨,更须经常持诵诸佛法戒。此处诵戒,即诵十重四十八轻戒。半月半月,即白半月和黑半月。每月初一日至十五日为"白半月",十六日至三十日为"黑半月",若逢月小,则至二十九日。
⑥黄门:指男根损坏的阉人。八部鬼神:又称"天龙八部",包括:一天众、二龙众、三夜叉、四乾达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呼罗迦。大乘佛教经典中叙述佛陀讲法时,常有天龙八部参与听法,或护持佛法。八部中以天人和龙为首,故称天龙八部。一、天众,指生活在欲界、色界、无色界等各层天中的天人。天人生活优胜,寿命长久,但在临终前却会有天人五衰现象,即:衣裳垢腻、头上花萎、身体臭秽、腋下汗出、不乐本座。天众包括天王,如帝释天王、大梵天王等,民间常称天王为神。二、龙众,即龙,跟我国传说中的龙王或龙类似,不过没有脚,主要生活在水中,其职责是施云布雨,即从天海中取水而洒下人间。古印度人认为水中生物以龙的力气最大,因此非常尊敬龙,也尊称德行崇高的人为"龙象"。三、夜叉,指在地上、在虚空、在天界等各处的诸多鬼神,其首领有夜叉八大将、十六大夜叉将等。夜叉本义是指能吃鬼的神,又有敏捷、勇健、轻灵、秘密等义。佛经中的很多夜叉受佛陀教化转为护法善神,察看人间善恶,护持善人。四、乾达婆,又称"香神",是一种不吃酒肉、只寻香气作为滋养的神,是服侍帝释天的专管奏乐演唱的乐神之一,能凌空作乐,身上散发着浓烈的香气。五、阿修罗,意译为"非天",居住在须弥山以北的大海下,纵横八万由旬,有多处阿修罗王宫。也有说阿修罗中极弱者住在人间山地中,即今西方山中有大深窟,多为阿修罗宫。阿修罗众,男的极丑陋,而女的极美丽。阿修罗与帝释天为世仇,常年恶战不断,一般是阿修罗一方失败。阿修罗王性子暴躁,执拗而善妒,疑心又重,在听佛说法时,总疑心佛偏袒帝释,故意少说了一样。释迦牟尼说法,说"四念处",阿修罗王也说法,说"五念处"。六、迦楼罗,居住在四大洲大树上的金翅鸟神,此鸟鸣声悲苦,以龙为食,据说日食一条龙及五百条小龙。命终时毒发自焚,肉身烧去后只余一纯青琉璃色心。七、紧那罗,即"歌神",其形状和人一样,但头上生一只角,所以称为"人非人",善于歌舞,是帝释的乐神之一。八、摩呼罗迦,是大蟒神,人身而蛇头。金刚神:又名"金刚手"、"金刚力士"等,指执金刚杵护持佛法之神衹,韦陀菩萨为其首领。或谓帝释天之大力士,常随帝释天护持佛法。现今佛教寺院韦陀殿中常供奉四大金刚及韦陀菩萨。
⑦变化人:即变化之人,指经由神通力而变化显现之人。例如,佛、菩萨为度化各类众生,常随机变化为各种人形。
⑧第一清净者:远离种种恶行之过失,远离诸烦恼之垢染,是名"清净"。一般常说身、语、意三种清净。第一清净,指能解如来实义,持戒清净,戒体光洁,戒行圆满,身心完全清净。
译文:那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当初坐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初转法轮时便结集开演大乘菩萨戒,着重宣讲孝顺之道,即孝顺父母、孝顺师长、孝顺同学、孝顺三宝。孝顺,乃成就无上佛果至道的要法。孝顺所在,是名戒行具足,亦可名制止诸恶。佛说至此,口中即放无量光明。这时,百万亿大众、诸菩萨、十八梵天、六欲界天天子、十六大国王等,皆合掌诚心,恭听佛陀宣说成就一切诸佛的大乘菩萨戒。释迦佛告诉诸菩萨,我虽已成佛,但仍于每月上半月和下半月各诵一次成就诸佛的大乘菩萨戒以自省,你等一切初发心菩萨更应该时常持诵此戒,乃至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等,你等诸菩萨也应当时常持诵。只有这样,才能口出无量戒光。诸佛口出无量戒光,是有缘由的,不是没有原因的,皆由诸佛自诵大乘菩萨戒,诸菩萨亦诵此戒,所以心地戒光咸从诸佛口中流出。此心地戒光,非属青、黄、赤、白、黑等色尘之光,非色法非心法,非有非无,非因果法。此光是诸佛所证无上菩提无余涅槃之本源法,是践行大乘菩萨道的根本法,亦是诸现前大众新发心诸佛子的根本法。因此,诸佛弟子应当领受持守,应当阅读讽诵,应当善加学习。诸位佛弟子请仔细听,若能受持大乘菩萨戒者,不论是国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还是黄门、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刚神、畜生,乃至变化人等,但能解得法师说戒法语者,尽能得受大乘菩萨戒体,皆名得第一清净。释迦佛告诉诸佛弟子,有十重戒,如果受持大乘菩萨戒的人,不受持读诵此十重戒,现在失却菩萨之位,将来失却成佛之种。我现在也在读诵此十重戒,且过去一切菩萨已诵,未来菩萨当诵,现在菩萨正在诵,你们这些新学佛子亦应当时常读诵受持。我已经略说大乘菩萨戒种种戒相,你们应当时时勤学,以恭敬心至诚奉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