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粮道田 > 明心见性

(转载)“二宝居士”的过失

时间:2025-09-22    浏览:54次

“二宝居士”,这是一个带有批评意味的称谓,指那些自认为只皈依“佛宝”和“法宝”,而拒绝皈依“僧宝”的居士。

所谓“二宝居士”的过失,主要在于其从根本上违背了佛教“皈依三宝”的核心教义,并在知见、行为和结果上会带来一系列严重问题。

以下详细阐述其过失:
一、 根本过失:破坏完整的皈依体
1. 皈依不完整:佛教徒的基础和根本是“皈依三宝”(佛、法、僧)。三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 佛是导师(发现真理的人)。   · 法是真理(佛所教导的宇宙人生规律)。   · 僧是传承者和实践伴侣(依教奉行、住持佛法的僧团)。   · 否定“僧宝”,就如同学生承认老师和教科书,却否定所有助教、学长和整个学校体系,其学习必然残缺不全、容易偏离。
2. 知见错误:这种观念源于一种傲慢的分别心,即“敬佛敬法而不敬人”。他们认为现在的出家人(凡夫僧)良莠不齐,不配作为皈依对象,因此只从理论上皈依“贤圣僧”(已证果的圣者),而实际上排斥一切现实的僧团。
二、 具体表现与衍生过失
1. 轻慢僧宝,我慢高山:   · 这是“二宝居士”最核心的心态。他们以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僧人,见到有不如法的僧人,便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对僧团失去信心。

   · 这种评判心背后是巨大的“我执”和“慢心”——“我比这个僧人更懂佛法”、“我比他更清净”。这与佛法“无我”、“恭敬心”的根本教导完全相悖。
2. 切断法身慧命,失去传承:   · 佛陀涅槃后,佛法能流传至今,完全依靠一代代僧宝的传承。从经典的结集、翻译、注释,到禅修方法的传授、戒律的持守,无不依赖于僧团。   · 拒绝僧宝,意味着切断了与鲜活法脉的连接,只能依靠自己阅读经典(“法宝”)。而没有师承(僧宝的指导),很容易望文生义、误解经典、盲修瞎练,走入歧途。所谓“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
3. 失去福田,损毁功德:   · 在佛教中,僧团是众生供养、积攒福德的“无上福田”。即使是一个戒律不清净的僧人,因其身着如来袈裟,也代表了一种神圣的象征,恭敬供养仍能获得巨大福报。   · 轻慢、毁谤僧宝,尤其是无根据地说“现在没有真修行人”等“破和合僧”的言论,是极其严重的恶业,会损毁自己的善根福德。
4. 形成小圈子,滋生邪见:   · “二宝居士”往往自成团体,互相认同,排斥与僧人接触。在这种“回音壁”效应下,个人的错误知见会被不断强化,甚至可能共同创造出一些偏离正统佛法的奇特理论,最终滑向附佛外道而不自知。

三、 如何正确看待“僧宝”?
批评“二宝居士”,并非要求居士对所有的出家人都必须无条件地、盲目地崇拜。佛教本身也提倡“依法不依人”。正确的态度是:
1. 皈依“僧”的本质是皈依“清净和合的僧团”及其所代表的“圣道”,而非皈依某个具体的、有缺点的个人。
2. 区分“持戒清净的僧宝”和“行为有失的出家人”。我们对前者的恭敬心不应因为后者的存在而动摇。对于行为有失者,可以“默摈之”(不理会、不宣扬),但不应因此诽谤三宝中的“僧宝”。
3. “敬僧”是修养自身的恭敬心、降服我慢心的修行。即使遇到不如法的僧人,也应看作是菩萨对自己修行的考验。
总结
“二宝居士”的观念,看似“清高”,实则是以完美主义为借口,行我慢之实,最终自断善根、自绝于佛法大海。它破坏了皈依体的完整性,违背了佛教的基本教义,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过失。
一个真正的佛教居士,应当努力培养对三宝的全面、清净的信心,尤其要警惕内心深处那种“评头论足、高人一等”的习气,虚心依止善知识(僧宝的代表),才能在菩提道上稳步前进。


上一篇:(转载)居士跪拜磕头时记得做此佛礼,功德倍增!    下一篇:(转载)禅定为何与觉悟紧密相连?祖师揭示,一念不生见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