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粮道田 > 明心见性

(转载)灵山上的禅师为何顿悟道:“只管打坐”?原来修行不在繁复而在一念

时间:2025-09-28    浏览:36次

天童山上,暮鼓晨钟已响千年。一位白须禅师端坐蒲团,面前跪着三位求法弟子。其中一人合掌问道:"师父,弟子已学《法华》、《华严》诸经,又习念佛、持咒、观想等法,为何心中仍有疑惑?"

禅师微微一笑:"汝学得愈多,离道愈远。"

另一弟子不解:"那修行岂不是白费功夫?"

"非也。"禅师摇头,"《景德传灯录》载,昔日世尊拈花示众,迦叶微笑。此心印之传,不在文字,不在仪式。"只有一念。

三位弟子面面相觑,这看似平常的坐禅,竟被师父称为超越一切法门的究竟修持。

这位禅师法号慧明,俗家姓王,幼时便展现出过人的慧根。七岁能背诵《心经》,十岁通晓《金刚经》,十三岁剃度出家时,已将《法华经》烂熟于心。寺中长老无不称赞,认定他日后必成大器。

慧明初入佛门时,对一切修行法门都充满好奇。他从《华严经》中学到华严世界的宏伟境界,从《楞严经》中领悟到如来藏的深奥理论,从《维摩诘经》中体会到不思议解脱的妙境。每日里,他不是在研读经典,就是在请教师父各种修行疑问。

"师父,《华严经》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个道理弟子如何在禅定中体验?"

"师父,《楞严经》中的二十五种圆通法门,弟子应该选择哪一种最为殊胜?"

"师父,《维摩诘经》说不二法门是究竟解脱,弟子如何才能入此不二之境?"

年轻的慧明每天都有无数疑问,他的师父慈祥地一一解答,传授给他各种修行方法。观想法、持咒法、礼拜法、诵经法、数息法、白骨观、慈悲观、因缘观... 慧明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仿佛要把世间所有的修行法门都掌握透彻。

春去秋来,慧明在山中苦修了整整十年。他的功课安排得满满当当:寅时起床诵《心经》一百零八遍,卯时修数息观一个时辰,辰时礼拜诸佛菩萨,巳时研读经典,午时过堂用斋,未时持诵《金刚经》,申时修慈悲观,酉时诵《阿弥陀经》,戌时坐禅,亥时安眠前再默念佛号五百声。

寺中同修都佩服慧明的精进用功,认为如此修行必定能够早日开悟成就。慧明自己也颇为得意,觉得自己的修行次第井然,各种法门都有涉猎,比起那些只知道傻坐的僧人,自己的修行层次要高出许多。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慧明心中渐生困惑。他发现虽然自己对各种经论都有研究,各种修行法门也都尝试过,但内心深处那种迷茫感并没有消除。有时坐禅时妄念纷飞,有时诵经时心不在焉,有时观想时昏沉睡去。更让他困惑的是,那些看起来修行简单的师兄们,脸上却常常挂着安详的笑容,而自己虽然用功精进,内心却越来越焦虑不安。

一日,慧明向师父坦露心迹:"师父,弟子修行十年,各种法门都有涉猎,为何内心反而更加迷茫?"

师父慈悲地看着他:"你觉得修行的目的是什么?"

"当然是开悟证果,了脱生死,成就佛道。"慧明毫不犹豫地回答。

师父点点头:"那你现在距离这个目标近了还是远了?"

慧明沉默了。他确实感觉自己离开悟似乎更远了,各种法门学得越多,心中的疑惑也越多,修行的负担也越重。

"师父,是不是弟子的根器不够,所以无法融会贯通这些法门?"

"非也。"师父摇头,"问题不在你的根器,而在于你把修行当成了学问来研究。"

这话如醍醐灌顶,让慧明猛然一震。细想起来,自己这十年确实是在"学佛"而不是在"学道",把修行当成了积累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师父继续开示:"古人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但佛道不同于世学。世学是积累,佛道是消减。世学求博,佛道求简。你现在已经学了太多,反而把本心遮蔽了。"

"那弟子应该怎么办?"慧明急切地问道。

"去天童山寻访如净禅师吧。他那里或许有你要的答案。"

听师父这样说,慧明立即收拾行囊,告别了生活十年的寺院,独自前往天童山。一路上,他心情复杂,既对即将拜见的大善知识充满期待,又对自己十年修行的成果感到怀疑。

天童山巍峨高耸,古木参天。慧明沿着蜿蜒山路攀登了整整一天,才到达山顶的景德寺。寺院建筑宏伟庄严,僧众往来有序,处处透露出浓厚的禅门风范。

如净禅师已年过六旬,须发皆白,但精神矍铄,双目如炬。当慧明说明来意,请求在寺中参学时,如净只是淡淡地看了他一眼。

"你学过什么?"

