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粮道田 > 明心见性

(转载)禅定为何与觉悟紧密相连?祖师揭示,一念不生见本性?

时间:2025-09-28    浏览:15次

何谓禅定?何谓觉悟?这两者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联?


在浩如烟海的佛教经典中,"禅定"与"觉悟"常常被放在一起谈论。


那句流传千年的"一念不生即见本性",出自六祖慧能之口,道破了禅修与悟道的奥秘。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在《坛经》中有言:"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这一问,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那么,禅定究竟为何与觉悟如此紧密相连?


为何古代祖师会说"一念不生见本性"?


让我们通过一段历史的回溯,去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

话说在唐朝时期,有一位年轻人名叫神会,他聪明伶俐,从小就对佛法有着浓厚的兴趣。听闻六祖慧能在南方弘法,他便不远千里,前往曹溪拜见六祖。


当时,佛门内部对于修行方法存在着南顿北渐的争论。北宗主张渐修,认为修行如攀登高山,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而南宗则主张顿悟,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神会怀着满腹疑问来到了曹溪。


见到六祖后,神会恭敬地行礼,问道:"师父,我听说北方的僧人都在山中静坐修行,称为'入定',说这样可以获得佛法的智慧。可我也看到有人整日打坐,却并无开悟之象。禅定与觉悟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慧能看着眼前这位求知若渴的年轻人,微微一笑,说:"你且随我走走。"


两人来到寺院后的小溪边。溪水清澈见底,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慧能指着水面上倒映的云影,问道:"你看那水中的云影,是真的云彩吗?"


神会摇头道:"不是,那只是水面反射的影像。"


慧能又问:"那么,若水面波涛汹涌,你还能看清云影吗?"


神会思索片刻,答道:"不能。只有水面平静无波时,才能清晰地映照出云彩的样子。"


慧能点点头,说:"禅定与觉悟的关系,正如这平静的水面与映照的云影。心如水,智慧如云。只有当心如止水般平静,才能照见真实的智慧。"


神会若有所思,但仍不完全明白,便又问道:"师父,那打坐入定是否就是让心平静下来的方法?"


慧能道:"坐禅不在于身体的姿势,而在于心的状态。有人身体坐着,心却如猿猴般跳跃不止;有人行走坐卧,心却始终安宁。真正的禅定,是指心的状态,而非身体的形式。"


神会又问:"那么,心如何才能真正平静下来呢?"


这时,一阵风吹过,溪面泛起阵阵涟漪,倒映的云影变得模糊不清。慧能指着水面说:"你看,风起时水便有波,风停时水自平静。我们的心也是如此,妄念如风,一起便搅动心水,令我们无法见到本性。"


慧能接着说:"经中说'不依外相而生心,不依内空而生定',真正的修行不是消灭一切念头,而是不被念头所迷惑,不为念头所动摇。当念头来时,知道它来;当念头去时,知道它去。不执着、不追逐、不抗拒,只是如实观照。"


神会听后,似有所悟,但仍不太明确,便问:"师父,那觉悟是什么状态呢?我们如何才能达到觉悟?"


慧能笑道:"觉悟不是一种特殊的状态,而是回归到我们本来的面目。就如这水,它本来就能映照万物,只是被风吹起波浪时,这种能力被暂时遮蔽了。同样,我们的心本来就具足智慧,只是被妄念遮蔽。"


神会继续追问:"那么,如何才能见到这本来面目呢?"


慧能拍拍神会的肩膀,说:"你问的问题很好。让我讲一个故事给你听。"


慧能开始讲述:"从前,有一位禅师名叫大珠慧海,他年轻时曾问他的师父马祖道一:'什么是佛?'马祖回答说:'即心是佛。'大珠听后,顿时开悟。

多年后,有人问大珠:'禅师修行的秘诀是什么?'大珠回答:'饥来吃饭,倦来睡觉。'那人不解,问:'这不是人人都做的事吗?'大珠说:'不同,凡夫吃饭时想东想西,睡觉时胡思乱想;而我吃饭时只管吃饭,睡觉时只管睡觉。'"


神会听后,若有所悟,问道:"师父的意思是,觉悟就是在当下,不被过去或未来的念头所困扰,对吗?"


