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攻略:前学(转载)
时间:2025-03-31 浏览:89次
大乘攻略:前学
一、大乘之道次第:循序而进
“修行”就是“成长”,分作世俗谛成长和胜义谛成长,精进修行,就是努力成长的意思。
学习和修行佛法,首先要理清思路:我为什么要学佛?要学什么?通过学佛想获得什么?这就是“根、道、果”。根,就是因、起点,或指现在的位置;道,就是方法、道路、路线;果,就是目标。
如:我们决定要去北京,北京就是目标,就是“果”;我们所处的位置,就是“根”。起点和目标明确了,方法也就自然应时而生,远的乘飞机,中的坐汽车,近的走两步。
很多同修进入佛门,可能更多是为了获得“健康、发财、升职、和睦”,这都是正常的需求,通过正确的修学,也完全可以实现。佛说:“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很多同修就是因为通过学佛“调伏烦恼,改善状况,化解危机”,而趣入正修。
然而,冷静观察,甚深思维,就会发现我们所祈求的,其实只是“真正所需”的副产品。之所以要健康,是因为我们生病了行动不便;想发财,是因为我们没钱就不能随心所欲地购物;想升职,是因为不愿意受人管辖和制约;想和睦,是为了保持良好的环境和愉悦的心情。
可见,我们真正想要的是“自由”,佛教称为“解脱”。
获得“健康、发财、升职、和睦”就能自由吗?即使健康长寿,百年后也是黄土一抔掩枯骨;即使富可敌国,也买不到生命和自由;即使官运亨通,然而越升职反而越不自由,高处不胜寒,当了总统连隐私也无法保全,到哪都要被警察和保镖围绕监控;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即使再和睦难舍的至亲,也终将烟飞星散。
我们本具的佛性如来藏的幻化力无穷无尽,不可思议,有求必应,无碍显现。求福报得福报,求智慧得智慧。同样,求相好、辩才、往生、开悟,乃至求即身成佛,对如来藏的幻化力来说,也同样是轻而易举的事。《楞严经》云:“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至黄梅初礼五祖:
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六祖目标精准,“惟求作佛,不求余物”,于是很快悟道,证得金刚那罗延身,至今肉身不坏,供奉在广东南华寺。文革中被红卫小将略加破坏,让世人见到六祖的真身骨骼呈黄金色。以藏传佛教观点来看,六祖实际上如龙树菩萨、莲花生大士、密勒日巴尊者等大师一样,是即身成佛,而示现祖师身弘法利生。
如果我们能把“求名、求利、求爱情”的那份努力和付出,用在“求成佛”上,此生现证圣果也完全能办到。
我们确定目标(果)是“自由、解脱、成佛”,那么方法(道)就是佛陀和祖师留给我们的无上教言,这是世界上最完备、最庞大和细微的学术体系。面对浩瀚博大的佛教典籍,为了避免我们茫然无措,无从下手,祖师慈悲地开显了“道次第”系统。
《菩提道次第广论》是宗喀巴大师依据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灯论》,按“三士道”次第进行组织的。“菩提”,是觉、解脱、成佛之义;“道”,是道路、真理、方法;“次第”,是步骤、阶梯。谓在入道之前,应以亲近善知识、思维人身难得作为基础,然后循序渐进,入“三士道”的修行法门。
“下士道”指脱离三恶趣、升入天善趣的法门。分为四大段:一,思维人身无常;二,思维三恶趣苦;三,皈依三宝;四,深信因果。
“中士道”指解脱三有轮回、断烦恼证涅槃的法门。亦分四大段:一,思维苦谛(三有生死过患);二,思维集谛(烦恼及业流转次第);三,思维十二有支(流转还灭道理);四,思维解脱生死正道(戒定慧三学)。
“上士道”指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证大菩提果的法门。此分二大段:一,发大菩提心;二,修菩萨行。
此论的止观修持方法,有三种要道:
一、出离心:厌离三有希求涅槃的心,也名“求解脱心”;
二、菩提心:总观三界一切有情,沉溺生死苦海,无有出期,为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志求证得无上菩提;
三、空性见:中观(清净见,胜义谛),也称离“增益”、“损减”二边的“中道正见”,即既不执诸法实有自性,也不拨无(否认它的存在)所生所立的诸法,如实了知“诸法仗因缘而有,就有不乱的因果”,不堕“断边”、“常边”。
有了目标(果)和方法(道),还要找出我们目前所处的位置(根),这非常重要,却经常被我们忽略和混淆。修行到哪个高度,就用相应的方法对症下药“解决烦恼,化解危机,精进办道,自利利他”。自己的高度(位置)找不准,方法就会模糊混乱。方法用错,就如同吃错药,不仅无益,反受其害。
要想找到自己的准确位置,就要诚实思考,无伪观察,不要刻意美化,也无须过分谦虚。“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仔细思维自己修行的动力来源,通过察知自己的发心,便可了知自己正处在哪个修学阶段,以及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和方法。
《百喻经》故事:富翁造三层楼
有一个富翁到另一位富翁家里,看到这位富翁的房子是三层楼,高端大气上档次,很是羡慕。回家以后,富翁立刻请来了一位建筑工程师,说:“你也替我造一座三层楼。”建筑工程师带领工人们动手先平地基,垫础石,打墙脚,热火朝天忙起来。富翁等了几天,看不见楼房的影子,就问工程师:“你现在在做什么啊?”工程师回答说:“我给你盖三层楼呀。”富翁又问:“怎么在下面盖,不在上面盖呢?”工程师说:“要一层一层地来,不先造好下面两层,怎能造第三层呢?”不料富翁立刻阻止说:“不,不,我不要下面的两层,我只要第三层,你给我盖最上面的一层就可以了!”建筑工程师听了哭笑不得,一再解说,但富翁固执己见,坚决要他只造第三层,弄得建筑工程师无可奈何,只得停止工作离开了。
这个故事比喻:佛弟子不肯恭敬承事上师三宝,切实地从“戒、定、慧”基本三学修起,只是懒惰懈怠,投机取巧,喜欢走捷径、求神通,对闻思、观修、念佛、持戒不屑一顾,自以为这种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对像自己这种“天才利根”是没有必要的。其结果正像这个富翁一般,不过是空中楼阁、痴人空想罢了!
