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莲师修法心语》七•生信公案类
时间:2025-07-31 浏览:81次
七.生信公案类
顶礼上师!
善妙王子的不贪
莲师教诲道:“措嘉,修行人在城镇、王宫、寺院和人群聚集等喧闹之处修行,心会被散乱带走而不愿安住。对美妙的城镇或房屋、眷属、受用生贪著,会在不知不觉中虚度光阴。临终时,也被贪执爱恋所束缚,转生为空游饿鬼,危害自己曾经所贪的眷属和财物。对房屋的贪著会导致投生为墙基中的生灵。
因此,修法应如雪山狮子般,选择岩山、雪山和森林等处修行。身处寂静则心寂静,心寂静则善行自然增长,空行和护法也自然聚集,由此不会出现障碍。还需像善妙王子一样不贪受用。”
空行母问道:“那位王子是如何不贪的呢?”
莲师回答:“在中印度的嘉尔札,有位名叫十乘的国王。他的儿子名为善妙,因为畏惧生死,放弃了无法想象的宫殿、珍宝、王位、眷属、嫔妃、食财、受用,毫不贪恋地躲到幽静林间安住,作意修行涅槃之法。无论怎样投其所好地劝说,王子始终无法被召回。
在达德尼国,有一位名叫善光的国王,他精通方便,有大威力,与十乘王是朋友,受托去劝说王子。他前往森林,来到王子面前说:‘奇哉,善妙王子,你抛弃了富丽堂皇的宫殿,在魔境的树下安住,是被魔迷惑了还是疯了?你太糊涂了,请听我一言,掌管王政也可以修法。’
王子回答:‘国王您出于慈心给予忠告,但这与我的心愿相违。我独自在寂静处思维佛法,视王宫如破烂的蚁穴,对此毫无贪恋之心。’
国王又说:‘即使不执掌国政,也可以住在宫中修法。’
王子回答:‘世俗之人事务繁多,常常烦恼痛苦,家如蛇窝,如永久受苦的牢狱。’
国王说:‘即使不治理国政、不维护国家,也可以在宫中宣说正法。’
王子回答:‘若修行空性而现见果位,那么执著于多闻词句,则如同鹦鹉。讲解集聚福德之法,是值得悲悯的对象,自己不能解脱也无法利益他人。’
国王又说:‘即使不依于大众,也可以掌管受用,发放布施。’
王子回答:‘即使金山中涌出松石湖,也不如自心知足的财富。有财而吝啬贪著是饿鬼之因。无上菩提心才是最好的布施。’
国王继续说:‘即使不依赖物质受用,也可以依靠眷属百姓来享受安乐。’
王子回答:‘即便吉祥山中涌出松石水,女人、眷属和百姓也仍是轮回的系缚。心依止无上三宝才是最好的。’
国王又说:‘即使不依靠眷属百姓,也请穿上美丽的衣服。’
王子回答:‘金座、美饰和华丽衣服,只会引发贪著和我慢的烦恼,成为悲悯的对象。穿着知足的粗布尸林衣才是最好的。’
国王又说:‘即便不穿美丽的衣服,也请享用美味的食物。
王子回答:‘无常森林中的树汁、药物和精华,是无垢最胜美食甘露。贪求美味食物则无有知足。’
善光王无言以对,默然不语。
王子对善光王说:‘尊贵的大王,请听我说,无常虚幻的轮回,是愚者贪著、智者呵斥之处,所以我才住在寂静处。所谓的国王,实际上是在造行持王政之罪。此生无暇如幻如梦,过后将长久流转于痛苦的恶趣。修行解脱而获得佛果,才是最为安乐的。国王您也应当来寂静处修习空性。’
善光王心生欢喜,放弃了国政,和王子一同住在林中修行,据说都现前了圆满佛果。
措嘉,由此畏惧生死的人,应当不贪著家乡、房屋、妻儿、财物、受用,选择在寂静处修行最为重要。”
长者子寻财的布施
莲师教诲道:“措嘉,富人会积聚财富。财富最初难以积累,需要百般吝啬、精打细算才能积蓄。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也舍不得布施。即便只是一点点,有些人通过经商等方式,或欺骗、诈骗、引诱,不择手段进行积聚,罪业很大。更有甚者,通过杀生、偷盗、抢劫等造作各种恶业来积聚,罪业尤为严重。
即使依靠积累财富而变得富有,也会带来巨大的痛苦:要保管、维护、看守,担心被盗、害怕耗尽、忧虑不增长。对此贪执而死,则会投生为饿鬼。世人常认为把财富留给儿子是最好的,但财富最终是被儿子带走了,自己却背负着罪业果报,堕入恶趣。如果膝下无子,所有财物被他人抢夺,终将付之东流,自己则积累怨恨,今生痛苦、来世堕落恶趣,别无出路。这就像蜜蜂积蜜一样。因此,有财富的人应当供养上师三宝,如此今生财富丰盈,日益增长,来世也会获得菩提,就如长者子寻财一样。”
空行母问道:“他是怎样的呢?”
