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粮道田 > 明心见性

(转载)《莲师修法心语》六•问答教授类

时间:2025-07-31    浏览:94次

六、问答教授类

顶礼上师!

 

 

莲花生大士,最初无胎垢从莲蕊中诞生,中间行持种种苦行,最终成就长寿持明果位断绝生死。他口传了八万四千法门,通晓天龙八部和六道众生的语言,以梵音利益众生,具备一切种智的密意,证得无生无灭义,于法性义无有偏执,一切所需的功德自然成就,成为一切善妙之源,善巧调伏一切众生,行持一切如来意事业,掌控天龙八部的命咒。他生于海岛,在邬金国执掌王权,之后游历于八大尸林。在印度行持苦行后,以慈悲心来到藏地,圆满藏王的心愿,使藏地国泰民安,对藏人恩重如山。

卡钦萨·益西措嘉空行母,是一位信心虔诚、大慈大悲、欢喜利众、心地正直、智慧敏锐的女子。她13岁时成为莲师的明妃,莲师在藏地住了111年期间,她一直承侍左右,蒙莲师欢喜摄受,将一切教言的醍醐心髓倾囊相授,无一遗漏。她将这段时间内莲师所讲的一切教言汇集成文,埋藏为珍宝伏藏。

 

十种究竟学处

 

莲师教诲道:“作为修行人,应完整学习十种究竟学处。

 

空行母问道:“是哪些呢?”

 

莲师回答:

 

1.需要以见解断定,如大鹏翱翔天际,一切法都囊括其中。

 

2.需要以行为超越,如大象入水,不受任何践踏。

 

3.需要以等持领受,如暗室举灯,驱散无明黑暗。

 

4.需要以窍诀实证,如获得如意宝,使诸法解脱于真义。

 

5.需要以灌顶次第趣入,如太子登基,远离堕入轮回的忧虑。

 

6.需要以誓言为基,如良田沃土,一切行持不会空耗。

 

7.需要以闻法解脱相续,如良马解开镣锁,通达一切法义。

 

8.需要全面比较,如蜜蜂寻巢,了知一切宗派。

 

9.需要总摄一义,如商人获利,了知诸法一味。

 

10.需要智慧究竟,如登上须弥山顶,清晰无混淆地了知一切法义。

 

总之,藏人未学这些就想成为智者,实际上并不精通,对法有偏执。这正是未学十种究竟学处的过失。

 

未学修此之十种过失

 

莲师教诲道:“未学修这十种究竟学处,会有十种过失。

 

空行母问道:“是哪些呢?”

 

莲师回答:

 

1.如果没有以见解断定,则有不知何去何从的过失。

 

2.如果没有以行为超越,则有不懂见行圆融的过失。

 

3.如果不懂以等持领受,则不见法性之义。

 

4.如果没有以窍诀实证,则不知如何修持。

 

5.如果没有以灌顶次第趣入,则不堪修法。

 

6.如果没有以誓言为基,则所作所行就是在播下地狱的种子。

 

7.如果没有以闻法解脱相续,则不能品尝法味。

 

8.如果没有全面比较,则无法了解宗派的类别。

 

9.如果没有总摄一义,则不了解法之根本。

 

10.如果没有智慧究竟,则无法见到法的真义。

 

总之,未学法而被委任为善知识的人,不知无偏之法,互相诽谤。其实,各乘在自身立场上都是真实的,不必争执,请安住!


十种要点


莲师教诲道:“修行人应具足十种要点'


1此处似缺一个要点。
空行母问道:“是哪十种呢?”


莲师回答:

 

“1.具足如河流般不增不减的信心要点。


2.具足如日光般无亲无敌的悲心要点。


3.具足如饮水般无有偏袒的布施要点。


4.具足如水晶球般无有垢染的誓言要点。


5.具足如虚空般无有偏堕的见解要点。


6.具足如天亮般无明无蔽的修行要点。


7.具足如猪狗般无取无舍的行为要点。


8.具足如抵达金洲般无弃无纳的果位要点。


9.具足如饥似渴般不偏不倚的求法要点。


总之,人们都不把重点放在修行上,而是放在追求财物上。然而,临终时财物无济于事,反而令自己堕入恶趣。万万不可变成这样。


十种徒有虚名的修行人


莲师教诲道:“许多修行人都徒有虚名。


空行母问道:“这是指什么呢?”


莲师回答:

 

“1.无有信心的讽诵者,是徒有虚名。

2.无有悲心的想利他者,是徒有虚名。


3.未离吝啬的布施者,是徒有虚名。


4.不守誓言的密咒师,是徒有虚名。


5.不护戒律的僧人,是徒有虚名。


6.不修行的贤善者,是徒有虚名。


7.不行正法的智者,是徒有虚名。


8.修行不契义的法行者,是徒有虚名。


9.自己不如法行持却为他人讲法者,是徒有虚名。


10.自己不修而传授教言者,是徒有虚名。


总之,那些未能以法调伏心却使法成为烦恼助缘的所谓智者,满口都是空谈,耳朵听之都感到厌烦。
十种太厉害的修行人


莲师教诲道:“修行人有十种太厉害


空行母问道:“这是指什么呢?”


