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扎的彩虹—序I
时间:2020-02-26 浏览:958次
佛教提倡慈悲是因为轮回中的众生有了慈悲心终究会得到解脱。
无始以来,众生就像瓶中的蜜蜂转来转去永远找不到出口。因此,佛陀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以慈悲心引领众生走上菩提道得永恒的安乐。在六道轮回中,我们不知道自己转生了多少次,因得不到光明,只是在黑暗中生存,求生中不知不觉种下了许多恶业,一世又一世地积累了罪业,生来还是在轮回中以不同的身躯继续受苦受难,永无安息。业力造就了轮回,轮回是一个时间段,是众生因业感召而聚的一个区域。
“人生皆苦”在这苦乐参半的轮回中,每个人都有生老病死。也许有人认为人生有很多乐趣,是的,我们不否认世间有些微妙的乐趣,然而,我们所谓的乐趣只是短暂的、临时的,终究还是身处苦难之中。因为万物在变化中,唯有不变的真谛是“因果”,穷富高低美丑智愚等都跟因果有关。
《巴扎的彩虹》一书是以一位僧人的经历为素材编写的真实故事,在书中我们看到主人公的缩命因缘,一生坎坷的人生之路,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主人公面对无常、死亡和苦难时骨子里散发出来的永不放弃的自信和勇气,这种精神信仰给了人们极大的鼓舞。
佛教的智慧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依法修行出现了很多高僧大德,他们以大乘佛教的精神为指导并发愿,成就后的高僧大德们乘愿再来,弘扬佛法,普度众生,就像学生大学毕业之后再回到学校当老师,培养更多的人才一样,高僧大德的成就不是独自一人享受天乐之福,而是为了更多的众生得到解脱。比如,观音菩萨秉承慈悲大愿,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明大愿,地藏王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伟大深愿,都是最好的诠释。
佛教寺院是弘扬佛法的学院,也是提供给信众们的一个信仰之门,佛、法、僧三宝是佛家的基本法性,佛讲空非依物体相见如来,但是对一个初学者来说,空见不了佛,无法观佛。因此,寺院雕塑或画佛像的办法来引导众生走进佛门,这样一来初学者们易懂观佛,以此更确定了修建三宝道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位成就者发愿再堕苦海普度众生是一个多么勇敢的决心!为了救度众生深入轮回,用种种身躯化众生,这如果不是登地菩萨的话, 一般人是不可能做到的,这种无私的勇气和决心可比观音菩萨之功德,可与佛陀媲美,因为佛陀宣讲完法之后,完成了他一千次的转世轮回后不再次示现于世,我们只能求得加持,而一位成就者以俗人的身躯示现在我们面前,与我们同在,并教导我们得到解脱,因此,大德们的功德可与佛媲美。
我们从一位普通僧人的一生来看,他出家,学佛,最后被认定为活佛的坎坷艰难经历,体现出一位真正有修行而得证的灵魂具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不是今世某个人的安排,而是前世所发的大愿,也是命中注定的。比如嘛呢仁波切,他的第一世到第六世不断的修行,超度众生,弘扬佛法,建寺造佛像,培养佛徒等,从那种永不退缩的精神中我们能看出一个乘愿再来的成就者是多么坚强。贫穷、饥饿、寒冷和疾病等困难不但没有让他放弃他的使命和责任,反而越是艰难越是磨练了其内心的坚强,也就是说一位成就者不可能因眼前的障碍和俗世的魅惑叛逆自己的灵魂。
巴扎完康家族是代代都有信仰的一个家族,历代出现过懂藏医的瑜伽士、转世活佛,也曾是一个富裕的家族,后来变成了一个贫穷的家庭,在一代又一代的演绎里体现了佛讲的无常的规律,可以印证任何事情都没有永恒不变的。无论是富裕,还是贫穷,即使活佛的出生也不会改变这个家庭。转世活佛是为众生而生,而不是为这个小家庭而生,也就是说借用了这个家庭的母胎出生,在这一世中完成累世的度化众生的慈悲大愿,身负着普度众生的责任和义务。一般这样的家庭母亲是具备大福报的人,大多数佛母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这说明活佛的转世首先选择了这位母亲而不是父亲。
这是一个真实的代代有佛缘的故事,不完全是以佛学的角度写的,主要是以世俗的角度写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造就了一个有佛缘的灵魂,他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改变了命运,一个人的心有多大,他的世界就有多大,前世的因缘会影响今世的一切,与生俱来的诚实和勇敢,纯朴和憨厚决定了人生,佛度有缘人,希望广大的读者们如能从此中得到点滴之益,我藉此祝君平安吉祥!
2017年9月27日甘冲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