在净土念佛法门中,修学次第就是净土宗根本经典《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的“净业三福”,由佛陀金口亲宣,不仅是净宗修学次第,而且是一切法门的修学次第。
“净业三福”是《观经》中释尊无问自说: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净业三福”含摄五乘佛法(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的一切善行功德,会通净土门与圣道门。
三福依浅深次第和修行特点,可例分为:
一、人天福:世善,以事业心为动力源,致力于获得“家庭幸福,伦理道德,事业责任,健康名誉”等为努力方向。
二、二乘福:戒善,以出离心为动力源,致力于证得“出离六道,结束轮回,了生脱死”为终极修行目标。
三、大乘福:行善,以菩提心为动力源,致力于“六度四摄,自觉觉他,究竟圆满”,志求无上菩提道果。
其中一、二为净业加行,三为净业正行,加上本经的《九品往生章》,就是按照“前行、入门、行持、成就”制订的详细修学次第。
《百喻经》故事:多吃了三个饼子
有一个人肚子饿了,到饼店买煎饼。连续吃了三个,感觉还是不饱,就再买了第四个,刚吃了一半,就感觉饱了。他懊悔不已,用手打自己的嘴巴说:“我竟然如此愚痴不知节约,如果早知道后面的半个煎饼能吃饱,我只要买这半个煎饼就好了,前面的三个煎饼不是多吃了吗?”
这个故事比喻:修行的人,需要从基础开始,坚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假以时日,才有贯通成就的时刻。若不经日积月累地努力,但羡一时的悟证,正同那人吃饼的痴想,实不可得。
人天乘的修行,以及解决健康、财富等问题,大多用伦理道德来注解,以法律辅助。如民国时王凤仪老善人,帮人讲病、化解纠纷、兴办义学等,用的都是伦理体系。
二乘的修行,以及解决问题,大多用因果轮回来注解,以戒律辅助,如忏悔业障、热衷苦行等。
大乘的修行,以及解决问题,大多用菩提心来注解,以六度四摄辅助,如护生放生、弘法布道等。
大乘的胜义谛,则完全以心性来如实觉照如梦幻泡影的一切。
《华严经》的“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表明“伦理、因果、空性”,体性一如,圆融无碍。
二、空分之中观空性见:般若智慧
本师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为利益不同根基众生而三转法轮,其中第二转法轮,着重宣演中观的般若空性。
一、中观空性,般若之内涵
佛教的一切义理都在中观义中,中观义理是佛教的纲领。
中观见是依据《大般若经》中“空”的思想,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以及人们的认识,甚至包括佛法在内,都是一种相对的、依存的关系(因缘),一种假借的概念或名相(假名),它们本身没有不变的实体或自性(无自性)。所谓“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中观见在破除人们执著空有的两边中,提出了“八不”的学说:不生不灭(从实体方面看)、不常不断(从运动方面看)、不一不异(从空间方面看)、不来不去(从时间方面看)。
在中观见看来,生灭、常断、来去、一异,是一切存在的基本范畴,也是人们认识之所以成立的根据。如果否定了这四对范畴,否定了主观认识和客观世界,从而就显示了空性真理。
中观还提出两种真理说(二谛),认为在最高真理(真谛)“空”之外,还应承认相对真理(俗谛)。因材施教,因人而宜。对精进修持佛法的人应该说真谛,说空性真理;对覆盖无明(无知)的凡夫,应该说俗谛,即承认世界和众生的存在。
中观见进一步认为,作为最高修持境界的涅槃与现实世界万相,在本性上没有任何差别。《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所以有差别,主要是由于人们无明的结果,《圆觉经》云:“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如果消灭了无明,也就达到了涅槃。为此,将修行阶段划分为五十二个行位。
俗谛的代表:《坛经》神秀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真谛的代表:《坛经》惠能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二、般若智慧,中观之妙用
般若,梵语的译音。或译为“波若”,意译“智慧”。佛教用中观见如实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为表示有别于一般所指的智慧,故用音译。大乘佛教称之为“诸佛之母”。
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够了解道、悟道、修证、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的智慧。这不是普通的聪明,而是属于道体上根本的智慧。所谓根本的智慧,就是超越一般聪明与普通的智慧,而了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这不是由思想而得,而是身心两方面全体投入求证到的智慧,这个智慧才是般若。所以,“智慧”两字不能代表般若的整个含义。
所有的佛经,以及后世菩萨高僧大德们的著作中,《金刚经》在法义的分类上归入般若部,所以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般若是佛教与其他宗教的不共法,独一无二。所以佛陀特别重视,四十九年的传法中,用二十二年来传讲般若系,,而且般若系的教法,其实贯穿于整个“五时”。佛陀时时都在弘扬般若,其他的教法,也是在衬托般若,也是在承载般若。
般若智慧包含五种:第一种是实相般若,第二种是境界般若,第三种是文字般若,第四种是方便般若,第五种是眷属般若。五种的内涵就是金刚般若。