慧能点头道:"不错。觉悟并非远在天边,而是近在眼前。当下一念不生,本性自现。所谓'一念不生见本性',并非没有任何念头,而是不被念头所牵引,保持觉知的清明。这就如同云在天上自由飘动,而水只是平静地映照,不去执着、不去排斥。"


神会又问:"那么,禅定与觉悟是一回事还是两回事?"


慧能深深地看着神会,问道:"你觉得水与水中的倒影是一回事还是两回事?"


神会思索片刻,答道:"既非一,亦非二。没有平静的水面,就无法显现清晰的倒影;而倒影本身又非水本身。"


慧能欣慰地点头道:"你已经明白了一些。禅定是修行的方法,觉悟是修行的果实。禅定如同平静的水面,为觉悟创造条件;觉悟则是在这平静中照见本性的智慧。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神会又问道:"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修行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


慧能看着神会,目光中充满了智慧的光芒,他轻声说道:"关于如何真正修行达到禅定觉悟的境界,这是千百年来无数修行者探索的核心奥秘。"


慧能站起身来,指着远处的山峰说:"看那群山连绵,层峦叠嶂,每座山峰看似独立,实则相连。


同样,禅定与觉悟之间,有着怎样微妙的转化关系?


当一个人真正达到'一念不生'的状态时,会发生什么?


为何祖师们会说这是见到本性的关键时刻?"


神会屏息凝神,他感到自己正站在一个重要的门槛前。


只差一步就能踏入那个千古以来修行者梦寐以求的境界。


他恭敬地向慧能行礼,期待着师父揭示那最深奥的修行秘密。


慧能见神会已有所悟,便进一步开示道:"真正的禅定。


不是消灭念头,而是超越念头。


当你不再被念头所困扰,不再随着念头起舞。


而是如如不动地观照它们的来去,这便是真正的禅定。"


慧能拾起一片落叶,轻轻放在水面上,说:"看,这叶子漂在水面上。


水不拒绝它,也不执着它,只是任其自然漂浮。


我们的心也应如此,不拒绝念头的生起,也不执着于念头,只是任其自然生灭。"


神会问:"这与'一念不生见本性'有何关联?"


慧能深深地看着神会,说:"'一念不生'并非没有念头,而是不被念头所转。当你能够保持觉知的清明,不被任何念头所迷惑,那么在念头与念头之间的那个空隙,本性便会显现。"


慧能继续解释:"《维摩诘经》中说:'不起法相,不断烦恼,毕竟空中不舍有法。'这意思是说,不要执着于表相,也不要刻意断除烦恼,而是在究竟空性中不舍弃世间万法。这就是中道的修行。"


神会恍然大悟:"原来如此!禅定不是刻意追求的状态,而是自然流露的本性;觉悟也不是从外获得的智慧,而是内在固有的明照!"


慧能欣慰地笑了:"你已经明白了。《金刚经》中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就是不执着;生其心,就是保持觉知。当你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无论行住坐卧,都保持这种不执着的觉知,那么禅定与觉悟就不再是分离的两件事,而是一体的两个方面。"


慧能接着从怀中取出一本《坛经》,翻到一处,读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然后解释道:"这首偈语表明,觉悟的智慧(菩提)本来就在我们心中,不是外在的东西。


我们的心本来就像明镜一样清净,能够照见一切;这清净的本性本来就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污染它,只是我们迷失了自己,才产生了种种妄念,如同镜子蒙上了灰尘。"


神会又问:"师父,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实践这种修行呢?"

