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莲花生大士开示:众生死后多堕畜生道,执迷尘世者恐难超脱轮回
时间:2025-09-18 浏览:457次
在《西藏度亡经》的深奥教导中,大士以其无上智慧,揭示了众生死后的真实境遇——六道轮回中,畜生道竟是大多数亡灵的归宿。
何以如此?
大士曾言:"众生执著五欲六尘,临终之际,业力牵引,多堕三恶道中。"
这句话背后,隐藏着怎样惊心动魄的生死真相?
为何修行精进者能够解脱,而凡夫俗子却难逃轮回之苦?
大士在中阴教授中,究竟传授了哪些超脱生死的无上密法?

桑耶寺的清晨,薄雾缭绕。莲花生大士端坐于金刚座上,身披袈裟,手持金刚杵,双目如深潭般宁静致远。围绕在大士身旁的,是藏王赤松德赞、译师白若杂纳、空行母益西措嘉等众弟子,个个神情庄重,静待法音。
"上师,"益西措嘉合掌启问,"弟子昨夜观想中阴境界,见无数亡灵在六道中沉浮。为何众生死后,多数堕入畜生道中?难道人身如此珍贵,竟抵不过一世业障?"
大士微微颔首,目光穿透虚空,仿佛能洞察三世因果:"善哉提问。汝等当知,人身难得,如昙花一现。然众生愚迷,不知珍惜。"
大士缓缓举起手中的水晶念珠,每一颗都晶莹剔透,映射着殿内的酥油灯火:"观此念珠,一百零八颗,每一颗都代表一种烦恼。众生一生之中,被贪嗔痴三毒所缚,造作无量恶业。贪恋财色名利,嗔恨他人成就,愚痴不明因果。如此三毒炽盛,如何能得善终?"
白若杂纳恭敬地问道:"上师,弟子曾译《俱舍论》,其中记载六道轮回之苦。然具体而言,众生死后为何多堕畜生道,而非地狱、饿鬼?"
大士双目微闭,片刻后睁开,眸中闪过一丝悲悯:"汝问得好。地狱道虽苦,然需极重恶业方可感召。饿鬼道贪执太深,亦非人人可至。而畜生道者,愚痴为因,最易堕入。"
"何谓愚痴?"赤松德赞王子追问。
"不明因果,不信三宝,不知修行。"大士一字一句,如晨钟暮鼓:"观世间众生,有几人真正明了生死无常?有几人真心皈依三宝?有几人精勤修持正法?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不过是在五欲六尘中打转,如同牲畜般只知觅食求偶,繁衍后代。"
殿内一片寂静,众弟子若有所思。
大士继续开示:"《俱舍论》云:'业力牵引,随业受生。'众生临终之际,一生善恶业力现前,善业轻微,恶业深重,自然堕落恶趣。而在三恶道中,畜生道最为普遍。"
"为何如此?"益西措嘉再问。
"因为畜生道的业因,正是众生最容易犯的——愚痴无明。"大士起身,走到殿外,指着远山上的牦牛群:"汝等观之,这些牦牛,前世或许也曾为人。然因无明遮蔽,不明正法,执著我见,造作杀盗淫妄等恶业,死后便堕入此道。"
众弟子随大士来到寺外,但见雪山巍峨,牦牛成群,在草原上低头啃食,偶尔发出低沉的叫声,声音中似乎带着莫名的哀怨。
"上师,"白若杂纳指着远处的牦牛群,"这些众生何时才能重获人身?"
大士长叹一声:"《地藏经》云:'若遇杀生者,说宿殃短命报。'畜生道众生,不仅要承受愚痴之苦,更要偿还前世杀业。一头牦牛,或需数十年乃至百年方能舍报。而舍报之后,能否得人身,还要看其在畜生道中是否积累善根。"
赤松德赞不解:"畜生如何积累善根?"
"虽为畜生,佛性未泯。"大士眼中闪过慈悲之光:"若遇善缘,听闻佛号,或被善人救护,或无意中绕塔绕佛,皆可种下解脱种子。然此等机缘,实在稀少。更多的畜生,只会在愚痴中越陷越深。"
大士带领众弟子返回寺内,在大雄宝殿前站定:"汝等当知,人身难得,正法难遇,善知识难逢。三难俱得,岂可不珍惜?然世间众生,得人身而不知珍惜,遇正法而不勤修持,逢善知识而不恭敬承事。如此福德浅薄,智慧微劣,焉能不堕恶道?"
