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粮道田 > 明心见性

(转载)密宗祖师莲花生大士临终开示:修行人若出现这四种念头,要立即觉察及时调整

时间:2025-09-28    浏览:64次

密宗修行,向来重视心性的调伏与觉照。


藏传佛教历史上,那些大成就者临终之际所留下的教诲,常常蕴含着最为精要的修行心法。


有一位密宗祖师在圆寂前,曾向弟子们指出:"修行路上。


四种念头如同暗流,稍不留神便会将人卷入轮回苦海。


唯有时刻觉察,方能不被其所缚。"这四种念头究竟是什么?


为何会对修行产生如此重大的障碍?又该如何觉察调整?


这位祖师的临终开示,或许能为当今修行人提供一盏明灯,照亮那内心幽暗之处。


这位密宗祖师名为莲花生大士,八世纪时从印度前往西藏,被尊为藏传佛教的奠基人之一。他不仅精通显密教法,更具有不可思议的神通妙用,为藏地留下了无数法教与修行窍诀。


莲花生大士在藏地弘法多年后,为了前往罗刹国继续教化众生,在离开西藏之前,他召集了二十五位主要弟子,包括藏王赤松德赞以及伊喜措嘉、华戒扎那等核心弟子。在雪山寺院的法座上,莲花生大士面色祥和,双目炯炯有神。


"我即将离开雪域高原,前往他方继续弘法。你们各自都已得到了相应的教法,但修行之路漫长,若不能时刻觉察自心,再精深的法门也难以成就。"莲花生大士的声音虽然平静,却仿佛有一种穿透力,直达每位弟子心底。


赤松德赞王恭敬地问道:"尊者,我们受持密法,日夜精进,但有时仍感觉进步缓慢,心中常起各种妄念,难以调伏。请问有何方便法门,能使我们更快地觉察并净化这些障碍?"


莲花生大士微微一笑:"大王问得好!正是因为未能认清自心的运作模式,修行人常被微细的妄念所困。今天我要特别指出四种最为隐蔽、最易忽视,却能严重障碍修行的念头。若能对这四种念头保持警觉,及时调整,你们的修行将能事半功倍。"


法座下的弟子们顿时精神一振,全神贯注地聆听。


"第一种,便是执着念。"莲师双手结金刚定印,"修行人常会对自己的修行成就、境界、神通产生执着。比如有人得了一点禅定境界,就以为自己已经开悟。


有人梦中见到佛菩萨,就认为自己已经得到加持;有人偶有他心通,便沾沾自喜。这种执着看似是对修行的珍视,实则是我执的变相强化。"


伊喜措嘉尊者插问道:"师尊,那我们对佛法的执着,是否也是一种障碍?"


"善哉!你问到了关键。"莲师点头道,"即使是对佛法的执着,也会成为束缚。经中所谓'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就是这个道理。真正的修行,是不执着于任何相的。就如同渡河的筏,到岸后就应舍弃,而不是扛在肩上继续前行。"


莲师接着说道:"第二种,是比较念。修行人常不自觉地将自己与他人比较:'他修行多年还是这样,我已经超过他了',或者'别人都有神通感应,为何我没有?'这种念头看似关注自己的进步,实则是傲慢或自卑的表现,会让心失去平静,无法安住于当下的修行。"


法座下,有些弟子面露惭愧之色,显然在自己的修行中也曾起过这样的念头。


"第三种,是急功近利念。"莲师目光扫过众弟子,"有些修行人总想快速成就,总在计算自己修了多少遍咒语,拜了多少次佛,打了多少次坐,好像修行是可以用数量来衡量的。他们忽略了修行的质量和心的转变,只追求表面的形式。这种心态会导致修行表面化、机械化,难以真正触及心性的深处。"

赤松德赞王若有所思:"确实,我曾见过一些修行人,每天都在计算持咒的数量,却从未关注过自己的心是否有所转变。"


莲师微笑着点头,继续道:"修行若只追求数量,如同逐日而奔,永远不得安宁。真正的修行,应当是每一刻都全身心投入,哪怕只是一声佛号,一次礼拜,若能心无旁骛,专注投入,也胜过千百次的敷衍应付。"


众弟子纷纷点头,深以为然。


"第四种念头,"莲师语气变得更为郑重,"是最为隐晦难察的,那就是..."


