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网经菩萨戒流通分(转载)
时间:2025-03-21 浏览:105次
诸佛子,是四十八轻戒,汝等受持①,过去诸菩萨已诵,未来诸菩萨当诵,现在诸菩萨今诵。
诸佛子听:十重四十八轻戒,三世诸佛已诵、当诵、今诵,我今亦如是诵。汝等一切大众,若国王、王子、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受持菩萨戒者,应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佛性常住戒卷②,流通三世一切众生,化化不绝。得见千佛,佛佛授手,世世不堕恶道八难②,常生人道天中。
我今在此树下,略开七佛法戒④,汝等大众,当一心学波罗提木叉,欢喜奉行。如《无相天王品》劝学中,一一广明。
三千学士⑤,时坐听者,闻佛自诵,心心顶戴,喜跃受持。
尔时,释迦牟尼佛说上莲华台藏世界,卢舍那佛《心地法门品》中,十无尽戒法品竞⑥,千百亿释迦亦如是说。从摩醯首罗天王宫,至此道树下,住处说法品⑦,为一切菩萨,不可说大众,受持读诵,解说其义,亦如是。千百亿世界,莲华藏世界,微尘世界,一切佛心藏、地藏、戒藏、无量行愿藏、因果佛性常住藏⑧。如是一切佛说,无量一切法藏竟,千百亿世界中,一切众生受持,欢喜奉行。
若广开心地相相,如《佛华光王七行品》中说。
注释:
①受持:即领受忆持。《胜鬟经宝窟》上本中说:"始则领受在心曰受,终则忆而不忘曰持。"
②佛性常住戒:即大乘菩萨戒。大乘菩萨戒又称"佛性戒"、"千佛大戒",得见佛性、证悟无上菩提是其宗旨。摄戒归性、以佛性为戒体是大乘菩萨戒的重要特征,而佛性本有,常住而不灭,所以此处又称菩萨戒为"佛性常住戒"。
③恶道:一般指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阿修罗、人间、天上则称为"三善道"。八难:指不得遇佛、不闻正法的八种障难(见四十八轻戒之第五戒注)。另外,八难也指八种苦难之处,即:王难、贼难、火难、水难、病难、人难、非人难、毒虫难。佛教中受戒、自恣时,若遇此八种难事,则听许略说俗事。
④略开:众生身心有八万四千细行,即当有八万四千种戒法,但其要旨,不出十重四十八轻戒,所以称"略开"。
⑤三千学士:总称在会听法诸菩萨,包括天龙八部、道俗贵贱等一切听众。
⑥十无尽戒:即本经所说的"十重戒"。
⑦住处:《大正藏》本中为"十住处",指释迦牟尼佛次第说法的十个处所。即:第一,在摩醯首罗天王宫普光明殿说十世界海;第二,在切利天说十住;第三,到夜摩天说十行;第四,到兜率天说十回向;第五,到化乐天说十禅定;第六,到他化自在天说十地;第七,到初禅天说十金刚;第八,到二禅天说十忍:第九,到三禅天说十愿;第十,到四禅天说心地法门。
⑧佛心藏、地藏、戒藏、无量行愿藏:一切诸佛所说之三十心含藏一切心法,故名"心藏"。菩萨十地含摄一切修行证果阶第,故名"地藏"。十重四十八轻戒含藏一切戒法,故名"戒藏"。所发无量无边百千大愿,是名"愿藏"。因果佛性常住藏:有百劫修行之胜因,故名"因藏"。能成无上正等正觉佛果,是名"果藏"。一切众生皆有本觉佛性,佛性常住,故名"佛性常住藏"。
译文:
诸位佛弟子,这些四十八轻戒,你们应当领受忆持。此等轻戒,过去诸菩萨已经持诵,未来诸菩萨应当持诵,现在诸菩萨正在持诵。
诸位佛子请仔细听:这十重四十八轻戒,三世一切诸佛已经持诵、应当持诵、正在持诵,我释迦佛如今也在持诵。你们一切大众,不论是国王、王子、百官,还是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以及一切受持大乘菩萨戒者,都应当领受忆持、时常读诵、解说戒相、书写戒卷。发愿将此佛性常住戒卷,流通于三世一切众生,辗转流布,化化不绝。如此持戒清净,则能得见千佛,又能得到佛佛授手提携,生生世世不堕恶道,不出生于障碍见佛闻法的八难之处,常生于人道、天道之中,闻法修道。
我释迦佛现今在此菩提树下,粗略开示过去七佛所说心地法戒(即十重四十八轻戒),你等一切大众,应当一心一意学习大乘菩萨戒,以欢喜心奉行戒法。如在大部中《无相天王品》劝学篇中,一一得到了广泛而详细说明。
三千菩萨,及一切当时在坐听法者,听闻释尊自诵这十重四十八轻戒,都心心顶戴,欢喜雀跃,发愿受持读诵。
尔时,释迦牟尼佛,于上莲花台藏世界卢舍那佛所说《心地法门品》中十无尽戒品,宣说完毕,其余千百亿释迦佛也是这样说。他们都是从摩醯首罗天王宫,至菩提树下,先后十个住处及所传十世界海、十住、十行、十回向、十禅定、十地等法门品,亦无有异;而一切菩萨,及不可说大众,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其义,亦如婆婆大众无二。不仅如此,还有千百亿世界中佛,千百亿莲华藏世界中佛,乃至无量微尘世界中佛,也在宣说一切诸佛所说三十心藏、十地藏、十重四十八轻戒藏、贤圣所行无量行藏、无量愿藏、百劫修行因藏、成等正觉果藏、一切众生本有佛性之常住藏。像这样一切诸佛所说,此心地等无量一切法藏究竟,百千亿世界之中,一切众生受持,欢喜奉行,亦如此界众生等无有异。
