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规教言(15)
时间:2020-04-22 浏览:2954次
布施长寿名誉盛,布施增德增安乐,
布施乃为增上门,然诸士夫恐耗财,
恒时积财不布施,若细观察如旁生,
无常无实财富中,为何不取其精华?
布施的果报可令施者长寿少病,名声远扬四方,增上福德与安乐。有些人不管在什么环境中,都非常开心,而有些人不是这样,有财富不乐,没有财富更不乐,原因就是自己前世没有布施,所以整天以泪洗面。有些人的眼泪特别多,没有必要的时候,也开始没办法抑制,这就是没有积累福德所致。因此,以有关教言进行观察时,所谓的布施,是增长一切福德的因。
当然,布施不一定非要有特别多的财富,有些人认为自己没有福报,什么样的供品都没有,所以特别伤心。不要这么想,稍微有一点东西就可以布施,即使没有的话,诚心随喜别人的布施,自己也能获得同样的功德。
可是现在人并不这样认为,他们觉得布施会令钱财耗尽,所以拼命地积财产、不布施。这种行为是不合理的。假如不布施的话,那跟愚笨的旁生没什么差别。无常的财富犹如秋天浮云,用以上供下施才能取得实义。
如是具慧稳重者,若以有愧不放逸,
公平正直誓坚定,了知报恩勤利他,
及起正信广布施,则于一切今来世,
寿命长久无疾病,悦意安宁具财富。
此乃全文的总结:树根是智慧和稳重,树茎是不放逸和知惭有愧,树枝是正直公平和誓言坚定,树叶是知恩报恩和精勤利他,树花是正信和布施。若能行持以上这些法,今生来世都会长寿无病、心情愉悦、财富圆满。
很多人想积累一些福报,但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这里已经讲了藏传佛教中做人和积福的殊胜窍诀,希望大家认认真真、反反复复思考。我们人就像一棵树,如果不具上述十种功德,活在世上也是特别痛苦。但若有了这些功德,表面上跟其他人一模一样,实际上内心的境界完全不同。
众人恭敬获赞颂,福禄增上威德高,
超胜四方兴事业,势力盛旺如火燃,
一切安乐诸福德,如于彼前皆自住,
荣誉犹如天鼓声,遍满于此世间中。
具有这些功德的人,众人会对之恭敬有加、交口称赞。我们也看得出来,假如一个人很稳重、有智慧、不放逸、知惭有愧……具足上面所有的功德,他的威德肯定超胜四方。
我现在确实深深地体会到,当年上师如意宝为什么如是重视这部论典。如果当时上师没有重视,大家可能觉得“这部论典就一两百个颂词,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但在实际生活当中,倘若没有这些功德,不管你是出家人、在家人,什么事情都做不了。如果有了这些功德,你痛苦也好、快乐也好,人生的格言和窍诀完全具足了,谁都会赞叹的。自己的福禄也会增上,威德、事业、势力胜于四方,如熊熊烈火般越来越旺。
有些修行人虽然只是一个人,但他的能力超越千百万人,原因是什么呢?一方面跟他出世间超胜的开悟境界有关,另一方面,他对世间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基本人规了如指掌。有了这些,人人都会恭敬他、佩服他。
假如有了善妙的行为,一切安乐与福德无需希求便会住于自己面前,唾手可得。名誉和声望犹如天鼓声一样,自然传遍整个世间。
如是一切天与德,普愿诸众皆获之,
以此等起所触动,造此简言易解规。
前面所讲到的天与德(即世间与出世间的一切功德),普愿每个众生都能获得。人需要天德,也需要世间道德,若能如此,护法诸天会时时加以护持;自己有了如法的行为之后,世间、出世间的一切事情也会做得非常圆满。因而,以此发心为等起,(麦彭仁波切)造了这部言简意赅的《二规教言论》。
作为凡夫人,平时不可能没有恶分别念,但在传讲本论的过程中,自己的确没有世间八法的念头。只是看见很多佛教徒,尤其是学《入行论》的菩提学会的道友,有些人对佛教的信心很虔诚,但基本的做人不太如法,所以很希望大家都懂得这个道理。人格稳重、具有智慧、有惭愧心、正直、有信心、利他,哪怕具足其中的一种功德,也是非常了不起的。
--------《二规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