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莲花生大士一句口诀,点醒无数迷惘行者:“心若不动”竟是成就万法皆空的唯一钥匙!
时间:2025-09-08 浏览:22次
据《莲师传记》记载,大士生于乌仗那国无垢池中的莲花之上,天生具足智慧神通,降伏无数邪魔外道,建立起雪域佛法的根基。
在浩如烟海的密续经典中,莲花生大士留下了无数珍贵的口诀传承。
其中最为殊胜者,莫过于那句流传千古的心要:"心若不动,万法皆空。"
短短八字,却蕴含着成佛作祖的根本密意。
无数行者听闻此语,顿时茅塞顿开,证得甚深禅定;
也有诸多学人苦参数载,仍难窥其中堂奥。
这句看似平凡的话语,为何能够成为开启万法皆空境界的唯一钥匙?
莲花生大士又是在怎样的因缘际会下,将此无上心要传示于世?
公元八世纪中叶,吐蕃王朝如日中天。赤松德赞王为了在雪域弘扬佛法,不惜重金礼请印度那烂陀寺的寂护大师前来传法建寺。然而,当桑耶寺兴建之时,却屡遭魔障。白日营建,夜间倾塌,工匠们惊恐万状,无人敢再继续。
寂护大师面对这般景象,深知此乃本土鬼神作祟,凭借显教法门,难以降伏。他合掌对赤松德赞王道:"大王,此地魔障深重,非密法不能降伏。西南乌仗那国有一大成就者,法号莲花生,具足无上神通,能降一切邪魔外道。若能请来此师,则桑耶寺可成矣。"
赤松德赞王闻言大喜,立即派遣使者前往乌仗那国,以无量珍宝供养,恭请莲花生大士前来雪域弘法。
莲花生大士接到邀请,知道教化雪域众生的因缘已到。他腾云驾雾,不日便抵达了拉萨。初到雪域,大士并未急于降魔建寺,而是在红山之上安住了三日三夜。
这三日中,无数前世因缘在大士心中涌现。他看到了雪域众生的根器,也看到了未来佛法在此地兴盛的景象。第三日黄昏时分,一位年少的比丘怯生生地来到大士面前,请求开示修行法要。
这位比丘名叫益西措嘉,是王室贵族出身,天资聪颖,但初入佛门,对于深奥的密法一窍不通。她跪在莲花生大士面前,双手合十道:"上师,弟子愚钝,不知何为修行正道。请上师慈悲开示,如何才能成就菩提?"
莲花生大士静静地看着这位诚恳的弟子,缓缓开口:"汝欲成就菩提,须知一切法皆从心生。心若如如不动,则万法自然空寂。"
益西措嘉听罢,满脸困惑:"上师,弟子不解。心如何能不动?万物不是都在变化之中吗?如何能说万法皆空?"
大士微笑道:"汝看那远山,千万年来可曾移动分毫?"
"不曾。"益西措嘉答道。
"汝看那流水,刹那刹那皆在流动,可有片刻停息?"
"不曾停息。"
"既如此,何为动?何为静?"大士反问。
益西措嘉陷入沉思。过了良久,她摇头道:"上师,弟子愚钝,实在不解其意。"
莲花生大士起身,走到崖边,指着脚下的拉萨河水道:"汝看这河水,日夜奔流不息,可谓动矣。然其湿性,从未改变,可谓静矣。动静一如,本无分别。"
"心亦如是。妄念如流水,刹那生灭;真性如虚空,亘古不变。若能安住真心,不随妄念流转,则动静双泯,能所俱空。此即'心若不动'之真义。"
益西措嘉若有所悟,但仍有疑惑:"上师,既然要心不动,那遇到境界现前时,该如何应对?"
大士淡然一笑:"心不动,非是木石之不动,乃是如大海之深沉。海面波涛汹涌,海底却寂然无扰。汝心若能如海底般深沉,则一切境界现前,皆如波浪,不能撼动其根本。"
"这样的心境,该如何修得?"益西措嘉急切地问道。
"修法虽有千种万种,根本只在一处。"莲花生大士转身面对着她,目光深邃如古井,"汝须知,一切法皆是心之幻现。如梦中见种种境界,醒来皆空;如镜中现种种影像,镜体无染。心若明了此理,自然不被境转。"
益西措嘉点头道:"弟子略有领会。但此心如何才能达到如镜般明澈的境地?"