莲师回答:“1.不听闻却能懂法,那可太厉害了。


2.不修行却具有大威力,那可太厉害了。


3.无敬信却得到加持,那可太厉害了。
4.不经修行却得以成佛,那可太厉害了。


5.不恭敬承侍却得到上师的密意,那可太厉害了。


6.没有传承的法却能解脱,那可太厉害了。


7.没有教言却显现证悟,那可太厉害了。


8.不实修却自心解脱,那可太厉害了。


9.没有精进却能修成,那可太厉害了。


10.不守誓言却得吉祥,那可太厉害了。


11.不经艰难却想轻易成就。


总之,不经历苦行却想轻易成就的那些人,再厉害也不可能实现。


避免十种过失


莲师教诲道:“实修佛法者应避免十种过失。


空行母问道:“这是指什么呢?”


莲师回答:

 

“1.修行却无法对治烦恼与妄念,说明教言没有派上用场。


2.虽能持心但心未能无偏解脱,说明没有遇到殊胜教言。


3.虽有强烈敬信但未得加持,说明没有遇到证悟的上师。
4.虽猛厉勤作但没有增进觉受,说明心相续没有纯熟。


5.虽行持善法但导致身心失调,说明没有认识心性。


6.虽修行禅定但心无法安住,说明未得禅定要领。


7.心识一直茫然而无法即刻生起觉受,说明陷入单纯的寂止。


8.没有唤醒觉性,说明不知将显现道用为助伴。


9.难以断除贪执烦恼,说明不善于将五毒转为道用。


10.不能忍受痛苦和逆缘,说明不知令自心脱离轮回。


总之,口口声声自称修行人,内心却充满过失,这样什么时候才能获得一分善妙的功德呢?”
十种功德验相


莲师教诲道:“修法应具备十种功德验相。


空行母问道:“是哪些呢?”


莲师回答:“1.能胜伏分别念,是获得心性坚地的验相。


2.智慧无偏显现,是切中教言要点的验相。


3.视上师为佛,是对上师已生起最胜敬信的验相。


4.加持无碍生起,是未断成就者传承的验相。
5.通过勤进调伏心而能无偏转变相续,是心性妙力纯熟的验相。


6.日夜修善法,身心也不失调,是风心修炼到位的验相。


7.没有修就明显不修就不明显的差别,是禅修到位的验相。


8.所生起的一切心识、所显现的一切景象,都能明观为法性,是已将证悟转为道用的验相。


9.烦恼不起,即使生起也能即刻平息,是已击败五毒的验相。


10.不被痛苦的外缘所侵害,是已了知轮回法相为无常的验相。


总之,若相续中生起修行境界,功德就会从内显现。缺乏信心、精进、智慧的这些藏人,很难生起内在功德。


法入心的十种标志


莲师教诲道:“法入心时会显现十种标志。


空行母问道:“是哪些呢?”


莲师回答:“1.执著减少,表示已将实执魔鬼赶出了门。


2.烦恼减少,表示五毒被降伏。
3.我慢减少,表示我执大魔已被逐出门外。


4.无羞耻和顾忌,表示迷乱显现已破灭。


5.离能修所修而安住法性实义,表示心性母子已相遇。


6.无论是何种显现,皆无偏显现为自现,表示见修已到位。


7.断定轮回与涅槃无二无别,表示证量已在相续中生起。


8.对自身无执著,表示已从根本断除贪欲。


9.不被苦难的外缘所害,表示已了知显现皆是虚幻。


10.世间八法之心淡泊,表示已认识心性。


总之,内相外现,如同树木生叶;外相现于他人前,如同果实成熟可食。许多修行人内无一分功德,真正证悟者极为罕见,因此,精进修行至关重要。
十种则是


莲师教诲道:“许多修行人有十种则是


空行母问道:“是什么呢?”

 

1、此处似缺一个要点


2.自己信解佛法,并遇到具教言的上师,则是如盲人获得了珍宝。


3.获得清净人身,并具备信心与智慧,则是苏醒了前世修行的宿业。


4.自己厌离轮回的痛苦,同时斩断了亲友牵连,则是对修法的激励。


5.自己具有财物,同时又遇到乞丐,则是圆满布施之时。


6.实修善法时,苦难如海翻腾,则是清净了恶业障碍。


7.心入佛法时,无缘无故出现怨敌,则是踏上了安忍之路。


8.自己拥有极大信心,并了知有为法皆无常,同时获得甚深教授,则是厌离世间之时。


9.自己害怕死亡无常,同时又见他人死亡,则是生起不共信心之时。


总之,未积福德资粮的大多数人,往往先成办世间事业,再趋入修行,因此能从轮回解脱者寥寥无几。
七种误入歧途


莲师教诲道:“修行人有七种误入歧途。


空行母问道:“是哪些呢?”


3、此处似缺一个要点


莲师回答:

 

“1.信心小而智慧大,则会成为误入歧途的法师。


2.眷属众多而独断专横,则会成为误入歧途的格西。


3.巧取世法而法未入心,则会成为误入歧途的首领。


4.得到教言而从未实修,则会成为误入歧途的法油子。


5.心无佛法而狂妄自大,则会成为误入歧途的瑜伽士。


6.孤陋寡闻、不具教授而信心十足,则会成为误入歧途的平庸者。


依教而行的修行人应当:以智慧解脱相续,以信心调伏内心,以闻法消除疑惑,舍弃世间法,相续与法融合,以闻思圆满所知,以教言断定自心,以见修通达究竟,但这是很难做到的。


五种容易混淆之处


莲师教诲道:“入佛门者有许多容易混淆之处。


空行母问道:“都有什么呢?”


