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佛子行释讲解04
时间:2025-09-16 浏览:13次
佛子行释讲解 第4课
无著菩萨·造论
根桑秋札尊者·注释
索达吉堪布·译讲

2022年4月21日
大家应该记住昨天提到的《入中论》中的颂词,金厄瓦格西经常把它放在身边,修法时经常念诵。我们也要时常念诵并提醒自己:现在住于顺缘、自由自在的时候,如果不好好努力修习,万一堕落到三恶趣或者其他特别可怕的境地时,以什么样的方法来救护自己呢?
普穹瓦尊者也教诫道:“已得暇满人身后,若没有行持善业而死去,那就像得到价值连城的如意宝未享用而遗失了一样。如果以造罪度日,就好似将珠宝换成一团杂毒的食团一样。”
如果把如意宝换成杂毒的食物,大家都会觉得这种做法特别愚痴;同样,获得人身后如果没有好好行持善业,就像不享用如意宝而把它丢弃一样——如果用它来造罪业,更是非常可惜。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说:获得人身后却造恶业,就好比拿金器盛装肮脏的呕吐物一样。但很多人愚昧无知,全世界七十多亿人,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如理取舍因果?
博朵瓦格西说:“千万不要虚度这个既难得又易坏的暇满人身,当下就要使它具有意义,要充分加以利用。”
怎么才能让人身具有意义呢?要经常闻思修行,不管遇到什么,都要像个修行人。
以前常说,面对快乐的时候,大家是修行人,但遇到挫折的时候,就变回了普通人。我们不能这样。
喀绕巴格西也亲言:“暇满人身宝,难得已获得,得而未失前,当成永久业。”又说:“依于人身舟……”
我们现在做善事,尤其是修空性、修菩提心、修出离心,对生生世世都有利益,并不是只对一两世或短暂的今生有利。所以,要依靠人身这个大舟,渡越轮回的苦海。
夏哦瓦格西也教诫道:“我等此时已得暇满人身、值遇善知识、幸遇大乘法,此时,必须要尽心尽力为后世积蓄资本,为解脱遍知果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法王如意宝以前常说,我们今生已经得到了暇满人身,遇到了好多善知识,遇到了大乘佛法,这是非常幸运的。我也经常想:等我死后重新再得人身时,还能不能遇到这么好的善知识?能不能遇上这么殊胜的大乘佛法?
世界浩瀚无垠,我们很可能转生为某个角落的小蚂蚁;再看看海底世界密密麻麻的众生,如果转生到那里,恐怕连三宝的名称都听不到。尤其是现在,我有点担心,善知识会不会越来越少。在过去,虽然时代变化很大,但有很多特别了不起的成就者出世,像顶果钦哲仁波切、敦珠仁波切、法王如意宝、贝诺法王以及宁玛巴的其他很多大德。然而,再过一二十年,不知道会是什么样。现在虽然有一些善知识,不知道他们能不能讲经说法;即使能说法,不知道众生能不能听得懂。
总之,在值遇殊胜善知识的时候,我们“必须尽心尽力为后世积蓄资本,为解脱遍知果位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夏哦瓦格西说的。
再者,法王佛子无著仁波切本人也这样教诲:“暇满难得,已得之时,当实现它的价值。”又说:“诸位智者莫自欺,闻思修行诸法理,如理修行微妙法,令得人身具实义。”他自己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
作为智者,最好不要欺骗自己、欺骗上师,应该好好闻思修行教法和证法。
以上是人身难得。
丙二、抛弃三毒根源之故乡:
贪恋亲方如沸水,嗔恨敌方如烈火,
遗忘取舍愚暗者,抛弃故乡佛子行。
修行正法的时候,如果住在家乡,那么缘取与自己感情深厚、极其疼爱自己的父母和情投意合的亲朋好友等亲戚一方,会生起能将自己冲入三有河流中、如沸腾开水般翻滚不息的贪恋。相反,缘取彼此心怀不悦的仇敌一方,会生起足以焚毁自他相续的善资、好似熊熊烈火般极为炽盛的嗔恨。
虽然现在有些子女对父母不怎么样,父母对子女也不怎么样,但一般而言,世间人很容易对父母、亲人产生贪心,这种贪心如同沸腾的开水,非常猛烈、难以阻挡。相反,面对怨敌而生起的嗔恨心,就好似山火一般炽盛。
而且,故乡还会导致相续中生起遗忘和丧失如理取舍所行善法和所断恶业的正知正念、如同层层黑暗笼罩般的愚痴等。因此,要义无反顾抛弃具有无穷过患自性的故乡,是一切佛子断除贪嗔恶境的行为。
很多道友回到城市里后,天天在家里看电视、玩手机、逗小狗。有些家人还好,不反对;有些家人一边放任他玩,一边生邪见:“你看他都出家了,还是这个样子,跟我们没什么差别,只是少了头发而已。”其实,在家人很聪明,很容易发现出家人的不如法行为,但他们当面不说,“没事没事,你好好吃饭”。所以,真正的佛子远离故乡后,要像个修行人。
以前的高僧大德没有手机、网络,但是现在,一些人、尤其是老年人,身体到了寂静地,心里却一直挂念着家里:“我的宝贝孙子怎么样了?他读书没有?现在学习如何?你们要好好对他啊!”这样的话,还不如回到故乡,待在家人身边。
此外,《劝发胜心经》中云:“于有戏论诤论处,离百由旬为殊胜。何处具有诸烦恼,须臾之间亦莫住。”
无论是哪里,即便是佛学院、寺庙,如果让人乐于争论、心生烦恼,那也不要待,最好能远离一百由旬。一百由旬,据说有六百公里,大概是从学院到成都的距离。
意思是说,如果住在贪嗔、戏论或争论等罪业根源——故乡之类的地方,内心就会随烦恼转而不能修成正法,因此必须舍离它。
“故乡之类的地方”,包括第二个故乡等。如果那里天天有争斗、烦恼,对自相续的修行不利,就离开那个地方,和前辈高僧大德一样前往寂静处。
尤其所谓离开俗家出家为僧的意思,也是指应当远离生起贪执的根源亲友等、生起嗔恨对境的怨敌等一切的一切而追随佛陀的足迹。彼经又云:“何故生起此戏论,汝无田地无经商,汝无妻子与儿女,亦无家庭亲友众,无男女仆无财富,出家之后莫诤论。”
这里主要讲出家人。既然出家了,就已舍弃了田地财富、妻子儿女、家庭亲友、男仆女仆,那为什么对这些仍有执著呢?虽然出家很伟大,断然放弃了别人舍不掉的一切,但如果身体出家了、心却没有出家,那还是比较糟糕的。
出家人不像世间人,世间人因为有家庭、有生活、有各种牵绊,常常吵架也情有可原,但作为出家人,如果拼命积累财产,并为此争执不息,确实不太合理。经里讲得很清楚:如果出家人跟在家人一样,经常关注世间法,没有多大意义。
当然,大多数出家人的生活是清净俭朴、无欲无求的,我们也应该尽量做到这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