"...怀疑念。"莲师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修行人常会对自己的根器、对上师的教导、对所修法门的适合性产生怀疑。'我真的适合修这个法门吗?''上师教导的是否有误?''


这样修行真的能成就吗?


'这些怀疑一旦生起,如同细小的裂缝,若不及时修补,终将导致修行大厦的倾塌。"


众弟子听到这里,有些人面露恍然大悟之色,有些则低头沉思。


显然,这四种念头触动了他们内心深处的经历。


莲花生大士环视一周,他知道接下来要传授的调整方法。


将是这些弟子未来修行道路上最为宝贵的指引...


莲师目光慈悲,继续开示道:"这四种念头虽然隐蔽。


但只要掌握了对治之法,就能转障为助。


现在,我就传授你们觉察并调整这四种念头的方法。"


"对治第一种执着念,需修持'观空法'。


"莲师手结说法印,"当你发现自己对修行成就、境界产生执着时。


应立即观想:一切现象如梦如幻,无实自性。


就连这执着之念本身,也是缘起性空的。


《心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修行的真正成就不在于获得什么,而是在于放下。"


莲师接着示范了一个简单而有力的观修方法:"当执着念生起时,不要急于否定或压制,而是轻轻将注意力放在这个念头上,观察它从何而来,住于何处,又向何处去。你会发现,念头如云般生灭不住,本无自性。这样的观照,能让执着自然消融。"


华戒扎那尊者忍不住分享道:"弟子曾经因为能够入定三日不动而沾沾自喜,后来读到佛陀教导阿难的故事,才意识到这只是修行路上的小小现象,不足为奇。"


"说得好。"莲师赞许道,"禅定境界只是工具,而非目的。就像挖井是为了找水,一旦得水,井就不再重要了。对治执着,核心在于认清:无论是痛苦还是快乐,无论是迷惑还是证悟,都是自心的显现,皆无实体可得。"


"对治第二种比较念,需修持'平等观'。"莲师继续道,"众生根器不同,修行道路各异,如同不同的河流,最终都归入大海。当比较念生起时,应当观想:一切众生平等具有佛性,我与他人无二无别。他人的成就就是我的成就,他人的迷惑也曾是我的迷惑。"


莲师教导了一个特殊的修持法:"每当你想要与他人比较时,试着对那个人修持慈悲观想:愿他离苦得乐,愿他早日成就。通过这样的观想,比较念自然会转化为随喜功德。"


"对治第三种急功近利念,需修持'无得观'。"莲师语重心长地说,"真正的修行不在于得到什么,而在于放下什么。当你急于求成时,恰恰显示了你对结果的执着,这本身就是障碍。《金刚经》云:'无所得,故无所畏'。修行应当是自然的过程,如同种子生长,不可强求。"


莲师传授了一个实修窍诀:"当急功近利的念头生起时,不妨问自己三个问题:'我为何修行?''修行的本质是什么?''此刻我的心在何处?'这三问能让你回到修行的初心和本质,摆脱对结果的执着。"


"至于第四种怀疑念,"莲师的语气更加柔和,"需修持'信心观'。怀疑本身并非全然是障碍,适度的怀疑能帮助我们辨别正法与邪法。然而,过度的怀疑却会让修行停滞不前。对治之道在于:将怀疑转化为探究的动力,而非否定的借口。"

莲师开示道:"当怀疑生起时,不要急于寻求外在的答案,而是向内观照:'是什么在怀疑?'你会发现,怀疑背后往往是恐惧与不安全感。真正的信心不是盲目的相信,而是通过亲身实践后的了然于心。就像品尝蜂蜜,不需要他人告诉你它的甜美,自己尝过就知道了。"


伊喜措嘉问道:"尊者,这四种念头常常不知不觉就生起了,我们该如何保持觉察呢?"


