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佛子行释讲解07
时间:2025-09-16 浏览:36次
佛子行释讲解 第7课
无著菩萨·造论
根桑秋札尊者·注释
索达吉堪布·译讲

2022年4月25日
今年的主要课程就是《楞严经》《如意宝藏论》《佛子行》这三部论,大家一定要认真学习。如果只是刚开始看一看,之后就放在一边了,这样不好。希望大家要精进。
丙四、忆念无常而放下今生:
长伴亲友各分离,勤积之财留后世,
识客终离身客店,舍弃今世佛子行。
比如从出生到死亡的有生之年里,无论是长久相伴的父母等亲人,还是和睦相处的朋友等,在死去的时候,他们会必定抛下我或者我必然舍下他们而各自别离,
无论是父母、亲人、好友,在死的时候,要么是他们抛弃了你,要么是你抛弃了他们,总之,一切都是无常。
不知道为什么,我看道友们平时对无常谈论得很少。一个人如果有了无常观,从他日常言谈中也听得出来:“哎,都是无常,没什么可靠的!”这个很重要。
并且,不顾忌罪恶和痛苦等、历尽艰辛兢兢业业积累的一切财物,在死时丝毫也不能带走,根本无法跟随,
人在死时,穷一点还好,“无所谓,家里本来就什么都没有”。但如果是富人,死时想带的东西,没有一样能带得走。有时候看到世界上那些富翁,真的很可怜。
我们只能依依不舍地留下这一切,就像从酥油中拔出毛一样,独自离开这个人世。
华智仁波切在《前行》中也有这个比喻。没有吃过酥油的人,可能不太了解。
现在有些人讨厌酥油,“人参果里有酥油的味道,很不好吃”,这些人真是没福报。酥油是最好、最上等的食物,待在藏地却不吃酥油,实在太可惜。在有些人眼里,酥油味是世界上最不清净的味道,当藏族人经过他身边时,他的反应很强烈:“啊,你身上的酥油味好重!”其实,酥油味是很好的,有酥油味是福报的象征、快乐的象征。(众笑)
酥油中如果有一根毛,把毛取出来时,它不会沾染一点酥油。人死的时候也是这样,纵然活着的时候拥有一切,死亡来临时,也只能独自离开这个人间。
不仅仅是这些身外之物,最终连心识这一旅客也要离开自己与生俱来、骨肉聚合相联而成之身体的客房,孤独无助地前往完全陌生的地方。
身体相当于客房,心识就像客人,身体死的时候,心识一定会离开。
死亡的降临真的很快,说不准明天谁就死了,孤身前往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如同石头被抛在黑暗里一样,非常可怕。
想清楚了所有这些道理,我们就应该放下所有今生中伏敌护亲、务农耕种等利少弊多的琐事,生出为后世打算的念头,进而趋入正法,这就是一切佛子放弃今生的行为。
对于修行人来说,今生非常短暂,怎么样过都可以,关键要为了后世而闻思、念经、修行。
亲戚、财物、身体等,我们死时都会抛弃。但有些人对此很执著,要么对亲人放不下,要么对财物舍不得——当然,他们对身体的执著更强烈。《如意宝藏论》中说,身体是义之习气和境之习气的所依,有了这个身体,其他一切都得以积聚。《楞严经》里也说,如同把水泡当成了大海,众生将五蕴假合的这个水泡身体执为我,从而抛弃了大海般的妙明真心。
此外,如经中云:“三有无常如秋云,有情生死如观戏。”
我很喜欢这个教证,经常会引用。意思是,三有轮回如同秋天的云,时而显现,时而隐没;有情的生死就像我们看戏,一会儿出现,一会儿消失。
通过诸如此类的众多比喻,足以说明内外器情的一切均是无常的。如《本生传》中云:“自初入胎之夜晚,此后来至此世界,入道未误他歧途,一直趋近死神前。”《入行论》中云:“身陷惑网者……”凡是起初出生的一切,最终都摆脱不了死亡,因此应当忆念观修死亡。
从入胎至降生时起,我们就已经走上了“死亡”这条道,它并没有任何歧途。
那天在学《楞严经》时,波斯匿王说自己二十岁时,已经比十岁时老了。我对这句话印象深刻。我们是三十岁后才开始说“老”,在此之前一直是“生长”。但无论怎么说,每个人一直走在通往死亡的路上,就像屠宰场里的牛一样。
当然,修死亡无常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在此以三根本、九理由、三决定的方式而观修。三根本,即思维必定死亡、死期不定、死时非法全然无利(也就是除了正法以外皆无利益)。