"日日熏修,时时觉照。"大士道,"清晨起身,先观自心,如虚空般广大无边;白日行走,常观万物,如幻化般了不可得;夜间入寝,复观此心,如明镜般清净无染。久而久之,心自清净,境自空寂。"
正在这时,远处传来阵阵鼓声。原来是赤松德赞王派人来请莲花生大士前往桑耶寺,准备开始降魔建寺的大法会。
大士对益西措嘉道:"今日因缘殊胜,汝可随我前往,亲见降魔过程。但记住,无论见到何等奇异境象,皆当作梦幻观之,心中了了分明,却不生丝毫恐惧欢喜。"
一行人来到桑耶寺的建筑工地。只见四周阴云密布,鬼影幢幢,无数邪魔外道现出种种恐怖形相,企图阻挠佛寺兴建。工匠们早已吓得四散奔逃,连国王的卫士也面有惧色。
赤松德赞王忧心忡忡地对莲花生大士道:"大师,这些邪魔神通广大,实在难以对付。不知大师有何妙法,能够降伏?"
莲花生大士神色如常,仿佛根本没有看到那些魔影。他缓步走到工地中央,盘腿而坐,闭目入定。
益西措嘉站在一旁,看到那些邪魔越聚越多,形相越来越狰狞,心中不免生起恐惧。她忽然想起大士刚才的教诲,立即观想这些魔相皆如梦幻,了不可得。说也奇怪,心中一作如是想,那些恐怖形相顿时失去了威胁性,仿佛只是幻戏一般。
莲花生大士在定中坐了约有一个时辰,忽然睁开双眼。刹那间,他的眼中射出两道金光,直接照射到那些邪魔身上。只见那些原本张牙舞爪的魔众,一个个匍匐在地,再也不敢作祟。
更奇异的是,随着大士目光所及,那些魔众竟然一个个现出庄严法相,合掌恭敬,转而成为护法神祇。
目睹这一切的人们无不惊叹莲花生大士的无上神通。赤松德赞王更是五体投地,恳请大士开示降魔的秘诀。
大士淡然道:"降魔非是降外魔,实乃降心魔。心中若有恐惧、贪欲、嗔恚、愚痴,则外魔得以乘虚而入。心若清净,如如不动,则一切邪魔自然远遁。"
"今日之降魔,实乃以不动心降动心,以无相法降有相执。诸魔见我心中无有动摇,自知无机可乘,故而归降。"
益西措嘉在旁听得入神,忍不住问道:"上师,弟子亲见降魔过程,深感神奇。但不知上师在定中时,心境如何?"
莲花生大士微笑道:"定中心境,如太虚空。虚空之中,云来云去,电闪雷鸣,虚空不动;鸟飞虫爬,草长花开,虚空无染。我心如虚空,魔来魔去,心无增减;功德生灭,性无变异。此即'心若不动'之实证也。"
听到这里,在场众人都深受震撼。但莲花生大士却摆摆手道:"汝等勿以为此是何等高深境界。实则每一个有情,其本性皆如虚空,本自清净,本不动摇。只因无始劫来妄想执着,蒙蔽了本来面目。"
"修行者要做的,不是创造什么新的境界,而是拨云见日,回归本性。如同明镜蒙尘,只需拭去灰尘,明性自现。心若能不随妄念流转,安住本性,则万法皆空,魔军自退。"
接下来的数日里,桑耶寺的建设进展神速。在莲花生大士的加持下,不仅没有魔障干扰,连护法神众也来协助建设。工匠们干劲十足,日夜不停地工作着。
益西措嘉每日都跟随在大士身边,聆听开示。她发现大士无论面对什么情况,神色都是如此安详,仿佛世间再大的风浪,都无法撼动他分毫。
一日黄昏,益西措嘉忍不住问道:"上师,弟子观察多日,发现上师无论遇到何事,心境都如此平静。是否已经达到了'心若不动'的境界?"
莲花生大士看着远处的夕阳,缓缓道:"动与不动,本是对待法。真正的不动,不是压制妄念,也不是断绝思维,而是了知动静一如,生灭不二。"
"譬如这夕阳西下,看似在动,实则日轮未曾移动分毫,动的是我们的视角。心亦如是,妄念起灭,看似心在动,实则真心如如,未曾动摇。"
"修行者若能于动中见静,于生灭中见不生不灭,则动静两忘,能所双泯。此时不是心不动,而是超越了动与不动的分别。"
益西措嘉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问:"上师,那万法皆空又是什么意思?明明眼前有山有水,有情有器,如何说是空呢?"