诸佛说法度生大略如此,如果广开心地相相之义,大部中《佛华光王七行品》中有详细说明。
解读:
此为流通分,总述了大乘菩萨戒的体性功用,并总结了大乘佛法的修习次第,再次强调了此修行方法的重要性。
明人忍慧强①,能持如是法,未成佛道间,安获五种利:
一者十方佛,愍念常守护。二者命终时,正见心欢喜。
三者生生处,为诸菩萨友。四者功德聚,戒度悉成就②。
五者今后世,性戒福慧满③。此是诸佛子,智者善思量。
计我着相者,不能信是法。灭寿取证者④,亦非下种处⑤。
欲长菩提苗,光明照世间。应当净观察,诸法真实相。
不生亦不灭,不常复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菩萨所应作,应当次第学。
于学于无学⑥,勿生分别想,是名第一道,亦名摩诃衍⑦。
一切戏论恶⑧,悉从是处灭。诸佛萨婆若⑨,悉由是处出。
是故诸佛子,宜发大勇猛,于诸佛净戒,护持如明珠。
过去诸菩萨,已于是中学,未来者当学,现在者今学。
此是佛行处,圣主所称叹。我已随顺说,福德无量聚。
回以施众生,共向一切智。愿闻是法者,疾得成佛道。
注释:
①忍慧:即"忍力"、"慧力"。大乘佛法修持者,以修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可得忍辱、智慧成就,具足忍力、慧力。
②戒度:即"持戒波罗蜜",六波罗蜜(六度)之一。持戒波罗蜜,又作"戒度无极",也译为"绝对的、完全的持戒",指持守戒律,能对治身、口、意起三恶业而令身心清净。此处指能持十重四十八轻戒,一一戒行皆得具足。
③性戒:即"自性戒","佛性戒"。众生自性本自清净,若能识自本心,见自本性,身心自然清净,此时若置一戒,亦是多余,是谓"佛性戒"。
④灭寿取证:指声闻小乘人等,知我空而不知法空,耽空而视涅槃为灰身灭智,或执著有境界可证,有涅槃果可得。
⑤下种处:指下菩提种之处。
⑥于学于无学:学,即"有学",指虽断见惑,已知佛教终极真理,但思惑还得渐断,功德尚待圆满。无学,指进趣圆满,见思二惑断尽,再无有学。声闻乘四果中,前三果为有学,第四阿罗汉果为无学。
⑦摩诃衍:即"大乘"。
⑧戏论:原指违背实理,对增进善法无益的言论。此处指违背大乘佛法的一切思想言论。
⑨萨婆若:译为"一切智",指在佛果上了悟一切法之智。一切智,佛的两种智(一智、一切种智)之一,知一切诸法之总相。一切种智,知一切诸法之种种别相。
译文:
明智之人忍力慧力皆强,能受持心地戒法,将来必定成佛。未成佛道之前,已安然获得五种利益。
第一,能得十方诸佛,怜悯挂念,常为守护。
第二,临命终时,秉持正见,心生欢喜,无恶境现前。
第三,生生世世,在在处处,常得与诸菩萨为友。
第四,无量功德集聚,一切戒度悉能成就。
第五,从今向后,自性戒体呈现,福慧圆满。
如此五种利益,是持戒诸佛子所得,明智之人,当于此心地戒法仔细思量。
计我、着相之辈,不可能相信如此之法。灰身灭智、着相取证的小乘之人,也不是下菩提种之处。
如果想要增长菩提心苗,当使智慧光明普照世间。应当发起无碍清净之慧,静观细察,彻见诸法真实之相。
诸法实相,自性戒体,不生亦不灭,不常复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生。
如是实相戒体一念清净心中,起种种巧妙慧方便,勤修种种行门,戒相庄严。
如此慧解妙行,实非小乘外道所能,乃是大乘菩萨所应作,但也应当次第如法修学。
对于"有学"与"无学",不要生起分别执著之想,则名中道第一义谛之道,亦称大乘道。
一切外道二乘戏论恶见,皆依此中道第一义谛而得灭尽无余。诸佛一切智慧,皆从此而生。
因此,诸位佛子,应当发起大勇精进力,于诸佛清净戒法,善为保护持守,使其如明珠般光洁无瑕。
心地戒法,过去诸菩萨已经学习,未来诸菩萨当于其中学习,现在诸菩萨正于其中学习。
此是三世一切诸佛所行之处,为本师卢舍那佛圣主所称扬赞叹,我亦随顺诸佛所说。
愿以此无量无边福德之聚,回向施与一切众生,共同证得诸佛一切智。愿凡听闻此戒法者,速疾得以成就佛道。
解读:
本偈分别从赞持戒利益、劝观戒体、劝护回向三个方面,对受持大乘菩萨戒的功德作了回顾与总结。总之,大乘菩萨戒,是千佛大戒,是佛性戒,是心地戒。摄戒归性、戒慧一如,是大乘菩萨戒的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