死亡来临时,亲朋好友对你没有利益,财富、地位、名声对你也没有利益,包括自己的身体,再执著也无济于事——很多人天天去健身房,其实这没什么用,最后都是死路一条。
其中,必定死亡有以前未死留世不存在、身体乃有为法、寿命刹那灭尽三种理由;死期不定有寿命不定、身无实质、死缘众多三种理由;第三死时非法全然无利有亲友无益、财物无益、自身也无益三种理由,因此,必定死亡等三根本可以成立。对于这九种理由,在此不分别加以广述,后三种理由本颂中已直接宣说。
此处的三根本,广说有九种理由,《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开启修心门扉》中都有宣说。
由于必定死亡,因此决定需要修行临终必然有利的正法;由于死期不定,因此决定需要从现在起就修行;由于死时非法全然无利,因此决定需要唯一修持正法。
尤其要修菩提心、修空性、修加行。
大家千万不要懒惰,一定要好好修行,下半年我们会实行集体打坐。首先让大家断开那些世俗念头,就像前辈大德经常“践踏”恶念一样。否则,穿着出家衣服,看起来很庄严,如果经常产生恶念,真的一点也不庄严。
《入行论》中云:“因吾不了知,死时舍一切……”宣说了未修死亡的过患。又如经中云:“所有耕作中,秋季之耕作最殊胜……”观修无常的功德利益也多之又多。
秋季刚收完庄稼、地还没冻上的时候,农民会重新翻一次土,这样到了来年春天,土已经松了,再耕作就容易了。所以,秋季的耕耘很重要,会为来年打下基础。
如果掺杂贪图现世安乐的心态,那么无论行持任何善事,也只是形象而已,根本不会成为清净的正法,因而必须要不杂有贪执现世的心念。断除贪图此世快乐之心念的不共直接因,即是观修死亡。
如果贪执名声等今生的快乐,即使是讲经说法、闭关修行,也只是一种形象。
我们为什么对今生如此执著?因为没有观修死亡无常。有些人说:“我看不破今世,怎么办啊?”这里说了,如果经常观修无常,就可以完全断除对今世的贪执,起码也会减少很多。从死亡那一天来看,今生所做的很多事情,确确实实没有意义。
此外,阿底峡尊者曾教诲:“由于终究要放下一切而离世,因而尽力做到无有琐事,对任何事物均无耽著。”
哪怕房子装修得再好,死亡的时候也要放下。有些人对自己的一切执著得不得了,但他死了以后,周围的人都说:“你看他天天执著这个东西,结果也只能扔在那里。”
有些人特别喜欢他的车,所以,即使在他死后,人们也不敢坐他的车,害怕他的灵魂缠在车上。《极乐愿文大疏》中说,有个比丘因贪执自己的钵盂,转生为钵盂里的一条蛇。像这样贪房子、贪车子,死后都会很危险。
仲敦巴格西也说:“寿命无常如闪电,彼乃生灭之有法。”
寿命无常犹如闪电,是生灭的有法本性,有什么可靠的呢?如果没有看破今世,表面上是在守持净戒、闻思修行、讲经说法,实际上都是为了今生。一个人如果有了无常观、菩提心和空性智慧,对今世就不会那么耽著,修行自然很成功。所以,《开启修心门扉》和《札嘎山法》中,用了大量篇幅讲无常和看破今世。
又言:“如果未放下今世,那么一切所作所为均不能成为正法,未脱离世间八法。如果放下了今世,就会不杂有世间八法而趋入解脱道。”
如果不能看破今世,不但法修不成,也无法脱离世间八法。这里讲到了“看破今世”“修持正法”“摧毁世间八法”——仲敦巴格西很厉害,我们要好好学习。
藏地流传着一种说法:仲敦巴格西常常是身后背着装牛奶的牛皮口袋,前面放着磨糌粑的石磨,屁股下坐着需要揉搓的牛皮,旁边放着需要背诵的经书。他要做什么呢?边看书边念咒,同时还要揉牛皮、磨糌粑、搅牛奶——牛奶经过两三个小时的搅拌才能出酥油,我小时候经常干。到了下午,牛皮揉好了,牛奶搅出酥油了,糌粑磨好了,咒语念好了,书也背完了。所以,在同一时间中,他可以做很多事。
藏地以前有一位班智达,他的著作特别多,有一百三十多函。他在转绕佛塔时,常在佛塔四角各安排一名秘书,转到这个角时,跟这边的秘书说几句,这边的秘书就记下来;转到那个角时,给那边的秘书说一下,那边的秘书也记下来……就这样,班智达持续转绕,四名秘书不断记录,一天下来,四部论典就完成了。
以前很多大德都是边看书边念咒语,同一时间做很多事。现在有些人也可以,发心的同时不耽误自己的闻思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