大士指着不远处的一朵云彩道:"汝看那朵白云,美丽否?"
"美丽。"益西措嘉答道。
"伸手可触及否?"
"不能。"
"既不可触及,何来美丑?既无实质,何来云彩?"大士笑道,"一切法皆如这云彩,看似实有,实则空幻。不但外境如此,能见之心亦复如是。"
"当汝明了能见所见皆是空幻,不可得时,执着自然消除,分别自然止息。此时虽见万法,而不著万法;虽在尘劳,而不被尘劳所染。这就是万法皆空的真义。"
益西措嘉听到这里,忽然有所领悟。她感觉眼前的一切虽然依旧存在,但那种实在感却淡了许多,仿佛一切都变成了如梦如幻的影像。
就在此时,远处传来了阵阵法螺声。原来是桑耶寺即将落成,准备举行开光大典。这座雪域第一寺,在莲花生大士的加持下,终于要正式建成了。
桑耶寺落成的那一天,整个吐蕃王国都沸腾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信众云集于此,想要亲睹这座神奇寺院的风采。更有无数修行者,希望能在这个殊胜的日子里,得到莲花生大士的亲传密法。
开光大典进行到最高潮时,莲花生大士登上法座,准备为众人开示最核心的修行要诀。全场数万人屏息凝神,等待着这位密宗大师揭示成就的终极秘密。
大士环视四周,目光如炬,缓缓开口道:"今日桑耶寺落成,佛法于雪域生根。然汝等须知,真正的佛法,不在外在的建筑殿堂,而在内心的觉悟智慧。"
"我今将传汝等一句心要,此诀若能深解,胜过修持千种法门;若不能解,纵然精通三藏十二部,亦不能出离生死。"
全场鸦雀无声,所有人都伸长了脖子,等待着这句惊世心要的揭示。益西措嘉更是紧张得心跳加速,她知道,自己即将听到的,必定是开启成就大门的根本钥匙。
大士停顿了片刻,让这种紧张的气氛达到极点,然后用洪亮的声音说道:"此心要便是——盖因一切万法,皆由心造。《华严经》云:'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六道轮回,净土佛国,无不是心之所现。既然万法唯心,则调伏其心,便能调伏万法。"
大士停顿片刻,继续道:"然而,何为心?世人皆以为心者,即是胸中跳动之肉心,或是脑中思维之意识。实则不然。真心者,乃是觉性本身,无形无相,无来无去,遍满法界,如虚空般广大无边。"
"此心有何特质?"
"此心本来清净,本来光明,本来不动。不动者,非是木石之不动,乃是超越动静二边之不动。如虚空包容万物而不被万物所动,如明镜照现万相而不被万相所染。"
益西措嘉若有所悟:"上师是说,我们的真心本来就是不动的?"
"正是如此。真心本自不动,不需修得,不需造作。但众生无始劫来,认妄为真,执幻为实,故而迷失本性。就如一个人做梦,梦中种种境界历历分明,以为实有,殊不知梦境皆空,做梦者本自安住床榻,未曾移动分毫。"
莲花生大士继续开示道:"修行者要做的,不是让心不动,而是认识心本不动。如何认识?须从三个层面下手。"
"第一层面:观察妄念。汝可曾细细观察过自己的念头?"
益西措嘉摇头道:"弟子平时只是随念头流转,从未仔细观察过。"
"那汝现在就试着观察一下。不要压抑念头,也不要跟随念头,只是单纯地观看它们的生起和消失。"
益西措嘉依教奉行,开始观察自己的心念。她发现念头就像天空中的云朵,刚刚生起就消失了,根本抓不住,也留不住。
"上师,我发现念头生灭极快,而且抓不住。"
"不错。汝再观察,这些念头从何处来?"
益西措嘉仔细观察,过了一会儿说:"弟子观察不到念头的来处。"
"那念头又归向何处?"
"也观察不到去处。"
"既无来处,又无去处,那念头是否实有?"
"似乎不是实有的。"益西措嘉若有所悟。
"既然念头本空,那能知道念头生灭的那个觉性,是否有动有静?"
益西措嘉仔细体验,忽然眼中放光:"上师,我发现那个能觉知的觉性,好像从始至终都没有动过!"