实相般若:
就是形而上的道体,是宇宙万有的本源,也就是悟道、明心见性所悟的道体。在佛学的文字上,悟道就是见到那个道体的空性,叫做实相般若,属于智慧的部分。聪明只是意识部分,局限于现有的知识范围,以及现有的经验与感觉想像的范围。真正的道体不可思议,不可以用普通的知识意识思想、讨论、研究。实相般若属于最根本之般若。
境界般若:
真正悟道的人,智慧的开发无穷无尽,佛学的名辞叫做无师智,也叫做自然智。自己本有的智慧仓库豁然打开,不是老师传授给你,而是自己固有的智慧自然显现,天上地下,无所不知,就是境界般若。
《六祖坛经》云:“然秀之徒众,往往谩南宗祖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秀曰: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就是说六祖惠能大师已得无师之智,开启境界般若。
文字般若:
不是凭聪明得来的,而是悟道之后的如数家珍、自然流露。悟道时,过去千万生读的书都会如泉水般喷涌而出,就是因为般若智慧全然开启。拙于读书的人,不求甚解、囫囵吞枣。而博学多才的人,一目十行,博闻强记,日记千言,下笔成章,老而不衰。当然,这必须具备充足的定力和般若的智慧才行,这是文字般若。
方便般若:
就是大智慧。比如,把最晦涩难懂的知识,用特殊的表达方法,令其简单明了、妇孺皆懂,就属于方便般若。《六祖坛经》云:“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千手表示遍护众生,千眼则表示遍观世间。无论众生是想渴求财富,还是想消灾免病,千手观音都能大发慈悲,解除诸般苦难,广施百般利乐。所以想真正做到大慈大悲,需要具备有千手千眼、数不胜数的巧妙方便方法才行,“善知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为佛事”。这是方便般若。
眷属般若:
跟随悟道的智慧而来,佛学名辞叫行愿,用现在的观念说,属于行为方面。也就是说,一个人发起道德行为,自然就成为至善至真的人。所谓世间眷属就是亲戚、朋友、家人等亲眷。佛学讲的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一个修持佛法的人,如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然后才能大彻大悟而成就佛道?“五度如盲,般若为眼”,都需要以“般若”为核心,以正见为导航。所以在般若精神之前,有这五个相关的行为眷属,也就是五个行愿,称为眷属般若。
三、明分之唯识瑜伽:转识成智
所谓唯识,即是简去心外诸法,择取识心。这是遮简迷情、外界有实我实法的存在,表显内界识心的真性法相。
换句话说,唯识宗立论,以我人心识之外的万有现象,皆是由我人心识自体所变现而来,亦即是由第八阿赖耶识中的种子所变现生起,故除心识之外,万有现象皆非实在。因此说“唯识无境”,或自万有现象自识所变一面来说,称为“唯识所变”。
“瑜伽”一词,其含意为一致、相应、结合或和谐。确立一位佛菩萨为临摹效法的对象,也称作本尊,以自己凡夫的身语意(识),临摹佛菩萨的身语意(智),就是瑜伽修法,也就是转识成智。自己的身语意与本尊的身语意“三密相应”,便是成就“即身成佛”。
“转识成智”又名“转依”。“转依”的“依”,唯识家通常指作为染净根据的精神实体,就法相唯识宗而言则指阿赖耶识。该宗认为,通过宗教修持的“熏习”,藏识中的染污种子减弱,清净种子增强,最后转“识”成“智”,使杂染阿赖耶识变为纯净无垢识,这就是成佛。
宗教实践的根本目的,是要实现认识由虚妄到真实的转变。通过特定的修行,领悟佛教的真理,有漏的八识可以转变为无漏的八识,获得四种智慧;“转识成智”的“识”是染污的有漏八识;“智”是清净的无漏八识,即真如。只转其用,不转其体。这个根本转变的过程,是在藏识即阿赖耶识上实现的,所以阿赖耶识也称为“染净依”。
“转依”根据“转何识得何智门”的原则展开,一定的“识”通过“转识成智”可得相应的“智”。
据《成唯识论》卷十所说,前五识转为无漏时得“成所作智”,此智“为欲利乐诸有情”,能于十方以身、口、意三业为众生服务、广布德泽;
第六识转为无漏时得“妙观察智”,此智“善观诸法自相、共相,无碍而转”,根据众生不同根机,自在说法,教化众生;
第七识转为无漏时得“平等性智”,此智“观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应”,一视同仁、平等普度众生;
第八识转为无漏时得“大圆镜智”,此智“离诸分别,所缘行相微细难知,不妄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净,离诸杂染”,如大圆镜之光明,能遍映万象,纤毫不遗。
《六祖坛经》云:
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如上转识为智也。教中云: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虽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但转其名,而不转其体也。
四、周遍分之唯心如来藏:诸佛本源
如来藏,即一般所称之“佛性”,具有常住、妙明、不动、周圆与神妙真如之性质。常住是不去不来;不动是不生不灭;妙明是寂而常照;周圆是周遍圆满无所不包;妙真如性是真如能生万法,能生一切妙有之性质。
感觉的生灭去来,原本就是如来藏妙用之性。佛陀讲缘起性空,一切诸法都是“虚妄有”,诸法的体性是“空”,即真如,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但“无明”会伴真如而生,无明是一种“劳相”,如《楞严经》云:“菩提瞪发劳相”,它是昏而不明、“没有道理”的昏昧。真如一昏昧就有了分别,于是产生诸法万有之相。
以真如、无明与阿赖耶识就足以解释本体与现象的关系,之所以又用“如来藏”,《楞伽经》云“开引计我外道故说如来藏”。“计我外道”是妄计有“真我”、“神我”之外道。他们认为有“真我”在轮回、在作主,他们不易接受诸法体性“空”而没有“真我”的观念,释尊为了接引这些人而起用“如来藏”一词。
