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绿度母说:有佛缘的修行者,会体现出这3种境界
时间:2025-08-27 浏览:12次
绿度母,又称圣救度佛母,是观世音菩萨大悲心所化现的女性菩萨。
在藏传佛教中,度母被视为一切诸佛菩萨事业的本源,能够救度众生脱离轮回苦海。
什么样的修行者才算是真正有佛缘?
绿度母又是如何识别这些有缘之人的?
在古老的经典记载中,绿度母曾明确指出,真正有佛缘的修行者,必然会在修行路上体现出三种不可替代的境界。
这三种境界看似平常,却蕴含着深刻的修行密码,它们既是修行者内在觉悟的自然流露,也是通往解脱道路的重要标志。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名叫智明的比丘,在雪域高原的一座古寺中苦修多年。
这座寺院建在海拔四千多米的山峰上,终年积雪不化,生活条件极其艰苦。
智明每日黎明即起,礼佛诵经,白天研习经典,晚间坐禅入定,日复一日,从未间断。
智明的师父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僧,法号慈光。慈光长老年近八十,在这座寺院修行了整整六十年,对佛法有着极为深刻的领悟。他观察智明多年,发现这个弟子虽然精进修行,但总有一些微妙之处让他感到困惑。
一个月圆之夜,慈光长老叫来智明,指着供奉在大殿中央的绿度母圣像说:“智明,你修行已有十五年,对佛法也有一定的理解,可是你知道吗?度母菩萨有着识别真正有佛缘修行者的神通。”
智明恭敬地合掌问道:“师父,弟子愚钝,请您开示,什么样的修行者才算真正有佛缘?”
慈光长老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明日你随我到后山的洞窟中闭关七日,度母菩萨自会给你答案。”
第二天,师徒二人来到寺院后山的一个天然洞窟。
这个洞窟深约十米,宽敞干燥,洞口正对着远处连绵的雪山。
慈光长老在洞窟深处设置了一座小小的绿度母像,然后对智明说:“你在此诚心祈请度母菩萨,她会以各种方式为你开示的。”
智明独自留在洞窟中,开始了七日的闭关修行。第一日和第二日,一切如常,智明按照平时的方式诵经打坐。到了第三日黄昏,就在智明刚刚结束一轮诵经时,洞窟中忽然升起一阵淡淡的绿光。
智明抬头望去,只见绿度母圣像前,一位身着绿色天衣的女子缓缓显现。她容貌庄严慈悲,右手作施愿印,左手持一朵盛开的青莲花。智明立即五体投地,恭敬礼拜。
绿度母菩萨温和地说:“智明,你修行多年,心中必有许多疑惑。今日我来为你解答,什么是真正有佛缘的修行者。”
智明恭敬地问:“请菩萨慈悲开示。”
绿度母说:“有佛缘的修行者,会在修行过程中自然体现出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叫做’常怀感恩心’。”
智明有些不解:“菩萨,感恩心不是每个人都有吗?这算什么特殊的境界?”
绿度母微笑着说:“你以为的感恩,和真正的感恩心,有着天壤之别。真正有佛缘的修行者,他们的感恩心是深入骨髓的,是对一切众生、一切境遇的感恩。”
“就说你现在闭关的这个洞窟吧,”绿度母指了指周围,“你可曾感恩过为你提供住处的山石?
可曾感恩过为你送来清风的天空?
可曾感恩过那些看似给你带来困扰的蚊虫?
真正有佛缘的修行者,会对一切有情无情众生生起感恩心,因为他们明白,正是这些看似平常的存在,成就了自己的修行因缘。”
智明听了,若有所思。
绿度母继续说:“第二种境界,叫做’心如止水,不随境转’。
很多修行者以为,心如止水就是要压制自己的情绪,强迫自己保持平静。
其实不然,真正的心如止水,是内心自然的安详,无论外境如何变化,内心都能保持清明觉照的状态。”
“比如现在,”绿度母说着,洞外忽然传来一阵狂风呼啸的声音,夹杂着雷鸣电闪,“你的心是否因为这突然的变化而起了波澜?”