慧明如数家珍般汇报自己的学习经历:"弟子熟读三藏十二部,修习过华严观、天台止观、净土念佛、密宗持咒,还练过各种禅定法门..."

如净摆摆手,打断了他的话:"这些都放下。在我这里,只有一件事要做——坐。"

"坐?"慧明有些不解,"就是坐禅吗?可是弟子早就会坐禅了。"

"你会的不是坐禅,是坐着胡思乱想。"如净言语犀利,"真正的坐禅,是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求,就是坐。"

慧明心中暗想,这也太简单了吧。自己学了那么多深奥的法门,难道还不如简单的静坐?但既然来了,就先试试看。

第二天,慧明和其他参学弟子一起,在禅堂里开始了坐禅。刚开始时,他还是按照以前的习惯,先调息,再数息,然后进入各种观想。但很快发现,如净禅师在禅堂里走动巡视,凡是发现有人在做什么特别修行的,都会毫不客气地用香板打醒。

"不要数息!"

"不要观想!"

"不要念佛!"

"什么都不要做,就是坐着!"

慧明感到很困惑。什么都不做地坐着,这算什么修行?他以前学的那些高深法门,在这里竟然全都被禁止了。但看到其他师兄们都安安静静地坐着,他也只好照做。

然而,这样的"傻坐"让慧明坐立不安。他习惯了在坐禅时有各种"功课",突然什么都不做,心里反而觉得空落落的。更要命的是,没有了修行方法的占据,各种妄念反而更加汹涌而来。

他开始胡思乱想:这样坐着有什么用?我以前的修行都白费了吗?如净禅师是不是故意考验我?其他师兄看起来很安静,难道他们真的什么都不想?我是不是应该偷偷地数数息...

正当慧明心猿意马时,啪!一记香板重重地落在他肩膀上。

"想什么呢?"如净的声音在耳边响起。

慧明惭愧地低下头:"弟子心中妄念纷飞,不知如何是好。"

"妄念来就来,去就去,你管它作甚?你只管坐着就是了。"

"可是这样坐着,怎么能开悟呢?"

如净瞪了他一眼:"谁说坐禅是为了开悟?"

这话让慧明彻底糊涂了。坐禅不是为了开悟,那是为了什么?

如净看出了他的困惑,缓缓开示:"坐禅不是手段,坐禅就是目的。你坐着的时候,就是佛;你不坐的时候,还是佛。开悟不开悟,又有什么关系?"

慧明更加迷茫了。这和他以前学到的所有理论都不一样。按照经典的说法,修行就是要通过各种方法来断除烦恼、开发智慧、证得菩提。可是如净禅师却说坐禅不是为了开悟,这让他的整个修行世界观都受到了冲击。

接下来的日子里,慧明勉强按照如净的要求,每天只是安静地坐着。但他内心的挣扎并没有停止。有时候他会偷偷地在心里念念佛号,有时候会默默地观想一下佛像,有时候会暗中数数呼吸。但每次都会被如净的香板打醒。

"又在耍小聪明!"

"就是坐,还是不明白吗?"

"放下你那些花花绿绿的把戏!"

如净的呵斥让慧明感到既羞愧又不服气。他觉得自己学的那些修行方法都是有经典依据的,都是历代大师传下来的正法,为什么在这里全都成了"花花绿绿的把戏"?

一个月过去了,慧明的坐功并没有什么进步,反而越坐越烦躁。他开始怀疑如净禅师的教学方法,甚至想过要离开天童山。

一日晚课后,慧明鼓起勇气向如净禅师请益:"师父,弟子在这里坐了一个月,觉得没有任何进步,反而比以前更加烦恼。是不是弟子不适合这种修行方法?"

如净静静地看着他,良久才说:"你知道什么叫'适合'吗?"

"适合就是能够相应,能够得益,能够进步。"慧明回答。

"那你以前修了十年,进步了吗?"

慧明哑口无言。确实,虽然他掌握了很多修行方法,但内心的迷茫和烦恼并没有减少,甚至可能还增加了。

如净继续问道:"你觉得什么是进步?"

"断除烦恼,增长智慧,接近开悟..."慧明试探性地回答。

"你现在还有烦恼吗?"

"有的,师父。"

"那就对了。有烦恼是正常的,没有烦恼才是不正常的。你以前的修行,就是在和烦恼作对,想要消灭烦恼。但烦恼是消灭得了的吗?"

慧明仔细想想,确实是这样。他以前修各种法门,目标都是要消除妄念、断除烦恼、获得清净心。但越是用力对治,烦恼似乎越强烈,就像拿棍子打水,水面反而更加波动不安。

"那应该怎么办?"

"不要和烦恼作对,也不要帮助烦恼。烦恼来了,你就看着它来;烦恼去了,你就看着它去。你只是坐着,做一个观众就够了。"

"可是师父,这样的话,我什么时候能开悟啊?"