莲花生大士欣慰地点头:"此即第一层面之体悟。妄念如波浪,看似汹涌,实则幻化;觉性如海水,看似随波动荡,实则湛然不动。认识到这一点,便是初步体会到心之本性。"
"第二层面:观察外境。既然心本不动,那外在的境界又是什么?"大士继续引导。
"弟子不解。"
"汝看这洞中石壁,是心内之物,还是心外之物?"
益西措嘉思索道:"若说心外,则心如何能见?若说心内,则石壁明明在那里。"
"此即关键所在。实际上,心外无境,境外无心。汝所见之石壁,乃是觉性之显现,如镜中像,如梦中境。镜中之像,不在镜内,也不在镜外,乃是镜性之妙用。境界亦然,不在心内,不在心外,乃是心性之妙用。"
"既然境界是心性的妙用,那境界的变化是否影响心性?"
益西措嘉想了想道:"应该不会影响。如镜中像千变万化,镜体依然如故。"
"善哉!境界变化不息,心性如如不动。明了此理,便不会被外境所转,不会随外缘而动摇。无论遇到顺境逆境,皆如镜
中影像,了不可得。"
"第三层面:观察能所。既然妄念本空,外境如幻,那能观察的心和所观察的境,是二还是一?"
这个问题让益西措嘉陷入深深的思考。过了很久,她说:"上师,弟子觉得能观和所观应该是一体的,但又说不清楚为什么。"
莲花生大士慈悲地开示道:"能观所观,本来一如。如眼不能自见,心不能自知,所谓能观之心,实乃妄想分别;所谓所观之境,亦乃虚妄显现。能所双忘时,方显真心本面。"
"如何才能达到能所双忘的境界?"
"不须造作,不须修得。汝只需安住当下这个明明历历的觉知中,不迎不拒,不取不舍。妄念起时,不压制,不跟随,只是觉知它的存在;境界现前时,不执着,不排斥,只是了知它的显现。久而久之,能所自然双忘,真心自然显现。"
益西措嘉依照大士的指导,开始实修。她发现当不刻意分别能观所观时,心中确实有一种说不出的安宁和清明,仿佛回到了家一样自然。
"上师,弟子似乎体会到了一点这种感觉。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这种状态?"
"此即修行之关键。真正的修行,不在深山老林,不在蒲团之上,而在日用寻常中。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皆是修行的道场。"
莲花生大士继续开示道:"晨起时,先观自心,如虚空般空旷明澈,设定一日修行的基调。用餐时,观食物如甘露,身体如佛殿,以感恩心受用,不起贪著。"
"与人交往时,观对方如佛菩萨,自己如幻化身,以慈悲心相待,不起分别。工作时,观所作之事如梦中作业,尽心尽力而不执着结果。"
"遇到违缘时,观违缘如云遮日,本性光明未曾减损,以平等心对待,不起嗔恚。临睡时,观白日一切如梦已醒,安住空性中入眠,以清净心休息。"
"如此修持,不离世间而超越世间,不弃俗务而成就道业。此即'心若不动'在生活中的具体实践。"
益西措嘉听得入神,但心中仍有疑问:"上师,照这样修持,何时能达到万法皆空的境界?"
大士笑道:"万法皆空,不是修得,而是本有。如日轮本明,云散自显;如虚空本净,风吹自清。汝心本空,妄想本空,境界本空,轮回本空,涅槃亦空。一切的一切,从本以来,即是空性。"
"修行者要做的,不是把不空的变成空,而是认识本来皆空。就如一个人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以为世界本是红色,修行就是摘掉眼镜,看到世界本来的颜色。"
"什么是空?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不可得。山河大地虽然显现,但如梦如幻,了不可得,故说为空。妄念烦恼虽然生起,但如水中月影,了不可得,故说为空。就连这个修行的心,也是了不可得,故说为空。"
"当汝真正明了万法皆空,便不会再被任何境界所困扰。顺境现前不起贪著,因为知道它是空的;逆境现前不起嗔恚,因为知道它是空的。生不足喜,死不足悲,一切都是如梦如幻的显现。"
益西措嘉忽然问道:"上师,若万法皆空,那修行还有意义吗?成佛还有意义吗?"
这个问题让莲花生大士赞许地点头:"汝能问出此问,说明已有甚深的理解。的确,若万法皆空,修行无意义,成佛亦无意义。但正因为万法皆空,修行才有意义,成佛才有意义。"
"此话怎讲?"