莲师回答:“在中印度的嘉尔札,有一位名叫乔达玛的长者,拥有巨额的财富和丰厚的受用。他有个儿子名叫寻财。继承了财产并成家后,有一天,寻财看到许多人正在破坏一个蜂巢。人们喝掉了蜂蜜,杀死了幼虫,所有母蜂,有的死了,有的逃了,有的昏迷了。他对此产生强烈的悲悯,心想:‘我的财富也与此无异,终将成为敌财和鬼财,为了面子而给予他人、招待应酬,如同蜂蜜被他人夺走一样。因此,我应当发放对今生来世有益的布施。’
他担心父亲不允许,就对父亲说:‘大长者啊,积累财富有什么意义?我们死时所有财富都会被他人拿走,正如蜂巢被人取走一样。我们终将会遇到一个无法抵抗的敌人。’
父亲问:‘敌人从何而来?’
儿子回答:‘生老病死将至,头发变白,皱纹出现,手脚颤抖,生命如露珠即将消失,呼吸如雾气即将消散,心识如火星即将熄灭,受用如幻即将毁灭。总之,就像蜂巢被他人夺走。这四个无法抵抗的敌人必定会到来。’
父亲问:‘有谁知道战胜这些敌人的方法?’
儿子回答:‘佛陀世尊知道战胜它们的方法。’
于是,父子二人去请教佛陀。
佛陀说:‘轮回无常,如同蜂巢被毁,执著于常有只会遭殃。对无常的饮食和财富生起厌离后,应当行布施,供养上师三宝,这样就能脱离痛苦,获得安乐处。’
听了这些话,长者父子将所有财物受用分成许多份,聚集众人,广行布施。据说,他们在那一生中便证得了无上菩提。
措嘉,如果我们对轮回的财物受用生起厌离,就应当布施,供养上师三宝。”
月光太子的布阵
莲师教诲道:“措嘉,修行佛法一开始就要做好准备,以战胜八万四千烦恼的敌人,要像月光太子那样布阵。”
空行母问道:“他是怎么做的呢?”
莲师回答:“在印度有位名叫月贤的国王,他有一个名为月光的太子。国王将王位传给太子,但太子不愿执政。国王对太子说:‘你必须治理国事。我们要与敌国交战,你要想办法击败敌军。’
太子说:‘击败外敌并无利益,我们有一个难以战胜、极其可怕的敌人即将来临一他的统帅是我执国王,军队是八万四千烦恼,武器是生老病死四大瀑流,他将会攻打我们。’
国王问:‘那个敌人住在哪里?’
太子回答:‘在执著各种事物的地方,有一个名叫我执魔王的国王,他的大臣是五毒烦恼,士兵是八万四千烦恼,身披十不善业的盔甲,挥舞着生老病死四种武器,任谁都难以逃脱。’
国王问:‘要战胜那个敌人,应该如何布阵?’
太子回答:‘这需要请教善逝佛陀。’
国王父子便去请教佛陀。佛陀开示说:‘想要战胜烦恼敌军,应当以信心立誓,以戒律为阵地,乘上精进的骏马,穿上安忍的铠甲,建立禅定的城堡,拿起智慧的武器,扩充十法行的军队。’
于是,国王父子行持六度,从而解脱了轮回。
空中的天人们惊叹道:‘面对无常罗刹的军队,以信心布置六度的阵势,从烦恼轮回敌中解脱,这样的布阵真是太稀有了!’
措嘉,我们也应如此布阵,以战胜生死恐惧。”
见解比行为更重要
莲师教诲道:“措嘉,在见解和行为两者中,见解更为重要。如果断定了见解,则无论做什么都能解脱,因为依靠见解能从根本上解脱。瑜伽行者只要具备了见解的确信,行为自然就会无阻碍地生起。见解的比喻是像虚空一样,远离偏堕,无有所依。
关于这一点,有一个可信的公案:从前在印度,有一位名叫给孤独的长者,他有两位供养处。其中一位是名为无垢称的比丘,他认为如果见解没有确定,无论做什么都无济于事,所以他只修习心的妙力;另一位名叫大黑行的修行者则认为,通过行为可以解脱,所以他行持各种禁行。这两位也如此教导弟子给孤独长者。
长者向佛陀请教哪种方法更正确。佛陀回答说:‘如果证悟了真实义的见解,便能解脱轮回的樊笼。没有见解的行为,因为不能解脱,就像狗和猪一样。’
因此,若要如法修行,需要见解如虚空般广大,行为如大地般包容,见行要双运。”
修行比积资更重要
莲师教诲道:“措嘉,如果畏惧生死,就需要修行。不修行便能成佛,连佛陀也没有这样说过。修行不是片刻、几天或几个月就能成就的,而是需要多年修持。修行的比喻是像河流一样连续不断。
那么,修行和积累福德资粮这两者,哪个更重要呢?