如净突然哈哈大笑:"你急什么?佛性本自具足,不是修出来的,也不是悟出来的。你现在就是佛,还要悟个什么?"

这话让慧明如遭雷击。如果现在就是佛,那修行还有什么意义?如果佛性本自具足,那这么多年的努力又是为了什么?

看到慧明的困惑,如净继续开示:"修行不是要成佛,修行就是要明白自己本来就是佛。坐禅不是成佛的方法,坐禅就是佛的行为。你坐着的时候,就是在做佛该做的事情。"

"那为什么要坐禅,而不是做其他事情呢?"

"因为坐禅最简单。走路时你会想着目的地,吃饭时你会想着味道,睡觉时你会做梦。只有坐着什么都不做的时候,你才最容易回到本来的状态。"

慧明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如净的这番话确实颠覆了他以前的认知,但隐约中又感觉有些道理。

"师父,那我应该怎样坐禅才算正确呢?"

"没有正确不正确。坐就是了。不要想着坐得对不对,不要想着有没有进步,不要想着什么时候开悟。你就把自己当成一块石头,坐在那里就行了。"

从那天起,慧明开始尝试用新的心态来坐禅。他不再期待什么特别的体验,也不再用以前学过的各种技巧,就是简简单单地坐着。

奇怪的是,当他放下了所有的期待和技巧之后,坐禅反而变得轻松了许多。虽然妄念依然会来,但他不再与它们搏斗,就像如净说的那样,只是做一个观众,看着念头来来去去。

有时候坐着坐着,慧明会忘记时间的流逝,忘记身体的存在,甚至忘记自己在坐禅。那种状态很安详,很自然,没有任何造作的痕迹。

又过了两个月,慧明的坐禅功夫有了明显的提高。他能够一坐就是几个小时,而且心境越来越平和。那些以前让他焦虑的问题,现在都不再困扰他了。

一日早课时,如净突然对大众说:"修行人最怕的就是聪明。聪明人喜欢用巧方法,走捷径,总觉得有什么秘诀可以速成。但大道至简,越简单的方法越接近真理。"

说着,他看了看慧明:"有些人学了很多花哨的东西,反而把简单的道理给遮住了。要想见道,必须把这些东西都舍掉,回到最原始、最朴素的状态。"

慧明心中一动,觉得师父这话是在说给自己听的。确实,他以前学的那些复杂方法,虽然看起来高深,但实际效果并不如这简单的静坐。

大弟子忍不住追问:"师父,您当年在灵山修行,也曾遍学诸法,精研经论,为何后来却独钟情于这最简单的打坐?难道修行的究竟真理,真的不在那些繁复的法门之中?"

禅师双目微闭,良久才缓缓开口:"贫僧当年确实走过弯路,直到那一日..."他停顿片刻,眼中闪过一丝深邃的光芒,"直到经历了一场生死关头的顿悟,才明白修行的根本秘密。"

"什么秘密?"三位弟子异口同声。

禅师深吸一口气:

"原来,大道至简,万法归一。但这个'一'字的真谛,却需要用生命去参透。"

慧明静静等待着师父继续开示,山谷中只有风声和鸟鸣在回响。

如净禅师缓缓睁开双眼,目光深邃如古井:"那是我在天童山修行的第十五个年头。那时的我,和现在的你一模一样,满腹经纶,精通各种法门,自以为已经掌握了修行的精髓。"

"直到有一天,我在后山坐禅时,突然看到一个樵夫正在砍柴。他的动作很简单,举起斧头,劈下去,再举起,再劈下。没有多余的花样,没有复杂的技巧,就是最朴素的重复。"

慧明专注地听着,不敢错过每一个字。

"我忽然问自己:这个樵夫砍了几十年柴,为什么没有厌烦?为什么没有想要改进方法?为什么不觉得这种重复很愚蠢?"

"后来我走近观察,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这个樵夫砍柴的时候,心无旁骛,完全专注在当下这一斧头上。他不会想着还要砍多少根柴才能回家,不会想着用什么技巧能砍得更快,不会想着砍柴这件事有什么更深的意义。他就是在砍柴,纯粹地砍柴,全身心地砍柴。"

如净停顿了一下,让这个画面在慧明心中沉淀。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什么叫'只管打坐'。不是因为打坐能带来什么好处,不是因为打坐是成佛的手段,而是因为打坐本身就是目的,就是当下要做的事情,就是生命最朴素、最真实的表达。"

慧明感觉内心有什么东西被点亮了,但还不完全清楚。

如净继续说道:"我们之前的修行,都是在向外求,求方法,求境界,求开悟,求成就。但真正的修行是向内归,归到当下,归到此刻,归到这简单的一坐、一呼、一吸。"

"师父,可是这样简单的坐着,和那些深奥的法门比起来,会不会层次太低了?"慧明还有疑虑。

如净笑了:"你觉得什么是高,什么是低?能够让心彻底安静下来的方法就是最高的。你学过那么多'高深'的法门,心安静了吗?"