如来藏类似佛之胎脏,众生皆有佛性(即如来藏),因此皆能成佛。在《楞严经》、《楞伽经》、《大般涅槃经》、《大乘起信论》等诸著作中皆有提及此名相。
在染中的如来藏是一切众生的本源。阿赖耶识与如来藏之区别在于前者含无明,故属“识”;而后者不含无明,故属“智”。
如来藏含藏宇宙一切善、恶、不善不恶诸“种子”,包括由真如所生或由外“返薰”而来者,它亦具阿赖耶识“能藏”等诸功能。当众生除尽一切无明,而转识成智之时,如来藏即称“法身”(或大圆镜智)。
如来藏与无明成为众生之源,类似外道“真我”与业障形成众生,只是外道以为“真我”是不变永存之实体,而如来藏具妙真如的“空”性及“虚妄有”之性质。“空”(超越概念,不可言说)与虚妄缘生的真理,与外道的神我,永久是截然不同的。
外道之大梵、神我皆“自然”生,与妙真如性不同,如来藏体不生灭,众生轮回只是无明而生之虚妄有,这与外道神我参与轮回也不相同。
“见”,我们见到的一切尘相,都不是真有“因缘”或“自然”生灭,而是如来藏的功用,由如来藏如幻而生。其它的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一切相皆是如此。如来藏体性无生灭,所谓的因缘生灭即是虚妄有无之义。
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大师,于公元527年到达中国,所传的是四卷本的《楞伽经》。至五祖弘忍大师传给六祖惠能大师时,则是以《楞伽经》如来藏思想和《金刚经》般若中观思想作为禅法的依据,《六祖坛经》对此有详尽的阐述。
《六祖坛经》是以中观般若为方法,以如来藏为目标,用般若的空观来破除烦恼的执著,以期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
“明心”有两层含义:空分(明心虚妄不可得)和明分(自性清净智慧心)。虚妄心,是指产生我法二执的第七识。如:
慧可:“弟子心不安,请和尚安心?”师曰:“将心来,与汝安心。”进曰:“觅心了不可得。”师曰:“觅得岂是汝心?与汝安心竟。”达摩语慧可曰:“为汝安心竟,汝今见不?”慧可言下大悟。
慧可的大悟,即是明了第七识为虚妄不可得的“空分”后,“转识成智”为平等性智,成就无烦恼清净心的“明分”,此时的“心”是指无碍显现的大般若智慧。
见性,就是见到与佛无二无别的法性。法性、佛性、自性等都是如来藏的另一个名字,藏传宁玛派的大圆满,噶举派的大手印中亦称作明体。
见性,就是第六识(意识)在第七识(末那识)转为“平等性智”后,与第八识(藏识)的无碍沟通。因此,“见”之一字在此包含“见闻觉知”之意。
清净心是般若智慧的别名,是用般若智慧以达见性成佛的目的。此二者虽有不同的名字,也有不同的立场,然而是一体的两面。若得其一,必得其二;不见其一,不得其二;明心一定能见性,见性一定是心地光明。
在法性的修持上,按证量依次分为:见法性、证法性、透法性,也称为破初关、破重关、破生死牢关。
唐大颠禅师
达摩云:“宽则遍法界,窄也不容针。”庵虽小含法界。放开大者无外,收来小者无内。藏山于泽,藏舟于壑,藏天下于天下。若从这里会得,万象森罗,情与无情,皆同一体。方信道:“满目青山无寸树,极目绿水绝波澜。”光明洞耀,照彻十方,譬如千日,放大光明。古人道:“尽大地,是沙门一只眼;尽大地,是个法身王。”
温州瑞鹿寺遇安禅师
遇安禅师,常阅《楞严经》,又名楞严禅师。一日阅《楞严经》到“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之句,乃破句读曰:“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乃悟。有人语师曰:“破句了也。”师曰:“此是我悟处,毕生不易。”
虚云大师于扬州高旻寺禅堂
虚云大师于光绪二十一年,在扬州高旻寺禅堂禅七中,开水溅手上,茶杯堕地,一声破碎,顿断疑根,庆快平生,如从梦醒。因述偈曰:“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又偈:“烫著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语难开,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
莲花生大师《直指觉性赤见自解》摘录:
唉玛火(奇哉)!一心之内圆满包容了轮回与涅槃,它的本性无始即然,而你却不知道;明和觉从未有间断,而你却不认识;它处处皆无碍显现,而你却不了解。因此,为使你能了解心性的本面而作开示。三世诸佛讲说了八万四千无量法门,除了觉悟此性外,过此说者佛未曾说。经典遍满虚空不可计量,究竟教诲只有直指觉性三句话。此现量直指诸佛之密意,既无前行,也无后修,导入之法,即此而已。
称之为心者,就是那明明了了。说存在,却没有一法存在;说根源,却是轮回苦与涅槃乐种种生起之根源。由于对他的见解不同,始有十一乘门。从名相讲,它有无穷繁多的名称:有人称之为心性或本心,外道称之为梵我,声闻独觉称之无我教义,唯识家称之为识,有人称之为般若到彼岸,有人称之为如来藏,有人称之为大手印,有人称之为唯一明点,有人称之为法界,有人称之为一切种,亦有人则称之为平常心。
《如来藏经》
佛说:我以佛眼观一切众生,贪欲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跏趺坐,俨然不动。善男子!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
《楞伽经》
尔时圣者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如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净,具三十二相,在于一切众生身中,为贪瞋痴不实垢染、阴界入衣之所缠裹,如无价宝垢衣所缠,如来世尊复说常恒清凉不变。
《华严经》