修行更重要。关于这一点,有一个公案是:在印度有一位名叫猛光的国王,他有两位供养处。其中一位名叫日光的居士说,不修行则无益于成佛,所以他只修行;另一位名叫莲花相的比丘则说,需要积累福德资粮,所以他只积资。他们也这样教导国王。
国王向拘那含牟尼佛请教哪种更重要。佛陀回答说:‘积累福德资粮可以获生善趣,但这仍属于轮回的果报;而通过修行灭尽烦恼,才能获得涅槃。’
因此,应该附带积累福德资粮作为行善的助伴,关键是像河流一样持续修行而圆满智慧资粮,这样才能成佛。”
最穷的国王
莲师教诲道:“行为应如凉风般无执著。凡是生起贪执,都无法斩断束缚。
关于被贪执束缚的公案:在懦萨罗国,有位名叫波斯匿的国王,他非常富有。一位食不果腹、名为温和的穷人,一天有幸得到一颗宝珠,他说:‘我这个饥肠辘辘的人,没有谁可以指望。如果我留着这颗宝珠,也无法成为穷人的依靠。我要把它送给世间最穷的人。’穷人们纷纷聚集,争相请求:‘把它给我们吧。’他说:‘你们都不是穷人,最穷的人是波斯匿王,所以我要把它送给国王。’
国王感到羞愧,问温和:‘你怎么说我比你还穷?’温和回答:‘我虽然一无所有但知足,所以是富人。国王虽有很多财宝但不知足,所以是穷人。’
(拘那含牟尼佛:贤劫第二佛,又名金寂佛。)
他们去问佛陀是否如此。佛陀说:‘若对财物没有知足心,无论拥有多少,也是痛苦的因。知足者富有,不知足者贫穷。’温和将宝珠送给国王,自己只要了能维持生计的食物,然后通过修持正法,最终获得解脱,证得菩提。
可见,贪恋任何事物都会被其束缚。因此,行为要像凉风一样无执无著。”
观心比观佛更重要
莲师教诲道:“措嘉,必须要获得如意宝般能圆满所需、成办自他二利的果位。这个果位并不在他处,证悟自己的心性即是佛。
相关的可信公案是:在摩竭陀国,有一位影坚王,他有两位供养处。其中一位名叫勇狮的隐士说,只有证悟心性才能成佛,所以他直指心即是佛;另一位名为乐王的行者则说,佛陀住在密严刹土圆满处,所以他常迎请供养佛陀。
国王向佛陀请教二者的观点哪个更正确。
佛陀说:‘离戏清净的法身,唯是证悟自心。若认为它在别处,就如同想榨沙子而求油。’
现在的瑜伽士观想佛身,是愚者生信、训练心的方法。而佛陀唯一是证悟自心,那才是法身。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佛的三身是一体的:心的无生是法身,无灭是报身,无二是化身;无念是法身,乐是报身,明是化身。”
起死回生的人
莲师教诲道:“措嘉,若想使心堪能,驾驭心,就需像瑜伽自在者那样,具有改变他人之心、自己的心识转移到他人身上等神变。
在印度的一片森林中,有一对瑜伽士师徒在修行。一天,他们去城里化缘,得知一位原本将在仲春月登基的太子,却在前一个月去世了。国王抱着太子的尸体四五天,痛不欲生,不忍分离。自此,国王陷入无尽的哀伤之中。
瑜伽士向国王化缘斋饭,国王问他是否是已得成就的瑜伽士,他说可能是。国王请他进宫,供养饮食后说:‘若你真是一位已得成就的瑜伽士,就让我的太子复活吧,否则我将处死你。’
瑜伽士用安春香、檀香、妙香等香料清洗太子的尸体,放在干净的布上,以意念勾招太子的神识进入尸体,然后让国王看。
国王见到尸体有了光泽,接着心脏开始跳动,身体各部分逐渐动了起来,出现了呼吸和声音,恢复如初。太子搂着父王的脖子,请求让瑜伽士成为供养处,但瑜伽士拒绝并离开了。
之后,他们来到另一个城市,遇到一位因儿子去世而悲伤的女人。瑜伽士向她化缘,女人也如前一样请求他复活死者。
瑜伽士观察后发现那个儿子已转生为天人,就抓住一个刚死约一个月、语言不同的男孩神识,让其进入尸体,尸体随即站了起来。瑜伽士告诉女人:‘你儿子已转生为天人,我让另一个男孩的中阴神识进入了这具身体。你要知道,他就是你现在这个儿子。’女人非常高兴,供养了瑜伽士,之后他便离去。
接着,他们在路上看到一个刚死的英俊年轻人的尸体。瑜伽士清洗尸体后,对随从说:‘我要舍弃旧的身体,进入这具身体。之后,你就把我的旧身体火化了吧。’说完神识便进入了尸体,并从瑜伽士的鼻孔中出现红白两道光进入尸体的鼻孔,尸体就站了起来。瑜伽士的心识进入年轻人的身体,使其重焕光泽,获得大手印持明果位。据说他至今仍在赐予南赡部洲修行者殊胜共同成就,只是有人因业障而无法看到、听到。
措嘉,若心得以堪能,就会拥有这样的功德。因此,抉择心性至关重要,一切功德皆由此而生。”
这是“生信公案类”,由佛母卡钦萨·益西措嘉立成文字,并为利益后人而隐藏为珍宝伏藏。
伏藏印!隐藏印!
交付印!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