慧明摇摇头。确实,他学得越多,心越不安;方法越复杂,离目标反而越远。

"真正的高妙,不是复杂,而是简单。真正的深奥,不是玄妙,而是平常。就像这坐禅,看起来人人都会,但能够真正'只管'地坐,不带任何企图心地坐,却是最难的。"

"为什么最难?"

"因为我们的习惯就是要'做点什么'。坐着不动,我们觉得浪费时间;什么都不想,我们觉得愚蠢;没有目标,我们觉得没有意义。但恰恰是这种'不做',才是最大的'做'。"

慧明渐渐有所领悟:"师父的意思是,'只管打坐'的'只管',不是说只有打坐这一种方法,而是说无论做什么,都要用这种纯粹、专注、不带企图的心态?"

如净点点头:"正是如此。'只管'二字,是心法,不是身法。只管吃饭,只管走路,只管工作,只管生活。当你能够完全投入到当下正在做的事情中,不想过去,不忧未来,不求什么,不拒什么,这就是'只管'的境界。"

"那为什么特别强调打坐呢?"

"因为坐是最容易做到'只管'的。坐的时候,身体相对静止,外缘相对简单,更容易摄心。而且,坐本身没有什么特别的目的,不像吃饭为了饱腹,走路为了到达,睡觉为了休息。坐就是坐,这种纯粹性让人更容易体会到'无所求'的状态。"

慧明恍然大悟:"所以'只管打坐'其实是在培养一种心态,一种对待生活的方式?"

"不错。当你学会了'只管打坐',就学会了如何过好每一个当下。不再被欲望拖着走,不再被妄念困扰,不再为不可知的未来焦虑,不再为已逝的过去后悔。你就活在这一刻,纯粹地、完整地、真实地活着。"

"这就是修行的根本?"

如净深深地看着慧明:"修行的根本就是回到生命的本来状态。什么是本来状态?就是不加造作,不用技巧,不求什么,就这样自然地存在着。就像山就是山,水就是水,花开就是花开,鸟鸣就是鸟鸣。"

"但是师父,如果什么都不求,那菩提心、度众生、成佛道这些大愿怎么办?"慧明问出了心中最大的疑惑。

如净沉思片刻:"菩提心不是求来的,是本有的。当你真正安住在当下,你自然会对一切众生生起慈悲;当你内心没有挂碍,你自然会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不是因为你'要'这样做,而是因为这就是清净心的自然流露。"

"成佛也是一样。成佛不是变成什么,而是认识到自己本来就是什么。当你能够'只管'地生活,不被任何执着束缚的时候,你还需要'成'什么'佛'吗?"

慧明感觉内心的疑云正在逐渐消散,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感油然而生。

如净最后说道:"记住,'只管打坐'不是一种修行方法,而是修行的本身。不是为了得到什么而坐,而是坐本身就是圆满的。不是通过坐来成佛,而是坐着的你本来就是佛。"

"这就是那个'一念'的秘密?"慧明轻声问道。

"什么一念?"如净反问。

慧明愣了一下,然后笑了:"没有什么一念,只有当下这一坐。"

如净欣慰地点点头:"孺子可教。"

从那一刻起,慧明真正明白了"只管打坐"的真谛。这不是一种修行技巧,不是一个法门,而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存在方式。无论做什么事情,都用这种纯粹、专注、不带企图心的态度去做;无论处在什么境地,都能够安住在当下,不被过去和未来所困扰。

年复一年,慧明的修行日渐深入。他发现,当心真正安静下来的时候,智慧自然会生起;当不再执着于得失的时候,慈悲自然会流露;当完全接受当下的一切时,解脱就在眼前。

后来,慧明也成为了一位受人尊敬的禅师。当弟子们问他修行的秘诀时,他总是微笑着回答:"只管打坐。"

当弟子们不解地问:"就这么简单?"

他会认真地点头:"就这么简单,也就这么不简单。"

因为他深深知道,在这个看似简单的"只管打坐"中,包含着无穷的智慧和慈悲,包含着对生命本质的最深层认知,包含着从一切束缚中解脱出来的究竟自由。

修行不在繁复的方法,不在高深的理论,不在玄妙的境界,而在这简简单单的一念——当下就是圆满,此刻即是永恒,只管安住在这里,不求别处。

这,就是"只管打坐"背后的终极奥义。


上一篇:(转载)莲花生大士秘传:消除业障的关键,不是忏悔,而是常被忽视的省悟    下一篇:(转载)密宗祖师莲花生大士临终开示:修行人若出现这四种念头,要立即觉察及时调整