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著,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即教彼众生修习圣道,令离妄想,离妄想已,证得如来无量智慧,利益安乐一切众生。
《涅槃经》
佛告迦叶,善男子!如非想非非想天,亦非二乘所能得知。随顺契经,以信故知。善男子!声闻缘觉信顺如是大涅槃经。自知己身有如来性,亦复如是。善男子!是故应当精勤修习大涅槃经。善男子。如是佛性,唯佛能知。非诸声闻缘觉所及。
《观无量寿经》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已,次当想佛。所以者何?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六祖坛经》
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都市茅棚》之268、一切都是恩师的显现
十方诸佛,天地万物,一切都是恩师的显现;芸芸众生,情与无情,显现的一切都是恩师。
菩提路上,和我们相遇的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生命中的恩师。
解脱道中,在我们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是觉醒的因缘。
我们的一举一动,恩师都在时时关注,视同心子。
我们的每一步成长,恩师都在悄然辅助,视同心子。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恩师最疼爱的孩子,恩师永远不舍得惩罚我们,只会适时以一个适当的方式提醒我们:断恶修善,生起出离心,增上菩提心,获得究竟解脱。
我们做错了,恩师会为我们纠正;我们继续做错,恩师继续纠正;我们执著做错,恩师执著纠正;我们强行做错,恩师强行纠正。
世界如此圆满。该去的去了,该来的来了,该发生的发生了,不该有的都没有。一切都是刚刚好,多一点则偏,少一点则不圆。云在青天,水在瓶里,眉毛在上,鼻孔朝下,饥了有饭,困了能眠。
世界为我而存在,我因世界而觉醒。缘起如梦,无常幻化。地水火风空,工农商学兵,人人为我梦碌碌,我为人人幻悠悠。十方如来,同一慈力,一切众生,共一悲仰。
山河大地,即是如来妙用;天地万物,即为法身显现;芸芸众生,尽显妙思纷纭;古往今来,无非前尘影事。
万法归一,一即一切。恩师即是我们本具的佛性,大光明藏。真如法界,本来清净。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佛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是已成之佛,汝是未成之佛。过去诸佛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证;我今亦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证。
五、十方薄伽梵 一路涅槃门
大乘三大学派“中观、瑜伽、如来藏”三位一体,不二法门,互为“体、相、用”。佛教的修行,就是在“自性”上用功夫。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千经万论,诠释自性;八万法门,归于自性。
佛陀对于“自性”的表述,有时说空,有时说有,有时说即空即有,有时说非空非有。都是针对不同根机和次第的众生,从佛性的“法、报、化”三身,也就是佛性的“体、相、用”三个角度或分别诠释,或全面表述。就如同,要向未见过我手中这只杯子的人描述清楚,需要分别表述出“材质、形状、作用”,这就是“体、相、用”。
就像学习一部佛经,按照天台宗的“五重玄义”: 一释名,解释一经之题目;二辨体,辨别一经所诠之体性,如《法华经》即以“中道实相”为全经所诠之妙体;三明宗,阐明一经之宗趣;四论用,论说一经之功用;五判教,又作判教相,判立一经之教相,以定一经之评价。于是,一部经就很容易理解全面了。
我把佛陀对自性的表述总结为:
中观唯识唯心见,
法报化身自显现;
心佛众生无差别,
体空相明用周遍。
体空:法身,中观空性见(清净明觉,般若智慧),三法印之“涅槃寂静”。
《心经》: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龙树菩萨: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六祖: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坛经》:一日,师告众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神会出曰: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
相明:报身,唯识瑜伽(苦乐觉知,转识成智),三法印之“诸行无常”。
《维摩诘所说经》:
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
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
佛语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
用周遍:化身,唯心如来藏(情与无情,天地万物,芸芸众生),三法印之“诸法无我”。
有人问大龙智洪禅师:“什么是微妙的禅?” 智洪禅师回答:“风送水声来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 空中,梧桐落叶飘零;眼前,萧瑟秋花凝霜。
一位秀才问赵州禅师:“此情此景,如何感悟人生?” 赵州禅师说:“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章禅师将茶水泼在地上,然后问:“森罗万象,在什么地方?” 大同禅师说:“可惜了一杯茶。”
僧人问临济义玄:“如何是无位真人?”玄便打,道:“无位真人是什么干屎橛?”
僧问云门文偃:“如何是佛?”文偃答:“干屎橛!”
