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粮道田 > 明心见性

(转载)莲花生大士:真正具慧根的人,不是日日念经,而是呈现四种境界

时间:2025-09-05    浏览:20次

莲花生大士不仅是密宗八大化身之一,更是能直指修行本质的大成就者。

一日,当一位精进修行多年的弟子困惑于为何难得开悟时,莲花生大士说:"真正具慧根之人,不在于每日是否念经,而在于能否呈现四种境界。"

这番话让在场所有人陷入沉思。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慧根?

雪域高原的深秋,晨曦穿透薄雾,洒落在桑耶寺古老的殿堂上。这座由莲花生大士亲手开创的第一座佛教寺院,见证了无数求法者的道途沉浮。

寺院的建筑布局象征着须弥山世界,中央大殿庄严肃穆,四周小殿依次排开,就像众星拱月。

这一日,大殿内群聚了来自各地的求道者。有人从青海高原跋涉而来,有人从遥远的克什米尔渡河来访,更有从汉地万里迢迢求法的僧人。他们之中,有刚踏上修行之路的初学者,有苦修多年的老参,还有一些在各地小有名气的修行人。

清晨的课诵刚刚结束,殿内还飘荡着桑烟的清香。莲花生大士端坐在正中的法座上,目光慈悲地注视着眼前这群求法者。他们带着各自的疑惑,渴望在修行路上寻得明灯指引。

在众多求法者中,一位名叫扎西的年轻喇嘛格外引人注目。他出身于多康地区一个修行世家,从小就熟读经论。据说他七岁时就能背诵《心经》,十二岁精通五部大论,十五岁时更是能持诵上百种密咒。很多人都说他是转世活佛,但他从不认可这种说法。

此时的扎西却面带愁容。他上前恭敬顶礼后说:"大士,弟子这些年来,遍读经论,日夜修持。但越是用功,内心反而越感迷茫。我始终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修行进步很快,有些人却停滞不前?是否真的存在所谓的'慧根'?"

这个问题一出,顿时引起众人共鸣。修行多年的人都有类似的疑惑:为什么同样用功,但结果却大不相同?

莲花生大士环视众人:"你们认为,慧根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修得的?"

众人纷纷发表见解。一位来自安多的格桑喇嘛说:"弟子认为慧根是与生俱来的。就像莲花虽然都生于淤泥,但品质却有高下之分。"

"不然。"一位精进修行的达瓦上师说,"依弟子之见,慧根全凭后天努力。佛陀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若说慧根天生,岂不是违背了佛陀的教诲?"

还有一位鬓发斑白的道谦喇嘛说:"依我四十年的修行经验,慧根是因缘和合而成。需要宿世善根,加上今生的精进修持。"

莲花生大士听完众人的见解,缓缓说道:"这个问题,困扰了很多修行人。有人认为自己根器不够,就拼命积累功课,希望能把慧根修出来。有人自恃根器深厚,就轻视基础修持。这两种都落入了偏见。"

此时,一位常年闭关的仁增尊者说:"弟子见过太多类似的情况。有些人表面上很精进,每天念诵十万遍咒语,但一遇违缘就心生烦恼。也见过一些人,看似不事修持,但举手投足间都与法相应。"

"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莲花生大士说,"在印度时,有位国王虔诚供养一位得道高僧。这位高僧从不做早课、过堂,国王心生疑惑,派人暗中观察。发现这位高僧每天只是安详地坐着,但他周围的飞禽走兽都变得祥和,连毒蛇都会绕道而行。"

大殿内一片寂静,每个人都在思考这个故事的含义。

这时,一位年轻的修行者诺布发问:"大士,我们平日持咒诵经,难道都是无用功吗?"

"不是说这些没有意义,"莲花生大士答道,"而是不要执著在表相上。修行如同煮水,重要的不是你用了多少柴火,而是水是否真的煮沸。有人用很多柴火却煮不开水,有人用一把柴火就能煮沸。这是为什么?因为前者不懂得关注水的温度,只顾着添柴。"

说到这里,莲花生大士从座位上起身,走到殿中。阳光透过高窗洒落,为他的身影镀上一层金边。

"让我再讲一个故事。"大士说,"从前有个小沙弥,整日为不能像师兄们一样背诵经文而苦恼。一天,他在河边哭泣,一位老僧见了,让他数河里的鱼。沙弥数了一天,发现根本数不清,因为鱼儿总是游来游去。老僧说:'你的妄念就像这些鱼,数来数去,永远数不完。与其数鱼,不如安住当下。'"

这个故事让许多人感同身受。一位面带倦容的丹增说:"弟子就是这种情况。修行越久,妄念反而越多。每天数着念了多少遍咒语,背了多少经文,反而让内心更加浮躁。"

莲花生大士说:"这是因为你们把修行变成了负担。真正的慧根,应该让人越修越轻安,越修越自在。如果修行成了重担,那一定是方向出了问题。"

就在这时,一位新来的求法者问道:"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方向?"

