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我们佛教徒如果太过软弱,确实容易受到各种人的歧视 问:怎样可以变得有智慧?请上师慈悲开示。索达吉堪布:多祈祷文殊菩萨,多念文殊心咒。 我们平时处世讲究软硬适度,该软的时候要软一点,该硬的时候要
时间:2025-04-12 浏览:41次
问:怎样可以变得有智慧?请上师慈悲开示。索达吉堪布:多祈祷文殊菩萨,多念文殊心咒。
我们平时处世讲究软硬适度,该软的时候要软一点,该硬的时候要硬一点。语言温和,心地善良,这样的人当然特别好,但在现在的社会上,很多好人受到歧视,而很多恶人受人顶戴。
在这样一个时代,如果过于柔善、软弱,很有可能会遭到别人的蔑视。但如果我们在任何时候都非常强硬,那也行不通。
有些人是所谓的“强硬派”,但很多事情并不是硬碰硬就能解决的。所以我们在不同的场合中一定要软硬适度,不能太软也不能太硬。
一个人如果太过软弱无力,就容易受到别人的轻视,不把你当回事。
有些修行人、出家人,觉得自己发了菩提心,就应该善良,别人怎么说怎么做都无所谓。但只会一味隐忍,在这个时代很容易被人踩在头上,这样的话,很多弘法利生的事业就难以成功。
所以作为修行人,一方面内心要保持柔软,一方面也不能太过软弱,否则也是不合理的。
《水木格言》中讲过:“非处过于柔顺,浊世受众人欺,皆称棉花柔软,众人岂不做垫。”也就是说,如果过于柔弱,是会被人们歧视、践踏的。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会议场合,有的人说话软绵绵的,好像马上要睡着一样,他发完言后谁都不理他,但有的人又过于强硬,一开口就大发雷霆,这样的话大家也会心生厌恶。
说话要有分寸,软硬也要有分寸。就像刚才所讲,如果过于柔顺温和,就像棉花一样,大家都用它来做坐垫,不会把它放在高处。
就佛教的观点而言,不能在所有事情上都太过柔软和脆弱。有些人可能会说:“你们不是发了菩提心吗?你们不是众生的仆人吗?我说什么你们就要听什么!”
如果事事都退缩忍让,到了一定的时候,可能我们想抬起头来走自己的路,别人都不给你这个空间。
在现在这个时代,有时候该说的话就要说,该做的事就要做,该争取的权益就要争取。作为佛教徒,不能把菩提心和软弱混为一谈。
《二规教言论》中讲了很多种放逸者的过失,如果过于放逸,不仅得不到出世间的功德,连世间的人格也没有,这样的话什么事都做不成,所以佛教徒也应该按照世间的基本规律来做事。
做人不能过于软弱,不然会受到别人的轻视。现在这个社会看的是你有没有实力,如果没有某方面的力量,人们就不会把你放在眼里,在这方面要重视。
我们佛教徒如果太过软弱,确实容易受到各种人的歧视。所以在适当的时候,应该发挥出自己的能力、智慧、特长,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佛教虽然以慈悲为怀,但现在不论作为宗教还是非宗教组织,有时需要表现出强势。有了这种强势,谁都不敢随便欺负你。
很多人说:“我是佛教徒,别人惹我也无所谓。”那样的话,很多人就会对你进行摧毁、打压和排斥,这样的情况有可能发生。
一般来讲,在不舍菩提心、不舍众生的前提下,必要的时候应该示现自己的威力,这也是佛陀开许的。我们以前也引用过一些圣教里的教证,大家应该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