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轻戒第十六 为利倒说戒(转载)
时间:2025-03-21 浏览:10次
第十六 为利倒说戒
若佛子,应好心先学大乘威仪经律①,广开解义味②。见后新学菩萨,有从百里千里来求大乘经律,应如法为说一切苦行③,若烧身、烧臂、烧指。若不烧身、臂、指供养诸佛,非出家菩萨④。乃至饿虎、狼、狮子、一切饿鬼,悉应舍身肉手足而供养之。然后一一次第为说正法,使心开意解。而菩萨为利养故,为名闻故,应答不答,倒说经律文字⑤,无前无后⑥,谤三宝说者,犯轻垢罪。
注释:
①大乘威仪:佛教非常重视僧众行、走、坐、卧之庄严,所以有三千威仪、八千律仪之说,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威仪,指举止善合规矩,语默动作不失方正,见之能使人生起崇仰畏敬之心的仪容。
②广开解义味:即广开一切义理,深察精微之玄妙。
③说一切苦行:上古印度宗教修行,有种种苦行方法,如自饿法、投渊赴火、自坠高岩、常翘一脚、五热炙身等,又有常卧于灰土、棘刺、树叶、恶草、牛粪等之上,更有受持牛戒、狗鸡雉戒、以灰涂身、长发为相等诸多苦行法,其种种惨痛苦行,总体上是为了灭却今世之苦,以期来世生于天界享福。释尊出家后,遍学当时修道之法,也曾精修苦行,日食一麻一麦,至身形枯瘦,但觉其并非圣道,纵受天果,未脱轮回,故最终舍弃苦行。佛教经典中述及释尊前世本生修行,也曾讲到种种苦行,如抉眼与人、割肉喂鹰、投身饲虎、捐髓脑等。佛教修行,基本上提倡中道,但也有僧人践行苦行。大乘佛法,提倡发大菩提心,主张难忍能忍,故有行一切苦行之说。苦行,指断除肉体欲望,堪忍种种难忍能忍的行为。
④非出家菩萨:即不是真正的出家菩萨。依上文之义,若不烧身、烧臂、烧指,则我、法、空三执未破,所以不名为真正出家菩萨。
⑤倒说经律:指不先说诸种苦行持,坚其志愿,即说一切法皆空,使人轻视有相戒法,导致学人失却正信修行,故称"倒说"。
⑥无前无后:教以大乘,又不说苦行,是为"无前";又倒说经律内容,而令义无所归,是为"无后"。回前作后,回后作前,又会令众生混淆大乘佛法修习次第。
译文:佛弟子,应当发心首先学习大乘威仪类经律,并广泛而深入地理解体会其义理和宗旨。若遇见后来新学菩萨,有从百里而来,有从千里而来,前来求学大乘经律,应该依法为其演说一切苦行,如烧身、烧臂、烧指等。如果不能烧身、臂、指等供养诸佛,则不是真正的出家菩萨。真正的大乘菩萨,于饿虎、饿狼、狮子、一切饿鬼等众,悉应能够舍弃自身上肉、手足等去供养。说完苦行后,然后再按一一次第为他们宣说正法,使其心开意解。如果菩萨为了利养,为了名闻,该答的不答,颠倒次第宣说佛教经律内容,无前无后,如此在说法中毁谤三宝者,犯轻垢罪。
解读:大乘佛子,发心为人天师表,当然必须具足三千威仪,八千功德,世人见之,则有威可畏,有仪可仰。佛门中有说,宁可执有如须弥山,不可执空如一芥子。佛教修行,从有相入手,较为妥当。一入手即授以空性法门,除非大根器者,则会导入狂禅,非一切戒法,修行不成,地狱有份,不可不戒。当代修行,虽然不必烧身、烧臂、烧指,也不会投身饲虎,但仍应当相对坚持苦行,粗衣淡饭,早起晚睡,参禅打坐,念佛不辍,是为真修行。若只图生活舒适,悠闲度日,以何回馈众生供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