莲师回答:

 

“1.以闻思解脱相续的善知识与以聪慧才智作观察的法师,是容易混淆之处。
2.有亲身修持经验者与熟知法义却无实修的法油子,是容易混淆之处。


3.以法调伏自心的贤士与看似谨小慎微、诈现威仪的骗子,是容易混淆之处。


4.具教言者的见解与空谈者的口头禅,是容易混淆之处。


5.具信者对佛法的信解与口头佛法者的法语,是容易混淆之处。


总之,佛法必须融入自相续。那些将法置于彼岸、自己处于此岸却自称修行人的口头行者,不会有真正的佛法。
四法要诀


莲师教诲道:“心应入于法,法应入于道,道应遣除迷乱,迷乱应显现为智慧。


空行母问道:“如何做到呢?”

 

莲师回答:“了知一切法归于一乘而证悟无取无舍,则是心入于法。

 

任何法若与皈依、发心、生起次第、圆满次第、方便智慧相联,则是法入于道。

 

道若与见修行果相联,则是遣除道的迷乱。

 

通达见修要义并精进实修,则是迷乱显现为智慧。

 

总之,修任何法若不懂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见解与行为、方便与智慧双运,就如同单脚无法行走一样。

 

不堕下乘

 

莲师教诲道:“修行人不堕入下乘至关重要。

 

空行母问道:“如何做到呢?”

 

莲师回答:“若执著于寂止的明、乐、无念,则无法超越声闻缘觉。若生起胜观的明、乐、无念三者,这才是法身。

 

总之,许多修行人持心于茫然的寂止中,这将导致转生于禅天,或者即使不转生,也无法成办众生利益。

 

佛法的根本

 

莲师教诲道:“佛法的根本是皈依和戒律。

 

空行母问道:“这两者何时生起?”

 

莲师回答:“畏惧恶趣并诚信三宝时,便生起皈依戒。

 

诚信业因果时,便生起居士戒。

 

厌离轮回时,便生起沙弥戒。

 

厌离一切罪业时,便生起比丘戒。

 

以悲心做到自他平等时,便生起愿菩提心戒。

 

爱他胜己时,便生起菩萨戒。

 

藏人将皈依视为最低等的法,出家人无戒律,声称大乘行者却无菩提心,密宗行者无誓言,瑜伽士无修行。在这个藏地,真正的成就者很难出现。

 

守护誓言

 

莲师教诲道:“修行人必须守护誓言,但这并不容易。

 

空行母问道:“如何守护呢?”

 

莲师回答:“视师为佛,则具足身誓言;视经教为如意宝,则具足语誓言;视教言为甘露,则具足意誓言。

 

对本尊无取无舍,则具足身誓言;对密咒无有怀疑,则具足语誓言;证悟实相义,则具足心誓言。

 

总之,自心清净则誓言清净。

 

十五种违品

 

莲师教诲道:“修行人应断除十五种违品。

 

空行母问道:“是哪些呢?”

 

莲师回答:“1.闲谈、玩笑、嬉笑是修法的障碍,应断除。

 

2.亲戚、朋友、弟子三者是修法的拖累,应断除。

 

3.利养、名声、承侍三者是修法的桩子,应断除。

 

4.财物、热闹、受用三者是修法的散乱,应断除。

 

5.睡眠、懈怠、懒惰三者是修法的大敌,应断除。

 

总之,这些都会给修行人造成拖累,是大过患。

 

十五种因缘

 

莲师教诲道:“修行人应具备十五种因缘。

 

空行母问道:“是哪些呢?”

 

莲师回答:

 

“1.闻、思、修三者是佛法的支柱。

 

2.精进、信心、定解三者是佛法的命根。


3.智慧、戒律、贤善三者是佛法的行者。


4.无贪、无执、无取三者是佛法的顺缘。


总之,具足三种因缘的人几乎没有,如法修行确实不易。
二十一种无意义


莲师教诲道:“修行人有二十一种无意义。
4此处似缺三个要点。5 此处似缺两个要点。
空行母问道:“是哪些呢?”


莲师回答:

 

“1.未断害他的发心无意义。


2.不守誓言而接受灌顶次第无意义。


3.对自心无益的多闻无意义。


4.掺杂罪业的行善无意义。


5.常造罪业而依止上师无意义。


6.厌恶正法、造作罪行的人,当了上师无意义。


7.成办世间八法的事业无意义。


8.常嗔恨父母而依止究竟供养处无意义。


9.多行不善而说怕堕地狱无意义。


10.无信心且无菩提心摄持的布施无意义。


11.未以对治力摄持的被迫安忍无意义。


12.常处昏沉掉举的禅修无意义。


13.不成菩提道的精进无意义。


14.增长五毒的邪慧无意义。


15.无悲心的大乘修行无意义。


16.未证自心而修行无意义。
17.自己不修而接受教言无意义。


18.未以菩提心摄持而利益众生无意义。


19.不想守护戒律而受戒无意义。


总之,这些无意义的事,做得再多都没有必要,但凡夫却不听劝。


四种不退转


莲师教诲道:“修行人需要四种不退转。


空行母问道:“是哪些呢?”


莲师回答:

 

“1.修持忆念死亡,则不退转于只求今生。


2.精勤修持十善,则不退转于三恶趣。


3.修持慈心,则不退转于小乘。


4.修持空性,则不退转于轮回。


总之,修法者应当厌离今世。
四种不会有


莲师教诲道:“修行人应断除四种不会有。


空行母问道:“是哪些呢?”


