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粮道田 > 明心见性

人体内住着两个“自己”?佛陀勘破元神识神之谜,轮回出口竟在这(转载)

时间:2025-03-31    浏览:46次

"未识心性时,犹如盲子摸象;认清来去者,方知生死路向。"

佛门中有一个引人深思的说法:人体内实则有两个"自己"共同住着,一个是生灭不已的"识神",另一个是寂照永恒的"元神"

人之所以轮回不息,正是因为不识"真我",生生世世追随着"识神"流转六道。

自古以来,修行者们忙于追求境界神通,却常常忽视心性最根本的分辨。

元神与识神之分,看似简单,实则细微难辨,亦如大海与波浪,本是一体,却又有别。

佛陀当年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所洞察的又是什么真相?

为何说识得"元神",方能跳出轮回?而这轮回之门的出口,又何以与此二神有关?

一日,王舍城栴檀香林中,佛陀端坐莲台,周围弟子肃然而立。

忽然,一位名叫善明的年轻比丘从人群中走出,礼拜后问道:"世尊,我常闻长老们谈及'元神''识神'之别,但我思来想去,总不明白。人既是一身,如何会有两个自己?究竟哪个才是真实的我?"

在场众弟子闻言,纷纷竖起耳朵,因为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许多人。

佛陀微微一笑,环顾四周:"诸位,你们可曾仔细观察过一汪平静的湖水,当微风吹过,水面泛起涟漪时,那波浪与水是一还是二?"

迦叶尊者思索片刻后答道:"世尊,波浪依水而起,本质上是水,但形态上已与平静的水不同。既非全然相同,亦非全然相异。"

佛陀颔首:"善哉!元神与识神之关系,亦复如是。"

佛陀抬起手中的净瓶,缓缓注水于钵中:"诸位且看,这流动的水与钵中静止的水,其性相同,但状态不同。识神如流水,动静不定;元神如止水,澄明如镜。"

善明仍然困惑:"世尊,既然如此,为何经中又说众生皆能成佛?我们应当追求的是哪一个'自己'"

这时,一位形容枯槁的老者从树林外缓步走来。众人让开道路,老者直接来到佛陀跟前行礼。

佛陀微笑道:"阿摩罗尊者,正好你来了。这位善明比丘正在寻求元神与识神之别,你可为大家讲讲你的经历。"

阿摩罗尊者面向众人,声音宁静而有力:"昔日我在喜马拉雅山洞闭关修行,日日专注呼吸,观心如潮起潮落。

十年如一日,我渐渐能分辨出:每当起心动念,思虑万千,皆是识神作用;而能察觉到这些念头起灭的寂静知觉,则是元神显现。"

善明听得入神,忍不住插问:"尊者,您能否给我们一个明确的指示,如何在日常中分辨这两个'自己'"

阿摩罗尊者微笑道:"善明,你现在思考我的话语时,那个不断转动的心念是识神;而能够知道自己正在思考的那个觉知,则是元神的影子。"

众人听后,若有所思,但仍有疑惑。

一位年长比丘问道:"既然识神非我,为何我们的喜怒哀乐、思虑记忆,都与之相关?舍弃它岂不是舍弃了自我?"

佛陀拍了拍身旁的石座,邀请阿摩罗尊者坐下:"这个问题,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善明,你曾经做梦吗?"

善明点头:"自然常有梦境。"

"当你在梦中遇到危险或欢乐时,你会害怕或欣喜吗?"

"是的,梦中情绪如同真实。"

佛陀语重心长道:"那么,梦醒之后,你会认为梦中的''就是真实的你吗?"

善明恍然:"不会。梦中的''只是幻影。"

"此即汝答。"佛陀微笑,"识神如梦中人,看似真实,实则幻化;元神如梦醒者,寂然不动,却了了分明。"

阿难尊者此时也有所领悟:"我想起一事。去年,有位名叫须达多的居士,家财万贯,生活奢华,却时常感到空虚。他来请教世尊如何寻找真正的快乐。"

佛陀点头:"我记得此事。当时我告诉他:'汝每日耽于声色犬马,追逐世间荣华富贵,皆是识神用事。若能一日静坐,回光返照,观察谁在贪求享受,谁又在知道这贪求,便能见到两个自己。'"

善明忽有所悟:"世尊是说,一个自己在体验生活,另一个自己则在观察这种体验?"