莲花生大士转身走到大殿中央的铜镜前。这面巨大的铜镜据说是文成公主从大唐带来的宝物,历经数百年却依然明亮如新。

"你们看这面镜子,"大士说,"它不管什么东西来到面前,都能如实显现。不会因为显现庄严相而生喜,也不会因为显现丑恶相而生厌。"

正说着,一只白鸽飞入大殿,在铜镜前盘旋。镜中倒映出鸽子轻盈的身影,但镜面依然平静如初。

这时,一直默默聆听的金刚弟子洛桑突然上前发问:"大士,我们该如何分辨一个人是否真正具有慧根?毕竟现在修行之风盛行,但真正契入佛法者却寥寥无几。"

大殿内的气氛突然变得凝重。远处传来的钟声在这一刻显得格外清晰。所有人都感觉到,一个重要的开示即将到来。

莲花生大士的目光变得格外深邃:"众生常执著于表相,却不知真正具慧根者,必然呈现出四种境界。"

此言一出,在场众人无不震惊。

这番话,不仅颠覆了他们对修行的理解,更让许多自诩用功的修行者感到不安。

究竟是哪四种境界?为何能判定一个人是否具有真正的慧根?

接下来莲花生大士的开示,揭示了一个关于修行本质的惊人真相......

莲花生大士缓步走到铜镜前,手轻抚镜面:"第一种境界,如这面铜镜,明明晰晰,却不着一物。"

他转身望向众人:"真正具慧根之人,首先会自然呈现一种澄明状态。不是刻意修来的清净,而是如镜般了了分明。举心动念都清楚,却不为所动。这种清明不是修出来的,而是放下执著后自然显现的本来面目。"

扎西若有所思:"这是否就是经中所说的'了了常知'?"

"不错。"大士点头,"但更重要的是'不着'二字。很多人修到明晰状态就停住了,以为这就是开悟。殊不知,着于明晰,也是一种执著。真正的明晰是任运自如的,不需要刻意保持。"

"就像这面铜镜,"大士继续说,"它不会因为显现美好的影像而生喜,也不会因为映照污秽之物而生厌。这种不动心的明晰,才是第一种境界的真实含义。"

大士走到窗前,指着窗外的云:"第二种境界,如天边浮云,来去自如,不留痕迹。"

"修行人常犯一个错误,以为要断除妄念。但真正的慧根不在断除,而在认识妄念的本质。念起即觉,觉之即无。如云过天空,不着一丝痕迹。"

"这个境界比第一个更深。"大士解释道,"因为第一个境界还有'明晰'可得,而这个境界连'明晰'也不住。一切念头如云般自在,不需要控制,也不需要消除。"

有人问:"那是不是要时时保持觉照?"

"这又落入另一种执著了。"大士说,"刻意保持觉照,反而成了负担。真正的慧根是自然流露的觉性,不需要刻意保任。就像天空不需要刻意让云来去,云自然而来,自然而去。"

大士走到大殿中央:"第三种境界,如虚空般广大,却不失当下清明。这个境界更为殊胜,因为它超越了前两个境界的微细执著。"

"很多人修行越久,心量反而越小。这说明修偏了。真正的慧根者,心量会自然开阔,但不是放逸,而是在广大中保持清明。就像虚空,既能容纳万物,又不失其清明本性。"

"这个境界,"大士继续说,"不是刻意修出来的广大,而是认识到心的本来面目就是如此广大。在这种广大中,没有得失、是非、好坏的分别,但又清清楚楚,丝毫不混沌。"

最后,莲花生大士拿起一朵莲花:"第四种境界,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处世不惊,随缘不变。这是最究竟的境界。"

"这不是刻意保持的清净,而是了知本质的清净。在世间随缘度日,却不为世间所转。不是离开尘世而清净,而是在尘世中显现清净。这才是最难得的境界。"

大士环视众人:"这四种境界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都是自然呈现的,不是修出来的。真正的慧根者,不会刻意去追求这些境界,而是在放下执著后,这些境界自然显现。"

"就像莲花,"大士说,"它不会刻意保持清净,而是因为明白自己的本质本来清净。所以能在污泥中生长,却不被污泥所染。这就是真正的慧根。"

听到这里,扎西眼中含泪:"大士,我明白了。这些年我太过执著于修行的形式,反而迷失了本来。"

"不仅是你,"大士慈悲地说,"很多修行人都犯了同样的错误。他们以为慧根是修来的,所以拼命修行。殊不知,真正的慧根是放下执著后自然显现的智慧。"

大士继续开示:"这四种境界看似不同,实则是一体的不同显现。第一境界显现清明,第二境界显现自在,第三境界显现广大,第四境界显现圆满。"

"但要切记,"大士强调,"不要执著于这些境界。一旦执著,反而失去了慧根的本质。真正的慧根者,不会刻意追求这些境界,而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流露。"

"所以,"大士说,"从今以后,不要再执著于修行的形式。不要数自己念了多少遍咒,拜了多少次佛。而是要在一切时处,觉察自己是否具备这四种境界的特质。"

此时,晚课的钟声响起,余音在大殿内久久回荡。众人这才发现,不知不觉间已是日暮时分。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棂,为大殿增添了一层神圣的光芒。



上一篇:(转载)想要空掉自己的内心,我们该如何转    下一篇:(转载)“不动心”到底有多厉害?怎么做到“不动心”一修成,百事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