莲师回答:

 

“1.不忆念死亡,则不会有修法的时机。
2.不信业果而不断恶,则不会有得获得善趣解脱的时机。


3.不为众生发菩提心而只求自己解脱,则不会有成佛的时机。


4.不厌离今生之事,则永远不会有成就正法的时机。几乎没有人能完全舍弃世间。
取其精华


莲师教诲道:“修行人应取其精华,这很重要。


空行母问道:“是哪些呢?”


莲师回答:“1.从无实质的身体中取精华是守持清净戒律。


2.从无实质的受用中取精华是以发心摄持布施。


3.从无实质的资粮中取精华是积累因福德资粮与果智慧资粮。


4.从无实质的闻法中取精华是精进修持。


如此,若不知取其精华,就只是世间法而已。
五种无错谬


莲师教诲道:“修行人需要五种无错谬。
空行母问道:“是哪些呢?”


莲师回答:“1.无错谬地护持所承诺的戒律和应守护的律仪。


2.无错谬地恒时修持慈悲菩提心。


3.无错谬地修业因果,谨慎细微之业。


4.无错谬地恒常将上师观在头顶,视师为佛。


5.无错谬地观修万法为空性,证悟一切为双运空性。


修持六度


莲师教诲道:“修法者应从六度入手修持。


空行母问道:“如何修持呢?”


莲师回答:

 

“1.心中无任何吝啬,是布施度。


2.以方便断除烦恼,是持戒度。


3.无嗔恨与记恨,是安忍度。


4.无懒惰与懈怠,是精进度。


5.无散乱,不执著禅味,是静虑度。


6.无任何戏论相,是智慧度。
三种忙碌


莲师教诲道:“修行人有三种忙碌。


空行母问道:“是哪些呢?”


莲师回答:

 

“1.不忙于其他事,一切只为来世而忙,是下等之士,他们必定获得善趣。


2.厌离整个轮回而忙于修善,是中等之士,他们必定获得解脱。


3.为一切众生而忙于修菩提心,是上等之士,他们必定获得圆满菩提。


总之,从早到晚忙忙碌碌的人,往往只是为了今生,结果只会造成今生烦恼、后世趋入三恶趣而别无去处。
五种悲伤


莲师教诲道:“修行人不应对亲人的死亡过于悲伤,而应关注五种应当悲伤的事。

 

空行母问道:“是哪些呢?”


莲师回答:

 

“1.失去贤德的上师时,应悲伤并做涅槃供养。


2.别离善良的法友时,应悲伤并积累资粮。
3.自己失戒破戒时,应悲伤并还净忏悔。


4.长期生病无法行善时,应悲伤并亲近上师。


5.执著世间八法时,应悲伤并根除贪执。


总之,不了解有为法是无常的人,无法止息悲伤而醒悟过来。


四种耕作


莲师教诲道:“修行人需要四种耕作。


空行母问道:“是哪些呢?”


莲师回答:

 

“1.以坚定的信心来开垦心田荒野。


2.以修行转变心意,如同施肥。


3.以菩提心摄持善根,如同播撒良种。


4.以方便智慧双运的耕牛一精进者,执持智慧的犁,耕翻五毒分别。如此行持,菩提芽不可能不结出佛果。


总之,很多人对世间的耕作都无法付出辛勤劳动,精进于解脱的耕耘就更不用说了。众生真可悲!”
八种静默


莲师教诲道:“修行人应做到八种静默?”
空行母问道:“是哪些呢?”


莲师回答:

 

“1.身静默:住于无偏的寂静处,依此可远离贪嗔。


2.语静默:如哑巴般不言语,这具有不与他人交谈而行持善法不散乱的必要。


3.意静默:不随分别妄念和散乱而转,这具有安住于无所思维的法性中的必要。


4.欲望静默:不分别食物的净秽,这具有易于养活、聚集空行的必要。


5.教授静默:不对非法器传法,这具有得到传承加持的必要。


6.行为静默:不加伪装,自然而行,这具有心不积障的必要。


7.领受静默:不论出现何种觉受、证悟,都需在他人面前保密,这具有即生获得大手印成就的必要。


8.分别静默:远离偏执分别念而安住,这具有仅依靠通达即可当下解脱的必要。


总之,多数人连短暂的修行或一座诵咒都无法保持静默。这些想说就说的人,无法做到任何静默。
被魔迷惑


莲师教诲道:“修行人也会被魔迷惑而不自知。


空行母问道:“是怎样的情况呢?”


莲师回答:

 

具大威力者被傲慢魔迷惑;

 

狡猾者被甜言蜜语魔迷惑;

 

普通人被无明愚痴魔迷惑;

 

富人被物质财富魔迷惑;

 

修行人被增长财物魔迷惑;

 

有业债者被生子魔迷惑;

 

有弟子者被承侍魔迷惑;

 

有眷属者被亲友爱魔迷惑;

 

有敌人者被仇恨魔迷惑。


亲戚的甜言蜜语是魔的迷惑;

 

身体的恭敬是魔的迷惑;

 

温和的语言是魔的迷惑;

 

心里的执著是魔的迷惑;

 

美丽的爱情是魔的迷惑;

 

精进于迷乱之事是魔的迷惑。


内在五毒是心魔;

 

六境习气是外魔;

 

执著禅味是内魔;

 

希求大圆满果是见解魔。

 

有大功德也是魔,无明愚痴也是魔。其中,最大的魔是我执,此魔不在别处,要在内心中将其斩杀。


总之,若能降伏内魔,外魔则无从生起。但多数人不认识魔的真面目。


根除五毒


莲师教诲道:“修行人应从根本上断除五毒。


空行母问道:“这是怎样的呢?”
莲师回答:

 

“1.嗔恨大者,自己会痛苦不堪。


2.愚痴大者,如旁生般无法理解正法。


3.傲慢大者,无法熏染功德,且怨敌多起。


4.贪欲大者,不能持戒,常遭毁谤。


5.嫉妒大者,好高骛远,喜欢挑拨。


不应随这五毒而行,应使其产生与解脱同时,将其消灭于内。恣意享用五毒者,是在自讨苦吃。
调伏自心


莲师教诲道:“修行人首先应调伏自心。


空行母问道:“如何调伏?”