益西措嘉双手合十,泪水盈眶:"上师慈悲,弟子明了。然弟子犹有疑问——既然众生多堕畜生道,为何《阿含经》中,世尊常说地狱、饿鬼之苦,而较少提及畜生道?"
大士微笑点头:"善问。世尊说法,应机施教。地狱道苦重如山,饿鬼道苦深如海,以此警醒众生,令其畏惧果报,不敢造恶。然畜生道虽苦较轻,却是众生最常堕入之处。是故余今日特为汝等开示,令知生死流转之实相。"
此时,夕阳西下,桑耶寺上空的云彩被染成金红色,如同天界的丝绸般绚烂。大士凝望天际,缓缓说道:"《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无论堕入哪一道,皆是苦海沉浮。唯有证得涅槃,方得究竟解脱。"
白若杂纳恭敬地问:"上师,那些执迷尘世的众生,真的就无法超脱轮回了吗?"
大士回首,目光深邃:"执迷尘世者,如在梦中不愿醒来。然梦终有醒时,迷终有悟日。问题是,这一日何时到来?或许需要在六道中轮转千万劫,经历无量苦难,方能回心转意。"
"何以见得?"赤松德赞追问。
大士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走到殿内的佛龛前,取出一卷经书,正是《西藏度亡经》的密本:"此经所载,乃余亲见中阴境界之记录。其中详述众生死后四十九日内,神识所历各种境界。汝等可知,在这关键的四十九日中,众生有多少次解脱的机会?"
众弟子摇头,显然不知详情。
大士轻抚经卷,眼中现出神秘之色:"共有三次!第一次,在法身中阴时;第二次,在报身中阴时;第三次,在化身中阴时。每一次,都是解脱的良机。然而..."
大士话音未落,忽然停住,目光变得深邃莫测。殿内的酥油灯火跳动不已,仿佛感应到了什么神秘的力量。
"然而什么?"众弟子异口同声地问道,声音中带着急切和渴望。
大士缓缓合上经卷,神情变得格外庄严:"然而,绝大多数众生,都会错过这三次机会。他们在中阴境界中,被业力习气所牵引,被幻相所迷惑,最终还是要投胎转世。而转世的去向,正取决于其生前的修行功德和临终的心念状态。"
益西措嘉颤声问道:"那么,那些错过了三次机会的众生,他们最终会去向何处?"
大士的声音如雷霆般响彻大殿:"根据中阴教授的秘密传承,有一个惊人的统计——在所有错过解脱机会的亡灵中,足足有七成以上,最终都堕入了畜生道!"
殿内鸦雀无声,所有人都被这个数字震惊了。七成以上!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十个人中有七个,死后都会变成牲畜!
更让人震撼的是,大士接下来的话语中,似乎还隐藏着更加玄奥的内容。他提到了一些从未在其他经典中见过的密法,一些能够逆转这一可怕命运的特殊修行方法...
大士重新展开经卷,指着其中密密麻麻的藏文:"此经记载,众生死后神识离体,进入中阴境界。在法身中阴时,会有明光现前,此乃法身本来面目。若能认识此明光,当下即得解脱,永超轮回。"
"可是为何众生不能认识明光?"益西措嘉问道。
"因为无始以来的无明习气太重。"大士叹息:"就如久居暗室之人,忽见烈日当空,必然眼花缭乱,无法直视。众生在生前若不修持明光观想,临终时如何能认识法身明光?"
白若杂纳恍然:"原来如此!怪不得《大圆满》教法中,如此重视明光修持。"
"正是。"大士点头:"若错过法身中阴的解脱机会,神识会进入报身中阴。此时会有寂静尊和忿怒尊现前,共计四十二尊寂静尊,五十八尊忿怒尊。这一百尊佛菩萨,皆是众生本具的佛性显现。"
大士指着壁画上的寂静尊像:"观此毗卢遮那佛,身白色,手持法轮,端坐法界体性智中。若亡者能认识此尊即是自心本性,当下解脱。然众生业障深重,见此庄严相好,不但不生欢喜心,反而心生恐惧,转身逃避。"
"更有甚者,"大士继续说道:"当忿怒尊现前时,亡者见其可畏相貌,更是惊恐万分。殊不知,这些忿怒尊正是大悲心的显现,是来救度自己的。可惜亡者被相所迷,认假为真,错失良机。"
赤松德赞王子沉思片刻:"上师,既然有寂静尊、忿怒尊现前,为何众生还是不能解脱?"