僧问归省:“如何是清净法身?”答:“厕坑头筹子。”
庄子《知北游》:东郭子请教庄子说:“你所谓的道,在哪里呢?”庄子说:“无所不在。” 东郭子说:“一定要说个地方才可以。”庄子:“在蝼蚁中。”东郭子:“为什么如此卑微呢?” 庄子:“在杂草中。”东郭子:“为什么更加卑微呢?”庄子:“在瓦块中。”东郭子:“为什么越说越过分呢?” 庄子说:“在屎尿中。”
如虚云大师开悟偈,也是从“体、相、用”来表述自性:烫着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语难开(体空),春到花香处处秀(相明),山河大地是如来(用周遍)。
大乘三大学派“中观、瑜伽、如来藏”三位一体,不二法门,为佛性实相之“体、相、用”。大乘八宗“律宗、三论宗、净土宗、禅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密宗”,在修学上都以空性思想为根本教法,在表现形式上则各有侧重,如:天台宗和三论宗,侧重中观学派;法相宗、密宗、净土宗和律宗,侧重瑜伽学派;禅宗、华严宗,侧重如来藏学派。
众生的“第八识藏识(佛性)、第七识末那识(习性)、第六识意识(理性)”,诸佛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及“法身、报身、化身”,又说“心、佛、众生”,实相之“空分、明分、显分”,天台之“空、中、假”,禅宗之“破初关,见自性,证化身;破重关,证自性,证报身;破生死牢关,透自性,证法身”。这都是从佛性实相之“体、相、用”三分表述的。对此,心理学家为“无意识、潜意识、意识”;婆罗门为“梵天、毗湿奴、湿婆神”;道教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阴阳家为“无极、太极(两仪)、四象”;基督教为“圣灵、圣父、圣子”。修证高度和认识水平绝然不同,但方向却是有其相似性。
南北朝时代的傅大士(傅翁)悟道偈云:“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
老子《道德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藏识(佛性)具有无边的幻化力,意识(理性)经末那识(习性)把需求下订单给藏识,藏识便无碍显现出其设计和预订的境界。然而,末那识由于我法二执的习气所使,经常把意识搞得晕头转向,不知所错,故而订做的世界或境界也就乱七八糟。
如果末那识的法执坚定地认为幸福和快乐在未来,因此无论如何努力,都体会不到当下的快乐和幸福。而未来永远都属于未来,所以幸福的感觉也就始终无法遂愿,遥不可及。
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末那识的调皮和搞怪。如:
我们开车时,意识很明显知道“红灯停,绿灯行”,因此遇红灯时便指挥前五识“停车”,而此时末那识却会说“没有交警,不用停车”;
面对不良嗜好,意识会说“不要玩,这样不好”,末那识却说“玩吧,会很快乐”;
面对工作,意识会说“我要完成业绩”,末那识却说“目标太高,不可能完成”;
面对信仰和修行,意识会说“我要往生净土”,末那识会半信半疑“有没有极乐世界啊?我能行吗?往生不了”……
末那识的调皮,还体现在对意识的需求自作主张,乱下订单。一个小学生临近考试前,会担心考不到好成绩被老师和家长批评,忐忑不安,寻找借口。末那识会根据以往的经验,在考试前订做一场不大不小的病,如发烧、肚子疼之类,即使考不好,也有了合适的借口和理由。如果处于“爱饥渴”状态,渴望被疼爱和关怀,也会订做一场病,让妈妈疼一下,做点好吃的。如果末那识认可了这种方式,用惯了这种工具和手段,就会经常乱下订单,久而久之,会导致形成一生弱不禁风、体弱多病。
如果夫妻间长期吵架不和,弱势的一方想妥协和解,又碍于面子难以启齿,末那识也会草率地订做一场病,或能暂时和解,但有时也会搞得更糟。如果老人感觉孤单冷清,也会用订做生病住院的方式召集儿女们回来陪伴自己。这一切纠结都是潜意识(末那识)规划设计,不是理性意识的明确意愿,但习气却是它亲自喂养壮大。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无论什么事,事业、健康、人际,乃至修行,只要思考和念叨多了,就一定会成为现实,也就是境界现前。所以,佛陀教导弟子要“正思维、正语”,从而获得“正业、正命”。如《楞严经》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念佛成佛就是这个道理。
《论语》云: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佛云:直心是道场。君子是指“已蒙开化者”,小人是指“未蒙开化者”,不是指坏人。开化者,为人处事或言谈举止,会坦坦荡荡,落落大方,敢于承担;而未蒙开化者,无论男女老幼、学问资历、仕农工商,其表达需求的方式,大多情绪用事,迂曲纠结,腻腻歪歪,也就是“长戚戚”,所以会遭遇苦难,枉受波折。
讲一个愿望的故事:
两个人要来人间投胎,上帝答应满足他们各自的愿望。第一个说:“我希望到人间后,享受大家的照顾,不用上班干活,谁都疼我,给我钱花,不用偿还。”第二个人说:“我希望照顾所有的人,我会努力工作,帮助弱势群体,布施给他们金钱和物资,不求回报。”上帝同意说:“我将满你们所愿。”于是,二人投胎人间。第一个人天生残疾,穷困潦倒,疾病缠身,人人都可怜他,给他捐钱;第二个人勤奋能干,资财丰裕,盛名远扬,广行善举,利益民众。
故事中的上帝,可以理解为如来藏,我们向如来藏要什么,它就会幻化显发我们相应的境界。如电影《吸引力法则》说:“你的愿望,就是对我的指令”。发愿帮助大众的人,就会拥有助人的能力;发愿受大众帮助的人,就会形成被人帮助的条件。
我们打坐、持咒、念佛、诵经等,就是为了熏修末那识,让末那识认可和接纳这种生活、思考模式,从而达到转识成智的目的。
咒语,又称真言、大陀罗尼、大总持。本尊的全部加持融摄在这一句密咒中,是我们与本尊相应的载体和媒介。向本尊祈祷便是咒语的重要内涵之一。在密法修持中,所持咒语但以梵语念诵而不作翻译解释,就是因为我们若用直白语言祈祷,末那识会本能地怀疑和唱反调,会造成效果的差强人意和境界的扭曲走样。因此,所谓的“密”,主要是针对末那识保密,而藏识无所不知,所以会按照咒语的意思无碍幻化。当幻化出来的境界被末那识认可接受,也就被转化熏修了。
由此可知,意识通过末那识与藏识交流,就是烦恼;意识直接与藏识无碍沟通,就是菩提。佛性经末那识传递到意识,就是“识”;直接透显给意识,就是“智”。
因此,我们每个人看似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彼此交溶,但都在各自享受自己营造的世界,面对的一切“人、法、物、事”都是自己阿赖耶识念头的投射。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看似共有,实则独享,互不冲突。如对镜前,胡来胡现,汉来汉现;如同梦境,前尘影事,纷纭变幻。自性众生,自性法门,自娱自乐,自修自度,不一不异。即是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禅宗二祖慧可大师“断臂求法”;六祖惠能大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藏密勒日巴尊者艰苦修行“志求解脱”;净宗十二祖彻悟大师“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祖师行道的决心和气魄,是我们修行最好的榜样和镜鉴。
