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粮道田 > 明心见性

(转载)“如是法虽一切空,从空性中亦得生”

时间:2025-09-18    浏览:229次

“如是法虽一切空,从空性中亦得生”这一命题在佛教中是一个核心的哲学观点,尤其在中观学派中被广泛讨论。根据资料,这一命题的含义和其背后的哲学基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空性与缘起的关系
佛教中“空性”(Śūnyatā)并非指“不存在”,而是指一切法的“无自性”(无自性)。即一切现象(法)虽然显现,但其本体是空的,即没有独立、固定、不变的实体。这一观点在《中论》、《入中论》等经典中被多次阐述。
“从空性中亦得生”则强调,虽然一切法是空性的,但并非“无”,而是“缘起性空”(缘起性空)。即一切现象的显现是因缘和合而生,但其本体是空的。这种“空性”并非否定现象的显现,而是指出其本体的空性。
2. 缘起性空的哲学基础
佛教中“缘起”(Pratītyasamutpāda)是解释一切现象生起的根本法则。一切法的生起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而非自生或他生。因此,一切法的本体是空的,即“无自性”。
“空性”并非否定现象的显现,而是指出其本体的空性。正如《中论》所言:“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这一观点强调“空性”与“显现”并非对立,而是“空性即显现,显现即空性”的“双运”(现空双运)。
3. 空性与世俗谛、胜义谛的关系
在佛教中,“空性”属于“胜义谛”(究竟实相),而“显现”属于“世俗谛”(世俗中显现)。二者并非对立,而是“空性”与“显现”在不同层面的统一。正如《中论》所言:“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4. 空性与世俗谛的统一
佛教中强调“空性”并非否定世俗中的显现,而是指出其本体的空性。正如《般若经》中所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一观点强调“空性”与“显现”并非对立,而是统一的。
5. 空性与中观学派的立场
中观学派(如龙树菩萨、月称论师等)强调“空性”并非否定现象的显现,而是指出其本体的空性。他们反对“有实宗”(认为现象有自性)和“断灭见”(认为一切皆无)的极端观点,主张“中道”(中观)。
结论:

“如是法虽一切空,从空性中亦得生”这一命题,体现了佛教中观学派对“空性”与“缘起”的深刻理解。它强调一切法的本体是空的,但并非“无”,而是“缘起性空”。这一观点不仅在哲学上具有深远意义,也在修行和实践上具有指导意义,帮助修行者超越对现象的执着,达到解脱。

上一篇:(转载)莲花生大士开示:众生死后多堕畜生道,执迷尘世者恐难超脱轮回    下一篇:(转载)佛教中“空性”与“缘起”之间的具体关系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