莲师回答:“用慈心之水熄灭嗔恨之火。


用对治力之桥渡越贪欲之河。


用智慧明灯照亮愚痴黑暗。


用精进撬杠彻底推翻傲慢山岳。


穿安忍衣服抵御嫉妒赤风。


总之,若任五毒肆意而行,会毁坏自相续。因此,不任意放纵五毒极为重要。
五种见相


莲师教诲道:“修行人应具备五种见相。


空行母问道:“是哪些呢?”


莲师回答:

 

“1.应依靠远离词句的法,现见无实心性。


2.应将此显现视为无执自解脱。


3.无论生起何种觉受,都应视为无实大乐。


4.具有敬信之人,应视师为佛。


总之,修行人应无有挂碍地看待一切。
五种成就


莲师教诲道:“修行人应具备五种成就。


空行母问道:“是哪些呢?”


莲师回答:

 

“1.应坚持不懈地实修上师教言而成就。


2.应通过修行而成就自利。


3.应具备加持力,才能引导弟子、成就他利。


4.显现解脱为法而成就无伪本相。
6 此处似缺一个要点。
5.依靠认识本面而成就自心即佛。


如今,藏地的许多修行人,连一种成就都没有。
五种大


莲师教诲道:“修行人应具备五种大。


空行母问道:“是哪些呢?”


莲师回答:

 

“1.需要有大教言的上师。


2.教言需要具有甚深的大方便。


3.需要具有修持苦行的大耐心。


4.需要对佛法有大信心。


5.需要在实修上有大誓言。


若不具备这五种,便无法究竟解脱轮回。
五种通达


莲师教诲道:“修行人应具备五种通达。


空行母问道:“是哪些呢?”


莲师回答:

 

“1.通达法义,通过了知一法而解脱一切


2.通达法性,生起无生之境界。
3.通达守护誓言,令心无垢染。


4.通达勤修风脉,使风心自在。


5.通达教授,能对任何人应机施教。
五种无益


莲师教诲道:“修行人有五种无益。


空行母问道:“是哪些呢?”


莲师回答:

 

“1.没有断除对轮回的贪执而起信解,则无益。


2.对万法没有断除贪执而修空性,则无益。


3.对欲望没有厌离而修行,则无益。


4.没有厌恶贪嗔而讲解教言,则无益。


5.不具备自利而口说妙语,则无益。
五种有益


莲师教诲道:“修行人应具备五种有益。


空行母问道:“是哪些呢?”


莲师回答:

 

“1.若蒙诸位大德欢喜摄受,则会得到教言精髓。
2.若对上师的强烈敬信持续不断,则会自然得到加持。


3.若积累殊胜资粮,则会心得调柔堪能。


4.依此则会生起禅定。


5.依此能迅速获得遍知佛果。
五种妄言


莲师教诲道:“自称修行者的人,有五种妄言。


空行母问道:“是哪些呢?”


莲师回答:

 

“1.贪恋今生却自称畏惧来世,是妄言。


2.不惧三恶趣却自称皈依,是妄言。


3.没有厌离欲望却自称大修行人,是妄言。


4.不懂因果却自称证悟见解,是妄言。


5.没有超越轮回深渊却自称成佛,是妄言。


许多人自称修行者,实则自欺欺他,临终时一切欺诳都将落到自己头上。


五种确定语


莲师教诲道:“修行人应具备五种确定语。” 
空行母问道:“是哪些呢?”


莲师回答:

 

“1.确定若没有修行,觉受和证悟便不会生起。


2.确定若大乘的方便与智慧分离,便会堕入声闻。


3.确定若不懂见行双运,便会入于邪道。


4.确定若未证悟清净的心性,便会有善恶业。


5.确定若不证悟自心,便不会成佛。
五种无意义

 

莲师教诲道:“修行人有五种无意义。


空行母问道:“是哪些呢?”


莲师回答:

 

“1.依止不具精髓的上师,则无意义。


2.摄受不守誓言的弟子,则无意义。


3.了知自己不修持的法,则无意义。


4.进行于自相续无益的修行,则无意义。


5.对自身无益的空谈佛法,则无意义。


总之,人们做许多无意义的事情,是因为无明而不知分别。
六种圣法


莲师教诲道:“修行人应具备六种圣法。


空行母问道:“是哪些呢?”


莲是回答:

 

“1.通达见解,了知一切为心。


2.持戒无表里之别,心远离垢染。


3.布施无偏私,不分亲怨,不求回报。


4.安忍能忍耐逆境,不嗔恨怨敌。


5.以闻法净化相续,将痛苦转为道用。


6.修行不被福德之魔所夺。


然而,也有一些修行者不能如法而行。
四种过失


莲师教诲道:“修行人应断除四种过失。


空行母问道:“是哪些呢?”


