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仅三天不刷手机,就足以改变你的大脑!最新研究:戒断手机72小时,大脑奖赏系统更活跃,视觉系统变弱,使人感到更轻松,改善睡眠和情绪
时间:2025-09-21 浏览:35次
在现代社会,智能手机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明明没什么事,却总忍不住想刷刷手机;半夜刷短视频停不下来,一抬头天亮了;甚至上厕所没带手机就像失去了灵魂;一旦手机没电或不在身边,就会感到焦虑不安。
这样的过度使用智能手机是否会像成瘾一样影响我们的大脑?那如果强制自己离开手机一段时间,我们的大脑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近日,德国海德堡大学相关研究人员在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杂志上发表了研究成果。研究团队选取了25名年轻成人参与者,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探索了限制智能手机使用72小时后,大脑对手机相关线索的反应变化。结果发现,仅仅限制使用手机3天,我们大脑的奖赏系统就变得更活跃,而视觉系统变弱,使人感到更轻松,甚至影响睡眠和情绪。更重要的是,研究发现这种神经变化与多巴胺D1受体和血清素5HT1b系统的空间分布显著相关,从神经化学层面首次揭示了智能手机限制如何通过成瘾相关神经通路影响大脑活动。
研究是如何进行的?
研究人员招募了25名18~30岁的年轻人参与实验,其中12人被归类为“过度使用手机者”(ESU),13人为“正常使用者”(非ESU)。研究流程包括以下几步:
1. 基线评估:在实验开始前(T0),参与者完成多项心理量表,包括手机成瘾量表(SPAI)、抑郁量表(BDI)和渴求量表(MaCS),并领取了一个用于记录日常情绪和渴求感的设备。
2. 第一次大脑扫描:72小时后(T1),参与者接受了第一次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大脑扫描。在扫描过程中,他们会看到三种类型的图片:中性图片(作为对照)、未开机的手机图片(OFF)、以及正在使用中的手机图片(ON)。研究人员通过观察大脑在看不同图片时的血氧变化(这反映了神经活动的强弱),来测量大脑对手机线索的反应,即线索反应性(CR)。
3. 智能手机限制期:第一次扫描结束后,严格的72小时智能手机限制期开始了。参与者被要求尽可能避免使用智能手机(必要的工作和重要通讯除外)。
4. 第二次大脑扫描:72小时限制期结束后(T2),参与者立即接受第二次完全相同的fMRI大脑扫描,重复之前的图片任务,并再次填写情绪和渴求感
通过比较T1和T2两次扫描的大脑活动差异,研究人员就能清晰地看到,72小时的手机限制如何改变了大脑对手机线索的反应。
大脑在“戒机”后悄悄变了!
这项研究揭示了一些有趣且看似矛盾的现象:首先,在行为层面,大多数参与者在戒断后并未报告渴求感显著上升,但过度使用手机者(ESU组)从一开始渴求分数就更高——说明“重度用户”确实更离不开手机。
更有意思的是,不少参与者主观感觉“戒断后情绪反而变好了”,尽管抑郁量表(BDI)分数并未发生统计上的显著变化。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戒手机虽然难熬,但挺过去之后,有些人反而体验到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
那么,大脑内部到底发生了什么?
成像数据告诉我们,尽管行为变化不明显,大脑的神经活动却发生了深刻且系统的改变。当研究者将所有参与者作为一个整体分析时,发现:
● “渴望”相关脑区更活跃了:在经过72小时的手机限制后,参与者看到手机图像时(不论开关机),大脑中左侧前扣带回、尾状核和伏隔核的区域活动明显增强——这些区域正是成瘾环路中的“核心枢纽”,负责奖赏感知、冲动控制和行为动机。
这说明,短期的手机剥夺反而增强了对手机本身的“渴望信号”,大脑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抑制使用冲动。是不是听起来似曾相识?这与物质成瘾中的神经机制非常相似。
另一方面,在对比“开机”与“关机”手机图像时,大脑的反应却呈现另一种模式:左侧额中回、顶上小叶和枕下回等区域的活动明显下降。这些脑区主要负责视觉处理、运动策划和多感官整合,活动降低意味着人对“正在使用手机”这一行为的兴奋感减弱了。
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它说明,戒断之后,虽然手机本身仍然诱人,但“实际使用”它所带来的刺激反而降低了。更令人鼓舞的是,额中回的活动下降与更好的情绪控制及睡眠质量显著相关——抑制冲动所需的认知资源越少,晚上的休息质量就越好。
最后,研究还进一步从神经化学层面探索了这一现象。通过将大脑激活模式与神经递质分布图进行比对,研究人员发现:
前扣带回与伏隔核的活动变化,与多巴胺D1受体和血清素5HT1b受体的分布高度吻合——这两种递质系统正是成瘾行为的核心调控者。多巴胺驱动“奖赏与动机”,血清素影响“情绪与冲动控制”。这一发现首次从化学信号层面将手机戒断与成瘾机制直接联系起来。
此外,个体差异也非常值得注意:原本抑郁程度较高的人,在戒断后奖赏系统的变化更明显;而睡眠较差的人,前额叶(抑制控制区)的活动变化也更显著。这说明每个人的大脑对“戒机”的反应,其实与原有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小结
综上,该研究首次通过纵向实验揭示,仅仅72小时的手机限制就足以引起大脑神经活动的适应性重组——虽然没有明显改变主观渴求,但却让奖赏系统更敏感,抑制控制更高效。这为我们理解行为成瘾的神经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为未来的干预策略指明了方向。
所以,戒手机到底有没有用?
答案是肯定的,偶尔主动地进行“数字戒断”,例如节假日,放下各类电子产品,给大脑一个休息和重置的机会,多和身边的人说说话、出门活动下腿脚,有助于我们减少对它们的无意识渴求,改善情绪和睡眠。毕竟,即使只是短时间的戒断,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健康、自主地使用手机等科技产品。
要知道,是我们玩手机,而不是手机玩我们~
参考文献:
Mike M. Schmitgen, Gudrun M. Henemann, Julian Koenig, et al. Effects of smartphone restriction on cue-related neural activity.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Volume 167, 2025,108610,ISSN 0747-5632.
撰文 | M
编辑 | lcc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本文仅用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bioonSir 删除或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