慧能答道:"禅修不仅仅是在蒲团上打坐,而是要融入日常生活。吃饭时专注于吃饭,行走时专注于行走,一切处不离觉知。《六祖坛经》中有云:'于诸境上心不染,名为无念。自性常清净,虽见一切境,心不染著,不被境迁。'这就是说,在一切境界中心不染着,保持自性的清净,这才是真正的无念。"


神会继续请教:"师父,我听说在天台宗有'止观双运'的说法,这与禅宗的修行有何不同?"


慧能解释道:"天台宗的'止'相当于禅定,'观'相当于智慧。'止'是平息妄念,让心安住;'观'是照见实相,获得智慧。这与禅宗的修行本质上是相通的。只是禅宗更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而天台宗则通过系统的修行次第来达到同样的目标。"


慧能又说:"在《大智度论》中,龙树菩萨说:'定是心不散,慧是心分别。'禅定使心专一不散,智慧使心明辨是非。二者缺一不可。就像鸟的两翼,缺一则无法飞翔;又如车的两轮,缺一则无法前行。"


神会又问:"那么,为什么有些人虽然勤于打坐,却始终无法开悟呢?"


慧能叹了口气,说:"这是因为他们执着于禅定的形式,而忽略了禅定的实质。他们以为只要身体坐得端正,就是在修行;以为只要没有念头,就是在证悟。殊不知,这恰恰落入了执着的陷阱。真正的禅定,是不执着于禅定本身;真正的觉悟,是不执着于觉悟本身。"


慧能引用《楞严经》中的一段话:"汝但不随分别而转,当处解脱。"他解释说:"只要你不随着分别念头转动,当下就是解脱。这是多么简单又多么困难的事情啊!"


神会又问:"禅宗主张'顿悟',而其他宗派强调'渐修',二者有何差异?"


慧能答道:"所谓'顿悟',并非不需要修行,而是直接认识到自己的本性。就像一个人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名字一样,这种认识是瞬间的、直接的。


而'渐修'则强调通过系统的修行,逐渐清除障碍,最终证悟本性。二者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顿悟之后仍需渐修,以巩固觉悟的体验;渐修的目标也是为了达到顿悟的境界。"


慧能继续说:"在《圆觉经》中有言:'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我们每个人本来都具足佛性,只是因为妄想执着,才无法证得。禅定的作用,就是帮助我们放下这些妄想执着,回归到本来面目。"


神会问道:"那么,修行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样的?"


慧能微笑着说:"修行的最高境界,是不见有修行。当你真正达到这个境界时,行住坐卧皆是道场,搬柴运水皆是禅定。不离世间法,而成出世间智慧;不舍五欲尘劳,而证菩提涅槃。这就是所谓的'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慧能最后总结道:"禅定与觉悟的关系,就像明镜与物像的关系。镜子本来就能照见万物,只是因为尘埃蒙蔽才失去了这种能力。禅定就是擦拭镜子的过程,觉悟则是镜子恢复明净后自然显现的照见能力。所以说,'一念不生见本性',就是当妄念止息时,本来具足的智慧自然显露。"


神会听完慧能的开示,如饮甘露,心开意解。他恭敬地向慧能行礼,说:"弟子今日得闻师父开示,如同黑暗中见到了光明,迷途中找到了道路。


我终于明白,禅定与觉悟并非两件事,而是同一心性的两个方面。我将按照师父的教导,在日常生活中修行,不执着于形式,不迷失于妄念,时时刻刻保持觉知的清明。"


慧能微笑着点点头,说:"善哉,善哉!你已经踏上了正确的道路。记住,修行不在于外在的形式,而在于内心的觉醒。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能够回到当下,安住于本心,那么,禅定与觉悟自然不离你左右。"


从此,神会精进修行,后来成为禅宗的重要传人,弘扬六祖的顿悟法门,对禅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禅定与觉悟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禅定是修行的方法,觉悟是修行的果实。当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觉知的清明,不被妄念所转,那么本来具足的智慧自然会显现出来。这就是古代祖师所说的"一念不生见本性"的真正含义。


上一篇:(转载)“二宝居士”的过失    下一篇:(转载)魔王的这五种花箭你能防得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