智明诚实地点头:“弟子惭愧,确实有些紧张。”
绿度母说:“这就是差别所在。真正有佛缘的修行者,面对外境的任何变化,内心都能保持如如不动的状态。不是因为麻木不仁,而是因为他们深深明白,一切外境都是如梦如幻的,真正需要关注的是自己的内心状态。”
洞外的风雨声渐渐平息,绿度母继续说道:“第三种境界,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种,叫做’慈悲无我,利他为先’。”
智明恭敬地问:“请菩萨详细开示这第三种境界。”
绿度母的表情变得更加庄严:“真正有佛缘的修行者,在修行到一定程度后,会自然生起无我的慈悲心。
他们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真心实意地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修行。
这种慈悲不是刻意造作的,而是从内心深处自然流露出来的。”
“就像我的化现一样,”绿度母说,“我之所以能够救度众生,不是因为我有什么特殊的神通,而是因为我的心中只有众生,没有自我。当修行者真正做到无我时,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自然地利益众生,这就是最高的境界。”
智明听完这三种境界的开示,内心深受震撼。他想起自己十五年来的修行,虽然表面上精进不懈,但很多时候都是为了自己的解脱而努力,很少真正为了众生着想。
绿度母似乎看透了智明的内心,温和地说:“修行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心的转变。这三种境界不是通过外在的努力可以强求得来的,而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培养,慢慢感悟。”
正当智明想要进一步请教时,绿度母的身影开始渐渐淡化。她留下最后一句话:“真正的佛缘,是内心的觉醒。当你具备了这三种境界,你就是真正有佛缘的修行者了。”
随着话音落下,洞窟中的绿光消散,绿度母也消失不见,只留下智明独自坐在那里,反复思考着刚才的开示。
七日闭关结束后,智明回到寺院,将这次奇遇详细地告诉了师父慈光长老。慈光长老听完,欣慰地点点头说:“度母菩萨的开示,正是修行的精要所在。”
从那以后,智明的修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他开始用全新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一切,对每一个细微的存在都心怀感恩。
无论是为他提供食物的施主,还是与他一起修行的师兄弟,甚至是那些看似给他带来困扰的蚊虫鸟兽,他都生起真诚的感恩心。
更重要的是,智明开始真正理解什么叫做“心如止水”。
当寺院里发生争执时,他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当面对修行中的困境时,他不再焦虑不安;当听到外界的赞誉或批评时,他的心都能如止水般平静。
这种平静不是压抑出来的,而是自然流露的安详。
至于第三种境界“慈悲无我,利他为先”,智明也在日常生活中慢慢体悟着。
他开始主动承担寺院中的各种杂务,不再计较个人的得失;当有信众前来求助时,他总是尽自己所能地帮助;在讲经说法时,他完全忘记了自己,心中只想着如何让听众真正受益。
年复一年,智明在这三种境界中不断深化自己的修行。他发现,当自己真正具备了这三种境界后,修行变得更加自然和轻松,内心的安详也越来越深厚。
多年后,智明已经成为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师,许多年轻的修行者都来向他请教。每当有人问起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佛缘时,智明总是会讲述当年绿度母的开示,告诉他们这三种境界的重要性。
有一次,一位年轻的修行者问智明:“大师,我修行多年,也经常诵经打坐,为什么总觉得自己没有什么进步?”
智明微笑着问他:“你在修行中是否常怀感恩心?面对困境时是否能心如止水?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能够慈悲无我,利他为先?”
年轻修行者想了想,惭愧地摇头:“大师,我好像都没有做到。”
智明说:“那你现在就明白为什么没有进步了。真正的修行不在于外在的形式,而在于内心境界的提升。当你具备了这三种境界,你就是真正有佛缘的修行者,自然会在修行路上不断精进。”
绿度母所说的这三种境界,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修行的全部精要。
第一种境界“常怀感恩心”,实际上是在培养修行者的觉知能力和慈悲心。
当一个人能够对一切众生、一切境遇都心怀感恩时,他的心量自然会变得广大,执著和分别心也会逐渐减少。
感恩心的培养,要从最细微的地方开始。
《华严经》中有云:“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这告诉我们,众生是诸佛菩萨成就的根本,没有众生,就没有菩提。
真正有佛缘的修行者,会深深明白这个道理,因此对一切众生都心怀感恩。
这种感恩不是表面的客套,而是发自内心的真诚。
当修行者看到蚂蚁搬运食物时,会感恩它们展示了勤劳的品质;当遇到困难时,会感恩这些困难让自己有机会修炼忍辱;当受到他人帮助时,更是会深深感恩对方的慈悲。
这种全方位的感恩心,实际上是在不断地清净自己的心灵,去除贪嗔痴三毒。
第二种境界“心如止水,不随境转”,体现的是修行者的定力和智慧。《金刚经》中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真正的心如止水,不是压制情绪,而是对一切外境都能保持清明的觉照。
这种状态的获得,需要深厚的智慧作为基础。
修行者必须真正明白,一切外境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本性空寂。
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如同天空中的云彩,来去匆匆,不会对虚空造成任何影响。
当修行者真正理解了这个道理,面对任何外境变化时,内心都能保持如如不动的状态。
这种境界的体现,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真正有佛缘的修行者,在受到赞美时不会骄傲自满,在遭受批评时不会愤怒委屈,在面对诱惑时不会心动,在遇到恐惧时不会惊慌。
他们的心就像一面明镜,能够清晰地照见一切,但不会被任何影像所沾染。
第三种境界“慈悲无我,利他为先”,是修行的最高境界,也是成佛的根本。《法华经》中记载,观世音菩萨之所以能够千处祈求千处应,正是因为他已经完全超越了自我,一心只为利益众生。
这种无我的慈悲,不是理论上的理解,而是实际的体证。
当修行者真正证悟到无我时,他们会发现,自己和众生本来就是一体的,众生的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众生的快乐就是自己的快乐。
在这种体证下,利益众生不再是一种负担或义务,而是自然而然的表达。
这三种境界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
感恩心的培养会让修行者的心量越来越大,执著越来越少,从而更容易达到心如止水的状态。
而心如止水的修行者,面对众生的苦难时不会被情绪所干扰,能够以更清明的智慧去帮助众生,这样就自然地走向了慈悲无我的境界。
在藏传佛教的传统中,绿度母被视为一切诸佛菩萨慈悲和智慧的化现。她之所以能够救度众生脱离轮回苦海,正是因为她具备了这三种境界。对于修行者来说,这三种境界既是修行的方法,也是修行的目标。
当代的修行者,无论是在家居士还是出家众,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这三种境界。在与家人相处时,可以培养感恩心;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可以修炼心如止水的功夫;在帮助他人时,可以体验慈悲无我的境界。
修行不在于住在深山老林中,也不在于每日诵经多少卷。
真正的修行,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净化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境界。
当修行者真正具备了绿度母所说的这三种境界时,他们就是真正有佛缘的修行者,必然会在解脱的道路上不断精进,最终达到圆满的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