修行的窍诀是:不要批判任何通往证悟的品质。赞美什么,您会拥有什么。而谴责则可能会让您错失良机!对于已经出现的危机,无论是身体、生活、事业、修行等各种违缘,都可以采取“至诚忏悔,表达感恩”的方式来解决。
如身体健康问题,可以轻轻抚摸病位真诚道歉:“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多做数遍,直至完好。知名作家贾平凹三十多岁时就患了乙肝,当时他几乎跑遍了西安市所有有名的医院,都没有治好,差一点就死了。可是他到了45岁以后,却“意外”地好了,他说:“最主要一点是精神放松。还有一招就要跟自己的肝聊天。对待任何东西,要有感恩的心。你要善待你身体的各个器官。晚上睡觉时,感谢身体每一个器官。”感恩身体就是在关怀自己。
其它如“婚姻、事业、生活、修行”等,可以对着“照片、证书、执照、皈依证”等来表达。其效果神奇而快捷。如此,我们便可以与天地万物、芸芸众生建立最和谐的伙伴关系,进而达到“人梵一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最后归于一如的无我空性。
健康消灾祈祷文:我的暇满人身,您是如此完美而神圣,我要向您表达我的感恩和赞美。您源自光明的如来藏,是诸佛的光明化身,带着伟大使命,赐予我生命、智慧和能量。我却没有好好照顾您,甚至冒犯于您,造成您的病痛。对不起,请原谅!我非常爱您,今后我会好好疼您,照顾您!愿我们继续携手努力,在这方美丽的国土遍洒佛陀的慈悲和光明。
事业增益祈祷文:我的**事业,您是如此完美而神圣,我要向您表达我的感恩和赞美。您源自光明的如来藏,是诸佛的光明化身,带着伟大使命,赐予我荣誉、智慧和能量。我却没有好好照顾您,甚至以身体、语言和思想冒犯于您。对不起,请原谅!我非常爱您,今后我会好好疼您,照顾您!愿我们继续携手努力,在这方美丽的国土遍洒佛陀的慈悲和光明。
人际敬爱祈祷文:***,我生命的伙伴,您是如此完美而神圣,我要向您表达我的感恩和赞美。您源自光明的如来藏,是诸佛的光明化身,带着伟大使命,赐予我关爱和温暖。我却没有好好照顾您,甚至以身体、语言和思想冒犯于您。对不起,请原谅!我非常爱您,今后我会好好疼您,照顾您,祝福您!愿我们继续携手努力,在这方美丽的国土遍洒佛陀的慈悲和光明。
上师相应祈祷文:慈悲伟大的上师,我生命的航灯,您是如此完美而神圣,我要向您表达我的感恩和赞美。您源自光明的如来藏,是诸佛的光明化身,带着伟大使命,赐予我智慧和能量。我却没有好好追随您,导致证悟的延缓。对不起,请原谅!我非常爱您,今后我将以您为榜样,尊师如父,视师如佛,如法受教,精进修行!祈愿您一如既往地加持我,让我时时感沐三宝的慈悲和光明。
修道成就祈祷文:慈悲伟大的空性如来,我的生命之源,您是如此完美而神圣,我要向您表达我的感恩和赞美。我是您光明的化身,是诸佛的不二显现,您为我量身幻化美丽的梦境,恩赐我智慧和能量。我却深陷烦恼执著,错解您的深意。对不起,请原谅!我非常爱您,我当享用这美好的一切,融入您圆满的悲智光明。
大准提成就祈祷文:我生命的恩主,上师、三宝、天地、日月、地水、火风、父母、兄弟、亲友、姐妹、同事、眷属、身体、器官、毛发、皮囊、事业、财富、国土、众生、房屋、用具、车乘、花鸟、道路、虚空,以及我生命中出现的一切一切。您是如此完美而神圣,我要向您表达我的感恩和赞美。您源自光明的空性如来藏,是诸佛的光明化身。您带着伟大使命,为我量身幻化美丽的梦境,激活我生命和能量,赐予我荣誉和智慧。无知的我,却经常错解您的深意,没有好好珍惜和照顾您,甚至以身体、语言和思想冒犯于您,造成您的病痛、烦恼、损失和伤害。对不起,请原谅!我非常爱您,我要至诚感恩您,祝福您,好好疼您,照顾您!您是我生命的恩主,我是您忠诚的法侣,愿我们携手努力,慈悲奉献,和谐共享,在这方美丽清净的国土,融入佛陀圆满的悲智光明。
《都市茅棚》之160:我的世界只有我
我站在大圆镜前,欣赏自己的作品:地水火风,芸芸众生,山河大地,古往今来,了了分明,无碍显现,帝王将相,粉墨登场。
无所从来的我,享受着轮回与涅槃。我知道,在我生起的世界只有我自己。所以,我对这个如幻的世界没有任何意见,不抱怨,也无须推诿。古往今来发生的这一切,我承担完全责任。我爱这一切,看似复杂,却有条不紊,徐徐运作,如水月无痕。花开花谢,丰富而优雅;云卷云舒,和谐而安祥。似动而静,润物无声,处处禅定;似静而动,不离自性,时时般若。
镜中这水彩般的人、法、物、事,一幕幕,都是我连绵的念头,妙思纷纭,天马行空。一些念头静下来,觉了,称作十方诸佛;无数念头忙碌碌,未觉,名为九界众生。先觉的念头觉后觉,叫度众生;后觉的念头随先觉,名修行。先觉劝导未觉,虽是自言自语,却名弘法利生;未觉纠缠未觉,明明自寻烦恼,依旧执著斗诤。
因为,我的世界只有我,所以,我的世界没有我。情与无情,同具正觉。在这个世界里,要做的也只是享用这份寂静的庄严。没有成功和失败,不存在荣誉和屈辱,不必炫耀和隐藏,无须造作和取舍。启用时,天地日月光明显赫;安息时,万物山河归于寂灭。虚空而万有,明亮而平淡,周遍而安住,如如不动而生机盎然。
《华严经》觉林菩萨偈:
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
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
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
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
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六、本来圆满 本自清净
一切万法都是光明显现,一切现象都是本来圆满,一切天地万物都是诸佛坛城,一切众生都是如来不二化身。
因为空性的如来藏本具光明,所以如来藏的万千幻化亦具光明。染污的我执听信了未来才是光明,所以得不到当下的解脱。如癫狂的演若达看不到自己的头,到处惊慌奔走找寻;亦如黑熊坚信下一个棒子最大,筋疲力尽而抱憾终生。坚固的我执害怕失去自我,身处自性安乐之涅槃,却在感受轮回的苦痛。如井底深深躲藏的青蛙,看不到广袤的蓝天苍穹;亦如海面漂浮的泡沫,恐惧小我的破灭而无法融入浩瀚大海。着眼当下,不起此座,必能究竟成佛;打开心扉,日出东方,自会光照大千。
无需改变,我们当下的一切都是完美显现!如果愿意改变,只是再换一种完美显现!选定一种完美的显现模式,我们会成为他!发现显现完美的过程,就是修行的次第;发现显现之完美,就是悟道;现证完美之显现,就是成道。这就是无上瑜伽的修法,又名大准提、大圆满、大手印、大方广、心地法门!