莲师回答:

 

“1.修行不能有空才修,应如河流般不断修持。


2.觉受不能以见神见鬼为准,应以佛法解脱自相续。


3.行为不能装模作样,应自然而然地流露。


4.恭敬不能只在口头上,应真心承侍上师。


总之,修行人往往不离这四种过失,临终时只有自己遭殃。


装模作样


莲师教诲道:“重视追求外表的修行人,甚至比普通人还要下劣。


空行母问道:“这是指什么呢?”


莲师回答:

 

表面装作大修行人,表面装作依止上师,表面装作大法师,表面装作拥有众多僧人,表面装作住持寺院,表面装作大行供养,表面装作精勤行善,表面装作具足神通,表面装作泥封闭关洞,表面装作具殊胜教言,这些不离世间骄慢而装模作样的修行人,就像推磨一样,让别人晕头转向。这种人临终时会后悔不已。


十四种背离


莲师教诲道:“若真心修法,应做到十四种背离。


空行母问道:“是哪些呢?”


莲师回答:“1.像野兽一样,前往深山寺院。


2.食用饥饿食,依摄生术而苦行。
3.不居高位,行持卑微的行为。


4.做让怨敌欢喜的事,与人断绝联系。


5.穿着令人作呕的衣服,成为流浪者。


6.抛舍亲情,斩断牵连。


7.与佛较量,精进修行。


8.渴求教言,实修正法。


9.暗中祈祷本尊,精进念诵。


10.厌恶罪业,将其抛之身后。


11.对上师要慷慨大方,供养所有。


12.背弃轮回,生起厌离。


13.将胜利奉献他人,不与强者竞争。14.指责自己,去除过失。


如此行持,则能修成正法,避免流转轮回。
三种病


莲师教诲道:“修行人应断三种病。


空行母问道:“是哪些呢?”
莲师回答:

 

“1.乡土之病:不离开故乡,就会陷入五毒牢笼,堕落恶趣。


2.住处之病:不断除对家宅的我所执,就会陷入二取牢狱,不能解开缠缚的疙瘩。


3.牵连之病:不远离子孙、女人、亲友,就会陷入轮回泥沼,不会有解脱之时。


在未断除这三病的轮回屋内,只会被三毒之疾折磨,不知不觉遭受大苦难,堪忍力极大。
解脱轮回的方法


莲师教诲道:“如果修行佛法,就有解脱轮回的方法。


空行母问道:“应如何去做呢?”


莲师回答:

 

“1.若想生起殊胜的恭敬心,应观上师的内外功德。

 

2.若想行为与众人相应,不应阻碍利他的努力。


3.若想得到上师欢喜摄受,应实修上师所传的教言。


4.若想迅速获得成就,应守护誓言不失坏。


5.若想解脱生老病死四大瀑流,应不断追溯阿赖耶。


6.若想修行无有障碍,应舍弃世俗的散乱。
7.若想无勤成办利他,应修持无量慈悲菩提心,以净化相续。


8.若想来世不堕三恶道,应今生断除十不善业。


9.若想今生来世皆安乐,应精进行持十善业。


10.若想心入佛法,应接受一切苦难。


11.若想不转轮回,应从自心中寻求无上菩提。


12.若想获得三身果位,应精勤积累二种资粮。


如此行持,便能获得安乐。若对轮回不生厌离之心,则没有快乐可言。


修行方法

 

莲师教诲道:“真心修行正法,就会有办法。


空行母问道:“如何做到呢?”


莲师回答:

 

“1.实地修行,就会解开贪嗔的桎梏。


2.依教听闻,就会披上安忍的盔甲。


3.依止静处,就不要贪执财物和饮食。


4.希求成就的法,就要依止证得成就的上师。


5.遇到殊胜上师,就不要扰乱上师的心,尽可能得到上师的意趣。


6.对法产生怀疑,就要当面请教上师。


7.想断除对亲人的一切贪执,就要决心与之断绝联系。


8.心处于茫然状态,就要向内专注,阻止魔障造成散乱。


9.因为时间不会停留,应尽快修行。


10.应不喜散乱而独自居住。


11,与亲人、财物相关的一切事物,都是迷乱的因,应抛之脑后。


12.与人交往,就会生起爱憎之心,应当独自居住,奉行善法。


13.过于散乱,就会出现违缘,应将其抛之身后。


总之,不能修法、无有善行的人,就不会快乐。
破誓言


莲师教诲道:“修法人必须守护誓言,但因难以守护而破誓言的情况较多。


空行母问道:“是怎样的呢?”


莲师回答:

 

“1.有人隐藏上师、炫耀自己的功德而破誓言。
2.有人本想供养上师却反悔,将财物据为己有而破誓言。


3.有人用谎言欺骗上师和道友而破誓言。


4.有人轻视上师的恩德、自吹自擂而破誓言。


5.有人将自己的过错推到上师身上,却自称誓言清净而破誓言。


6.有人无中生有地在人前诽谤上师而破誓言。


7.有人未听闻佛法却自称已听闻,未得灌顶却自称已得,没有得到教言却自称得到,这种说得好听的人很多,但获得加持和力量的人却很少。
生信十因

莲师教诲道:“修行人最重要的是坚定的信心,生起信心需要十种因。


空行母问道:“是哪些呢?”