"万法皆空,故无实法可得,无实修可作,无实佛可成。既无所得,便无得失;既无实修,便无成败;既无实佛,便无圣凡。在这种究竟的平等中,一切修行皆是游戏神通,一切成就皆是妙用无边。"
"就如演戏者,明知剧情是假,但仍要全情投入;如作梦者,明知梦境是空,但仍会在梦中体验。修行者明知万法皆空,但仍要在空性中起妙用,在无修中而修,在无得中而得。"
"这就是'心若不动,万法皆空'的究竟密意。心不动,不是死寂不动,而是在大动中的不动,在变化中的不变。万法皆空,不是断灭空,而是妙用空,在显现中的空寂。"
听到这里,益西措嘉忽然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她觉得自己对整个修行的理解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原来修行不是要得到什么,而是要认识本有;不是要变成什么,而是要回归本来。
"上师,弟子现在明白了。修行就是在空性中起妙用,在妙用中显空性。不离世间法,不著世间法;不离出世间法,不著出世间法。一切皆是如梦如幻的游戏。"
莲花生大士欣慰地说:"汝今已得心要,当好好护持,日日熏修。记住,'心若不动'四字,是开启一切法门的钥匙;'万法皆空'四字,是成就一切悉地的根本。"
"但切记,此法虽然殊胜,却不可轻易传授。须观察弟子根器,确有大乘种性,方可传授。否则,法如甘露,遇毒成毒;法如醍醐,遇器不净,亦成毒药。"
"弟子明白,定当谨慎传承,不负上师嘱托。"益西措嘉恭敬地回答。
就在这时,天边已经泛白,新的一天即将开始。莲花生大士的身影也开始渐渐淡去。
"上师,您要走了吗?"益西措嘉有些不舍。
"我未曾来,亦未曾去。只要汝心中有法,时时都能见到我。记住,真正的上师在汝心中,真正的佛法在汝心中,真正的佛陀也在汝心中。'心若不动,万法皆空',这八个字就是最好的上师。"
话音刚落,莲花生大士的身影完全消失了。洞中重归寂静,只有益西措嘉一人端坐在那里,细细回味着刚才的开示。
从那以后,益西措嘉依照莲花生大士的教导,日日精进修持。她将"心若不动,万法皆空"这八个字深深印在心中,无论遇到任何境界,都以此为准绳。
数年之后,益西措嘉成为了藏传佛教史上最著名的女性成就者,她不仅自己证得了甚深的成就,还将莲花生大士的教法完整地记录下来,成为后世修行者的珍贵指南。
在她晚年的一次开示中,有弟子问她:"上师,您修持多年,可否为我们开示修行的根本要诀?"
益西措嘉慈悲地看着这些求法的弟子,缓缓说道:"修行之道,千门万户,但归根到底,只在八个字:心若不动,万法皆空。"
"心不动,非是木头石头般的死寂,而是如虚空般的广大包容。虚空中云来云去,电闪雷鸣,虚空不动;鸟飞虫爬,花开花落,虚空无染。你的心就是这样的虚空,一切境界在其中显现,但不能撼动它丝毫。"
"万法皆空,非是什么都没有的断灭,而是如梦如幻的显现。梦中山河历历分明,醒来了无踪影;镜中影像栩栩如生,镜外求之不得。世间万法亦复如是,显而无实,有而非真。"
"若能真正体会到这八个字的深意,并在生活中时时实践,则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能保持内心的安宁和智慧。这就是莲花生大士传下的最珍贵的法宝,也是一切修行的根本所在。"
至今,"心若不动,万法皆空"这句口诀仍然在雪域高原上流传着,无数的修行者通过这简单的八个字,找到了通向解脱的道路。每当有人问起成就的秘诀时,老修行人总是会神秘地一笑,然后轻声说出这句穿越千年时光的智慧之语。
在藏传佛教的众多典籍中,关于这句口诀的阐释汗牛充栋,但真正能够领会其精髓的,却寥若晨星。因为这不只是一句话,而是一种境界,一种生命的状态。只有真正安住在这种状态中的人,才能体会到其中无穷的奥秘和力量。
正如莲花生大士所说:"此诀若能深解,胜过修持千种法门。"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能够真正做到心若不动的人,已经是人中龙凤;能够彻底明了万法皆空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但无论如何,这句千古流传的心要,仍然如明灯一般,为在迷途中摸索的修行者指引着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