我们的化身与佛的化身,只有知见不同;
我们的报身与佛的报身,只有觉受不同;
我们的法身与佛的法身,没有任何不同。
解脱的境界不是诸佛菩萨的专利,是凡人都可以切身体验的觉知。众生的烦恼来源于认识不到自己的价值,看不清自己的状态,却贪恋于虚构的世俗目标,于是感官被扭曲和混乱。
须知:时间取当下,空间取当体。修行就是修心,修心就是修觉受。转错觉为正觉,就是转识成智。
我们的精神、感官,是可以通过体悟和修行升级的,升级修正以后,其所知所感会越来越正确。就像哈勃望远镜也可以经过技术调整,而使拍下的照片从模糊到清晰一样。
佛说:“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佛陀的意思是:你本人此时此刻的当下,具足如来圆满的智慧德相。
对佛陀的如此教言,具上等信心的人,就是上等根器;中等信心的人,就是中等根器;下等信心的人,就是下等根器;没有信心的人,就是不具根器。
佛法的修持,就是以开放的心态,包容一切人、事、物。对错、是非、好坏、善恶等二元分别,是烦恼和愤怒的根源,是偏离禅的内在因素。所以,在遵循社会现有制度的同时,在内心要予以彻底包容和超越。于是,本有的平静、天然、和谐、慈悲和爱就显现了!心净则国土净,心平则天下平,心包容则世界圆满!
禅是一种见地,就是一切都是佛性的显现,包括您我;禅是一种境界,就是一切都本具光明,包括此刻;禅是一种感觉,就是由内而外的幸福,包括当下;禅其实是一种觉醒,觉悟佛性自始至终穿过、融入、显现、产生你和我,当然,包括无论觉与不觉!
所有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正等正觉者,都是在自心根本觉的境界中圆满,因而完整的心灵解脱,也只能在本觉自性中实现,圆满的觉悟之道,从来也不能向外寻觅和希求。
我做不到让所有的人都满意,但我可以满意所有的人! 这就是禅法修持的窍决! 让所有的人都满意,我完全做不到;满意所有的人,我完全可以做到,乃至所有的人、事、物!
因为太简单,以致您不敢相信;因为太近,竟让您找不到;因为相连,反倒让您无法触摸;因为同在,所以需要您静静地感知!
密法的修持,会由最初觉醒的狂喜和惊艳,逐渐转为慈悲平和,但却会多了一分般若和洞悉! 此后,才会真正老老实实的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要提醒的是:遇到殊胜的佛法,机会非常难得。我们经常说福报——健康、发财、事业成功等等,但这不算什么福报,即便是福报,也是微不足道的福报。真正的福报,是能接触到佛法,而且有一点认识与体悟。所以我们要倍加珍惜,心无旁骛,广学听闻、静心思考与精进修持非常重要。
进步来自于静心体悟和精进修行,不努力永远都不会有进步,我们将永远都是凡夫。《楞严经》中阿难对佛陀说:“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
饭要自己吃,路要自己走,经要自己诵,解脱之曲的每一个音符,都要靠自己主动来谱写。
《大乘密严经》
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
《直指觉性赤见自解》(莲花生大士)
今当用强制直指之法引入此性。你的当下觉性原本就是如此,它是那不造作而自明,怎么能说你不了解心性?对此觉性本来无可修持,你怎么能说修持没有成就?既然你的本觉现量就是这一念,你怎么能说你找不到自己的心?就是那个觉明本无间断,你怎么能说未见心之本面?心之思维者原本就是它,你怎么能说找不到那个动念者?对它没有任何可以作的,你怎么能说作而无得?本来不须修整,听之任之就可以,你怎么能说无法进入安静?你只要无为无作完全放下就可以,你怎么能说对它无能为力?觉、明、空(现)三者本是无别元成,你怎么能说修之反而无成?本觉是无有因缘自生元成,你怎么能说不能努力精进?念头是当下生起当下即消,你怎么能说无法对治?当下的本性就是如此,你怎么能说对它不能认识?
方信大师
无众生可度,无三界可出,无涅槃可证,本来具足。佛子住此地,则是佛受用。经行及坐卧,常在于其中,为人自肯,决定无疑。说此难信之法,稀有之事,悟者方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