莲师回答:

 

“1.认识到现在的财物、地位和名声无法带来真正的快乐。


2.相信善恶业因果。


3.忆念死亡而生起厌离心。


4.明白死时财物、妻儿、亲友皆无法相随,终究无用。
5.了知来世投生何处不可预知,不应将住处视为己有。


6.认识到已获清净人身却不修法,最终只会空手而归。


7.认清六道轮回中无论投生何处,都无法脱离痛苦。


8.听闻三宝的殊胜功德。


9.见到殊胜贤德之上师的行为、事业和功德。


10.交往行善的贤善法友。


如果这些在心中生起或忆念,此人就能不再流转轮回。每一种在相续生起并不困难吧。


十三种厌离法


莲师教诲道:“若想真心修法,应具备十三种厌离法。


空行母问道:“是哪些呢?”


莲师回答:

 

“1.不离开故乡,就无法战胜我慢魔。


2.不放下家务,就没有修法的机会。


3.生起信心后若不去修行,琐事将永无尽头。


4.自己没有信心时,不应责怪他人。


5.若不将自己的财物如风般散尽,就无法断绝世俗之事。


6.不远离亲眷,就无法断除贪嗔。
7.现在不修法,将来投生何处难以确定。


8.在自由自在的现今,若不修行佛法,而寄希望于将来,终究无益。


9.若想不欺骗自己,就应断除欲望而修正法。


10.现在舍弃亲友、妻儿和财物才有意义。


11.不要经营决定无益的事业,而要行持决定有益的善法。


12.不要为不确定有没有必要的明年之事做准备,而要行持确定有必要的善行。


13.若认真修行,衣食会自然出现,绝不会因温饱而受苦。所谓修行人饿死的现象,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十三种关键


莲师教诲道:“若要真正行持佛法,需要具备十三种关键。


空行母问道:“是哪些呢?”


莲师回答:

 

“1.恭敬承侍具有功德的上师,十分关键。


2.长期依止具有教授的上师,十分关键。


3.对三宝有坚定虔诚的敬信,十分关键。
4.即使是微小的不善罪业也应谨慎避免,十分关键。


5.昼夜各三次观修无常,十分关键。


6.发起精进奉行善法,十分关键。


7.经常对众生修慈悲心,十分关键。


8.以方便减少对显现和事物的执著,十分关键。


9.对无误的教言生起定解,十分关键。


10.如理守护誓言和戒律,十分关键。


11.对劣根器不传授秘密窍诀,十分关键。


12.依止静处精勤实修,十分关键。


13.经常抉择自己的心性,十分关键。


若能具足这一切,修行就能成功。
修行的方法


莲师教诲道:“如果想修行佛法,那就有办法。


空行母问道:“如何行持呢?”


莲师回答:

 

“1.想现见法性之义,就要依止上师。


2.想从轮回中解脱,就要舍弃家庭。


3.认识到自己会死,就要修行佛法。
4.想修无二之义,就要舍弃琐事。


5.想圆满功德,就要修行。


6.想断除痛苦,就要远离亲眷。


7.想生起觉受,就要前往深山。


8.想无贪无嗔,就要远离故乡。


9.想看戏,就要观看自心的明镜。


10.想获得成就,就要顶戴上师、本尊和空行。


然而,实修这些解脱法的人极为稀有。
修法要精进


莲师教诲道:“若想真心修法,需要努力精进。


空行母问道:“该怎么做呢?”


莲师回答:“一切亲友、饮食、财物、子孙,都是虚妄,应当放下。


一切散乱、福德、恭敬,都是违缘的信号,应当抛弃。


一切朋友、随从、亲属,都是贪嗔与轮回之因,应当远离。


年月日时都是窃取寿命的盗贼,应当迅速修行。
然而,许多不精进的人,将拥有亲友、饮食、财富、子孙视为功德,将散乱视为福德,将招祸的枷锁友伴视为喜乐之因。他们未曾察觉岁月时光一直在流逝,而计算着寿命的长短,内心依靠五毒而活。待到死时,所有生死大计只能由自己完成。


修法的困难


莲师教诲道:“修行正法也会有困难。


空行母问道:“是怎样的呢?”


莲师回答:

 

如果见解颠倒,会有极大的危险。


修行若作意,则会迷乱。


会被破誓言的怨敌所害。


行为会因身语意造罪而错乱。


佛法会因欲望过大的人而毁坏。


正法会因一心求财的人而受损。


戒律会因谩骂诽谤他人而失坏。


若执著痛苦为实有会误入歧途。


会因贪欲逼恼而不知羞耻。


会因今生的名利而错失大计。
不具佛法的法师应感到惭愧。


大修行人会因无境界而感到沮丧。


这些人因为不忆念无常,我见他们死时十分悲惨。他们自以为聪明有智,实则这种聪明却无根基。
快乐的方法


莲师教诲道:“如果了知,就有了快乐的方法。


空行母问道:“是什么呢?”


莲师回答:“无能取所取的见解,是快乐的。


无昏沉、掉举、散乱的禅修,是快乐的。


如虚空般净除贪执的行为,是快乐的。


自心净除垢染的觉受,是快乐的。


心中没有痛苦的自然状态,是快乐的。


净除偏袒的大悲心,是快乐的。


彻底净除执著的布施,是快乐的。


了知财食如幻而受用,是快乐的。


居无定所、随遇而安,是快乐的。


不持傲慢的威仪,是快乐的。


不把痛苦带回家的生活,是快乐的。


不与善士竞争的友伴,是快乐的。


远离凡愚行的我执,是快乐的。


依止具有慈悲和教言的大德,是快乐的。


视具有如来藏的六道众生为同行道友,是快乐的。


断除心的贪执而做任何事,是快乐的。


现有解脱于本地而获得大乐,是快乐的。


了知一切显现和声音如幻而斩断忧恼,是快乐的。


认识自心本面而无有勤作,是快乐的。


了知分别念即法性,一切所见都是禅修,是快乐的。


如是了知后,无论做什么,都是快乐的。

 

但未离我执的末法众生,没有幸福和快乐,一切都令人悲悯。
安乐的方法


莲师教诲道:“如果能做到,就有了获得安乐的方法。


空行母问道:“该如何做呢?”