大士苦笑:"就如梦中见到恶鬼,虽然知道是梦,但还是会害怕一样。众生在中阴境界中,虽然听到教授,但习气太重,无法安住。见到庄严佛相,以为是幻觉;见到忿怒明王,以为是魔障。如此颠倒是非,焉能解脱?"
"那么第三次机会呢?"益西措嘉问道。
"第三次是化身中阴,亦称投生中阴。"大士翻到经书的后半部分:"此时神识已经错过前两次机会,开始寻找投胎的去处。在这个阶段,会有六道之光同时显现。"
大士用手指点着经文:"天道白光、阿修罗道绿光、人道黄光、畜生道蓝光、饿鬼道红光、地狱道暗淡光。众生会根据业力被相应的光芒吸引。"
"奇怪的是,"大士话锋一转:"本来人道黄光应该最为庄严,为何众生不被吸引?而畜生道蓝光看起来微暗,却有如此多的众生趋向?"
白若杂纳急切地问:"这是为何?"
大士深深地看了众弟子一眼:"这就涉及到中阴教授中最秘密的部分了。根据历代祖师的实证经验,众生在中阴境界中的选择,与其生前的心性状态密切相关。"
"生前贪恋财色,执著五欲六尘的众生,在中阴境界中会有强烈的投生欲望。他们渴望有一个身体来满足欲望,而畜生道恰好能够满足这种原始的生存冲动。"
大士起身踱步:"更重要的是,畜生道的蓝光虽然微暗,但给人一种安全感,就像母亲的怀抱一样温暖。而人道的黄光虽然明亮,但要求也高,需要具备相当的福德资粮才能感应。那些福薄慧浅的众生,自然会选择看起来'容易'的畜生道。"
"原来如此!"赤松德赞恍然大悟:"就如同在考试时,优等生选择困难的题目挑战自己,而学习不好的学生只敢做简单题一样。"
"善喻!"大士赞叹:"正是如此。众生在中阴境界中,也会根据自己的'实力'选择相应的'考试'。而大多数众生,由于生前不曾好好修行,积累的功德有限,自然只能选择'门槛最低'的畜生道。"
益西措嘉若有所悟:"难怪上师说七成众生死后堕畜生道。原来不是佛菩萨不慈悲,而是众生自己的选择!"
"阿弥陀佛!"大士双手合十:"慧女说得极是。佛菩萨大慈大悲,给了众生三次解脱的机会,可惜众生业障深重,一次次错过。到了最后投生中阴时,还是选择了最容易的路。"
"可是,"白若杂纳有些不解:"既然畜生道门槛最低,为何地狱道、饿鬼道的众生相对较少?"
大士沉吟片刻:"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地狱道需要极重的恶业才能感召,如五无间罪等。饿鬼道需要悭贪心特别重,如生前极为吝啬,一毛不拔。而畜生道的业因——愚痴,却是每个众生都具备的。"
"愚痴不仅是指智慧低下,更是指对因果法则的无知,对生死轮回的漠视,对三宝功德的怀疑。"大士的声音越来越沉重:"现在汝等想想,世间有多少人真正相信因果?有多少人真正敬畏生死?有多少人真正皈依三宝?"
众弟子面面相觑,都感到一阵寒意。确实,即使在佛法昌盛的吐蕃,真正具备正信的人也是少数。
"正因如此,"大士继续说道:"愚痴成了众生最普遍的烦恼。而愚痴的果报,就是堕入畜生道。这就解释了为何畜生道众生如此之多的根本原因。"
大士重新坐下,神情变得更加庄严:"《俱舍论》中记载,畜生道众生数量最多,遍布三界。水中游的鱼虾,空中飞的鸟雀,地上跑的牛马,无不是前世为人时愚痴所致。"
"更可悲的是,"大士叹息道:"一旦堕入畜生道,想要脱离就更加困难了。畜生道众生智慧微劣,无法理解佛法,更难修持善法。它们终日为了生存而奔波,为了食物而争斗,为了繁殖而交配,与人道众生有何区别?"
益西措嘉流着眼泪问:"上师,难道这些畜生道众生就永远无法解脱了吗?"