莲师微笑道:"良好的问题!觉察是修行的根本。我传授你们一个日常觉察的方法,称为'四时省察法':清晨起床时,省察自己的动机,立志当日修行不为自利。


日间活动时,时时观照自心,看是否有四种念头生起;傍晚休息前,回顾全日言行,检视自己的心念变化;睡前入眠时,观想上师安住顶轮,净化当日所有妄念。通过这样的训练,你们的觉察力将日益增强。"


莲师又特别强调:"记住,觉察这四种念头的目的,不是为了否定或压制它们,而是为了了解它们、接纳它们,然后超越它们。念头本身并非问题,问题在于我们是否被念头所控制。觉察就是在念头与自己之间创造一个空间,让你有选择的自由。"


赤松德赞王问道:"尊者,若能成功调整这四种念头,将获得什么样的成就?"


莲师淡然一笑:"大王,若问修行所得,则是执着相;若言无所得,又落入虚无。真正的修行,是超越得与不得的二元对立。当你能时刻觉察并调整这四种念头,你的心将日渐清明,如同秋日的湖水,波澜不兴,映照万物而不沾不染。这时,无论是显教的三昧境界,还是密乘的大圆满境界,都不再遥远。"


莲师最后以一个意味深长的比喻作结:"修行如同磨镜,这四种念头就像镜面上的灰尘。时时拂拭,镜子自然明亮;一旦忽视,灰尘堆积,镜子就失去了映照的功能。希望你们能将今日所闻牢记于心,在未来的修行道路上,无论遇到何种境况,都能保持觉照不失,正念分明。"


说完这番话,莲花生大士闭目入定,周身放出七彩光芒,殿内的弟子们无不感到身心清净,妄念顿息。多日后,莲师从定中出来,如他所言,离开了西藏,前往罗刹国继续他的教化使命。


然而,他的这番临终开示却被弟子们详细记录,代代相传,成为藏传佛教修行者必修的心法。在后世的众多伏藏中,也多次发现了关于这四种念头的教导,可见其重要性。


噶举派的米拉日巴尊者曾在《道歌》中唱道:"念头本是法身智慧,认出自性便得解脱。执着、比较、急求、疑虑,四病若除道自成。"


宁玛派的龙钦巴尊者在《七宝藏》中也提到:"四种迷念若不除,如何证得本初地?觉照为刀智为磨,时时砥砺道心明。"


格鲁派的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也阐释了类似的观点:"修行之人若不能觉察调整自心微细妄念,即使外在形式再完美,也难成正果。四念作障碍,正知为对治。"


这些大成就者的一致印证,更显示出莲花生大士所传四念觉察法的殊胜与普遍适用性。对于当今修行人而言,无论修习何种法门,这四种念头的觉察与调整,仍然是通向解脱之道的关键所在。


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中,我们的心更容易被各种念头所牵引。执着于修行成果,与他人比较修行进度,急于求成而忽略当下体验,对法门生起怀疑而频繁更换修法——这些都是现代修行人常见的误区。


若能以莲师所传的方法,时时觉察调整,则无论在寺院修行还是在家修行,都能取得真实受用。


正如《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所言:"心若不调一切皆枉然,心若调伏一切皆调伏。"心念的觉察与调整,正是修行的核心所在。


上一篇:(转载)灵山上的禅师为何顿悟道:“只管打坐”?原来修行不在繁复而在一念    下一篇:(转载)莲花生大士一句口诀,点醒无数迷惘行者:“心若不动”竟是成就万法皆空的唯一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