"不错。"佛陀赞许道,"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得失成败,皆是识神的经历;而那个始终如如不动,清清楚楚的知觉,则是元神的显现。众生之所以生死轮回不已,就是因为认贼作父,将识神误认为真我。"

这时,阿摩罗尊者忽然闭上双眼,入定片刻后睁开,眼中似有光芒流转:"我初遇世尊时,也曾困惑于此。经过多年禅定,才渐渐明白:识神如云,来来去去;元神如天,不增不减。"

佛陀目光深邃地望向远方:"然而,知之甚易,行之甚难。众生沉浸在识神的喧嚣中数千万劫,要认出真正的自己,需要极大的智慧与定力。"

善明急切地问道:"世尊,元神既是我们的真面目,为何如此难以察觉?又当如何才能认出它,获得解脱?"

佛陀微笑着起身,走向一旁的莲池,众弟子紧随其后。

佛陀指着平静的池面道:"诸位,你们看这池水倒映着天空的云彩,若有人只看倒影,终其一生也不知真正的云在天上,而非水中。识神与元神之辨,亦复如是。"

阿摩罗尊者接道:"正因为元神如如不动,不起波澜,我们才难以察觉它的存在。反而是识神的喧嚣纷扰,时刻占据着我们的注意力。"

佛陀伸手入水,轻轻搅动,波纹荡漾:"善明,若我告诉你,元神与识神的奥秘正是轮回之门的关键,掌握了辨别之法,便能寻到解脱的出口,你愿闻否?"

善明与众弟子无不恭敬顶礼:"恳请世尊慈悲开示!"

就在此时,奇异的一幕发生了——莲池水面忽然变得如镜般澄澈,映照出每个人的面容,然而诡异的是,每个人竟同时看到两个自己的影像在水中。

一个影像随风波动,情绪丰富,眼中满是喜怒哀乐;另一个影像则岿然不动,双目澄明,充满智慧与慈悲。

众人惊讶不已,这究竟是何等境界?轮回的出口到底藏在哪里?

佛陀凝视着莲池,声音宁静而深远:"诸位,你们方才所见的两个影像,正是元神与识神的显现。波动的影像是识神,不动的影像是元神。众生轮回不息,正是因为始终追随识神流转,而不认识真正的自己。"

佛陀目光如电:"识神的特征是什么?它攀缘外境,生起贪嗔;执着于'''我所';随境而转,喜忧无常;不断分别好坏美丑;生灭变化,思虑不停。"

阿摩罗尊者补充道:"而元神则恰恰相反,它恒常不变,如太虚空;如如不动,不执着于任何现象;无分别心,平等看待一切;不随境转,无喜无忧;清净光明,不被尘垢染污。"

"元神即是佛性,又称真如、法身、本心。"佛陀语重心长地说,"每个众生皆具足此性,只因无明覆盖,认贼作父,才漂流生死海中。"

善明问道:"世尊,既然元神如此殊胜,我们为何不能直接安住于元神,舍弃识神呢?"

佛陀微笑:"元神与识神非一非二,如水与波。舍弃识神去寻元神,如同弃波求水,徒劳无益。真正的解脱,不是舍弃识神,而是转识成智,认清识神本质,归元返本。"

"那么,如何才能认出元神?"善明追问。

佛陀伸出手指:"第一,观照当下。保持觉知,观察念头起灭而不跟随,安住于觉知本身。第二,明辨虚实。观察念头如云来去,情绪如波起伏,而'知者'始终不变。第三,见性成佛。在识神活动中认出元神,不再迷失,安住觉知,转识成智。"

善明恍然大悟:"世尊,这是否意味着轮回的出口就在于认清元神,不再随识神流转?"

"正是。"佛陀肯定道,"轮回的本质是识神攀缘外境,造作种种业力,导致生死相续。若能认清元神,安住本心,则业力自消,轮回自息。这就是轮回的出口——不在外境,不在他方,就在自心。"

一位长老问道:"世尊,识神既然非我,为何我们的经验、记忆、情感都与之相关?"

佛陀答道:"识神如演员,执行各种功能;元神如观众,见证一切而不参与。认出元神,不是否定识神的作用,而是明了识神只是工具,不是主人。"

阿摩罗尊者问:"世尊当年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时,是否正是认清了元神与识神之别?"

佛陀目光如电:"正是。我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时,忽然明白:过去、现在、未来种种心念皆是识神的显现,而能觉知这些心念的清明觉知,才是我的本来面目。一念顿悟,识得真心。"

佛陀最后开示道:"诸位,人体内住着两个'自己'——元神与识神,认清它们的关系,是开启解脱之门的钥匙。元神如房屋,识神如租客。当你认出真正的主人是谁,轮回的出口自然显现。认识真我,方证菩提;迷失自性,即堕轮回。"

善明与众弟子顿时如梦初醒,明白了生死轮回的根本在于认贼作父,将识神误认为真我;而解脱的关键,则在于认清本来面目,安住元神。

 

上一篇:慈诚罗珠堪布:说话太多,是修行的一个违缘(转载)    下一篇:(精辟!)人生有三把钥匙:接受、改变、离开(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