大士摇头:"也不尽然。虽然困难,但并非没有希望。《地藏经》中记载,地藏菩萨发大誓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畜生道也在其救度范围内。"
"另外,观音菩萨有化身应现各道,专门救度畜生道众生。马头观音就是观音菩萨在畜生道的化身,专门降伏三毒烦恼,解救愚痴众生。"
白若杂纳问道:"具体如何救度?"
"首先是种善根。"大士耐心解释:"如果畜生听到佛号,或者绕塔绕佛,或者被善人放生,都能种下解脱的种子。这些种子在适当的时候就会发芽。"
"其次是遇善缘。如果畜生遇到真正的修行人,为其念经回向,或者传授简单的佛号,也能帮助它们积累功德。"
"最重要的是发菩提心。"大士语重心长地说:"虽然畜生智慧有限,但佛性未泯。如果能在畜生身中发起一念慈悲心,不伤害其他众生,这就是菩提种子。"
赤松德赞问道:"既然如此,为何还说畜生道解脱困难?"
"因为机会实在太少。"大士苦笑:"汝等想想,一头牦牛一生中,有几次机会听到佛号?有几次机会遇到善知识?有几次机会被放生?即使有这些机会,它们又有多大把握能够真正受益?"
"更重要的是,畜生道的寿命问题。"大士指着远山:"一头牦牛可活数十年,一只蚂蚁只能活几个月。如此短暂的生命中,能够积累多少功德?而且死后还要看其在畜生道中的表现,才能决定下一世的去向。"
众弟子听得心情沉重。
"不过,"大士话锋一转:"凡事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众生之所以堕入畜生道,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生前的修行不力。如果能在人身时好好修持,自然能够避免堕落。"
"如何修持?"众弟子异口同声地问。
大士微笑:"首先是皈依三宝。真正的皈依,不是口头禅,而是从内心深处相信佛法僧三宝的功德,以三宝为人生的指导原则。"
"其次是守持戒律。戒律是解脱的基础,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戒是人天的根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受持菩萨戒,发菩提心。"
"第三是修持禅定。心散乱是众生的通病,也是愚痴的根源。通过修持止观,让心安定下来,智慧才能现前。"
"第四是闻思修慧。多闻佛法,深入思维,如法修持。只有具备了正知正见,才能在中阴境界中不被幻相所迷。"
"最后是积累功德。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万行,无一不是积累功德的方法。功德深厚,临终时才有把握。"
益西措嘉恭敬地问:"上师,弟子还想知道,那些执迷尘世的众生,应该如何劝化?"
大士沉思良久:"执迷尘世者,如醉汉不知归路。强行劝说,往往适得其反。最好的方法是身教重于言教,用自己的修行成果来感化他们。"
"当他们看到修行人的安详快乐,自然会生起向往之心。当他们在痛苦中挣扎时,也会想起佛法的慈悲救度。这就是所谓的'润物细无声'。"
白若杂纳问:"如果他们始终不信呢?"
"那就只能等待因缘成熟了。"大士叹息:"每个众生都有自己的因缘,不能强求。我们能做的,就是为他们种下善根,回向功德,祈愿他们早日觉悟。"
"最重要的是,不要因为他们的不信而放弃慈悲心。众生皆有佛性,只是被烦恼遮蔽。总有一天,他们会觉醒的。"
夜已深沉,桑耶寺中酥油灯火通明。大士合上经卷,看着众弟子:"今日所说,皆是中阴教授中的精华。汝等当牢记于心,更要身体力行。不仅自己要精进修持,还要广度众生,让更多人了解生死真相,避免堕落恶道。"
"弟子遵命!"众弟子齐声应诺。
"记住,"大士最后说道:"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愿汝等都能在此生中成就,永脱轮回之苦!"
月光如水,洒在桑耶寺的金顶上。大士的话音还在空中回荡,如甘露般滋润着每个弟子的心田。他们知道,这一夜的开示,将改变他们对生死的认知,也将指引他们走向真正的解脱之路。
而那些仍在六道中轮转的众生,特别是那些堕入畜生道的无量有情,也在这慈悲的月光下,默默地承受着业果的牵引。或许在某个因缘聚合的时刻,他们也能听到这解脱的法音,从而踏上回归的道路。
这就是莲花生大士的慈悲,这就是佛法的伟大——即使在最黑暗的轮回深处,也始终有一盏明灯在为众生照亮回家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