莲师回答:

 

因为不会再陷入贪爱的泥潭,所以,要是能够远离故乡,就会安乐。

 

因为所知的闻思永无止境,所以,在证悟自心的时候,就会安乐。


因为无意义的闲谈没完没了,所以,要是能够禁语,就会安乐。


因为世间散乱的琐事没完没了,所以,要是能够独处,就会安乐。


因为所做的事情没完没了,所以,要是能够放下事务,就会安乐。


因为对积累财物不会满足,所以,要是能够减少贪执,就会安乐。


因为对嗔恨的敌人无法制服,所以,要是能够摧毁烦恼,就会安乐。


因为贪爱的亲人无法取悦,所以,要是能够断除亲情,就会安乐。


因为轮回的根源无法断绝,所以,要是能够断绝自我,就会安乐。


因为分别动念无有尽头,所以,要是能够止息心的散收,就会安乐。


总之,未能远离自我的众生不会安乐,只会在轮回中长久受苦。
误入歧途


莲师教诲道:“许多自称是瑜伽士的人,却误入了平庸的歧途。


空行母问道:“是怎样的呢?”


莲师回答:

 

口称高见却不识心性的瑜伽士已误入歧途;

 

禁锢心识而盲修瞎炼的瑜伽士已误入歧途;

 

声称一切即心却放纵行为的瑜伽士已误入歧途。


空行母问道:“那么,没有误入歧途是怎样的呢?”


莲师回答:

 

了知显现为心而将法身道用的瑜伽士,没有误入歧途。
斩断一切戏论而具有见解确信的瑜伽士,没有误入歧途。


亲身体验而将觉性道用的瑜伽士,没有误入歧途。


将显现转为助伴而无贪无著的瑜伽士,没有误入歧途。


总之,在浊世,极少有瑜伽士不误入歧途,大多数已陷入其中。


修行人的方便


莲师教诲道:“对修行人而言,方便极为重要。


空行母问道:“什么是方便呢?”


莲师回答:

 

如果认识自己本有的俱生智慧,就不可能不成佛。


如果对宗派有偏执,就无法成佛。


如果了知轮回的法相是连续不断的痛苦,并生起出离心,就不可能不解脱轮回。


如果没有远离能取所取,就不得不转于轮回。


如果了知智慧非色法而五毒自清净,就不可能堕入地狱。


然而,极少有人相续中具备这些功德,以至于长久漂泊在轮回中。


与佛法相违的行为


莲师教诲道:“仅仅行持这些修法,也不能成就。


空行母问道:“是怎样的呢?”


莲师回答:

 

讲说会落入增益和损减。


闻法会产生希望和担忧。


做聚会之主会执著饮食。


禅修会落入昏沉和掉举。


生起福德会执著利养和恭敬。


了知功德会增长欲望。


与许多弟子联系会怠慢修行。


所做一切与佛法相违的修行人,可谓比比皆是。
自以为是的修行人


莲师教诲道:“自诩为修行者的这些人,因为骄傲而自以为是,内心欲望极大。


空行母问道:“是怎样的呢?”


莲师回答:

 

有些人自认为是有闻思的智者,有些人自认为是持戒修行的人,有些人自认为是游历山间的大禅修者,有些人自认为拥有大威力,他们看到想要的财物就像猛兽见血一样贪求,遇到不想要的伤害就像野牛力竭一样退避,对自己的功德像孔雀开屏一样自傲,对他人的功德像良犬看守财物一样嫉妒。


实际上,祸害这些自以为是的修行人的魔,往往只是他们自己,未能领悟这一点的人,最终成为魔的对象,着实令人悲悯。


断除善恶戏论


莲师教诲道:“修行需要断除善恶的戏论。


空行母问道:“是指什么呢?”


莲师回答:“当我见的分别念灭尽时,既没有正法也没有罪恶,既没有业也没有果报。因此,只要我见的分别念尚未灭尽,不善业就会积累并产生果报,善业也会积累并产生果报。当分别念灭尽时,才不会积累任何善恶,也不再产生任何果报。那时因尽缘尽,这便是所谓的胜义谛。


在未来五百年的浊世中,有些人未能认清我见,分别妄念未减,烦恼比任何人都更为粗重,高深的见解一直挂在嘴边,声称取舍善恶业果是低劣的见解,轻视业果却自称是佛的密意,一贯行为放纵,任意妄为,这些均会将自他引入颠倒的邪行,因此一刹那也不可跟随。
措嘉我,虽然身为女子,出生低劣,智慧浅薄,但因长久承侍于化身上师之足下,有幸聆听了一些正法教言。我以不忘陀罗尼认真铭记,为利后世汇集成文,于无弘扬之对境时,将其隐藏为珍宝伏藏,唯愿具宿缘者值遇。


此名为问答教授类

 

于猪年仲秋月二十五日,写于青朴格贡。

 


伏藏印!隐藏印!交付印!

 

 

 

未完待续……

 

上一篇:(转载)《莲师修法心语》五•发心道用类    下一篇:(转载)《莲师修法心语》七•生信公案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